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南北两极分化的原因_国际经济论文

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南北两极分化的原因_国际经济论文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南北两极分化成因浅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两极分化论文,成因论文,经济全球化论文,进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1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02)09-0031-04

经济全球化在使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同时,也使世界范围内不平衡和不平等问题日趋突出。经济全球化确实使世界经济的蛋糕“做大了”,但分配却更不公平了。西方国家正利用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有组织的剥削”。马克思揭示的资本积累规律,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脚步,愈益在世界范围内发挥作用。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中明显占优势,因此他们的获益也将大大超过发展中国家。这样就使得南北国家的发展不平衡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扩大,特别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指标相差悬殊。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同时造就了发达资本主义经济和不发达资本主义经济这两个互为因果,互为条件的二元世界。一方面,发达国家在全球化中大获其利。联合国开发署1999年度《人类发展报告》指出,占全球1/5的人口生活在收入最高的国家,他们拥有全球GDP的86%,全球出口市场的82%,对外直接投资的68%;而占全球人口总数1/5的贫困人口上述几项指标占有率仅为1%。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则相对地甚至绝对地变差。据统计,1960年全世界20%的最富有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占人口同样比例的最贫穷国家的30倍,30年之后,这一差距已经扩大到60倍,而1996年则进一步扩大为78倍。与此同时,大量的发展中国家的绝对收入在下降。如在过去的15年,100多个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减少了,60多个国家的人均消费以每年约1%的速度递减,1998年世界贫困人口又增加了4亿,共达17亿(注:程恩富,朱富强:《经济全球化:若干问题的马克思主义解析》,《上海经济研究》2000年第7期。)。1995年,经联合国认定的“最不发达国家”有48个(其中30个是世贸成员)比1975年增加了一倍。有70个国家的人均收入低于1980年的水平,其中有43个国家甚至低于1970年。所有这一切,恰好发生在世界经济高速增长的年代,1960~1993年全世界的国民生产总值从4万亿美元增长到23万亿美元(注:胡适耕:《全球化——世界经济贸易大趋势》,湖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然而可悲的是,许多国家未能跟上经济增长的步伐,被无情地抛在后面。经济全球化强化了世界经济的二元结构,使南北经济鸿沟更趋扩大。世界财富向发达国家转移,发达国家居民越来越富,而发展中国家相对越来越穷。这种两极分化的原因除了资本掠夺的历史原因外主要还在于:

1.不合理、不公平的国际分工与国际经济秩序

战后国际经济秩序虽然随着布雷顿森林体制和关贸总协定的问世而建立起来,但其某些基本特征是殖民统治的直接产物。这种不合理的国际分工格局从殖民时代就开始形成。殖民统治使亚非拉广大地区沦为资本主义的投资场所、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成为欧美经济附庸,长期不能走上合理、平衡发展的道路。直到如今,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严重依赖单一产品或作物的经济畸形状态仍未改变,阻碍了这些国家的发展。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一个世纪以前,以农业为主的非洲大陆基本上可以粮食自给,由于片面发展经济作物供发达国家的需要,如今除津巴布韦和马拉维以外,几乎所有的非洲国家都不得不进口粮食。

不合理的国际分工,不可避免地迫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严重依赖对外贸易,而它们出口产品的80%是原料和初级产品。在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操纵和控制国际市场的情况下,由国际分工产生的好处不成比例地流入发达国家。这主要表现在发展中国家被迫以低廉的价格在国际市场出售原料和初级产品,换取垄断高价的制成品。据统计,从1953~1973年的21年间,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由于油价被跨国公司压低所受的损失就达2000亿美元以上。1980~1987年间,发展中国家出口量虽增加了7%,但由于产品价格下跌,出口额却减少了21%(注:《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特征》,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79页。)。另一方面,从1947~1973年,发达国家出口的28种基本工业品的价格成倍增长,甚至某些化学产品上涨30多倍。

战后国际经济秩序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发达国家在国际经济机构中拥有绝对控制权。例如,仅美国一国就拥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23%的投票权。而整个发展中国家的投票权还不到全部投票权的1/3。发达国家在国际经济事务的决策上很少顾及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后者的建议和要求常遭漠视。发达国家不断利用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手段阻碍发展中国家的出口。1999年11月29日《华尔街日报》发表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的文章指出:“发展中国家一再得到这样的忠告:自由贸易对他们有益……他们必须开放他们的经济。然而当他们真正这样做了,却发现富国削减的关税还不如穷国削减得多。富国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的制成品征收的平均关税是他们对从其他工业化国家进口的产品征收的关税的4倍。”WTO总干事穆尔甚至感叹道:“说起来真叫人伤心:富裕国家向最贫困国家的商品实施的平均关税事实上比他们向其他富裕国家征收的关税还要高。”国际经济关系中这种不合理不公正的旧秩序,严重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至今仍然贫穷落后和南北差距继续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2.发达国家占有先发优势

在工业化过程中率先成为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利用其先发优势,一方面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掠夺性的剥削,另一方面则利用其得之于这种剥削的利润,为其进行自我调节、改良和发展服务。在早期,资本主义国家主要通过其工业化优势向发展中国家倾销商品、掠夺原材料,来获取巨额利润。而现在则更多地综合利用其经济、科技和军事上的优势来达到这一目的。甚至,利用其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地位,向发展中国家转嫁经济危机和金融风险,不仅扩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而且使南北矛盾更趋激化。这种先发优势为资本主义国家奠定的基础包括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今天,在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继续存在、新的国际经济秩序还没有建立的情况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仍然依靠其各种优势,在国际市场上不断获得巨额利润。如发达国家利用其技术垄断优势,对技术转让制定高价,定价过高的程度最低在30%,最高达8200%。在技术转让的同时,搭售其他商品。据统计,发达国家每转让1亿美元的技术,就要搭销50亿美元的成套设备和硬件商品(注:《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特征》,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74页。)。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贸易、投资、金融等领域不仅拥有资本、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的优势,而且还控制着各种国际经济组织和金融组织,主导着国际经济的“游戏规则”。发达国家正是利用这些“优势”拉大了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

3.国际市场上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

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商品的价格愈来愈取决于国际市场价值。随着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的发展,商品交换超越国界在国际间进行,社会劳动就具有世界劳动的性质,商品的价值也就要用国际价值来衡量了。马克思说:“生产效率较大的民族的劳动,就会在世界上算作强度较大的劳动”(注:《资本论》,第1卷,第691页。)。在国际上,商品的价格取决于国际价值而非个别价值。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产品的个别价值往往低于国际价值,而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情况正好相反,其产品的个别价值往往高于国际价值,这样在按照国际价值交换时,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就能以个别价值较少的产品换取落后国家个别价值较多的产品,从而获得超额利润,使其进一步较大程度地扩大资本积累成为可能。而发展中国家在交换中要么只获微利,要么干脆亏损,这就大大限制了它进行资本积累的能力,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市场的地位显然大不一样。发展中国家为引进技术、发展经济、改变自己不利的地位需要大量资金,而其自身积累又十分不足,这时发达国家的资本则乘势输出,填补落后国家的资金缺口,获取相应的利息,并力求搭配一定的商品输出,实现其资本的国际积累。从这时起落后国家则开始在所需技术、资金、产品等方面出现对发达国家的多重依附。其资源配置,自身资本积累都日益受到发达国家资本国际积累的支配,日益从属于发达国家资本增值的需要。发达国家以其输出的高附加值产品获取高价并赢得超额利润,而落后国家则以其低技术含量的产品被迫接受低价,获取微薄利润。总之,发达国家处于有利地位,总能获得净利润。它反映的是发达国家资本国际积累对不发达国家国际资本积累的控制和支配。

4.报酬递增规律作用的影响

传统经济的市场运行遵循马歇尔的报酬递减规律,这一规律的假设是:在市场上领先的产品或公司最终要走到极限,达到一个可预见的价格和市场份额的均衡。这个理论对于马歇尔时代大规模加工业、重工业经济是有效的。但是,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西方经济已经历了从规模物质生产到设计和使用技术、从加工处理资源到加工处理信息、从应用自然资源到运用思想的转变。随着这个转变的发生,决定经济行为的基础性机制从报酬递减转向报酬递增。报酬递增是这样一种倾向:领先的会进一步领先,丧失优势的会进一步丧失优势。它们是在生产、商业和工业之内运行的,以加强所获得成功或加剧所遭受的损失的负反馈机制。如果在众多对手相互竞争的市场中,某种产品、某个公司或某种技术,靠机会或灵活的战略居于领先,递增的报酬就会扩大这一优势。报酬递增不仅促使产品成为标准,更重要的是使商家以不同的方式工作,它们的头脑中有着许多关于商业怎样运行的观念。知识经济世界是报酬递增的世界,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世界,就像市场经济中的赢利机会总是与市场的风险程度成正比一样。全球化为知识经济的“赢家通吃(winner take-all)”扫清了市场障碍。如目前西方最大的300家公司的销售额已经超过世界GDP的1/2以上,全球贸易总额有近3/4是由这些公司完成。全球最大的20家电脑公司几乎控制了整个世界的计算机市场,10大化学公司、10大半导体公司和20大汽车公司,几乎垄断了世界该类市场的90%以上。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创新的核心是拥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目前,许多国家和跨国公司都把竞争手段集中在人才争夺上。美国的人口虽只占全球人口的5%,却拥有世界50%的研究生、35%的大学生以及25%的科技人员(注:徐道英:《经济全球化的两个时期与国际竞争》,《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第6期。)。人才争夺的成败无疑会拉大国家、地区、行业、企业之间经济增长的差距,使社会经济生活发生新的变化,产生新的冲击。

报酬递增的机制与报酬递减的机制并存于所有的产业中。但可以大致地说,报酬递减在传统的经济部门——加工行业起着支配作用。报酬递增则统治着新兴经济部门——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现代经济因此分成为两个相互联系的商业世界,对应着两种类型的报酬。这两个世界有着不同的经济学理论。它们在行为、风格和文化上各不相同,需要不同的管理技术、不同的战略和不同的政府调节规则。目前,发达国家正步入知识经济社会,新兴经济部门在国民经济中日益处于主导地位,而发展中国家基本上还停留在传统经济社会。因此,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分化,实质上是报酬递增的世界与报酬递减的世界分化的表征之一。

5.在国际范围内缺乏收入再分配的调节机制

如果说由资本积累所引起的两极分化在一国内部可以通过政府再分配机制的调节而有所减缓的话,那么在国际范围内,不存在一个“世界政府”或机制来担当收入国际再分配的超国家干预。相反,现有的国际经济运行机制的不合理实际上加剧了财富分配的“马太效应”。由于发展中国家沉重的债务负担和资本外逃等原因,财富实际上是向发达国家倒流的,如拉美地区1981~1986年净流出资金1520亿美元(注:唐思文:《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研究与借鉴》,中国金融出版社1994年版,第398页。)。乔治·洛齐说:“导致第三世界贫穷落后的原因很多,其中有两条与全球化有关。第一,20世纪80年代期间,大量资金从穷国流入富国。第二,富国对全球化作出的民族主义反应,他们日益在市场上排斥来自穷国的产品”(注:乔治·洛齐:《全球化的管理——相互依存时代的全球化趋势》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1996年,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已达2万亿美元,比10年前翻了一番。1983~1996年,发展中国家花了2万亿美元用于支付利息和偿还本金。人们把“1980~1990年的这段时间称为“失去的十年”,20世纪90年代后情况丝毫未见好转,因为债务继续上升。世界银行认为,将15%以上的出口收入都用于向工业国家支付利息和国家无力偿还债务。所有迄今为止的债务战略目标“不是帮助最穷的国家,而是保持负债国家的支付能力”。1996年,21个经合组织国家平均只把GNP的0.25%用于发展援助,而“本来”是想用GNP的0.7%。1992年德国是0.35%,1996年却只有0.28%。垫底的美国只有0.12%(注:格拉德·博克斯贝格:《全球化的十大谎言》,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

要切实改变两极分化的国际经济格局,当务之急是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有效地维护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和经济利益,使发展中国家有一个更好的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

收稿日期:2002-04-12

标签:;  ;  ;  ;  ;  ;  ;  

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南北两极分化的原因_国际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