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模式转换与哲学变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维模式论文,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哲学变革历来是同思维模式的转换结合在一起进行的,两者是互为促进和补充的关系。当前在讨论哲学改革时许多人都提到了转换思维模式问题,认为在一个多元文化和多种经济并存互动的时期,必须用多元立体的动态开放思维取代以往那种平面式的二项对立思维,才能完成哲学变革的任务。只是对这种多元立体思维人们还没有找到一个恰当的模式来命名它,所以我以为可用爱因斯坦在阐述宇宙构成时的有限无边“多维球”概念来作为模式名称,以阐明它同哲学变革的这种互补互动关系。
(一)
众所周知,主观或概念思维辩证法不过是客观世界辩证法的主观反映形式,而前者受后者展开程度与发展水平及自身历史制约性的限制,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从历史大跨度上说,这种区别大致可分为古代朴素辩证思维,近现代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辩证思维和当代全息性整体综合辩证思维三大阶段。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里也将“在现代哲学中才达到”“充分的发展”的辩证思维同古希腊人的辩证思维作为前后相承相续的两个阶段,指出前者已在后者中表现出“预示着后来研究工作的巨大成果”。①而当代全息性整体综合辩证思维既可看作是前两个阶段思维辩证法的一个相承相续又有新发展的表现,更应视为充分展开的客观宇宙与人类世界的高级阶段发展的主观形式反映,因而这样的思维既可概括成有限无边多维球模式,也可从这种模式里发掘和提炼出它特有的个性本质及结构运动特征。
爱因斯坦的多维球概念是根据引力方程“宇宙论项”求出静态方程解而把宇宙描绘为空间里有限而无边的多维球组织,这个方程的第二个解说明宇宙平均物质密度为零,但宇宙在膨胀,因而膨胀宇宙是同其统一场论思想一致的,它是一个多维全息动态开放结构模式。②如果借用古希腊哲学大小宇宙和谐一致观和我国古代哲学的人天合一互感相应说,那末,作为思维模式概念的有限无边多维球,便同样是一个由多维全息多层次包裹渗透组成的动态开放结构模式。这样,它至少明显地表现出有如下几个特征:
首先一点是它具有同迄今所知宇宙与人类世界多维有限无边结构运动同构又同步的特点和长处,特别是这种同构同步性建立在现代相对论和时空多维曲率膨胀学说以及大脑两半球通过胼胝体构成的多支路神经回路网球型结构运动学说基础上,有细节的明确有据性而不象古代哲学含糊猜测乃至比附的大小宇宙和天人感应一致论,因而既可用来对宇宙构成作整体性的动态探索描述,也可用于对各局部世界与领域的个别现象与事物作历时性与兴时性结合的内外部相生相克、相联相制的研究和描述,具有较以往一切辩证思维模式更大的普遍涵盖性。
对立面互相转化及由此引出的二项对立为中心的思维模式,过去被夸大为宇宙间的根本规律和普遍性思维,尽管在我国一直沿用和盛行到七十年代末,今天还盘踞在不少人的头脑中,但这只是特殊国情历史造成的历史不同步现象。因为如人共知,自相对论、量子力学诞生以来,人类早发现由基本粒子、遗传基因到宇宙构成的大千世界无论整体与个别都不是二元对立而是一与多含成的多维球组织,就是人类史,其起源也不是单一的非洲人种而是还有爪蛙人种、蒙古人种、美洲人种多元繁衍的历史,至于语言、神话与文字的起源更是如此。适应这种构成的思维当然也早就开始转换成多维球型模式了,因为正是它们才能揭示这个世界的构成。
其次是它的多元全息网络型层垒叠加思维结构,具有适用于不同领域与个性事物作多角度多侧面考察和揭示它们多重多级物质,全面系统地把握其多种层次本性的长处与优点。
任何事物具有多重多级本质是从恩格斯到车尔尼雪夫斯基和列宁都论述过的,所谓存在“具有无限多的质的物体”,③“每一物体都有很多不同的质”,④“人的思想由现象到本质,由所谓初级的本质到二级的本质……以至于无穷”等⑤,均是讲的这一辩证法。
就以最高等动物的人为例,他既是生物学、动物学上的灵长类哺乳动物,也是文化学、社会学上的文化动物、经济动物,还是思维学、心理学上的理性动物、符号思维动物,生产经济学上的劳动者消费者,政治学、权力意志学上的政治动物、管理与被管理者。其本质具有最多层次与级能的不同规定。过去国内学者不是归于社会关系总和一种本质,就是认定自然性与社会性统一的本质,但自改革开放和科学的全面丰富发展,人们转换了思维模式,对“人”的本质的定义规定便打破了原有模式,开始采取一种多视角多元思维的方法,而赋予其从动物性、人性、文化性、民族性、阶级性、个性、社会性到思维感性、知性、理性以及生产创造和消费鉴赏性乃至特异功能性等多重多种多级本质,获得了全面的认识以便真正做到多方面满足人的欲求需要,充分发展他的才能,保障其各种权利。显然,这样的一种认识才是真正现代意义上的一多结合辩证法。
再次,有限无边多维球思维模式与结构状态与性能上是一种全方位开放的动态组织,具有优胜于以往一切思维模式的极大功能特点与长处。万物皆动皆流,从最大宇宙到最小粒子与生物基因均有生有灭,对于这种生灭运动辩证法,离开了多维球思维模式显然是无法把握与认识的。比如18、19世纪发现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后产生了一种地球资能源取不尽用不竭的盲目乐观错误观念,以至大大加剧了对资能源的恶性采伐滥耗,造成了今天的种种危机和生态失衡,但受到历史惩罚的人类逐渐醒悟,回过头去研究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原理才知道地球非再生性资能源,在本身封闭系统中消耗越多留存越少,于是采取紧急措施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环保和绿色革命运动,节约资能源,大力开发可再生资能源。很显然若无多维球思维辩证法,不可能认识到人天相依为命休戚与共,就不会有这样的举措和行动。现在要求全体人类树立起生态意识,懂得生态价值是人类的最高价值所在,这种新认识新价值观念正是凭借多维球思维对人天世界作浑然一体的整体思考才达到的结果。
总之,多维球思维模式具有同外部宇宙世界同构同步一致性,内部组织全息多元综合性和全方位开放动态性三大特点,这便超越了以往一切思维模式而可以达到最高辩证思维的水平高度,保证了它在今天所具有的优胜地位。
(二)
前已述,思维模式转换同哲学变革是互补互动,相生相成的关系。因此,根据这一点我们可以规范它孕育和衍生的新哲学体制结构内容特点。首先一个规定是它在纵向历时性层次上,由宇宙时空而物质自然、而人类身心、而文化社会的生成秩序所构成的世界结构秩序哲学。因为由现代宇宙学、理化生物学和人类文化学、社会学给出的这幅天/人发生次序图,作为客观辩证法现象的主观辩证法建立的当然是与之相应的哲学。分别而言,它所领属和包含的便是宇宙哲学、自然哲学、人类历史哲学和文化社会哲学辩证法等分支组织。这种纵向历时性世界秩序结构哲学既不是源于心或精神,也不是源于物质,而是本出于无,是近乎老子说的有生于无、有无相生、复归于无极的哲学。区别在于这里的无和有均不是抽象的道,而是处于宇宙生成前的绝对真空和生成后的时空与各种物质之有,精神则是物质运动高级阶段的产物,但它们最后均随宇宙消亡而消亡,复归于无极,故而也可称之为一种以无为始,以无为终极的有无相生哲学,一种永恒流动的由无而有生态次序构成哲学。这便是它的第一个层次哲学性质规定及含义。
其次一个层次规定是在横向共时性上展开的,由本质论和认识论两方面的三元结构组成的网络系统哲学。所谓本质论上的三元结构是指由空无的时空、自然的物质和抽象的精神组成的世界。时空先于也外在于渗透于物质自然。它无形无象、无臭无味、无声无色而却无处不在,是世界构成的第一大要素。物质孕育、产生和包含于宇宙时空之中只占有着它部分时空,是世界构成的第二系列元素。与它对立的还有非物质的反氢、反质子、反电子及真空存在。精神是这个世界构成的第三大系统。它由高级物质的人脑机制所派生,却有自己的独立身份地位作用和发展历史,对外在世界发生着程度深浅不同,质量性能好坏有别的制约渗透作用,左右着它们的发展历史,所以才成为构成世界的第三种元素与力量。于是从本体论上说,这种哲学也可称为时空、物质与精神三者相承相续又相制相用的主体构成世界哲学。
所谓认识论当然也包含实践论意义上的三元结构世界,是指认识或实践主体的人同其对象客体在特定时空环境中进行交流活动的立体构成世界。
主体及其对象化活动的客体是诞生了人类,有了认知、艺术、创造和实践活动才形成出现的,但主客体之间的所有交流活动都是在特定时空环境中进行,要以后者为依托、范围和场所的。所以,这个天/人世界构成运动,实际上是三者间的共同制约、反复循环的发展运动,它绝非长期囿于二项对立思维模式的我国哲学界某些论者所认定的只是一种主客体间的双向交流的平面性活动构成的扁平世界。
不错,认识发生论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曾将人类认知活动归结为主客体之间的双向同化建构运动,但他虽没有将时空环境单独地抽象出来作为独立的第三大系统来研究认识活动,却是从认识的发生开始到其结果都注意和强调了它的制约作用的。他在批评经验主义心理学的认识论研究错误时便指出其主要不足在于忽略了“有机体和环境的关系”。⑥而这种关系,他认为是一种“名副其实的相互作用”关系。因此,他的同化建构三级能规定中第三个等级才确定为“存在着个体对多种多样的环境的适应”。⑦这便不难理解,为什么在他晚年的小册子《结构主义》中论述认知建构活动时要引进向量、矢量、感知场等这样一些涉及、包含时空环境因素的概念,并将其进一步确定为历时性在特定共时性阶段上的一种动态开放的“网结构”立体运动了。⑧
我国哲学界长期将认知实践活动之所以说成是一种脱离环境孤立进行的主客体交流活动,还有一个认识上的模糊观念,就是将作为认知对象的环境同不依人意志为转移客观地存在于交流活动四周的环境混为一谈,认为只要是环境都属于客体范畴、这样自然便不存在主客体之外的环境因素了。但稍有常识和逻辑思维力的人都知道,这两个同名为环境的概念在主客体交流中的身份地位是不同的,前者作为认知对象当然属客体范畴,后者作为交流活动的场所不是认知客体而是主客体共同拥有的无法缺少与摆脱的客观条件。举例来说,哲学家、宇宙家可以研究时空及其构成本质,把它作为对象客体,文学家也可以描写大山环境,既作为人物或情感的衬托又作为审美的对象,所以有所谓典型环境中典型性格、例外环境中例外性格的理论,但无论是前者或是后者,他们在认识和审美活动中依然是处于十分具体生动的特定时空与环境里,所以同样是关于宇宙起源才会有原始人的盘古开天辟地神话,周秦至两汉人的盖天说、浑天说,现代人的大爆炸论和时空曲率膨胀说等等历史条件和民族文化原因造成的不同;同样是描写唐代京城长安也才会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作到今天《唐明皇》《杨贵妃》等剧本的不同表现。恩格斯早指出:“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⑨马克思与恩格斯在阐述古今哲学水平及艺术发展史区别时,一向都指明它们受时代环境条件制约影响而有不平衡性,便是人所共知的这方面实例。何况我国战国时孙子兵法学早提出了知彼知己还要知势察地形才能取胜的思想,⑩孟子的方法论提出了知人论世才能评鉴诗书的命题,(11)其后刘勰有“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歌谣文理、与世推移”,(12)郭熙父子有山水烟岚四时不同,阴晴、朝暮有别等(13)著名环境制约审美主客体及创作的论述。这早就是常识了,只因有人囿于二项对立思维才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故而以此言之,这种哲学在认识与实践论上可称之为主客与环境三相双向共同循环运动哲学。
最后它的第三个层次的规定是从世界整体构成连接媒介和传递方式上抽象出的一种综合性信息传递、转换、重组的全息性哲学。据科学与信息论的证明,宇宙从发生到自然界的形成,再到人类及其文化和社会的出现,无论是纵向上从无机到有机,从低级生命到高级生命,从生命到精神的序列化发展,还是横向上时空、物质与精神的三元结构运动,都是主体、客体与环境三系统的多维向循环活动,完成这种转化或实现这种沟通作用的,都是由信息这种特殊“粘合剂”的传递与重组运动所担负的,故而上升到哲学上对整体宇宙世界的把握,也可称之为一种全息性信息运动力的哲学。
信息即非物质也非精神而只是附着和负荷于一定载体的“有秩序量度”或一种“组织程度”表现(据维纳和申农定义)。唯其如此,它才有连接、沟通、粘合万事万物的纽带与剂粉的功能作用,具备了普遍涵盖性的品格,并从而决定反映这个天/人世界整体结构运动的哲学,必然是一种全息性的力的集合转化作用的信息结构运动哲学。鉴于哲学界已有人论述过这一点,进入了常识范围,此处不赘,有关内容将在下节讨论新思维新哲学的反馈功能价值时再谈。
综上将思维模式转换与哲学体制改革三方面内容的互补互动性合成一起,新哲学的体制结构总体上也可称为全息性综合立体运动哲学,这是辩证思维在当代的最高形态表现。
(三)
思维模式转换与哲学变革根本上是由时代生活所推动,并反映了其需要,而多维球思维模式及引出的哲学新体制,前已述又不过是客观世界辩证法在思维形式与内容上的当代最高阶段发展反映的主观辩证法,因此,不言而喻具有对现实世界积极的反馈功能价值与意义。只是上述过程在国际和国内都没有完全完成,尚处于开拓摸索阶段,因而其功能价值与意义目前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只能就已有事实和逻辑作些概略估测。兹分两方面试论如下。
首先从世界观、价值观方面言。二战以后特别是冷战期核毁灭阴云的威胁和前述的工业文明造成的资能源上生态环境危机,通过诸如著名的《寂静的春天》、《增长的极限》、《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觉醒的地球》等关于新的生态世界观与价值观的报告与论著的研究和发表,还有两次联合国关于环境保护会议及在全球范围内掀起的环保与绿色革命运动,一种生态价值是人类最高价值,它高于其它一切功利价值的观念开始实现出来,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接受和阐发,并正在取代过去的人是自然界主人和万物尺度,人的功利需要是最高价值的旧观念,成为新时代的主流性观念,显然,这种价值观的得出与形成在世界观的认识上正是转换了思维模式,变革了旧哲学,从宇宙整体全息综合平衡的辩证思维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结果。那末,宣传和推广拓展多维球思维及全息综合整体哲学,显然有助于巩固和强化这种认识论与价值观。
与这种价值观相呼应配合的还有丹尼尔·贝《后工业社会的到来》,阿尔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彼得·F·德鲁克《后资本主义社会》等著作中阐述当前正向知识社会、信息社会迈进从而知识和信息价值正成为今天和未来事业中最重要价值的观念,也在世界各地各种领域中表现出来,特别是信息工业及其产品具有低耗无污染快捷方便诸种优点压倒了传统的有烟囱制造业,全世界都在加速研发信息高速公路企业以及生物遗传工程,更使这种信息价值高于其它功利价值的观念推到了时代主导观念地位,而这些新信息工业与遗传基因工程所以有此重要价值,其成功的关键首先是在先要有一种全息性综合思维哲学作指导,其次才是软硬件的技术设计与工业手段。很清楚,象光导纤维、电子信息、计算机联网这些新技术、新概念,没有动态立体开放的多维球思维与想象活动连模样都想不出来,更不用说具体的设计和施工了。
新时代价值观在人文世界领域的表现,集中在如何看待与处理不同民族或种族间的文化价值观念方面。过去的二项对立思维和与天、地、人斗争其乐无穷的斗争哲学,随着冷战时代的结束,开始了以和平使用、民主协商对话代替武力对抗冲突的发展新时期,早就显得荒唐陈腐已没有议论的必要,今天有人强调文化的地域、民族差异而有不同的价值观,不可能有全人类统一的价值观,建立起一种真正和平民主的世界新秩序,甚至以此引出未来必然是文化冲突乃至对抗的时代的看法,则不能不在这里加以澄清和辨正。
文化的民族差异性存在是个客观事实,文明史以来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集团与集团之间连续不断的争斗、对抗和暴力冲突也是事实。但是,第一,差异只是矛盾的一种低度级表现而非高度级表现,更不等于就是对抗冲突。世界各地不同种族与民族的文化,人所共知都求真向善尚美而与假恶丑相对立,中外历史上包括民族冲突在内的一切争夺冲突和对抗,之所以发生恰恰是在偏离和违背了这种本性而被狂热的物财权欲煽动诱惑大发作的结果。因此,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缪尔·亨廷顿昨天还著文说未来世界的发展必然是民族文化不同引起的冲突,今天立即改正说文化虽含有对立冲突的因子但“文明可使人团结起来”,“每一种文明都必须学会与其他文明共处”。(15)原因非别,文化或者说文明的本义就是野蛮、愚狂、暴力、杀戮的对立面,否则还有什么文明可言?!
第二,文明史以来的各种厮杀冲突对抗,既然是由狂热野蛮的欲望与恶性所造成,那末冷战结束后全球走向和平民主发展的新时代,就是文明不断制止野蛮恶欲历史积淀的成果的最后表现和胜利标志,就不能把文明史曲解为冲突史。难道人类创造了文字、宗教、道德、科学、艺术等文明,不就是要同人类本性中潜伏的贪婪、邪欲、兽性决裂告别,将自身提升为一种具有高尚灵性的文明动物吗?在这种共同物质一致的文明大前提下,不同种族与民族文化的差异就只能说是非本质的,仅仅是思维观念传统生活习俗与兴趣作风方面的个性不同表现,而决不能夸大为人类价值观的根本利益冲突表现。难道有谁举得出有一种民族文化是不爱和平民主自由而爱好冲突杀戮暴力的吗?说穿了,宣扬民族文化差异是根本价值观对立的人或集团,不过是为维护一王一族之私利寻找的一种借口而已。既然是借口,那末世界各族文化普遍求真向善,爱好和平在今天已构成主流,世界秩序前途的光明与和平也便不会有什么疑问。以此而言,我们也只有具备这种新的思维模式和整体有序发展辩证哲学,才能辨明是非曲直为追求和创造一个人天、人人和谐相处、共同平衡发展的新时代作出应有的贡献。
其次从方法论意义方面说,多维球思维模式及与之相应的全息性综合最高哲学辩证法,不仅具有整体把握外部辩证法世界运动的长处,而且由于它们在结构上是一种网络型立体动态开放系统,因而还有可从多角度观察一切事物内部多层次构成及同外部世界的辐射式联系的优点,实际上是一种无所不可又无所不能的真正的母方法。
众所周知,当今是个多元主义方法论时代,主张方法多元化的美国科学哲学家保尔·费耶阿本德《反对方法》中的名言“怎么都行”,(16)就反映出一切不二法门壁垒与疆界都被打破拆除的时代特点。而多维球模式思维方法在这一点上正好表现出没有任何壁垒和门户限制可通用于所有领域的特点,所以具有了方法之母品格。如果纵览从语言革命之父索绪尔共时态语言学揭示语词意义的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构成,引出语义学派的多功能多指向阐释学方法,从政治哲学家G·A·阿尔蒙德以功能主义统率结构主义提出历时共时结合的三层次级反馈循环深化比较法到科学哲学家库恩收敛式思维与发散式思维综合张力说的范式论方法,卡尔·波普尔的猜想与反驳结合的逻辑批判方法,还有弗洛伊德的泛性主义精神分析法等方法论的多元演化和百花争艳现象,那末,虽不能说全是其所派生,至少也可说尽入其环中,有着互动互补关系,显示出其母体的性格。这样,我们在世界市场经济领域看到种种摹拟市场网络辐射组织的实验经济学和模式化理论以及各种多功能合一的新产品层出不穷现象,也都和它“心心相印”更显其大包容意义就不感到奇怪了。
总起来说,思维模式的转换和哲学体制与观念的变革,虽然在世界范围内是近半个多世纪,在我国更只是近十多年的事,但它作为客观世界辩证法运动的产物必将普遍迅速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新思维新世界观,具有广阔的前途与生命力,那末,这既然只是时间问题,我们便应毫不犹豫地下大力气将它丰富完善起来,变成自己手里真正科学有力的武器。
注释:
①③⑨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201、210、219页。
②爱因斯坦在1917年《普鲁士科学院会议报告》中提出宇宙空间有限无边假设。并根据广义相对论设想它为“多维球”宇宙模型。后来他放弃了宇宙论项而运用几何力学想统一电磁场与引力场提出了统一场论思想。
④⑤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582-583、278页。
⑥⑦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59、65-66页。
⑧皮亚杰《结构主义》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7-9页。
⑩《孙子兵法·谋攻》《势篇》《地形篇》。
(11)《孟子·万章下》。
(12)刘勰《文心雕龙·时序》。
(13)郭熙、郭思《林泉高歌·山川训》。
(14)《庄子·秋水》。
(15)亨廷顿《全球文化冲突的时代来临了?》发表于1993年6月22--25日台湾《中国时报》,同年底为了回答批评者作《驳对<文明的冲突>的批评》,发表于日本《中央公论》12月号月刊上。
(16)保尔·费耶阿本德《反对方法》英文版1975年版,第27页。
标签:哲学论文; 全息论文; 辩证思维论文; 宇宙起源论文; 全息技术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冲突管理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文化价值观论文; 宇宙结构论文; 本质与现象论文; 文化冲突论文; 思维模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