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入境旅游流向西梯度转移特征研究_旅游产业论文

北京入境旅游流西向梯度转移特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梯度论文,北京论文,特征论文,旅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引言

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我国国际旅游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经成为全球第四入境旅游大国,世界上增长最快的旅游目的地国,全球公认的最佳旅游目的地之一。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发展为世界第一入境旅游目的地国,我国在世界旅游业中的地位日显重要且不可替代。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同时也是我国大型入境口岸之一和旅游业较发达的城市之一,以及我国三大经济圈之一——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城市,在旅游业发展中一直处于前沿位置。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2006年北京接待入境游客已达390.29万人次,接待外国人338.27万人次,而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已达402639万美元,位居全国第二。我国西部地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一半以上,在12省区内拥有各具特色、类型各异的旅游资源,因而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从北京入境的旅游者亦为西部旅游所吸引,通过各种交通方式向我国西部转移,这种从旅游发达区向不发达区的转移便形成了旅游流的梯度转移。这种旅游流的梯度转移首先以游客流的转移为起始和标志,随之不仅带来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一揽子”转移,也会带来先进的制度、机制、管理等先进生产方式的转移。因此旅游流从旅游发达地区和大型入境口岸向我国西部旅游欠发达地区的梯度转移将缩小地区旅游业发展差距,提高西部省区旅游竞争力。那么,北京入境旅游流向我国西部各省区的梯度转移有着怎样的规律?由北京中转前来的游客流对各省区国际旅游业而言其重要程度又如何?本文以游客流作为旅游梯度转移研究的对象,说明旅游流从北京向西部区域梯度推进转移存在的规律和特征。

二 关于旅游流的空间转移

关于旅游流空间转移方面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在国外,美国学者赖利(W.J.Keilly)首先开展了空间扩散和区域相互作用的研究。20世纪50年代后,空间扩散和区域相互作用理论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弗里德曼(J.Friedmann)的核心边缘理论,哈格特的“对流、传导和辐射”的空间扩散模式,缪尔达尔(G.Myrdel)的回流效应和扩散效应理论,以及弗朗索瓦·佩鲁(F.Perroux)、赫希曼(A.O.Hirschman)、鲍得威尔(J.Boudeville)、汉森(M.Hanson)提出或补充的增长极理论,这一理论为区域扩散理论奠定了基础[1]。Miyuki Mitsutake对日本游客在中欧的流动模式和趋势进行了分析预测[2]。Lundgren提出旅游者在城市间的相互流动以及大城市向旅游地的垂直流动模式[3]。道格拉斯·皮尔斯(D.Pearce)广泛而深入地对世界范围内旅游者的运动模式进行了分析。B.Prideaux和S.Kim研究了旅游流的双向不平衡结构[4]。Jie Zhang和Camilla Jensen分析了影响旅游流过程的因素,发现供给、资源、技术、基础设施在国际旅游流中具有重要作用[5]。国外也重视对旅游流促进因素的研究[6-8],但对促进旅游流发展的对策研究相对较弱。尽管旅游流空间演化是旅游地理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旅游业发达国家也普遍重视旅游客流的统计监测和研究,但对旅游流空间演化的深层发生机理、递进动态变化及其制约关键因素等,还缺乏深入、宏观、系统的研究,重要的理论创新尚不多见。

在国内,牛亚菲等在对北京市183个重点旅游景区进行全面考察的基础上,分析了北京市整体及中心城区、郊区客流时空变化特征,典型景区的客流变化规律与变化动因,以及客流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存在的不平衡现象和旅游产品的供给、需要间的错位问题[9]。王洁等运用随机序列、最小二乘原理和误差估计理论,对到北京的境外主要客源地的游客数占来华旅游总数的比例进行了预测,并认为该比例呈递减趋势[10]。张红通过对北京、上海、西安等旅游热点城市境外游客抽样调查和统计资料的分析,对入境旅游流的空间分布形态特征、区域分布特征和流向、流量特征等进行了研究[11]。林岚等运用网络分析原理的数据库分析技术,对航空口岸选择变化所引起的台胞大陆旅游流空间场效应进行了研究[12]。卞显红等运用模糊数学中的模糊综合评判与层次分析理论,构建了长江三角洲某特定城市的入境旅游者对该区域其它城市旅游目的地选择的模糊综合评判矩阵[13]。马耀峰等在抽样调查基础上,以北京、上海等12个旅游热点城市为例对我国入境旅游流的时空动态与变化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14]。本文则通过运用游客转移态和入境旅游流移动的市场竞争态的分析,对北京入境旅游流向我国西部省区的梯度推进变化规律和特征进行了研究。

三 入京流向西部省区的转移态与竞争态

1.入京流的转移态

本文采用游客转移态指数来科学地描述由北京中转的入境旅游流向我国西部地区各省区转移的流向、流量特征。某地入境旅游流接待指数的数学公式为:

四 入京流转移态与竞争态计算结果与分析

1.北京入境旅游流的转移态分析

图1 北京入境旅游流向我国西部地区转移态图

为研究由北京作为入境口岸中转前往我国西部各省区的转移态,以1997-2005年(2003年由于“非典”原因缺少统计数据)国家旅游局公布的《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和《入境旅游者抽样调查资料》的统计数据进行转移态的分析,可以直观地看出,1997-2005年间,西部12省区的国际旅游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旅游服务设施与旅游服务质量得到极大的完善和提高,因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从北京入境的游客向西部地区转移(图1)。

从上图可知,北京入境旅游流向西部各省区的梯度推进并不均衡,存在明显的波峰和波谷,波峰主要由以下几个旅游区构成:广西、成渝(四川、重庆)、云南、陕西、甘肃和新疆。这显示出从北京入境的旅游流对我国西部地区的旅游目的地选择上存在明显的偏好,其中陕西1997年时以绝对领先优势高居榜首,这一方面说明了入境旅游者对以西安为代表的中国历史文化的偏爱,同时也是我国对外旅游宣传经典线路(京-西-桂-沪)的影响所致。但随着国内其它旅游地的崛起,入京流向陕西的转移逐渐减少。大尺度的入境旅游者由于时间、经费等客观条件的影响,在旅游活动中首先选择游览的是旅游资源赋存较多的地区,且在该目的地游览时首先选择该地较高级别的景区。四川、重庆、云南、陕西、广西、甘肃和新疆都是旅游资源颇为丰富的地区,据国家旅游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截止2007年,在3A级以上旅游景区中,这七省区(市)占西部的77.9%,旅游资源分布相对集中而竞争优势突出(表1)。根据李连璞等的测算结果,这七省区旅游资源丰度依次为1.32、0.84、1.62、1.33、1.03、0.69、0.59[15]。本文测算3A以上景区占西部比例与李连璞等的旅游资源丰度指数有些许差异,这是由于本文仅考虑3A级以上高级别景区所致,但旅游资源赋存总的趋势相同,即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分布广泛而又相对集中。

从北京入境向我国西部地区转移的游客在地域选择上存在明显的偏好,与西部地区各省区的旅游资源赋存有关系,其相关系数高达0.714。此外,入境旅游者对目的地的选择偏好也与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业发展完善程度、旅游交通方便程度、目的地旅游形象、目的地居民友好程度、旅游安全等多因素相关。

2.北京入境旅游流的竞争态分析

国际游客在我国的旅游呈现出以北京、上海、广州等几个大型中转口岸为据点,向全国其它省份辐射发散的特征。北京入境旅游流是西部各省区的客源输入地之一,但其对西部各省区的重要性程度各不相同,了解北京入境客源对本省区的重要程度,对于西部各省区正确地进行市场定位、有针对性地进行旅游营销和指导地方国际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鉴于此,本文引入市场竞争态对从北京入境的旅游者向西部省(区)的梯度转移特征进行分析。

由于抽样调查中存在的一些误差及各省区接待入境旅游的基数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本文选取1997-2005年北京入境旅游流向西部各省区转移的平均增长率和其在各省区的入境旅游中所占的比重作为分析指标,并以其均值105.21和19.82将图划分为四个象限(图2)。

图2 北京入境旅游流向我国西部省区转移的市场竞争态势图

第Ⅰ象限:新疆位于第Ⅰ象限内,保持较高的市场占有率,说明北京入境旅游流在其区内所占比重较高,同时其平均转移增长率也保持较高的增长势态。相信按这种趋势发展下去,新疆的入境旅游业将取得更加迅猛的发展,但是也应开展多渠道、多客源中转地的促销宣传,而不能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样的市场风险过大。新疆应利用其多姿多彩的草原风情和丝绸之路重要文化节点的资源优势,拓展国内各大入境客源中转口岸市场,并积极发展与中亚、俄罗斯等国的经济、旅游交往,促进入境旅游业的腾飞。

第Ⅱ象限:由贵州和青海二省组成,二省的转移增长率较高,说明这些年由北京入境的旅游流呈快速增长态势,虽然目前的市场占有率不高,但凭借其较高的转移增长率,在不久的将来,即将超过均值而成为其入境客源市场主要组分之一。贵州和青海二省由于交通、区位及资源等诸多条件限制,旅游业发展相对滞后,今后应通过改善交通区位、深度开发高品位旅游资源,打造特色产品,继续拓展其在北京入境客源的市场份额,并根据自身条件因时制宜地扩大中转客源地范围。

第Ⅲ象限:第Ⅲ象限由广西、云南、四川、内蒙古等省区组成。其中广西和四川为一类,其平均市场占有率超过15%,说明由北京入境的客源已占据一定比例,但尚未成为其主要客源市场组成之一,其平均转移增长率较低,说明北京入境旅游流向它们的梯度推进保持低稳态增长态势。广西、四川的国际旅游业分布逐渐呈现均衡态势,其入境中转口岸有所分散,特别是广西由于地理位置因素,其与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旅游、经济交往日益增多,也使北京中转的比重有减小趋势。向云南的均市场占有率和均转移增长率都较低,说明由北京入境的旅游流不占其主要地位,这与马耀峰等的研究结果所指出的1994-1997年间京昆旅游流属于微小型旅游流相符[14]。内蒙的均转移增长率和均市场占有率较低表明北京入境客源不是其主要客源入境口岸。

第Ⅳ象限:陕西、重庆、甘肃、西藏和宁夏位于第Ⅳ象限,该区域内均增长率较低,市场占有率较高。北京入境旅游流在陕西的客源市场中均占有率达36.9%,是陕西客源市场的主要组成,同时其转移还在保持低稳态持续增长,这与马耀峰等的研究中1994-1997年京西旅游流属于大型旅游流的结论相符[14]。但客源中转口岸的过度集中将不利于其市场经营风险的分散,今后陕西旅游应在拓展多元化、多渠道中转口岸上努力。重庆自1997年成为直辖市以来,旅游业取得巨大发展,重庆旅游业中由北京中转游客比例均值占26.3%,今后也应继续加强对京市场的宣传促销,使其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同时也应拓宽入境口岸选择,使客源输入地多元化。北京向甘肃旅游流转移态指数逐年增加,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市场占有率较高,也反映出由北京入境的客源是甘肃旅游的主要组分之一,甘肃旅游应在目的地营销及改善旅游交通等方面下工夫,促使其尽快向第Ⅰ象限转化。宁夏、西藏为一类,其北京入境市场占有率较高,说明北京入境客源已是其重要组分之一,两区由于资源、区位、经济发展水平、交通等因素的影响,国际旅游业的发展在全国一直较为靠后。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西藏旅游业取得了迅速发展,但由于其距离、气候等原因,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其旅游业的跳跃式发展。西藏、宁夏两区的转移增长率仍较低,增长较慢,需要注入强心剂,打造强势旅游品牌,加强对北京入境客源市场的宣传促销。

五 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1997-2005年北京入境旅游流向我国西部省区转移态和市场竞争态的研究,分析了北京入境旅游流向西部各省区的转移演变流动情况以及在各省区国际入境客源中的重要程度,研究结论显示:在北京中转的入境旅游流是新疆、陕西、重庆、甘肃、西藏、宁夏等六省区的国际入境客源市场主要组成之一。六省区应在保持现有市场竞争态势的前提下,通过改善交通、深度开发高品位旅游资源等措施,保持和提高北京入境旅游流向其转移的增长率,实现更快发展;同时拓展多元入境客源中转口岸,分散市场风险。而在广西、云南、四川、内蒙、贵州、青海等省区中,北京入境旅游流显然目前还不是它们的主要国际客源中转口岸,这很大程度上与广西、云南、内蒙三省区位于我国边疆,其与邻国(如广西、云南与东南亚各国等)之间的旅游、经济活动交往较多有关。青海、贵州的国际旅游业发展缓慢与其地处祖国内陆而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等多因素相关,今后需要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广度和深度上、在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建设上、在目的地营销等方面多下工夫。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在即,这一世界性的体育赛事在北京举办将会吸引越来越多的海外游客到达北京旅游,并将其作为节点和中转地向国内其它省份转移。西部各省区要抓住并利用这一契机,根据自身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通过多种渠道扩展自己的北京入境旅游市场份额,争取区内国际旅游业更大的发展。

标签:;  

北京入境旅游流向西梯度转移特征研究_旅游产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