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业转型的理性构建与自发演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旅游产业论文,理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旅游产业转型的理论阐释
旅游产业转型理论中首先要清晰“转型”的概念。国外新制度经济学家和大部分主流学者认为“转型”是指一种制度变革,“即从以生产资源集体所有制和党政机关控制生产资源的运用为主转变为私人所有制以及按个人和私人团体的分散决策运用生产资源为主。”国内冯舜华等(2001)的观点与之相似,“……而转型则是指整体性的经济制度的结构更替,以及在这种更替中一系列的系统工程”。具体到中国旅游产业的“转型”指的就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向。紧接着的问题是,中国旅游产业转型的动力是什么?张辉认为:“中国旅游产业转型是两种力量推动的结果,一是受中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中国旅游业将会发生转型,然而这种转型是一种旅游产业外部力量推动形成的,是中国经济体制变革在旅游产业的具体体现,因此,它是一种制度上转型;一是受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的阶段性以及旅游需求变化的决定,旅游产业将发生转型,而这种转型是市场力量推动形成的,因此,它是一种旅游产业发展自身的变型。”也就是说,来自外部的经济体制变革和源自内部的产业发展趋势和要求是中国旅游产业转型的动力。本文引入“理性构建”和“自发演进”的提法,以求对此作出更深入的分析。
所谓理性构建,是指通过主观的理论设计或者社会主体的自觉行动推动社会的发展和改变,而自发演进的观念则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和自发的过程,也就是一种连续渐进的过程,因而反对人为的设计和政府的干预。本文认为,中国旅游产业的转型包括了制度上的转型和自身发展的变型,制度上的转型是理性构建在旅游产业中的表现,它通过政府对制度变迁的引导、设计的理性作用得以实现;发展自身的变型则是自发演进在旅游产业中的体现,它通过产业自发作用得以实现。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理性构建与自发演进的作用和地位不同,发挥的空间和程度不同。
二、旅游产业转型中政府的理性构建
世界银行在1997年发展报告中强调:“政府对一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这种发展能否持续下去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追求集体目标上,政府对变革的影响、推动和调节方面的潜力是无可比拟的。当这种能力得到良好发挥,该国经济蒸蒸日上。但是若情况相反,则发展便会止步不前。”中国旅游产业转型是在旅游产业改革基础上进行的,正是构建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制度结构与经济发展之间的持久冲突,迫使政府进行改革,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为旅游产业创造了某些条件,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产业转型的方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旅游产业改革是旅游产业转型的准备阶段。政府在旅游产业改革过程中通过发挥其作用来推进改革进程并完成其在旅游产业转型中的理性构建。
1.改革开放以前政府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作用。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由于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原因,旅游产业的经济性质没有被认识,政府仅仅将旅游业放在外交工作的辅助地位上,主要目的和任务是增进中国与世界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对外宣传社会主义。其最先经营的是国际旅游业务,为此成立了旅行社,对游客多是公费接待。1964年成立的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的职责是:负责对外旅行者的旅游管理工作;领导各有关地区的国际旅行社和直属的服务机构的业务;组织我国公民出国旅游;负责有关的对外联络工作和宣传工作等。从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职责的界定中可知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旅游产业是典型的“政治接待型”。这个时期,政府发展旅游业主观上是服务于国家的外交利益,但客观上为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在组织建设、国际旅游市场的开拓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从政府角色看,主观上政府扮演企业者,即政府替代市场,但客观上是“开拓者”,即“在旅游发展初期,政府利用行政体制动员所掌握的经济资源,使中国旅游业超前发展,迅速形成了较大的产业规模和供给能力”。
2.1978~2001年政府在旅游产业改革中的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了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正确方针,并指示要发展旅游业。由于经济建设的需要,这一阶段前期旅游业的基本任务是为国家创汇,主要发展入境旅游,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中央政府先后多次颁布相关政策支持旅游业发展,并在1986年正式提出了发展旅游业的基本方针是“要大力发展旅游业,增加外汇收入,促进各国人民的友好交往”。这是旅游业第一次在国家的发展计划中出现,标志旅游产业地位在中国的确立。为支持和规范旅游业的发展,国家先后出台一系列制度和条例完善旅游行业管理,如1987年批准发布了《导游人员管理暂行条例》,1988年国家旅游局发布了《旅行社管理暂行条例》并转发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形成了旅游行业管理的基本框架,进一步明确了行业管理范围权限。从1978年到1991年,中国旅游产业在政府的直接干预和推动下渐渐从计划经济体制中脱离出来,走的是“先国际,后国内”的推进型发展模式。但是,由于计划经济的体制约束,中国的旅游产业缺乏资金积累,企业规模小、旅游产品的质量及国际竞争力较低。在这个阶段,政府的作用既体现在直接经营中又体现在制度供给和公共产品供给上,是“摸着石头过河”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具体体现。
从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到2001年,随着市场意识的全面强化,市场体制的全面建立,旅游行业内各种所有制形式日益普遍化,市场规则逐渐形成,中国旅游产业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呈现出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并重的局面,产业发展动力从单一的外生变量拉动转化为内外市场拉动。199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旅游被确定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之一。同时,各地政府也积极鼓励和支持旅游业的发展。从产业发展规律看,由于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的特殊性,旅游产业单纯依靠市场体制下的自发生长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政府利用行政体制动员所掌握的经济资源,迅速形成旅游产业较大的规模和供给能力,这就是政府的理性行为选择。旅游产业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社会就业等方面的作用得到政府的充分认识。“十五大”以后,政府积极推动旅游企业(主要是国有旅游企业)的改制工作,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重新构建企业决策体系、领导制度、约束与监督体制等组织体系框架以及企业内部的分配制度,采取宏观调控手段促进旅游产业组织扩张,刺激旅游企业集团化发展,并为大型旅游企业进入证券市场,实现资产经营创造必要的条件。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点是,各地将中央发展旅游业的宏观决策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并针对各地旅游发展的要素结构出台了比较完善的政策体系。在这个阶段政府已经从对旅游产业的直接经营与干预逐渐转变为对旅游产业发展的宏观管理和制度供给(如旅游景区两权分离的制度创新、颁布出台一系列法规和条例)、提供产业发展需要的公共产品(如道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和对旅游业的推介(如旅游信息和旅游形象)上。
在1978~2001年间政府一方面逐步从直接开发、经营和管辖具体的旅游服务运行中退出,另一方面也扮演着管家婆和部门利益分享者的角色,管家婆即政府对旅游企业管得太死,充当一切具体业务的决策者,其结果是政企不分,旅游企业无法自主发展;部门利益的分享者,即把发展旅游业作为自身利益的伸延。
3.2002年以来政府在旅游产业转型中的作用。旅游产业具有综合性、关联性很强的特点,在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扩大国内需求,增强经济活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日益发挥重要的作用。温家宝总理在200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从改革体制、加大投入、完善政策等方面,鼓励和支持服务业加快发展,尤其要发展物流、金融、信息、咨询、旅游、社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在党和政府文件中,温总理的报告第一次明确把旅游业列为“尤其要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之列,并明确界定了政府的作用。产业转型的自发演进是在一种有效的市场秩序中完成的,但是,“一种有效的市场秩序的形成并非完全是一个自发演进的过程,而是一个理性构建与自发演进相结合的过程”,因此,在产业转型的初期,政府必须起到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作用,政府应在政策指导、社会协调、信息引导、规范市场秩序、推进市场促销、提升产业素质等方面发挥作用。政府定位在于“协调者”,也就是说,“在协调社会各方面力量,用各种方法鼓励企业发展,保护消费者利益,进行国家整体形象宣传,改善旅游大环境等方面,政府更是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总之,由于政府的作用,中国旅游产业在发展模式、产业发育机制、产业成长的推进方式、旅行社的组织与分工体系、产品形式等方面都体现出不同于国际旅游经济发展规律的特点。
三、旅游产业转型中产业的自发演进
为了充分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由旅游目的地、旅游客源地以及两地之间的联结体的企业、组织和个人通过各种形式结合,便形成了旅游生产和旅游服务的有机整体,我们可以将这个有机整体称为旅游产业。旅游经济活动是以市场交换关系的旅游供给和旅游需求相结合的活动并通过旅游产业的运动来完成,即旅游产业将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讲,旅游产业是旅游经济运行的主体,旅游产业既是旅游需求的供给者又是旅游运行与发展的推动者。当需求具有决定作用时,旅游产业为求得自身的利益会主动适应市场变化自发调整供给扩大规模提升产业素质,进行产业转型,这种转型是市场力量作用于旅游产业的结果。如图1所示,在面临生存和竞争压力下,旅游供给与需求在博弈过程中,一方面旅游产业通过自身努力扩大产业规模,以求规模效益;另一方面在旅游需求的持续增加下也会在客观上促进旅游产业规模的扩大。当旅游产业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旅游产业运行过程中的分工和专业化提升了旅游产业的素质。得到提升的旅游产业在追求最大化利益和技术进步驱动下自发向现代旅游产业演进。
图1 旅游产业转型的自发演进
旅游产业转型市场自发的特点主要是:(1)自发性。产业的形成与发展不需借助外部的干预和协调,是在市场竞争中依靠自身力量形成与发展的。(2)内生性。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是经济系统内部各产业相互竞争、相互作用下市场选择的结果。(3)客观性。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是在未受外界干扰的情况下经济系统自组织客观选择的结果。市场自发的优势是:(1)经历了严酷市场的竞争,产业素质比较高;(2)经历了市场的严格选择,抗外界干扰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比较强。市场自发的不足之处是:(1)形成与发展的速度比较缓慢,新兴产业从萌芽到市场地位的确立所需时间比较长;(2)形成与发展会有一定程度的盲目性、波动性,易受经济系统本身不确定性的强烈影响;(3)在形成过程中,产业极化效应的时间跨度比较长,社会所承担的产业成长成本可能会比较高。
四、旅游产业转型的政府作用与自发作用的分工机理
中国旅游产业的发展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因此中国旅游产业发展过程大致遵循改革开放的轨迹。1992年后的10年里,市场意识得到全面强化,市场经济体制得以全面建立,旅游产业市场准入障碍基本上扫清,行业内各种所有制形势日益普遍化,完成了旅游工作从“政治接待型”到“经济经营型”的转型。在这个改革过程中政府发挥了主导性作用,这是由中国旅游产业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和产业自身发展需要决定的。中国加入WTO以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的消费需求结构也在发生显著的变化,尤其是2006年以后中国旅游业全面开放,旅游产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在这一阶段,“在自身成长的直接驱动和外部环境发生显著变化的间接策动下,中国旅游业已进入转型发展期。”在这个转型过程中自发作用对旅游产业转型发挥主导作用,这是由旅游产业生存和竞争压力下的利益矛盾决定的。自身生存需要和竞争压力下的利益矛盾是推动旅游产业转型的根本动力。中国旅游产业特殊的发展模式需要政府的理性建构,但不能超出客观限度;市场体制下旅游产业和其他产业一样具有自发演进的内在需求。在转型过程中把握好政府作用和自发作用的关系并使它们有机结合是转型取得成效的关键。一般来讲,政府的作用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作用,而自发作用则是一种由下而上的作用,这两种作用在转型过程中的协调互动是推动转型实施的重要保证。在这两种力量中,政府的作用主要是引导、方向控制和对自下而上反馈信息的选择和鉴别,而自下而上的自发作用则主要体现在对于新制度的试验、新制度的培育和新制度的自增强方面所起的作用。旅游产业转型的政府作用与自发作用如下图所示:
图2 旅游产业转型的政府作用与自发作用的分工机理模式
图中数字代表的含义:(1)制度供给;(2)制度创新;(3)制度试验;(4)新制度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