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拔尖创新人才招生选拔的问题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拔尖论文,对策论文,高校论文,人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创新事业呼唤创新人才。习近平在2014年召开的两院院士大会开幕式上强调,我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改革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机制,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1]我国高校从20世纪末开始关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例如,清华大学自1998年起开设“基础科学班”,2004年更名为“数理基础科学班”,按照数理基础科学专业统一招生,前两年学生在理学院共同学习基础课程、强化数理基础和科学素养教育,二年级末学生根据“规模控制、双向选择”的原则确定专业方向。[2]北京大学元培计划从2001年开始招生,之后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相继设立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学院,实施不同于普通班学生的培养模式。生源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入口,选拔方式的优劣关系到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 一、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的招生选拔方式 (一)学生来源 目前,国内高校拔尖创新人才的生源渠道主要有三种:一是高考招生;二是推荐入学,又称保送生;三是自主招生。 高考招生是最传统、最普遍、最快捷的选拔渠道,几乎各高校都在使用。高考是我国高校大面积招收学生的执行标准,按国家或省(市)统一录取分数线招生。各校选拔拔尖创新人才时,选择高考分数超出本校统一录取分数线一定范围的学生,纳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学院或试点班。相较其他渠道,高考招生更为便捷,也最省人力、物力。 推荐入学的学生,又叫保送生,这一招生方式既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也借鉴了日本高校拔尖创新人才的招生制度。推荐入学主要包括以下步骤。第一,中学推荐资质的申请与认定。中学校长在规定时间内,以中学和本人名义向高校招生办公室提出申请。高校专家委员会依据评审标准对提交申请的中学进行评议。第二,推荐。获得推荐资质的中学,遵循“学生自愿报名,程序信息公开,确保公平公正”的原则,向高校招生办公室推荐符合条件的优秀学生。第三,考核。高校根据中学校长所推荐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相关学科的专家组对中学推荐情况、学生报名资料进行审核,并组织公示合格的学生参加面试。第四,录取。面试通过后,被推荐学生在高考录取时享受不同降分幅度的优惠政策或直接录取。第五,监督。高校招生监督领导小组办公室对推荐入学过程进行全程监督。[3]推荐入学的程序较高考复杂且要耗费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但该渠道打破了高考招生的单一性。有面试和笔试的双层把关,这一招生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招收到“高分低能”学生的可能性。 高校选拔拔尖创新人才的自主招生权近年来得到不断加强。国内一些高水平大学的自主招生权较大。自主招生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优先录取。对中学阶段参加各项竞赛并获得相应奖项的学生,经考察合格后,给予不同降分幅度录取的优惠或直接录取。二是自主命题考试。高校向中学或本校新生发布公告,学生自愿报名参加高校组织的笔试和面试,通过笔试和面试者,进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学院。三是增补选拔。新生经过一定时间(通常为2~3学期)的大学学习后,不能坚持学习或考核不合格者,被转入其他学院,同时面向全校进行增补选拔。学校综合考量新生入学后一定时段的学习、社团生活等情况,进行第二次选拔。例如,2015年湖北大学“关于推荐增选2014级楚才计划班学生的通知”中明示,在9个学院中,按就读专业推荐不超过20名学生。[4] (二)考核内容 高校拔尖创新人才招生选拔的考核内容主要涉及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 1.综合素质 综合素质涵盖德、智、体三方面,目前,我国高校主要侧重的仍是“智”,个别关注到“体”,在“德”方面给予测试的高校尚不多见。 “智”是考核中最受关注、最主要的部分。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首先要求候选人有良好的知识基础,这是经过基础教育后应该达到的。对必备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笔试和面试可以考核。有的高校侧重考核数理化基础知识,有的高校则侧重文史哲。例如,清华大学“数理基础科学班”、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在选拔学生时,要求学生高考成绩优异,并进行数理化基础知识测试,侧重培养理科创新人才;湖北大学楚才学院设有文科和理科两个班,积极探索培养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类拔尖创新人才。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强健的体魄能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提供支撑,也只有身体素质过硬的学生才能适应高强度的学习。因此,体能测试成为拔尖创新人才选拔的考核内容之一。例如,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2013年利用晚上的40分钟时间对245名高分学生进行身高、体重、握力、立定跳远、肺活量和800/1000米长跑测试。体能测试内容全面且在晚上进行,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要求更高。[5] 2.发展潜力 对纳入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候选人,应评估其发展潜力。人的发展潜力虽然不易测量,但借助科学手段,可以判断一个人的性格是内向还是外向,在气质类型上是“书生型”“管理型”“社交型”“科研型”“通才型”还是“专才型”等,据此可以选拔不同类型的“潜才”,且不同气质类型的人相互配合、相互协作,才能取长补短。[6]语言能力可以体现一个人的思想水准、知识修养、做事能力和发展潜力,这也是面试通常被采用的原因之一。 二、高校拔尖创新人才招生选拔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我国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来看,高校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还处于起步阶段;从各校设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学院来看,我国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仍处于试验阶段;从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选拔的渠道和内容来看,选拔方式仍处于不断完善中。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生源渠道狭窄。高考为生源的主渠道。而我国高考录取属于统一考试科目,统一划定录取分数线,“一刀切”地将高校划分成多种类型,规定各校按照分数线统一招生,这种制度几乎没有考虑到如何选拔创新人才。[7]因此,在高考基础上选拔,仍然是以成绩看人,以分选人,这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可能有失公平。而高校自主招生和推荐入学所占比例相对较小。高校的自主招生权有限,即使是办学水平较高的院校自主招生权也不大,影响了高校对生源的选择和学生的更好出路。 第二,考核内容、考核形式单一。如前所述,对候选人综合素质的考核仍偏重知识,对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养的关注度不足。仅考核理论知识对于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来说是片面的,应该更关注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是一张试卷无法全面检测的。身心素质、道德素养,更是一张试卷无法衡量的。采用试卷的考核形式与高考并无二致。从这个意义上说,即使采取150分的综合素质测试,仍有可能选拔出“纸上谈兵的赵括”,而漏掉某些真正的拔尖创新人才苗子。 第三,人才测评体系不健全。一是对“潜才”的发掘能力不足。对人才发展潜力的测评,目前还没有更为科学的测试方式,主要采用面试,以面试官的主观判断为依据。而面试官的主观感受和评价标准各不相同,有的关注全面发展,有的偏向综合水平相对不高但在某一方面表现突出的“偏才”“怪才”。因而,面试官的个人喜好会影响选拔结果。二是增补选拔的比例较小。参考学生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学习一定时段后的综合表现,可以更好地发现一个人的潜力,但高校往往顾虑学生再学习的进度以及管理难度而放弃该方式。湖北大学楚才学院2015年的增补不超过20人,比例较小。高校的初次选拔主观影响因素大,后期增补又难以实施,凸显出人才测评体系的不健全。 三、高校拔尖创新人才招生选拔的对策 首先,拓宽生源渠道。高考只是拔尖创新人才生源的渠道之一,只有拓宽选拔渠道,才能打破高考对于拔尖创新人才选拔的壁垒。其一,给部分高水平大学或特色大学较大的招生自主权,允许这类高校使用将高考成绩与本校单考成绩以及特定标准相结合的综合指标,采用更为灵活的方式来选拔创新人才。其二,加大推荐入学的比例。给中学后期的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申请高校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学院,经规定程序后对这些学生优先录取。其三,建立监督机制。不论是自主招生还是推荐入学,前期的宣传、中期的选拔和后期的结果都要公开透明,高校、中学和学生共同营造良好的氛围,形成拔尖创新人才的良性选拔机制。 其次,丰富考核内容与考核形式。一是考核内容多样化。学生的身体素质和道德品质在考核内容中所占比例应该扩大,且学生的学习兴趣、个性、判断力、表达能力、求异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等因素都应纳入考核内容。二是改革考核形式。笔试是试卷测试的主要形式,能够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面试对于学生的心理素质、表达能力等都有更高要求。高校还可借鉴企业的经验,如无领导小组讨论模式,可以观察不同学生的个性和能力;现场情景测试,可以考查学生的道德、应变能力和批判思维;小论文的撰写和口述,可以考查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等。考查方式应该多种多样,并且使用正确的方式对候选人进行全面考查。 最后,建立健全人才测评体系。高校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中,对个人发展潜力的测评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个人发展潜力的定量测评是选拔中的薄弱环节。高校可借鉴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人才测评量表,对学生采用面试、情景测试、心理测试等方式,借用人机对话、能力测验、情景模拟等形式更好地考查学生。一方面可借鉴国外关于创造能力的测验量表作为参考;另一方面可采用角色扮演或情景模拟等活动进行观察,这是人才选拔的前期测评。后期增补选拔时,应扩大增补范围,不应受外力干扰而减少增补名额或干脆放弃增补。增补选拔同时也是学生的中期检查,对于能力不达标、发展潜力不大的学生应予淘汰,将有需求、有能力成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学生补进。前期的人才测评和后期的增补选拔相结合,有助于健全高校的人才测评体系,从而发掘出更多“潜才”。高校招生选拔创新人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论文
高校招生选拔创新人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