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中国零售业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世纪论文,发展趋势论文,中国零售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发展、壮大中国现代流通业背景分析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进程中,由于诸多背景纵横交织,已经将发展、壮大中国现代流通业的问题推向了经济工作的最前沿。信息化正在迅速提升流通产业的多向性功能,流通产业状况同各项宏观调控目标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流通产业政策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宏观调控不仅需要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收入分配政策,而且需要流通产业政策。
·内外贸一体化进程加快需要以现代流通产业为依托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迫切需要完善、灵敏的市场传导机制
·建立买方市场常态下的商品畅销体系已成当务之急
·借助电子商务改造传统流通业、提高竞争力以应对外商挑战的问题日益突出
·来自就业方面的巨大压力亟待流通业做出“新贡献”
·优化调整结构、加快经济节奏、提高运行质量需要流通业的强力支持
·扩大内需、增进消费、促进出口、应对突发事件需要建立高效通道
·开拓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现代流通业与之并驾齐驱
·进一步解决“三农”和城镇化难题需要城乡市场开通对接
·加快西部开发和老工业基地改造需要商贸流通业来带动
这些问题都与实体经济中的商品流通产业的发展紧密相关,都在呼唤我国传统流通业尽快实现向现代流通业的历史性跨越。其中,零售业的改造和提升占有最重要的地位。
这些问题也是决定中国流通业包括零售业前景看好的深层原因。
中国零售业最新动向
连锁超市已成为最具活力的业态
与销售额增长幅度和店铺扩张相对应,连锁经营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销售总额比重也在上升。(见图3)
市场份额更加向优势企业集中,零售业兼并、收购和跨区域发展趋势加快外资零售企业的状况
截止到2002年底,外资零售巨头已经完成在华的战略布局,并结束了在中国东部市场的调研,今后2年内将明显加快发展步伐。调查显示,在这种背景下,外资零售企业销售额所占比重明显上升。2002年1-9月份,在北京市,这一比率已从上年的8.1%上升到8.6%。全国27个计划单列市营业面积在8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卖场和超市中,外资企业营业额的比重已超过23%。
(资料来源:中国连锁经营协会)
(资料来源:中国连锁经营协会)
资料来源:(1)中国连锁经营协会
(2)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2》,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版
2002年主要合资合作零售企业经营状况
2001—2003年主要外商投资零售企业的最新情况
有意避开已经相对饱和,且个性化明显的百货业,而力争在最容易做规模化、标准化扩张的大卖场、超市等主流业态方面占据绝对优势。
鉴于东中西地区投资环境、居民收入和回报率的差异,先行在中国东部沿海大城市和发达地区站稳脚跟,得到回报,然后依托东部已有的经验、能力和优势,稳步向中西部城市推进。
为争取时间、扩大规模,率先在沿海城市对条件较好、竞争力较强的中方零售企业实行并购重组。
为降低成本,扩大购销规模,加紧实行以“就地采购”为主要内容的本土化策略。
中国零售业发展趋势
·现代零售业态逐步取代传统零售业态
·食品销售的市场份额将会继续扩大
·中小流通企业为了生存将通过多种形式提高组织化程度
·不同业态将相互渗透(零售大店会依仗增加综合服务来提高自身的“一站式服务”水平,如引入银行或电信等零售商等,而中小店铺在商业聚集地区将向专业店转型,同时大量以连锁形式进入居民社区,提供生活方面的便利服务)。
·未来5~10年,中国零售市场中15%的市场份额将由各类中小超市(包括便利店)占领,大卖场的市场份额约为10%,百货店业态将稳定在10%以上的市场份额,其他各种零售业态各自的比重预计都不会超过10%。
·中国将出台《连锁经营法》,《特许加盟法》,《大型零售店铺立地法》和《反垄断法》,并依法保护中小企业。
·外资进入将进一步促进中国零售业的结构调整,市场集中度将得到提高。
基本估计:
1)外商进入中国零售业的积极作用是主流,竞争加剧属正常,关键是要依法创造和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2)中国加快流通业的结构调整,有利于提高国内零售企业的集中度和整体水平。
3)外资的进入和内资企业规模经济集中度的提高,展示了一种全新的可能前景:内资零售企业之间、内资零售企业与外资零售企业之间以及中国境内的外资零售企业之间,在相互竞争中磨合、融合,共同促进中国国内流通业的创新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