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规就业的发展与工会运动的变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工会论文,非正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41.4;D4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096(2003)02-0011 -05
一
“非正规就业”一词,来源于上个世纪70年代初国际劳工组织提出的“非正规部门” 的概念。所谓“非正规部门”,是指主体和规范经济结构之外的规模很小的从事商品生 产、流通和服务的单位,主要包括微型企业、家庭型的服务生产单位、独立的个体劳动 者。劳动者在非正规部门中就业,自然而然地被视为非正规就业。因此,由“非正规部 门”这个概念进而演绎出“非正规就业”的概念。
目前所谓的“非正规就业”,不仅是指非正规部门的就业,还包括正规部门的非正规 就业。从国际上看,非正规部门的就业主要有自营就业、家庭就业等形式;正规部门的 非正规就业的具体形式有非全日制就业、短期就业、派遣就业、季节性就业、兼职就业 、远程就业、承包就业、独立就业等[1]。
非正规部门就业,在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呈增长趋势。2000年国际劳工大会局长报告中 的数据表明,1990—1994年之间,拉丁美洲80%、非洲93%的新增工作岗位是由非正规部 门创造的。现在非正规部门就业人员占整个就业人员的百分比是:非洲占57.2%,拉丁 美洲占36.2%,亚太地区占32.8[2]。
正规部门的非正规就业,在发达国家普遍呈上升趋势。近期一些发达国家的失业率下 降,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正是推行了灵活多样的非正规就业。如荷兰的非正规就业最 为活跃,1997年非全日制就业和临时就业人数占全体雇佣劳动者的50.4%,比1985年上 升28%,其失业率也由1994年的7.5%降至2003年初的2.7%。现在各种非标准形式的就业 ,在美国约占就业总量的30%,日本的非全日制工作也已占所有工作的25%[3]。
20世纪50、60年代,在绝大部分工业化国家里,劳动者以正规就业的方式实现就业。 但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灵活多样的非正规就业方式迅速发展。究其原因,除了全球劳 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以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迫使就业方式非正规化。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不断向全球化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面对日益 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各国为了提高产品的竞争力,首先考虑的就是降低劳动成本。相 对来说,正规就业的劳动者因享有国家规定的劳动标准和社会保障,劳动成本较高,而 非正规就业的非全日工、临时工、家庭工的劳动力价格却低廉得多。因此,许多国家政 府放松了对劳动力市场的控制,放开了原有的对正规就业劳动者的保护。欧洲国家除希 腊以外都以立法的形式允许雇佣临时工。拉美一些国家甚至修改劳动法,增加雇主雇佣 或解雇工人的权力。
2.逐渐壮大的第三产业为非正规就业提供了条件。
在西方,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从70年代初平均占总就业人数的一半增加到80年代的60% 和90年代的70%以上。第三产业中的零售业、餐饮业、服务业,不论是对劳动时间还是 劳动方式,都比传统的第二产业有更加灵活多变的要求。这也正是非正规就业从产业类 别看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的重要原因。
3.飞速发展的高科技为非正规就业开发了新的岗位。
二战以后,科学技术出现了空前繁荣。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的发展为主 要标志的科技革命飞速发展,在许多领域极大地改变了生产和劳动的面貌。新的科技革 命一方面造成了许多传统产业的衰落和传统就业岗位的消减,另一方面又带动了许多高 新产业的兴起和新兴就业岗位的出现。如远程就业就是一种因信息技术和电子通讯技术 飞速发展应运而生的崭新的就业方式。
4.求新求变的就业观念使非正规就业为越来越多的劳动者所接受。
在目前的工人阶级队伍中,女职工的比例不断上升。美国妇女在雇佣劳动中所占比例 已由1900年的23%增加到2000年的48%;日本女工于1990年已占到职工人数的51%。工人 中的“粉领阶层”更喜欢“家务、育儿、工作”都不误的阶段性的、临时性的非正规就 业的方式。此外,工人队伍中新兴的知识阶层,为了拥有更多的自由,宁可放弃成为正 式职工的机会而选择当派遣工、合同工、临时工、嘱托工等非正规就业岗位[4]。
二
近20余年来,随着非正规就业的日益发展和盛行,正规就业岗位的不断萎缩,传统的 以正规就业工人为团结和服务对象的工会运动遭到极大的冲击。
1.世界工会组织率大幅度下降,工会会员流失严重。
从工会运动的历史看,劳动者职业的稳定程度与工会组织率的高低成正比。劳动者职 业稳定程度高,工会组织率就能快速地提升;相反,劳动者职业稳定程度低,工会组织 率自然也会急剧地跌落。
在工业化时代,机器大生产规模大,标准化和集中化程度高,分工明确,操作单一。 它不需要劳动者有很高的文化水平,却要求他们在劳动中能够密切合作。这种生产方式 造就了工人阶级强烈的集体观念,严格的组织纪律和顽强的斗争精神。工人阶级的上述 特点有利于团结和联合,有利于工会组织的发展和扩大。因此,在这一时期,各国工会 的组织率伴随着世界工人阶级人数的不断增多和队伍的不断壮大而稳步攀升,工会也从 最初的行业组织发展成为世界性的组织。世界工会联合会(世界工联)成立时,居然团结 和联合了全世界90%以上的工人。
20世纪70年代以来,灵活多变的非正规就业不断蚕食和鲸吞着正规就业的岗位。许多 国家的工会不仅没有顺应工人阶级数量增加的趋势而扩大会员的增量,反而使原有的会 员存量也不断地流失。据“1997—1998年国际劳工局的世界劳工年度报告”指出:过去 的10年中,全世界工会会员大幅度下降。1985年全世界的工会组织率为16%,而到1995 年已下降到8.5%[5]。在世界工会运动的发源地——英国,工会组织率从20世纪70年代 末的80%下降到90年代的38%左右[6](P44)。而被认为是劳工力量源泉的法国,会员减少 了37.2%,1995年的工会组织率仅有9.1%[7]。其他国家的工会组织率,美国减少了21% ,德国减少了17%,日本减少了16.7%[8]。
我国工会的组织率也没有随职工队伍的不断壮大而提高,相反,由于厂矿企业大量使 用非正规就业的农民工以及原来正规就业的下岗职工向非正规部门转移,20世纪90年代 后期,工会组织率也呈下降趋势。据全国总工会调查表明,1997年基层工会已从1995年 的593113个减少到510276个,1998年又减少为503532个;会员人数从1995年的10399631 4人减少到1997年的91309843人,1998年又减少到89134262人[9](P24)。
2.非工会运动不断地兴起,工会的基本权利遭到削弱。
维护劳动者稳定的就业一直是世界工会运动的主要目标之一。正是由于工会的切实保 护,在企业经营发生困难时,任何涉及正规就业工人尤其是工会会员的裁员、减薪都将 因工会的反对而变得异常敏感和阻力重重。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垄断资本为了能顺利 地以非正规就业的方式来降低劳动成本,必然把矛头指向维护以正规就业工人利益为宗 旨的工会。英国保守党政府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宣称,工会为工人(主要指全日制正 规就业的工人)取得的工资和津贴,使得英国商品因价格过高而被国际市场所排挤,英 国工会运动已削弱了国家的竞争力。因此,英国政府决心打破工会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垄 断地位,在推行劳动力市场自由化的同时,开始全面限制工会的权利。
从英国发端的限制工会权利的行为很快波及到众多国家,从而引发了全球性的排挤、 打击、取消工会的非工会运动。在全球的非工会运动中,工会运动200多年来已经取得 的罢工权被弱化,集体谈判权被企业化,参与权被形式化,工会的基本权利遭到全面削 弱。
所以,非正规就业对工会运动的冲击是致命的。它一方面削弱了工会运动原有的群众 基础,同时还为一些国家的政府和资方掀起剥夺工会权利的非工会运动提供了借口,从 而使世界工会运动陷于前所未有的危机和困境之中。
三
无论是世界还是中国,在就业方面都将以正规就业为主转为正规就业和非正规就业并 驾齐驱的格局,非正规就业已是大势所趋。工会运动要走出因非正规就业带来的危机和 困境,重振工会运动的雄风,必须顺应就业方式非正规化的变化,采取积极的对策。
1.转变观念,把非正规就业的劳动者纳入工人阶级的范畴。
无论是正规就业的劳动者,还是非正规就业的劳动者,都是工人阶级的组成部分,都 应该是工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但是,长期以来,工会并没有把非正规就业的劳动 者看作是自己的阶级兄弟,反而视他们为打击对象,认为正是大量临时工的存在抢走了 正规就业工人的劳动岗位。比如,美国劳联—产联,过去常把从事非正规就业的服务业 雇员和知识工人当作夺取“真正的”产业工人工作的敌人。中国工会也是如此。自从国 有企业裁减冗员、分流富余人员开始,10余年来,工会都是把正规部门中的非正规就业 劳动者如临时工、农民工作为企业减员的前奏。工会在参与企业裁员时为了维护企业正 式职工的就业权利或工作岗位,往往要求企业先清退临时工、农民工,腾出岗位安置正 式职工中的富余人员。这种做法已然成为中国工会的一条经验或一个惯例。而对于在非 正规部门中就业的劳动者,工会虽未将其列为排挤对象,但态度和感情都是冷漠的,为 他们服务和维权更谈不上。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工会同样没有把非正规 就业的劳动者看作是自己的维护对象,不仅没有给予他们应有的关心,还随意地损害他 们的利益,尤其是他们在就业方面的利益。工会的这种偏狭观念不但孤立了自己,失去 了本该归于自己麾下的潜在会员或未来会员,而且在资方咄咄逼人的进攻面前无力招架 、步步退却。工会要走出危机,重振雄风,首先必须转变观念,抛弃只考虑正规就业工 人和会员利益的陈旧观念,使工会运动覆盖正规就业和非正规就业的全体劳动者,真正 面向工人阶级全体成员。在巩固现有会员的基础上,工会更应多做非正规就业劳动者工 作,特别是关注和维护非正规就业劳动者中利益容易遭受损害的群体的利益。只有这样 ,工会才能团结整个工人阶级,形成强大的战斗力,迎接新形势的挑战。近年来,在拉 丁美洲和欧洲工会运动中出现了“劳动者运动”、“超越集体主义的工会运动”和“非 正规部门与主流工人一体化”等理论和主张。这些理论和主张都是要求工会适应工人阶 级内部结构多样化和就业方式非正规化的趋势,把工会运动扩展到全体劳动者,尤其是 把那些缺乏工人阶级的组织观念和集体主义意识的非正规就业劳动者也作为工会的团结 对象和服务对象。
对中国来说,非正规就业的最大群体是农民工。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城镇在岗 职工人数为1.14亿,而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人数已超过城镇职工人数。中国工会运动如果 还囿于维护原有的正规就业劳动者权益的范围,这不仅在理论上是与工会的性质相违背 的,而且在实践上也是不利于工会生存和发展的。因此,中国工会同样需要因势顺变, 改革固有的观念,把非正规就业的劳动者尤其是农民工纳入工人阶级的范畴,使中国的 工会运动真正面向工人阶级全体成员。
2.拓展工会的组织基础,把非正规就业的劳动者组织到工会中来。
工会运动要面向工人阶级全体成员,一个非常紧迫的任务,就是要把非正规就业的劳 动者组织到工会中来。许多国家的工会把发展组织作为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采取措施开 展对非正规就业工人的工作,维护他们的利益,在他们中发展会员。一些外国工会对更 换了工作或雇主的会员保留会籍,改善对会员或未来会员的服务,以巩固和发展工会组 织。在英国,英国职工大会把工会的组织建设列为首要任务,专门建立了一所“组织学 校”,用以培养专职的组织者,为招募会员掌握更多的技巧[10]。在美国,1995年新上 任的劳联—产联领导人采取措施,争取从事非正规就业的服务业雇员和知识工人加入工 会,发展了大量新会员。在日本,工会则采取了与原有的企业工会完全不同的联合工会 的形式——把中小企业的职工以及一定地区内从事某种职业及产业的职工组织起来[17] 。在我国,一些城市的工会也开始注意这方面的工作,在着手巩固现有会员的同时,试 图恢复劳务工的会籍,或发展农民工入会。
3.把“公正待遇”作为工会维护非正规就业劳动者权益的主要内容。
与工会传统观念和传统组织基础的创新相适应,工会为了维护非正规就业劳动者的利 益,传统的工会工作也应注入新的内容。这个新内容就是争取非正规就业劳动者享有与 正规就业劳动者类似的“公正待遇”,甚至是“均等待遇”。
非正规就业劳动者在工资、劳动条件、福利待遇等,与正规就业的劳动者相比是低下 的。以日本的非全日工为例,据日本劳动省的调查统计,由于工龄工资增长的速度低、 劳动时间缩短等原因,非全日工与正式职工的工资差额在不断扩大。1989年日本非全日 男职工工资只占正式男职工的55.4%,1995年降为55.3%,1998年再降为51.9%。除工资 差额之外,日本非全日工在工资的支付形式、年终分红、各种补贴和津贴的发放、退休 金以及晋升等诸多方面,与正式职工相比都是被歧视的[11]。又如中国的农民工,他们 是中国工人阶级中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不少企业农民工的月收入仅为正式工收入的三 分之一,工作却大多处于苦、脏、累、险的岗位。在突发性的安全事故中,农民工总是 首当其冲,而对其伤亡问题,大多数企业却采取隐瞒不报的方式处理。在社会保障方面 ,社会统筹主要解决的是非农业人口的保障问题,农民工尚未真正纳入保障的范围。此 外,国家实行的“两个确保”政策也未涵盖农民工[12]。
为了维护非正规就业工人的“公正待遇”,国际劳工组织通过了《非全日制工作公约 》,提出非全日制职工在工作机会和工资待遇上的均等政策。欧洲工会联合会(欧工联) 也加强对欧盟立法的参与力度,就非全日制职工、临散职工等签订了跨行业协定,对非 正规就业劳动者给予应有的保护。日本产业工会情报劳联针对信息产业中非全日工队伍 不断壮大的情况,通过列举代表性事例进行具体分析,以解决非全日工与正式工虽然从 事的业务内容和专业相同却得不到“均等待遇”的课题。其具体内容有:
(1)完善雇佣保险、社会保险等各类保险的适用性;
(2)确立工资和退休金制度;
(3)非全日工同样可享受适用于正式职工的休假制度和福利卫生等方面的待遇;
(4)完善人才培训、教育、进修等制度;
(5)健全企业内的苦情处理制度;
(6)防止更新雇佣合同引起的纠纷[13]。
我国工会也应顺应国际工会运动的潮流,把维护非正规就业劳动者尤其是农民工的“ 公正待遇”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通过维护他们的利益,把他们吸引到工会中来。 中国工会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会组织,理应在这方面做出最大的贡献。
收稿日期:2003-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