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数问题几何解的一个例子_代数论文

例谈代数问题中的几何解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解法论文,代数论文,几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期笔者在全区开设了一节示范课,旨在研究代数问题中的几何解法,略有收获,现将成果与同行分享.

      本节课是一节初三复习课,授课班级为学校“分层教学”中的A层次班级,其学生数学基础较好,应用能力较高.课堂上笔者通过一系列的探索,让学生发现了许多代数问题的几何解法,更将学生的思维从初中书本中的平面图形升华到空间图形,所涉及内容包括数、恒等式、方程、不等式,不仅丰富了课堂的内容结构,也让学生体会到了几何解法在代数问题中的众多体现.

      一、原题呈现

      1.速算与图形

      苏科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所介绍的内容为有理数,书本上在有理数的运算中明确提出了简便运算.可见速算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之一,其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节省所需的时间,也可以让学生发现数学的魅力,使学生对数学充满兴趣,事实上,图形在速算中也有它重要的作用.

      问题1:37×33,46×44,79×71……是一些十位数字相同,且个位数字之和是10的两个两位数相乘的算式,它可以找到一种速算的方法,你能用图形加以解决吗?

      几何建模:用矩形的面积表示两个正数的乘积,以37×33为例,画长为37,宽为33的矩形,如图1,将这个37×33的矩形从右边切下长30,宽3的一条,拼接到原矩形的上面.则原矩形面积可以有2种不同的表达方式,37×33的矩形面积为(30+7+3)×30的矩形与右上角3×7的矩形面积之和,即37×33=(30+10)×30+3×7=1221.

      

      分析:此题以小学和七年级的速算入手,通过对问题的研究、推广,得到一系列结论,从而得到一类速算问题的解法.图形的构建对于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教学时如给出上述的构图方案,学生便可以模仿得到更多的构图方案.学生通过构图能发现,速算中的两个数有一定的要求,必须十位数字相同,且个位数字相加为10.于是,两个十位数字相同,并且个位数字之和是10的两位数相乘的速算方法是十位数字加1的和与十位数字相乘,再乘以100,加上两个个位数字的积,构成运算结果.

      教师在教学时,还可创设问题.例如,用构图的方法来说明77×71不能运用上述速算方法进行计算.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这类题的速算要求.

      2.恒等式与图形

      苏科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的内容为乘法运算,其中的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更是初中数与代数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是很多运算的基础.苏科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的内容为勾股定理,它是数学的重要定理之一.在学习这些内容时,学生利用从整体和部分看面积不变的原则,证明了上述恒等式,使抽象的数量关系因几何直观而形象化.

      问题2:试画出一个几何图形,使它的面积能表示

      

      此题以常见公式为载体,通过画图来表示恒等式(如图2),难度适中,且能让学生清晰地感受到代数问题直观化.

      

      3.一元二次方程与图形

      苏科版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四章的内容为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同样是初中数与代数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书本上在解方程的时候介绍了4种常用方法,即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事实上,花拉子米、赵爽等数学家曾经用图求解过一元二次方程,很多题目就以作图法为载体进行了考查,题目如下.

      问题3:怎么用图解一元二次方程

+2x-35=0(x>0)?

      几何建模:

      (1)将原式变形,得x(x+2)=35;

      (2)画4个长为x+2,宽为x的矩形,构造图3所示图形;

      (3)分析:图中的大正方形面积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或4个长为x+2,宽为x的矩形之和,加上中间边长为2的小正方形的面积.

      

      分析:此题以书本一元二次方程的拼图法入手,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以特殊的一元二次方程为背景,拓展为一类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法,对于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故题目铺设了台阶,先让学生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再让学生探讨.事实上,此题用因式分解法解决更为简单,但拼图更加形象直观.

      解析:画4个长为x+b,宽为x的矩形,构造图4,则图中的大正方形面积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或4个长为x+b,宽为x的矩形面积之和,加上中间边长为b的小正方形面积.

      即

=4x(x+b)+

.

      

      在学习方程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从一元一次方程到分式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二次方程的过渡.以后学生还会学到更多种类的方程,如一元三次方程等.于是课堂上笔者让学生说说通过对这道题的解答有什么感想,有位同学站起来说了这样一个假设,通过对同一个图形面积整体和部分的不同表达,探索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正数解,那么理论上完全有可能解决求一元三次方程的正数解的情况,平面上一个矩形的长、宽可以看做是两个关于x的代数式,从而构建成一元二次方程,空间图形中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宽、高的积,由此便可以构建一元三次方程.

      该生的假设刚说完,便让笔者及其余听课师生感到惊讶,这样的思维创新是有价值的,由于笔者未预设过这个问题,故不敢确定他的对与错,但是想想看,这种大胆的假设在理论上完全可行,在场的教师对此处的亮点一致赞赏,也认为这样的创新说不定能探索出很多前人未曾研究过的结论.

      4.不等式与图形

      苏科版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章的内容为二次根式,书本上本章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其在中考中也属于简单题范畴,主要以计算为主,但是二次根式的探索规律、数形结合,与不等式结合的题目却有着一定的价值.课堂上,笔者给出了一道以二次根式的计算为载体,利用图形的构建解释了学生一直存在的误区的题目.

      

      

      

      解法1:如图6,先构造一个直角三角形,

      在Rt△ABC中,∠A=90°,AB=a,AC=b,

      再以CB为直角边构造另一个直角三角形,

      在Rt△CBD中,

      ∠CBD=90°,BD=c,

      因为△ABC为直角三角形,

      且∠A=90°,

      

      

      又因为△CBD为直角三角形,

      且∠CBD=90°,

      

      因为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所以CB+BD>CD,

      

      解法2:如图7,在长方体ABCD-A′B′C'D′中,AB=a,AA′=b,A′D′=c,

      

      分析:解法1是常规方法,是一种模仿,而解法2的做法不仅让学生眼前一亮,更让所有听课教师感到惊喜,能从平面图形拓展到空间图形,是能力的一大飞跃,更是对知识日积月累的结果.

      二、教学启示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生的思维发展正处于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学生思维中的形象或表象,通过积累将逐步让位于概念,并由经验型的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向理论型的抽象思维发展转化.这一发展转化过程离不开具体的形象,故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要重视“数”或“式”的几何解释,重视“形”的代数表示,这样会有利于学生更形象、直观地理解代数问题,从而加以运用.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提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发现或创造出来.故在数学解题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将“形”的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来处理,以“数”论“形”;要将“数”的问题用“形”来直观描述,以“形”究“数”,真正达到数由形定,形定而数性不变.这样学生就能实现代数、几何知识之间的转化,获得更多的收获,进而推动数学能力的发展和数学思维的进步.

标签:;  ;  ;  ;  

代数问题几何解的一个例子_代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