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优质农业发展的思考_农业论文

加快优质农业发展的思考_农业论文

加快发展质量型农业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加快发展论文,质量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以质取胜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世界农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主要农产品买方市场的形成对农业发展质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而山东农业发展已基本具备了向质量型转变的条件。为此,必须尽快建立起以质量为中心的农业生产与经营体系,制定有利于质量型农业发展的政策,实现农产品优质化、生产经营一体化,技术现代化、经济高效化和资源环境优良化。

一、质量型农业提出的背景

综合分析农业发展的现状,笔者认为山东省农业发展已具备了加快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条件,主要基于以下背景:

1.农产品数量的较快增长为发展质量型农业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山东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农产品总量快速增长,主要农产品产量在全国占有相当大的份额(表1), 使山东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农业大省。伴随着农产品总量的增长,全省人均占有的主要农产品数量与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相比有较大幅度增长,人均占有粮食、棉花、油料、肉、蛋、奶、水产品、水果分别是1978年的1.6;2.0;2.6;11.3;12.9;28.3;6.5和4.6倍,并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0—152%(表2)。农产品数量的较快增长为农业发展由数量型转向质量型奠定了基础。

表1 1996年山东省主要农产品总量及占全国份额(万吨,%)

粮食 棉花 油料 肉 蛋

奶 水产品 蔬菜 水果 苹果

山东 4333

37

309

652 361 74 587 4852

844 606

全国 50453 420 2211 5915 1954 736 3288

30379 4653 1705

占份额 8.6 8.8 14.0 11.0 18.5 10.1 17.8

16.0 18.1 35.5

表2 1996年人均占有农产品数量(公斤/人)

粮食 棉花 油料 肉蛋奶 水产品 蔬菜 水果

山东 495.3 4.26 35.36 74.55 41.26 8.49 47.51 555.3 96.6

全国 410.0 3.52 18.49 49.48 16.35 6.2

23.5 254.1 38.9

高低(%)+20.8 +21.0+91.2 +50.7 +152.4+36.9+102.2+118.5+148.3

2.农业生产结构的不断调整为质量型农业发展搭起了框架

经过二十年的调整与发展,山东省农业生产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表3),1996年与1978年相比,种植业产值比重下降了32.9 个百分点,而牧业、渔业产值比重分别上升了21.6和10.8个百分点;与此同时,种植业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重下降了7.3 个百分点,而以蔬菜为主的其它作物播种面积比重上升了8个百分点(表4)。1996年全省蔬菜面积1628万亩,占全国10.3%;果园面积1443万亩,占全国11.2%。农业生产结构与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与发展,使山东省畜牧、水产、蔬菜、果品四大新兴产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这一农业生产结构框架的形成为深化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发展质量型农业奠定了基础。

表3 山东农业生产结构(产值比)变化(1978~1996)

种植业林业 牧业 渔业

1978

82.9 1.8

11.9

3.4

1996

50.0 2.3

33.5 14.2

表4 山东种植业结构(面积比)(1978~1996)

粮食作物 经济作物

其它作物

1978

82.3 13.3

4.4

1996

75.0 12.6 12.4

3.农产品买方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对农产品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当前多数农产品出现相对过剩、销售不畅、价格下滑效益下降的趋势。之所以出现这种低水平的过剩,主要是因为农产品结构不合理,尤其是农产品质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所致。主要表现在多数农产品有品种而无品牌,多数地区有农业而没有农产品加工业,农业生产仍处在低质量的数量型阶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省农业发展特别是蔬菜、水果、畜牧、水产等所谓新兴产业和外向型农业的发展将面临日益剧烈的市场竞争,因而加快质量型农业发展,提高农产品质量,把农业生产转向以加工带生产、以品牌带生产、以质量促产量提效益的轨道,对开拓市场、占领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将是至关重要的。

4.面对资源与环境的压力,发展质量型农业势在必行

山东省人均耕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淡水资源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6,环境问题也较为突出,今后农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将依赖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走集约持续农业之路。因此,从这一点上看,发展质量型农业,在注重优质高产高效的同时,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提高环境质量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奠定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势在必行。

5.发展质量型农业是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挑战、大力推进农业新科技革命的现实途径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与经营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突出。山东省农业科技水平尽管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还相差甚远,我们必须大力推进农业新科技革命,加快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进程,而发展质量型农业正是适应这一要求,迎接这一挑战的现实途径,因为质量型农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创建与逐步运用农业生产与经营的质量型技术体系与管理体系。

6. 高效农业发展与产业化经营的实践为发展质量型农业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从80年代发展高产高效农业,到90年代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山东省在主导产业培植、市场建设、农产品基地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使全省农业发展的整体运行质量有了较快的发展,为加快建立质量型农业生产与经营一体化体系,推进质量型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外,全省农业现代化试点县、生态农业试点县、持续高效农业示范区的建设及黄淮海农业综合开发,也为发展质量型农业奠定了基础。

二、质量型农业的基本内涵与标志

质量型农业是相对于数量型农业而言的。质量型农业不以高产为主要目标,而是把提高农产品质量、农产品商品率、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作为主攻方向;不以单一追求高产高效为目标,而是注重高产高效与持续发展的结合,注重农业生产中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与环境质量的改善。发展质量型农业的总体目标是实现农业生产与经营结合、产品与市场对接,农业高产与高效同步,农业增产与农民增收一致,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持续发展相协调。质量型农业的基本内涵是通过建立农业生产与经营一体化和资源高效持续利用与农业持续发展相协调的质量型技术体系与管理体系,大幅度提高农产品质量、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与农业生产与经营一体化水平,并在保护环境、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基础上,加快农业市场化与农业现代化进程。质量型农业是融生态农业、现代化农业、持续高效农业及农业产业化于一体的科学化农业。值得指出的是发展质量型农业并不意味着要放弃农业高产的目标,而是注重以质量促产量,以优质带高产。

质量型农业的发展目标及基本内涵决定了质量型农业的标志是多方面的,主要应体现农产品优质化、生产经营一体化、技术现代化、经济高效化和资源环境优良化等五个方面。

1.农产品优质化

农产品优质化是质量型农业的核心。农产品优质化主要体现在农产品的营养品质、加工品质、外在品质优良等方面。质量型农业要求主要农产品优质化率显著提高,蔬菜、果品等达到绿色食品标准的应达到10%以上;蔬菜、果品、畜产品、水产品等外销产品农药、兽药残留量达标,并在加工品质、外在品质、产品包装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外销产品中具有品牌、商标的农产品数量占农产品总量的60%以上。

2.生产经营一体化

生产经营一体化是质量型农业的重要标志。从农业生产环节上来看,质量型农业的生产应是按加工、按市场需求来组织的,市场和加工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小麦、玉米、蔬菜、果品等主要农产品应基本实现专用化生产,实现与市场与加工企业的对接;从农业经营环节上来看,质量型农业应实现农业经营的企业化与信息化,为生产者提供可靠的产品需求信息,与生产者建立稳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平等交易、地位平等的经济伙伴关系。蔬菜、果品、畜牧、水产等生产与经营一体化程度达到80%以上,花卉、食用菌、特用动植物的生产与经营一体化程度要达到90%以上。

3.技术现代化

技术现代化是质量型农业的关键。技术现代化的主要标志是建立起质量型的农业生产与经营的技术体系与管理体系。具体来讲,要加速高新技术向农业领域的扩散与渗透,尤其是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进程,使农业生产的总体科技水平有一个大的飞跃,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0%以上。在生物技术发展上,应初步建立起以分子标记技术、分子克隆技术、细胞工程等方法为主体的现代动植物育种体系,并在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动物品种选育上实现大的突破;建立起动植物快速繁育体系,加快种子(种苗、种畜、种禽)产业化进程;在转基因动植物新品种、生物农药、脱毒苗木、畜禽疫苗、饲料添加剂等方面提高产业化水平;在信息技术方面建立和健全计算机网络化系统,并在农业管理、科研、推广、生产、流通等领域广泛使用。在应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全球卫星定位技术控制精确施肥、施药和信息采集、处理、测报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在工厂化技术方面,基本形成工厂化技术的研究与创新体系,带动蔬菜、花卉、果品、动物等逐步进入工厂化生产。

4.经济高效化

经济高效化是质量型农业的最终目标。经济高效化主要体现在农产品商品率、农产品加工率、加工增值率、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值等方面。根据山东省农业生产的现实状况,质量型农业应建立相对完善和较为发达的农产品加工业体系,农产品综合商品率要达到80%以上,农产品加工率达到50%以上,加工增值1—2倍,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值达到1.5:1,单位农产品综合经济效益比目前提高1倍以上。

5.资源与环境优良化

资源与环境优良化是质量型农业的基础。资源与环境优良化的主要标志包括:初步建立起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技术体系,农田水分利用率提高到50%以上,化肥利用率达到40—50%,土地生产率比现在提高30%,因化肥、农药造成的土壤污染、地下水污染和农产品污染得以有效控制。

三、加快质量型农业发展的宏观对策

1.转变观念,提高对发展质量型农业重要性的认识

各级领导及农业发展决策部门必须从指导思想上高度重视质量型农业的发展,要把质量型农业的发展作为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内容来抓。牢固树立农业发展的质量观念、品牌观念、效益观念,把农业生产切实由单一追求数量转向以加工带生产、以流通带生产、以品牌带生产、以质量促产量、以质量求效益的轨道上来。在农业结构调整上要转变传统的观念,把是否开拓市场、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增加效益以及是否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提高农业生产运行质量作为成效大小的标准。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上要转变传统的观念,切实转向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关系及龙头企业的运行质量上来,以克服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的重复建设问题。在处理资源环境与农业发展关系上克服只注重农业发展而忽视资源环境问题的倾向,树立起高产高效与持续发展相协调的观念。

2.制定切实有利于质量型农业发展的政策

质量型农业的发展涉及方方面面,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保证其健康发展。从目前情况看,应尽快建立农产品优质化评价体系与农业生产质量化生产体系衡量标准;制定农产品优质优价政策,为实现农产品专用化生产、价格分类、收购分类、销售分类、加工分类、种植分类提供良好的政策保障;加快市场体系的法制化、规范化建设,打击假冒伪劣,保证公平交易;加大政府投资,做好优质农产品的广告与宣传;加强对优质农产品品牌审批与管理;制定有利于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等。

3.大力发展高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与经营质量

质量型农业的关键在于建立质量型农业生产经营技术体系与管理体系,必须坚持以技术促质量和以管理增效益的观念,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加快传统农业改造进程,加快生物技术及产业化进程,加快工厂化技术及资源高效利用与环境保护技术的应用,用农业高新技术嫁接、改造传统农业技术,加速农业高新技术的实用化进程,切实提高农业科技中的高新技术比重。值得提出的是必须加快县、乡两级农产品销售信息网络建立,把其作为农业信息化建设和质量型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来抓。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及资源与环境保护等都要转向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

4.明确目标,搞好规划,抓好落实

省、地、县三级要尽快制定质量型农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在质量型农业发展与建设中要注重与生态农业、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及持续高效农业示范县(区)建设有机结合,与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结合起来,与节水农业发展结合起来,在整体推进的基础上,围绕创建特色品牌和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两大重点,发挥各地特色与优势,培育和发展各地优势产业。各级领导及服务部门要转变职能,强化对质量型农业发展的服务,提高农民对质量型农业的认识,加快质量型农业发展进程。

标签:;  ;  ;  ;  ;  ;  

加快优质农业发展的思考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