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种球蛋白及干扰素治疗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临床疗效分析论文_姜雪梅,苗小金

1.威海市立医院西院区儿科,山东威海 264200

2.威海市立医院皮肤美容科,山东威海 264200

【摘 要】目的:探究丙种球蛋白及干扰素治疗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40例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患儿为研究对象,收治时间均在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期间,采取单双号随机分组的方式将以上患儿分为2组,分别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给予丙种球蛋白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干扰素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症状改善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治疗组患儿的疱疹消失时间、发热时间、神经系统病理征转阴时间均较对照组快,P<0.05,治疗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丙种球蛋白及丙种球蛋白治疗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今后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使用。

【关键词】手足口病;病毒性脑炎;丙种球蛋白;干扰素

【中图分类号】R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0-185-01

手足口病在儿科病房中属于较为常见的传染疾病之一,5岁以下儿童为该疾病主要患病人群,口痛、发热、手、足及口腔部位出现疱疹、厌食等是该疾病常见的临床症状[1]。肠道病毒易引发手足口病,其中肠道病毒71型手足口病患儿容易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患儿可能出现病毒性脑膜炎、脑炎及脑脊髓炎等,严重危及患儿的生命。我院对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患儿实施丙种球蛋白及干扰素治疗,具体报道见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线资料

选取本院门诊与病房收治的50例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患儿(2013.5-2015.5)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单双号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2组,每组25例。

对照组:男患儿16例,女患儿9例;年龄为(1-5)岁,平均年龄为(3.05±0.82)岁。

治疗组:男患儿:女患儿=18:7;年龄为(1-4)岁,平均年龄为(2.93±0.54)岁。

以上2组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患儿的基线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以上2组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患儿均给予常规护理(口腔与皮肤),保持休息,为患儿进行输液治疗、营养支持及保持水、电解质的平衡,给予常规抗病毒、退热、预防感染及营养脑细胞治疗。

对照组(丙种球蛋白):给予患者1g/(kg?d)丙种球蛋白,取静脉滴注的方式,连续治疗5天。

治疗组(丙种球蛋白及干扰素):丙种球蛋白用法及剂量与对照组一致,干扰素80微克,采取肌内注射的方式,一天一次,连续治疗3天[2]。

1.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患儿的症状(疱疹消失、发热、神经系统病理征转阴)改善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本文2组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患儿的研究数据均经过SPSS20.0版进行处理,2组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患儿的症状改善时间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计数资料(%表示,X2检验)。以P值小于0.05,表示2组患儿在治疗后各项指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组患儿的疱疹消失时间、发热时间、神经系统病理征转阴时间均明显较对照组短,P<0.05,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2.2 治疗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具体如下:

治疗组患儿中有2例出现胃肠道反应,2例出现骨髓抑制,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00%。

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00%,该组中主要有1例患儿出现荨麻疹,2例患儿出现腹泻。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由于肠道病毒所引发的传染疾病,患病者及隐性传播者均为疾病的传染源,该疾病主要由消化道、密切接触或呼吸道等途径传播[3]。据相关研究显示,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所导致的手足口病患儿的机体免疫功能受病情影响,对此类患儿的治疗应注重阶段化与个体化,因此早期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的治疗关键在于抗炎症免疫反应。

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治疗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具有一定临床疗效,该药物可以有效的缩短患儿的热症及神经系统阳性病理征转阴时间,该药物作用机制在于丙种球蛋白中有健康人血中对抗病原体的抗体,该抗体可以与病毒抗原相结合对病毒进行灭活,对中性粒细胞的功能具有增强作用,可提升该细胞的吞噬、趋化及杀病原体功能;该药物可以有效的对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进行抑制,减少自身抗体介导组织细胞的破坏;由于该药物有较多的抗体,可以降低对血管周围的损伤,阻断抗细胞因子对脑组织的免疫刺激作用,降低炎症反应,以此缓解临床症状;丙种球蛋白可有效的提升血浆渗透压,对将低患儿颅内压具有积极功效。

干扰素可有效的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具有较强的广谱抗菌作用,该药物可与敏感细胞表面受体结合,抑制病毒合成及释放;该药物可有效中断细胞受病毒的感染,抑制病毒扩散[4]。除此之外,干扰素可以提升细胞毒作用,增强对T细胞的杀伤力,有利于提升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患儿的疱疹消失时间、发热时间、神经系统病理征转阴时间均明显较对照组短,P<0.05,同时治疗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进一步表明丙种球蛋白及干扰素治疗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可以有效改善患儿的预后,缩短患儿症状恢复时间。

总而言之,丙种球蛋白及干扰素治疗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中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杨群燕.干扰素、丙种球蛋白治疗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的疗效及病情改善时间对比研究[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6,36(2):162-164.

[2]翁艳.丙种球蛋白联合干扰素雾化治疗重症手足口病60例[J].中国药业,2013,22(3):72-73.

[3]林涛.丙种球蛋白及干扰素治疗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3):323-325.

[4]邵昌学.干扰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研究[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18):36-37.

论文作者:姜雪梅,苗小金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12

标签:;  ;  ;  ;  ;  ;  ;  ;  

丙种球蛋白及干扰素治疗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临床疗效分析论文_姜雪梅,苗小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