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无意识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工作论文,大学生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675(2006)06-166-03
所谓无意识教育,是相对于有意识教育而言的,指的是不为受教育者自身所意识到的一种教育方式。具体地说,这种教育方式是指教育者按照预定的教育内容和方案,自觉地在受教育者周围设置一定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引导受教育者去感受和体味,使他们在满足美的需求和兴趣爱好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无意识活动的本质特点,决定无意识教育能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作用。因而,在大学生中加强无意识教育势在必行。
一、无意识教育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特殊作用
无意识教育不仅能够有效弥补有意识教育的不足,而且有着有意识教育所无法替代的优势,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具有特殊的作用。
1.无意识教育具有平等性,能够有效激发大学生的参与意识
市场经济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按照市场法则平等地进行竞争,个人是从自身需要出发追求最大利益的。这一社会客观存在反映到思想教育上,人们就会有追求思想平等的强烈倾向,认为人在政治上是平等的,在思想上也是平等的。大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自我意识、民主意识和平等意识增强是他们的显著特点。他们的心理需要能否得到满足,不仅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发展,也制约着其参与教育的热情,左右着教育的最终效果。无意识教育是无讲台教育,整个教育过程中,看不到居高临下的有形灌输,感觉不到“我讲你听,我想你通”的权威训导,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也都是被教育者,大家既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又可以自由地接受别人的观点,每个学生都在无意识之间受到了教育,每个学生都在无意识之间教育了别人。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地位平等,没有贵贱高低之分。无意识教育的平等性满足了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它能够使学生减轻心理压抑,从而增强大学生的情感参与意识。
2.无意识教育具有灵活性,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的认知水平
无意识教育的灵活性一是体现在内容上。进行什么内容的无意识教育,高校一般没有硬性规定,只要教育的意向与有关精神相一致,教育工作者就可以根据大学生的认知需要,情感和行为取向自主安排,教育内容与大学生心理需求贴得紧,针对性强,有利于大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二是体现在方法上。无意识教育从满足“兴趣多样化,生活多色彩”的愿望出发,通过轻松愉快的活动,把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方面;三是体现在时机上。何时进行无意识教育,思想教育工作者可视具体情况而定,不必像系统的有意识教育那样定时,思想教育在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时间进行,容易达到预期的效果。
3.无意识教育具有隐蔽性,能够有效消除大学生的逆反心理
心理学实验证明,劝导性的教育如果劝诱性太显眼或强度太大,人们就会感到自己的选择自由受到限制,于是激起对这种信息的抵抗。无意识教育不搞教育动员,是一种含而不露的非“标签”式教育。无意识教育不是开门见山的直述道理,不是引经据典的直率劝导,不是把道理和要求直接地告诉学生,而是把教育的意向、目的潜藏在与之相关的载体之中,论道而不说教,使富有教育意义的哲理通过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悄悄润入学生的心田,在其心灵深处积淀下来,从而产生各种各样的顿悟,逐渐形成一些良好的思想品质、理想信念、性格气质。无意识教育是一种无总结性的教育,学生不会产生“上当受骗”之感,也不会产生戒备之心。由于大学生是在陶醉、愉快、兴奋、暗示等情感中无意识地受到熏陶,不知不觉地走进教育的意向“境地”的,因而不存在逆反心理问题。
4.无意识教育具有渗透性,能够有效覆盖大学生的生活时空
无意识教育是依附载体进行的教育,具有很强的渗透性是它的一个鲜明特点。无意识教育的渗透性,决定了其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由课堂之内延伸到课堂之外,随时随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只要教育工作者事先设计好一定的意向,并将这些意向投置到课堂和生活环境中,教育就会按照教育者的意向在大学生不知不觉中进行。在社会的大课堂里,无时无刻不存在着无意识教育,目不暇接的影视、戏剧;琳琅满目的小说、诗歌;耳濡目染的宗教、信仰;潜移默化的舆论、信息。各种思想如光之流泻,良师处处有,益友时时见。随着社会高新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日益走向知识经济时代基础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无意识教育也要确立以现代信息传播方式向大学生渗透教育信息。当各式各样的信息通过互联网传播时,国界和地理距离的暂时“消失”就是空间压缩的具体表现。
二、实施无意识教育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正确而有效地开展无意识教育,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方向性原则。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无意识教育,必须与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相适应,不能与党的路线方针相抵触。思想政治工作的服务保证作用,决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无意识教育必须与学生培养目标相一致,不能脱离高校的根本任务。无意识教育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毫不动摇的坚持正确的方向,真正做到扶正怯邪、扬善抑恶。具体说,就是要围绕德育工作的保证、导向、凝聚、激励、调节、转化等六大功能做文章,积淀、焕发、升华大学生的无意识心理中的积极因素,抵制消极因素,以真正体现其“生命线”的作用。
2.开放性原则。受改革开放环境的影响,大学生认识事物、观察问题已不再像过去那样局限于狭小的范围,他们迫切要求了解新鲜的外部世界。无意识教育如果不能适应大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效果肯定会受到影响。在全方位开放的大环境中,高等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更加广泛、直接、及时和深刻,受到社会信息影响的渠道也明显增多,教育工作者只有拓宽视野,及时掌握整个社会的思想信息,才能掌握无意识教育的主动权。要破除无意识教育仅仅是高校德育工作部门的工作的传统观念,确立全方位的“大德育”观念,努力使无意识教育走向高校工作的方方面面,走向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全程式的教育活动。
3.有意性原则。无意识教育对大学生来说是无意识的,但对德育工作者来说则应该是有意识的。开展无意识教育决不是放任自流,更不可随意胡来,那种无目的、无计划、无组织的所谓无意识教育,与没有教育毫无二致。因此,在高校无意识教育中,德育工作者必须坚持有意性原则,增强实施无意识教育的自觉性和责任感,认真抓好无意识教育的各个环节,努力提高无意识教育的实效。
4.综合性原则。我们这里强调无意识教育,并不是说有意识教育不重要了。有意识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无意识教育无法取代的。离开有意识教育,人们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及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品质不可能真正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也不能真正深入人心。有意识教育不仅为无意识教育提供理论基础,指明正确的方向,而且无意识教育的效果也需要有意识教育去巩固和深化。在高校德育工作中,两者是一对孪生兄弟,它们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共同构成了高校德育工作的整体。因此,我们提倡把有意识教育和无意识教育结合起来,避其所短、扬其所长,充分发挥二者的互补作用,达到互补效果。
三、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实施无意识教育的有效途径
适应无意识教育的特点和原则,笔者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无意识教育可通过如下途径进行。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校园文化适应了新时期大学生不断提高思想文化水平,追求全面发展的心理要求,是融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的喜闻乐见的活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其中第二课堂的作用尤为明显。第二课堂活动以学生自愿组织参加的各类社团(协会)为依托,采用书法、绘画、摄影、演讲、辩论、舞蹈、演唱、集邮、体育比赛等各类学生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方式,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活跃了校园文化,同时也使学生在接受到各类技能训练的同时,陶冶了情操,完善了人格,提高了觉悟。社会实践也是高校无意识教育的有效途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深入社会,接受工农群众的再教育,进一步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对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自身的成长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自觉以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无意识教育,便能达到激人奋进,催人参与的目的,就能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态度、情感、习惯、兴趣等起到健康积极的导向作用。
2.塑造主体人格,开展形象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根本任务的实现,一方面要靠真理的力量,另一方面要靠人格的力量。科学的理论,正确的舆论,高尚的精神,优秀的作品代表了真理的力量,因为它们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发展趋势,符合人民群众和社会进步的要求。但这种真理的力量要依靠人格的力量的支撑,即依靠教育者的人格力量,依靠他们的带头实践和以身作则,才能有效地体现。也就是说,只有教育者言行一致,率先垂范,才能一言九鼎,使人心悦诚服,产生巨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推动力。倘若教育者言行相悖,表里不一,形象不佳,其结果必然使受教育者产生逆反心理。教师的形象具有示范、导向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好的形象能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召力和感染力,差的形象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为什么我们总感到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不起作用?原因主要是大学生思考的范围更大了,思维的方式也不同了。他们常常把某些社会现象当作前提和论据,进行逻辑推导和论证,得出错误的或不完全正确的结论。如果在他们身边的教育者形象也不好,那就更使他们坚信其结论了。所以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过程中,教师应起到示范作用和导向作用。教师既要凭着扎实的理论功底,用真理去教育学生、感染学生、转化学生,又要用崇高的理想,积极的表现和高尚的人格去影响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
3.积极发挥大众传媒的牵引作用。大众传媒是指面向广大受众的传播媒体,包括广播、电视、网络、图书、报刊、音像制品以及与高科技紧密结合的新兴传播媒介。大众传媒是信息的载体,其提供的信息对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发展方向具有无形的牵引作用。大众传媒直接面向大学生,传播信息及时迅速,在大学生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力,是学校理论建设、文化建设,思想建设、道德建设的有力工具和重要渠道。大众传媒提供的信息具有形象性、隐蔽性、权威性等特点。重视大众传媒的作用,把其提供的信息变成舆论导向,又会对学生的言行起到“软约束”的作用。发挥大众传媒的牵引作用,要让学生及时了解党的现行政策及日新月异的祖国新貌。要及时组织学生收听、收看国际国内的重大活动广播、电视转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4.重视整体氛围影响。良好的氛围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能,不良的环境则会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威力。营造良好的整体氛围,一是要净化风气。通过对学风、校风、机关工作作风等群体风气的优化,使学生接受学校倡导的态度和行为方式。要善于通过组织手段净化风气,以此来影响学生。净化学校风气,最重要的是要做到是非清楚,功过分明,该奖励的奖励,该批评的批评,该处分的处分,不能正不压邪,更不能形成“先进难当”、“正气难张”、“出头的椽子先烂”的坏风气。二是要优化环境。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创造一种有利于大学生思想健康发展的环境氛围,强化文明气氛,推行无声管理,这是进行无意识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实践证明:经过精心选择、设计的时间、空间、场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等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我们应积极创造条件,改善教学设施,美化校园环境,清除各种污染,并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政策导向和心理导向,形成健康向上的舆论,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建立平等互敬、团结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使学生在优美环境与和谐气氛中,在不知不觉的引导下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