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嫣 无锡市亭子桥中心小学 214007
【摘要】教学反思是教师以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教学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理性审视和分析,以提出改进意见和设想,并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效能的过程。把教学反思作为教学工作的常态,这就需要研究并提升教师反思的条件,化被动反思为主动反思,化浅层反思为深度反思,化定期反思为常态反思。
【关键词】常态反思;基本内涵;内容形式;多向视角
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19)04-056-02
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要求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反思者。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曾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从每天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育行为中发现自身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提升专业水平。因此,让教学反思走向常态,是专业成长的应然选择。
一、教学常态反思必须理解深刻内涵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教学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理性审视和分析,以提出改进意见和设想,并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效能的过程。教学常态反思指教师自我教学反思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把教学反思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逐步养成每节课后“回头望”和再思考的良好教学习惯。
二、教学常态反思必须把握内容与形式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肯定有过这样的体验:当你在讲完一节课以后,你会觉得如果修改课堂的某一个环节,调整课堂中的一些结构,删除一些无效环节……课还可以上得更精彩。但因为当时没有及时捕捉灵感,终因时过境迁,留下的仅是深深的遗憾。所以教师在上完一堂课后,要及时地进行回顾和反思,将经验和教训记录在案,以便今后调整教学方法,及时查漏补缺。
1、反思的内容
通过研究与探索,发现教学反思实际上可伴随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教学反思的内容可以有:
(1)教学成功之处: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 措施;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教学方法上的创新;使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后的感触等等,详细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参考。
(2)课堂不足之处: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其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做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其成为今后教学上要吸取的教训,让教学更有效。
(3)智慧升腾之处: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开展,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是“智慧的火花”,孩子会给我们一些感动。若不及时捕捉,记住这瞬间的感动,便可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烟消云散。
(4)学生创新之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偶有“创新的火花”闪现,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将其记录下来,是课堂教学的丰富养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5)总结收获之处: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扎实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再教这部分内容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2、反思的形式
通过对学校教师的调查发现,教师们对待教学反思的态度有三个之最,即:最乐意与同事进行交流,最渴望得到专家的指引和最希望掌握自我反思的方法。根据这样的调查结果,让我明白了教学反思需要不仅需要自我反思,更需要同伴互助、专家引领。
除了深度反思自我,反思他人课例(不妨多听一听同行的课,在刊物上看一看他人的设计,在录像中观一观名家的课例),然后反思他人的教学好在哪里,自己的教学弱在哪里?对专家的课例细细品味、深入剖析,寻求名师课堂与自我课堂实践的契合点。这样就可以在比较中鉴别,在鉴别中改进,在改进中提高,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三、教学常态反思的策略选择
如果一个教师只满足于经验的获得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反思,那么他的旧有理念及不适当的行为就很难改变,其结果会导致教学将可能长期维持在原来的水平而止步不前。实践证明,凡善于反思、勤于反思,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努力,提高自己教学效果的教师,其自身的成长和发展的步伐就会加快。
1、教学反思必须有自觉意识
教学反思活动的主体是教师,具有实现自我提升与发展的主观愿望和需求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源动力。教师如果是被动地进行教学反思,这样的反思是任务型反思,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写的反思笔记显然是表陈型、模糊型的。而教学反思的常态化,可以使教师的反思意识不断增强,更能促使教师进行主动性反思、深刻性反思、针对性反思。
2、教学反思必须有多向视角
在教学反思常态化的过程中,需要突破偏重于教学后反思的倾向,拓展教学反思的视角和表达形式。
(1)关注教学预设。在上课之前,同备课组的教师聚在一起进行集体备课,这本质上是一个集体形式的教学前反思。在这个阶段,每一位教师都可以在收集、分析相关教学信息的基础上,运用自身已有的教学经验,对新授课的教学设计提出独到的见解。
(2)关注课堂实施。上完课后,执教者和听课教师随即进入个体反思。对执教者来说,需要及时针对初教课的教学实施情况进行理性思考,写好教学后记;对于听课人而言,则要综合听课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悟写出整课评价。
(3)凝聚群体智慧。在初教课之后,相关的教师会再一次聚在一起进行集体反思。反思的要点集中在初教课上呈现出来的精彩之笔、缺失之处,特别要关注初教者在课堂生成与教学预设出现偏差时的处理是否合理、有效,同时还要关注学生学习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等。活动结束后,再教者会根据集体反思的成果进行教学设计的重新建构,并据此组织新一次的课堂教学。
(4)回顾总结经验。再教课结束后,所有参与者在研讨再教课的同时,对本次课例研究活动的整个过程进行回顾、总结,从中找出关键性的事件来进行分析、讨论,最后确定主题并可以围绕主题撰写案例。
(5)此外,在整个过程中,执教者和听课教师都可以根据教学实施过程中的课堂生成,进行教学中反思。
教学反思是一种过程,是一种探究,这种探究是没有终结的,因为,反思者始终在追求更好的、更完美的教育教学。可见,教学反思不可能一蹴而就,一个反思者需要坚强的意志力把它作为教育生活常态来对待。
论文作者:吴嫣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师》2019年4月刊
论文发表时间:2019/2/19
标签:教师论文; 常态论文; 之处论文; 过程中论文; 课堂论文; 自我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中国教师》2019年4月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