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相较之前也有了一定的进步,发展规模逐渐增大,但是其在结构设计中建筑水平以及施工质量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建筑的安全性令人堪忧。而如何提高建筑的安全性已经成为了人们广泛关注的重点。基于此,本文主要阐述了建筑结构安全性原则、建筑结构设计安全性中存在的问题、建筑结构设计提高建筑安全性的措施,希望能为今后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安全性;问题;措施
在现在社会的发展中,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安全性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是保障建筑结构质量安全的关键。因此,建筑结构设计人员首先要明确工作的重要性,明确自身的职能,努力提升专业知识,对于设计中的安全质量问题要有一定的识别能力。除此之外,还应该在实践中积极累积工作经验,保证建筑工程结构设计的安全性、合理性。
一、建筑结构安全性原则
1.1保持结构上的完整和统一
建筑的整体结构应具有完整性,保证建筑的主体结构在设计中是完好的。尤其是在设计大型地标性建筑时,不能为了实现建筑的标新立异而放弃一部分建筑结构。同样,建筑的整体性还要求建筑在遭遇重大打击时,能够保持主体结构的完整,使构件之间能够科学受力,并且结构之间的作用力能够通过内部传递、转移出去或是内部抵消。
1.2结构上的弹性设计
在设计建筑结构时,要合理选择建材,使其具备一定的弹力性能。当面对地震灾害时,能够利用建材自身的弹性与地震的作用力相互作用,从而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另外,选择建筑结构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是普通民居或是超高层建筑物等非公共建筑,那就应该以安全性和实用性为主,设计具有较大结构弹性的建筑形式。而对于公共建筑而言,由于要考虑建筑的整体风格与城市规划相融合等问题,应着重考虑建筑物的弹性建材选择。
1.3注重建筑设计的多重防护
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安全设施的设计要多部门合作。在建筑结构中,要预留出足够多的消防和逃生通道,合理划分建筑面积中的公共领域。同时,建筑结构应该与建筑本身的功能相结合,使之能够在保证结构安全的同时实现建筑的功能性。另外,在建筑设计中,不应该仅仅追求建筑结构上的稳定性,更应该在建筑外围上进行安全性的设计,使建筑物的安全保障系数更高。
二、建筑结构设计安全性中存在的问题
2.1建筑结构设计的抗震强度不足
抗震等级较低是我国结构设计安全保障的主要障碍,尤其是近几年汶川大地震、青海大地震等给人们带来无可估量的损失,让人们深刻意识到建筑结构抗震等级严重不足。尽管国家出台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相关规范,并要求: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小震不坏等具体要求,但一些设计院仍对结构抗震设计起不到足够的重视,这就造成建筑结构抗震强度较低,甚至在小震中发生坍塌事故。
2.2建筑的耐久性设计不足
目前,多数建筑物其构件常年处于暴露的环境中,结构受环境、气温变化、疲劳荷载、地震灾害、风力、腐蚀等作用,且建筑结构缺乏完善的建筑施工、合理使用、定期检测维护、结构加固等制度,这些因素造成一些建筑物过早的出现承载力不足而需要加固维修问题。
2.3建筑结构设计不合理
在整个建筑设计中,建筑结构是建筑工程的灵魂。由此可以看出,建筑结构的重要性,只有保证建筑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才能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保证其安全性。然而在现代化建筑结构设计中,设计师通常把目光聚焦在建筑外观以及其实用性方面,根本没有考虑建筑结构的安全性。由于忽视了安全性在建筑结构中重要程度,进而导致建筑工程出现重大的安全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其次,还有一些设计者由于实践经验较少,没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在结构设计中把经济性要求放在首位;当建筑工程出现问题的时候,不能及时的采取措施进行整改,从而使建筑物在被使用的过程中出现一系列的安全问题。再者,设计者自身没有积累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在实际设计过程中不能遵照相关规定,合理地对相应的问题进行处理,也不能全面考量设计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从而使建筑结构设计不合理。
三、建筑结构设计提高建筑安全性的措施
建筑结构设计的安全性是指在建筑设计师进行设计的前提下,运用科学合理的建筑结构设计方法和手段,在相关部门和施工人员的配合下,最大程度的保证建筑的安全水平。以下是提高建筑安全性的几项措施:
3.1提高建筑结构设计的抗震等级
受近几年地震灾害的影响,在建筑结构设计中,需要设计人员重视对结构的抗震设计。可以在基础设计时,在基础部位设置抗震支座、阻尼器等抗震设备,提高建筑结构在地震灾害发生时的抗震性能。同时,需要研发人员加大研发力度,创造出柔性较高的材料,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此外,可以借鉴国外的结构设计规范中结构抗震等级,并结合结构试验修改完善我国的结构抗震设计规范。
3.2加强建筑结构的耐久性设计
结构的耐久性设计对建筑结构的安全性有重要的意义。而现代建筑结构多为混凝土结构,因此对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设计成为提高结构安全性的因素之一。混凝土耐久性设计需要优化混凝土配合比,而优化配合比需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首先,根据设计强度与配置强度之间的关系,以水灰比计算方法、砂石料计算方法确定初步配合比;然后根据工程现场的基本条件的差异、砂石料质量的波动调整配合比;再根据混凝土强度验证原理和密度修正方法,确定每立方米混凝土的各材料用量;最后,根据实测砂石含水率调整配合比,得出混凝土施工配合比。
3.3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建筑结构规范设计
建筑构造伴随着建筑的不断减少,建筑的结构也被逐渐的重视。国家还对相关的结构提出一些标准。国家的规定不仅要有执行性,还要根据社会的发展,不断的更新政策,与时俱进。在提高建筑的结构安全性的同时,要让建筑设计的人员能严格按照规定工作,严格明确自己的责任,在建筑设计中发现不符合规定的过程要及时向政府反应,防止悲惨事件的发生,并提出解决的办法,让建筑的构造更加符合人民的居住环境,更多的为人民考虑,建筑设计人员对不断违法并且不重视结构安全性的过程要敢于向上级举报,防止给人民的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
3.4强化监管,提高监管力度
随着建筑业的飞速发展,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安全隐患也越来越凸显,建筑业的质量问题亟待解决。我国相关部门要结合实际发展现状,制定符合我国建筑业发展实情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努力做到用制度管人,用制度抓安全。制定合理有效的规章制度,并在实际应用中,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修正和完善。通过提高建筑结构设计标准,来严格规范建筑结构设计行业,用严格的标准来保证建筑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安全性。国家监管部门要加强监管力度,做到严格执法,在监督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督促建筑企业改正,并加大对违法违规企业的惩罚力度,加大违法成本。切实加强建筑结构设计的监管力度,提高建筑的安全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结构的设计对于建筑的安全性是至关重要的。建筑的美观性和实用性都源自建筑安全性方面的保障。同时,有关部门必须着力提高对建筑结构安全性的认识,还应该积极采取提高建筑结构设计的抗震等级、加强建筑结构的耐久性设计、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建筑结构规范设计、强化监管,提高监管力度等行之有效的措施,提高民众对建筑结构安全性的重视程度,从而进一步提升建筑的安全性能。
参考文献:
[1]窦鹏.浅析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如何提高建筑的安全性[J].建材与装饰,2017(05)
[2]黄远强.在建筑结构设计中提高建筑安全性的几点思考[J].四川水泥,2017(07)
[3]陆玉勇.解读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如何提高建筑的安全性[J].建材与装饰,2017(31)
论文作者:李强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2/28
标签:建筑论文; 建筑结构论文; 结构设计论文; 安全性论文; 结构论文; 耐久性论文; 建筑物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2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