农业中专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访农业部教育司副司长李晶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司论文,农业部论文,势在必行论文,教育改革论文,中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年五月,农业部教育司副司长李晶宜在江苏省苏州市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就有关农业中专和农职业技术教育的任务、教学改革、教学质量评估及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等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现刊载如下:
问: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对农业中专和农职业教学提出了什么新的要求?
答:我们知道,从1993年10月到现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党中央连续召开了三次农村工作会议。今年初召开的全国经济工作会议,主要议题仍然是农业问题,这充分说明党中央对农业的重视。从现在起到2000年,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是:紧紧围绕确保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两大目标,为到2000年再增1000亿斤粮、1000万担棉、1000吨肉、1000万吨水产品,突出粮棉、“菜篮子”和乡镇企业三大重点,全面发展农村经济,这是一个非常明确的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要实现九十年代农业的发展目标,为下世纪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并最终解决问题,必须靠科技,而科技发展要靠教育。因此,围绕解决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技术因素来作文章,是我国农业科技、教育工作的紧迫任务。
问:请您谈谈农业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和奋斗目标好吗?
答:总体思路是:从实际出发,根据农村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和规格的要求,针对目前农业中专和农职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更新和调整教育思想。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下大力量对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进行系统整体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创建一个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具有竞争活力的崭新的教学体制。
问:对农校或农职校的教学质量应该怎样评价?
答:关于如何评价农校教学质量问题。过去所熟悉的传统观念,是以教学过程为主线,根据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的实施状况来评价教学质量。在新的形势下,这种观念显然已经过时。也就是说,教学质量的正确评价,已经不光是学校内部的自我评价,还应该包括对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否适应社会需要的社会评价,而且相比之下,社会评价更为重要。随着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由传统的小农经济、自然经济向商品化、专业化的程度上转移,农业生产开发已经从单向转向综合,出现了多种经营,规模经营,全面发展的这样一个新的格局,特别是在推广应用科技,发展“二高一优”农业的情况下,农业已成为当今社会上规模最大、门类最全的系统工程。社会对农业中专人才的要求也在向综合型、创造推广型的方向发展。概括地说,农业教育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必须从过去以学科为目标的专业教育,向以岗位、综合能力为基础的职业技术教育的方向转轨。这里讲的农业教育的核心,就是要改变我们过去几十年传统的以学科为目标的专业教育,要向真正的职业教育转轨,就是要以我们所培养的学生毕业以后所在岗位的综合能力的需求为基础的职业教育,这就是常说的素质教育、能力教育,这应成为农业中专教学改革的主旋律和办学的归属。
问:您能否具体谈谈农校毕业生的素质主要应包括哪些方面?
答:关于素质教育,我个人理解是四大要素,即思想的、文化的、业务的、身体的综合的素质教育。概括的说,综合素质实际包括两个方面,即知识技能和适应社会两个方面。要培养学生的能力,不仅仅是知识技能方面,还应该包括更加广泛的德育内涵。真正受欢迎的是那些专业技术过硬、遵纪守法、具备良好的职业和社会道德,能够与他人和社会和睦相处、共事,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的人才。
问:请谈谈我国农字号专业的设置和人才培养的发展情况?
答:关于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问题。近年来,不少农业学校根据市场经济与农村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拓宽专业服务面,赋予传统的农业以新的内涵。同时,各地学校也根据需要开设了一些新专业。目前开设的专业已由10年前的40种增加到120种,专业面大大拓宽了。关于专业设置问题,主要有两条,一个要突出大农业特色,因为我们是农校,这是我们的优势,但也不要被农所限制。因为现在农的内涵也大大拓宽了,农林牧副渔、产供销一条龙,因此,在专业设置上我们提出要优化专业结构,强化我们的拳头专业,即优势的、特色的专业。同时也要增设新专业,试点一些超前专业,使专业设置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对于全国来讲,对于一省来讲,在整个专业结构的调整与改革上,要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优化结构、内涵为主”的原则,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农业教育事业,避免结构性浪费。此外,还要积极探索社会办学、联合办学的途径和方法,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的后劲。关于人才培养模式问题。我个人理解,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是两个方面,一个是教学内容,具体说就是课程体系建设;再一个就是如何组织教学,怎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两项加起来,就是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问题,是需要摆脱传统的、旧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办学模式的束缚,要根据市场经济体制下人才市场的需求和变化,培养多品种、多规格的专业人才和技术劳力。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观念的变化。职业技术教育,首先不应该以学科体系为基础,而应以岗位、工作能力为出发点,进行课程的开发,重新组织教学。就是说,要很好地研究我们适应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人才需求的培养模式。出发点和依据是学生毕业后所到的岗位对他所要求的素质,所需要的能力,并以此来确定教学内容,安排课程体系,组织教学。无论专业设置还是人才培养,都应该本着“够用、实用”的原则,设法探求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社会需要的新的结合方式,最终达到学校教育和社会需要的双向满足。总之,专业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本着慎重和积极的态度:一要社会需要与学校的可能相结合;二要改造传统和发展创新相结合;三要相对稳定和及时调整相结合;四要立足自身与联合办学相结合。每个省、每个地区、每所学校都应该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这样,联合起来就形成了全国农业教学“百花齐放、各具风韵”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