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产业资本市场拓展的九大观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资本论文,九大论文,市场拓展论文,观念论文,论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化产业是一个集中体现了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特征,具有全球化发展趋势的新兴产业,拓展资本市场是突破文化产业发展瓶颈的重要途径。当前,利用资本市场获得文化产业发展资金的条件开始形成,资本市场拓展是文化行业在进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与服务的商业化、市场化、产业化进程中必然遇到的问题。观念是实践的先导,树立先进的文化产业观念对资本市场的拓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一、文化产业资本市场拓展的前提是经济能力,要树立文化财富观。
文化资源要进行资本市场的拓展就要产业化运行,成为能够对资本市场的投入融资进行回报的产业,“输出产品或者服务以获利是任何产业的基本盈利规则”。[1] 我国文化领域过去是多投入、少产出、无回报的事业,现在逐步从传统事业形态向产业新形态转变,这里面的变化在于:一方面,事业内部一些机构、项目、产品、技术从事业中剥离转化为产业;另一方面,将各种文化资源进行开发运营,或将有关自然资源进行文化开发而形成文化产业。目前,不仅文化系统内形成了文化经济,而且系统外文化经济也已形成,社会所办的文化产业发展迅猛。在一些地区,文化产业成为当地经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成都文化产业中广播电视、旅游等5大热点每年给成都地区带来经济效益在200亿元左右。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创造财富的能力更是惊人。美国400家最富有的公司中有72家是文化企业,文化产业年生产总值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1/3;美国影视和音像产品的产值1994年在国民经济中排行第6位,成为仅次于飞机的第二大出口产品,2000年后成为第一大出口产业。在日本,文化产业是仅次于制造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2002年电影业全年的国内发行收入为2000亿日元,而动画片的收入就高达1500亿日元。有经济学家认为,当今世界有两类最赚钱的产业,一个是高科技企业,一个是文化产业。文化的经济价值逐渐为人所认识。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提出了如何改变经济评价习惯的问题。单纯从物资生产的角度来评价经济发展,把文化创作、传播和接受等作为非生产性活动的看法正在受到冲击。文化资源的产业化运作,使文化产品的生产和经营与服务有了经济价值,有了创造财富的现实能力和巨大的潜能,这正是向资本拓展的最基本的条件。
二、文化产业资本市场拓展的内在动力是资金的支持,要树立文化融资观。
文化资源的传统利用方式主要是靠国家投资。国家财力的有限、投入的不足,使资源的优化组合难以实现,制约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也使文化事业成为投入为主而缺乏产出的行业。对文化资源进行商业化和企业化运作,既是发展文化事业的要求,更是文化产业自身发展的要求。文化资源的商业化运作、经营权的有偿转让可以吸纳社会资金,弥补国家投入的不足;文化产业的创业、文化企业的做强做大,都必须有大量资金的注入。完全依靠国家投资则与文化产业市场化的开放性格格不入;仅靠自有资金或亲戚朋友相借的方法已经过时,是小农经济的做法,不利于产业深度开发和规模经营,必须面向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寻求投资。这就要求突破过去单一计划投资体系,到资本市场上去寻求资金,为社会资金转化为文化产业资金创造条件。入世后,我国限制外国资本投资国内市场的限制将逐步放宽,我国通过H股和B股交易市场,从海外筹集了大量资本,也将成为文化产业资本市场拓展的渠道。2001年文化产业正式定为上市公司行业的13个产业门类之一,这对推动文化产业的资本市场拓展有着重要意义。
三、文化产业资本市场拓展的激励是消费者增长的欲望,要树立文化商品供求观。
“文化工业所提供的商品正在被社会像消费任何其他商品一样地消费着,而这一切只有生产力发展到文化工业成为可能的情况下才能发生。”[2]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还不发达,城乡居民的消费支出还不够高。2001年直接用于娱乐、教育、文化类等文化消费的支出总额为4555亿元,2002年约5000亿元,2003年近5500元。数字虽然在持续增长,但在我国GDP总量中只占5%左右,而发达国家接近或超过50%,差距很大。有关专家分析,扣除消费习惯和城乡差别等结构因素,我国文化消费方面还应有3000~4000亿元的潜力。如此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和发展趋势,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强大的刺激力。通过各种传播形式和营销手段,引导国民的文化消费意识,以文化产业的发展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变社会潜在文化消费者为现实消费者,丰富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任务艰巨。消费结构的不断改变,城乡居民支出中用于文化教育消费的比重不断增加,激励着文化产业不断向资本市场拓展,以丰富品种、扩大规模,提高各类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
四、文化产业资本市场拓展的客观成因是社会资金的增殖空间,要树立文化市场观。
据有关统计,我国城乡居民储蓄10.4万亿元,占GDP的40%,储蓄率居全球最高,为股市提供了的发展潜力;我国境内1282家上市公司通过资本市场已累计筹集资本近9738.5亿元,筹资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多主体、多形式投资商的投资,标志着市场的打开;资本市场规模日益扩大,投资者队伍不断壮大,表明资本市场已具备了良好的资金利用市场基础。建立文化市场观,一方面是对文化领域而言。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按市场规律和市场规则办事,参与市场竞争,实行多层次、多元化经营,规范自身行为,以丰富、优良的文化产品吸引消费者,以看好的赢利前景聚集投资者,使之形成一个大的消费市场和被投资的市场;同时要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向各类投资主体、各种资本领域开放,不管是机构的还是散户的、国有的还是民营的、国内的还是国外的。电视剧市场就从开放中尝到了甜头,开放后短短几年,民营公司承担了电视剧制作的90%的资金,中国电视剧的产量也跃居世界第一,呈现了很好的发展势头。另一方面就是对资本市场而言。资本市场的的发育滞后,会导致整个文化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本市场要向文化产业开放,将文化产业作为自己瞄准的一个新兴投资领域,为社会剩余资金寻求增殖的空间,成为能给投资者带来回报的场所,能给投资者提供分享经济增长成果、增加财富的机会。同时,要形成适应不同需求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开发更多适合于文化产业的融资品种,为广大投资者提供可自由选择的投资方式,增强市场活力,规避投资风险。机构投资者资金雄厚,有专家理财、优化组合、理性和战略性投资、着眼于长远稳定的投资回报等优势,所以要进一步提高机构投资者比例。文化市场和资本市场通过互相开放、双向选择,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两个市场共同发展。对于刚刚起步的文化产业资本市场,不同形式的资本成长空间和获利空间都非常大。一些有眼光的业内人士已经在呼吁,券商要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拓展新业务,组织对文化产业的投资。我国文化产业要借鉴体育产业的一些经验,如作为股份有限责任公司上市融资、进入证券市场、与大企业和大公司联姻寻求风险资本的注入等。
五、文化产业资本市场拓展的外部动因取决于发展定位,要树立文化战略观。
文化产业发展迅速的国家和地区,无不是把文化产业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1995年日本文化政策推进会议出台了《新文化立国,关于振兴文化的几个重要策略》的重要报告,提出了21世纪“文化立国”的战略方针,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学术和研究机构负责提供市场预测、前景分析等信息支持;企业则通过与政府及研究机构的合作来谋求发展。韩国1998年正式提出“文化立国”方针,1999年至2001年先后制定了《文化产业发展5年计划》、《文化产业前景21》、《文化产业发展推进计划》;2001年开始,决心用5年时间把韩国文化产业产值在世界市场的份额由目前的1%提高到5%,成为世界5大文化产业强国之一,并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有力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我国一些省市目前缺乏一个有前瞻性、指导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尤其对本地文化产业的结构、布局、重点缺乏研究。文化产业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不明,发展方向不清,会影响文化产业的发展信心,使其失去资本市场拓展的外部动力。
六、文化产业资本市场拓展的关键是操作专业化,要树立文化产业人才观。
文化产业是知识密集产业,资源特殊,需要既谙熟文化发展内在规律和趋势,又懂得策划经营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尤其是掌握国际市场游戏规则,懂得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谈判和经营的优秀管理人才。文化产业发达的国家,其人才的产品开发经营能力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起了核心作用。美国人的资源意识是全球化的,不但开发了中国的“花木兰”资源,而且又把注意力投向了“孙悟空”;美国的影片虽只占全球电影产量的6.7%,却占据了全球总放映时间的一半以上,发掘能力、制作包装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都非常强。而我国文化产业人才匮乏现象突出,许多人面对机遇没有反应;面对资源不会进行市场运作;面对小作坊企业,没有办法使其发展壮大,做出知名度。培养文化产业人才,调整人才市场的人才结构,激发文化产业人才的进取意识和竞争意识已刻不容缓。我国发展文化产业,最缺的是下列专门人才:(1)策划创意人才。香港人士曾经探讨打破学科界限,进行课程创新,成立创意文化产业学院,突出文化产业人才的高智力和创新优势。(2)文化产品的开发人才。日本传统漫画产业的形成发展,是产品开发、深度开发、延伸开发的结果。它沿着卡通漫画—动画片—卡通商品(变形金刚、玩具娃娃等)的脉络,使漫画产品得到多次开发,衍生出卡通产业、游戏产业、电脑动漫画产业,进而带动电影、电视、音乐、出版、主题公园、网站资源等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3)经营管理人才。我国一些高校正在开始这项工作,如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整合历史学和管理学资源,在本科教育中设立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山西财经大学产业经济学硕士点设立了文化产业理论研究方向;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博士点下,招收文化产业管理方向博士研究生。中南大学、云南大学也在进行文化产业方面的人才培养工作。(4)文化产业的国际化经营管理人才。这类人才是“国家队”,是集外语、法律、经营、国际贸易、历史文化为一身的外向型复合型人才。2001年中国戏曲学院开设了以培养本科专业的“文化经纪人”为目标的“国际文化交流专业班”。确立文化产业人才战略,要加大人才培养体系和机制的创新力度、建立文化产业人才库、进行文化产业方面的职业资格认证、进行文化产业企业家培训等。文化资源配置机制从简单组合正过度到要素组合,人才在生产要素的组合中将对资本市场拓展起关键作用。
七、文化产业资本市场拓展的促进力量是政策扶持,要树立文化系统工程观。
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和逐步开放的产业,正面临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资本市场的逐步开放。如文化部提出了推动国有文化企业经营机制转换,逐步放宽文化市场准入政策等措施,特别强调积极吸收民营资本、境外资本参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包括吸引外资参与艺术品经营、音像制品分销、大众娱乐项目的经营、文化设施建设改造与经营等。广电总局分别颁布了《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中外合作摄制电影片管理规定》、《外商投资电影院管理规定》,意味着电影市场基本开放,为民间资本和境外资本的注入提供了商机。对于文化产业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不仅文化部门要关心,经济管理职能部门、政府宏观调控部门也要关心。要建立政府对文化产业支持的政策导向,形成良好的财政金融环境。文化产业向资本市场拓展,首先要加大国家对文化产业的预算拨款,同时要改变文化系统单纯依靠国家投资的体系,实施市场化筹融资的政策措施,即从单纯输血过渡到培养造血功能;改变文化资源的单一权属关系,实施“谁条件优谁经营”的政策措施,调动投资者投资文化产业的热情。制定文化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从财政支持转为政策支持。建立文化产业专项基金,用于对文化产业项目的开发与发展的扶持,采取官民配套投资的方法运行文化产业项目。鼓励进行文化产业的创业,出台有关政策,对获得风险投资和进入二级市场给予扶持,促进文化产业的中小企业发展。建立文化产业园区,促进产学研结合,形成文化产业链,进行集约经营,引导资金流向,集聚资金数量。创新文化产业的投融资政策,扩大市场准入,促进文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形成多渠道、多形式的文化产业投入机制。广东音像业在全国同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2年销售收入40亿元,音像制品流通总额占全国音像市场的80%,其中民营资本在广东音像业经营资本总额中占到了80%以上的份额。由此可见,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通过政策来拓展资本市场是明智之举。
八、文化产业资本市场拓展的现实依据是项目平台的构筑,要树立文化招商引资观。
资本市场的基本功能是促进社会资金有效转化为企业投资。树立文化招商引资观,就是要有以现有的文化平台进行筹融资,实施文化品牌引资、文化技术引资、文化产品引资、文化项目引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在一定企业的组织形式下对它们进行运营。最重要的是要有好的平台吸引资金。一个好的平台可能是:(1)竞争力强的。如有特色的项目、有规模的项目、有好“卖点”的项目;有好品牌的产品、有高质量的产品、有精技术的产品等。(2)效益优的。凡是经济效益好、投资回报能力强的项目,在招商引资中,资金总是优先注入。(3)前景好的。企业凭借未来赢利前景争取投资,投资者则根据对企业预期收益的判断决定资金投向,其过程是资本投向最有成长潜力和预期收益领域的导向过程。没有投资价值发现的文化产业平台,就没有文化产业资本市场拓展的现实依据。
九、文化产业资本市场拓展的有力保障是主体权益意识,要树立文化产权观。
文化产业进入资本市场,不能回避产权问题。文化产业的市场化、企业化、集群化的运作与发展,要求资产归属清晰,文化产业的投资者、经营管理者、创作技术人员各自的权益也要清晰。资产归属权、经营权、知识产权等等均是进入资本市场,获得直接和间接资金支持的砝码。产权清晰的多元利益主体是明确责权、形成激励机制的关键,也是进入金融和资本市场,尤其是进行产权交易,进行机构投资和散户投资时,明确索要对象与回报主体的条件和保障。在传统文化事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系统内文化产业往往产权模糊。因此,要发展文化产业,进行资本市场拓展,首先要在文化系统内部形成国有资产管理的有效形式,提高国有化资产市场化运作的程度,实现国有资产权向国有资本的转变;文化系统的企业要加快产权制度改革,进行公司化治理;实行灵活的产权经营方式,对经营权进行有偿转让,以获得更多资金支持;要加强产权对人力资本的激励,鼓励知识产权入股企业,参与利润分配。产权改革需要有更规范和更多的交易平台,交易主体产权明晰的同时,也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多形式的产权交易市场,形成相应的包括资本市场在内的交易环境和市场体系;还要注意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保护产权的安全性和持续性,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行为,严格履行合同,讲究诚信,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标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论文; 资本市场论文; 文化产业论文; 投资资本论文; 文化政策论文; 拓展项目论文; 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