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推进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贯彻落实论文,职业教育论文,体系建设论文,规划纲要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职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是教育工作特别是职业教育工作的一项战略目标和重要任务。最近,笔者就“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听取了教育部门、职业院校领导和教师、企事业单位的意见,了解了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情况,特别是近些年来我国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已取得的进展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构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日益迫切的时代需求
回顾改革开放30年历程,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年均经济增长保持了近10%的快速水平,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前列。但我们要清醒地看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产业分工加快重组,全球经济结构不断调整,我国人力资源素质偏低的问题十分突出。据统计,截至2010年,我国技术工人1.12亿人,其中初级工占60%,中级技工占35%,高级工占3.5%,技师和高级技师占1.5%。我国高技能人才的比例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由于我国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劳动者素质偏低和技能型人才紧缺,使我国在国际产业链中处于不利的分工地位,发展后劲不足,影响了产品竞争力的提升。只能依靠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换来微薄利润,成为低端产品的“世界工厂”,承受随之而来的资源、环境代价。
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离不开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术精湛、门类齐全、素质优良的技能型人才队伍的支撑,这是能否成功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全面提升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和解决技能型人才短缺问题,必须从源头抓起,重视和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推动低成本人力资源开发向掌握高新技术、生产高附加值产品为主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转型,提升我国人力资源的竞争力。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我国职业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截止到2009年,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招生876万人,在校学生2100多万人,高等职业院校招生300万人,在校学生900万人,中职和高职招生规模约占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具备了约3000万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能力,初步形成了职业教育体系。但我国职业教育仍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培养需求仍有很大差距。《教育规划纲要》再次提出要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这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战略选择,是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更大规模上建设职业教育体系而提出的新要求,是推动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服务民生改善、实现社会公平的必然要求,是破解中高职衔接和普职沟通难题、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结构的内在需要,是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终身教育思想,开创职业教育新局面的重要举措和重要抓手。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框架已初步形成
我国近现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始于19世纪60年代,当时称为“实业教育”。1904年晚清政府颁布实施了《癸卯学制》,正式把实业教育列入学制系统。1922年北洋政府颁布《壬戌学制》,将实业教育更名为职业教育。自此,职业教育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不断发展壮大,构建职业教育体系成为一代又一代职教人的理想和目标,涌现出了黄炎培、朱景宽、朱元善、庄泽宣、何清儒等一大批职业教育学家和职业教育学者。回顾历史,我国职业教育真正得到快速发展,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真正提到议事日程,是改革开放这30多年的事情。
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全党全国工作重点转到经济建设上来,党中央相继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教育体系”。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明确到20世纪末要构建“中国特色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1996年5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职业教育法》,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职业教育法律。《职业教育法》中专门列出了职业教育体系的章节条款,从法律上确立了“职业教育体系”的法律地位。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首次提出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称谓,对其基本内涵、基本内容作了规定,并要求“力争在‘十五’期间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也再次强调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010年出台的《教育规划纲要》要求:“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这进一步丰富和扩展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内容和目标,深化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工作部署,这些年来许多地方积极改革,探索建立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产业结构布局相配套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取得了很大进展。
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
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发展不平衡,缺乏吸引力,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还不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不完善是其主要原因。具体表现如下:
(一)职业教育体系与现代经济社会脱节现象还比较严重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开放不够,以职业学校为主的学制体系仍然相对封闭,缺乏对行业、企业参与的吸引力和规范要求。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存在脱节、断层或重复现象,师资队伍数量不够、素质不高,不能很好适应技能型人才阶段性成长规律要求,不能满足行业、企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职业院校不能在各自层次上办出水平和特色,办学模式上中职和高职照抄照搬普通高中和高等教育,农村学校又仿效城市学校的做法,失去了职业教育原本应该有的特色,职业教育与经济界、产业界联系不密切。
(二)职业教育体系内部的衔接不够、与普通教育沟通乏力
中职与高职、高职与本科院校之间上升通道受限。统计显示,近些年来中职学生通过高考进入高职的比例长期保持在5%左右,中职直接升入高职的比例也很低。高等职业教育被严格限制在专科层次,招生顺序列在普通专科之后,这是阻碍当前职业教育规模扩大,造成招生困难的主要原因。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不畅,衔接不紧,以至于有些家长把职业教育喻为“终结性教育”、“没有升学希望的教育”。
(三)管理体制分散,不利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
长期分割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问题制约了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教育部门管辖的职业学校、劳动部门管辖的技工学校存在诸多没有理顺的关系,造成投入失衡,相互独立,重复设置,各成体系。职业教育资源缺乏与资源分散并存,政策缺位与政出多门并存,投入不足与重复建设并存。此外,保障职业教育发展的许多基本制度和政策不健全、与行业企业联系不紧密、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
(四)投入不足,职业教育体系缺乏实际有效的财政保障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投资主体以国家为主,民间资本和国际资金参与度不高,多元化的投资体系尚未建立。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经费一直处在严重不足状态,办学条件相当落后,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求。不少职业学校开设的专业陈旧,基础设施投入不足,许多职业学校“大楼空、设备空”,双师型师资严重缺乏,影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此外,由于职业院校没有财政预算生均拨款标准,没有校舍建设标准,没有师资编制标准,没有仪器设备配置标准,缺乏必要的经费保障机制,使得职业教育在规模发展、质量提高和学校建设上都普遍存在困难。
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着力研究的几个问题
(一)要明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概念,并科学定位
2002年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中首次提出了“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何谓“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呢?当时有许多专家、学者基于当时的历史背景,研究分析后认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内涵丰富,其基本内容应涵盖三方面:一是要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的职业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劳动就业紧密结合。要改变政府包得过多、统得过死的做法,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形成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格局。二是要与普通教育相协调发展,改变重普通教育、轻职业教育,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状况。在高中阶段教育中,普职比例要大抵相当,高等职业教育要有大的发展,形成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局面。三是要开放灵活,能主动适应和自主发展,特色鲜明,办出水平。
2002年到2012年,在10年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教育规划纲要》与时俱进,再次提出了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的目标和新的要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新提法与10年前的提法相比较,有了新的发展、新的内涵、新的内容。我个人粗浅体会,有三点:一是新提法更富有时代特征,更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改善民生,促进公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国家制定并实施了《教育规划纲要》,明确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强国先强教,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职业教育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反映人民意愿,立足国情,体现时代特点,办出中国特色;同时要学习借鉴国际经验,把握国际发展趋势,面向世界,与国际接轨,这是当代职教人对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时俱进的新期盼。二是新的提法,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温家宝总理多次强调,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的教育,具有职业性、人民性和社会性;要使更多的人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和发展空间,提供各种不同的成才道路,尽可能满足所有人不同的教育需求。通过多种形式,发展职业教育,让人学会技能和本领,能够就业,过上有尊严的生活,这是促进社会进步,实现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重大举措,有助于社会全面发展和人的终身发展。三是新的提法在职教体系设计上更加系统、更加完整,明确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内容,特别是强化了中职和高职的沟通衔接,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的协调发展,形成科学的人才成长立交桥,为技能型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技能型人才保证和人力资源支撑。
(二)强化中高职的沟通与衔接
把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实行统一领导,中职和高职在教育部内由一个司统筹管理,这是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上的重大改革与创新,有利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有利于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实践证明,没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就难以做到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其他教育协调发展,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是一句空话。
实现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重要环节。从目前来看,强化中高职沟通衔接:一是要积极探索中高职课程的沟通衔接,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无论是中职或是高职,要把提高质量放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课程沟通衔接要以提高质量为目标。二是要建立和创新人才培养升学制度,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优先对口招收优秀中职毕业生升学深造。采取多种途径,为优秀中职毕业生升学提供多种渠道和机会,建立科学的、符合实际的中职毕业生到高职学习深造的升学制度。逐步探索中职到高职、到应用本科直至应用研究生教育的通道。
(三)要强化职业培训的功能,做到职业院校学历教育与各类社会培训并举并重
世界各国一般都将“职业培训”包括在职业教育的范畴内,1999年4月在韩国汉城(现改名为首尔)召开的第二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文件中首次使用了TVET(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提法,比较完整和合理地将“技术教育”、“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这几类教育现象融合在一起,使现代职业教育的内涵和类型更加明确。
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除了学校学历教育之外,要明确应包括职业培训。职业教育招生培训对象不仅是应届初中毕业生,还应包括往届初高中毕业生、在职人员、回乡务农青年、进城务工人员、复转军人等。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重。让所有愿意接受职业教育的人,都有学可上,学者有其校。
(四)要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教育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职业院校发展中一个带有方向性的根本问题,是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道路的战略举措,也是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以学校学历教育为主,企业参与还不够充分。《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进一步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事实上,企业有技术、有市场、有资金、有实训设备,还有学生就业的渠道,这些正是职业教育的短缺和不足。“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符合我国教育方针,符合职业教育规律,有利于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所以它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远大计。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加强学生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综合素质,为他们充分就业、参加实际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也有助于学生通过工学交替、半工半读,解决学习费用,一举多得。从一定意义上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体系,是新体制、新机制、新模式的具体体现。职业教育与现代产业结合,为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服务,把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改革创新,在服务中求发展、在服务中作贡献,这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所在。
(五)要更加注重制度性建设
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的法制建设,促进职业教育实现依法办学、依法管理。当前要做好两项工作,一是抓紧修订《职业教育法》。建议把建立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职业教育经费的机制,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建立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机制、落实就业准入制度与双证书制度、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加强职业教育执法检查和指导工作等写进《职业教育法》。二是要研究制定职业教育相关标准,如:中职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教师编制标准和资格标准、高等职业院校生均综合定额拨款标准、职业院校校舍建设和维修以及设备配置标准。一个没有标准的体系,必定是杂乱无序的体系,现有职教体系中,缺标准很严重,要加倍引起重视。对现行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办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也要研究制定法律法规文件,加强制度性建设,真正做到有章可循,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依法办学、依法管理。
(六)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精心设计,认真实施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先进理念引领和理论支撑,要有新思想和新思路。《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出“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这是引领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也是构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出发点和归宿。“系统性、现代性、开放性、终身性、融通性、协调性、公益性和可持续性”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品质,要得以充分体现。
要认真研究和处理好十大关系,即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关系,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高等教育的关系,政府主导与社会(包括行业企业)参与的关系,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的关系,学生就业和继续升学的关系,公办职业教育和民办职业教育的关系,数量规模与办学质量的关系,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与国外职业教育比较、相互借鉴的关系,中职与高职的关系,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关系,这些关系大抵构成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内容、基本框架。需要相关部门达成共识,进行沟通与协调,做好规划与设计,确保国家的改革意志、改革方向得到切实体现和有效落实。
五、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
“十二五”期间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时期。对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列为我国未来十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列入国家和省市“十二五”专项规划工作任务
全面提高人力资源素质是经济发展的优势、动力和源泉。更新职业教育理念,强化和落实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做好统筹管理、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建议将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列为我国未来十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奋斗目标,有关部门和地方要进一步厘清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工作思路,把探索和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为各部门和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认真组织实施。
(二)优化结构布局,建立现代职业教育支撑现代产业发展的制度
我国当前正处于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时期。根据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题功能区战略的要求,结合区域产业优势。建立职业教育支撑现代产业发展的制度,要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结构布局,合理整合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基本稳定高等职业学校规模,打通高职高专、应用性本科、研究生等层次的培养通道。建立人才培养与供给结构对应机制,形成支撑产业发展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把优化职业教育结构作为支撑现代产业发展的基本布局,要健全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发展对话机制,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资源互通、协同创新。推进教学与生产对接,教育与劳动实践结合,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现学校与企业互惠双赢,共同发展。
(三)加大财政投入,支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国家财政和各级政府要加大公共财政对发展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支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要逐步提高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使经费投入与技能型人才培养需求基本相适应。提高职业教育生均拨款水平,制定不低于普通教育的生均拨款标准和学校建设标准、设备配置标准。
在落实教育经费占GDP 4%的份额中,要明确保障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所需经费。合理安排城市教育费附加费用于技能型人才培养,严格执行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规定。建立中央和区域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公共基金,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办学。完善教育税收政策,吸引和鼓励行业企业参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多渠道筹措职业教育经费的机制。
(四)统筹管理,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管理机制
要进一步统筹协调各部门、各行业、各企业之间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制度和政策法规。要完善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部门间统筹协调,要统筹协调教育与劳动部门的分工合作,深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改变当前职业教育分属教育部和人保部两个主管部门管理的状况。发挥行业对职业教育的指导作用,畅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的衔接与沟通,架构人才成长的“立交桥”,逐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