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汇储备过剩的原因、负效应及其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负效应论文,中国论文,外汇储备论文,对策论文,原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外汇储备过剩以及是否过剩这个话题,在2002年底我国外汇储备接近3000亿美元大关时就开始谈起,当时一些经济学家表示担忧,但是最终是主流观点“多多益善”占支配地位。2004年底,我国外汇储备为6099亿美元时,多多益善的说法被对外汇储备增长过速的担心所取代。2005年底我国的外汇储备超过8000亿美元,对外汇储备过剩问题的探讨再度兴起。如,刘昌黎重点分析了全球外汇储备增加的原因以及过剩所带来的主要问题;周宇探讨了我国外汇储备过多产生的综合症问题。2006年2月我国的外汇储备达到8537亿美元时,政府官员、学者对外汇储备问题的研究突出集中在外汇储备的负面影响以及如何消化、防止出现继续过剩上。如苑德军从宏观角度分析了外汇储备激增的五大负面影响。那么,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外汇储备激增且出现过剩这一复杂问题?笔者认为要搞清此问题首先必须反思高额储备背后的问题,即我国外汇储备激增的深层次因素。不仅如此,在找出储备过剩的本质原因后,还必须提出调整过剩外汇储备的战略方案。
一、中国外汇储备激增的深层次因素
从国际收支的角度来看,一国外汇储备增加,通常是在经常收支顺差大于资本收支顺差或者资本收支的顺差大于经常收支的顺差或者出现双顺差的情况下而形成。也就是说,外汇储备是通过资本收支的顺差而形成。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从1999—2003年间,世界外汇储备增加的国家中,6成以上的国家来自资本收支的顺差,近3成国家来自经常收支顺差,其余1成来自双顺差(如图1)。中国外汇储备迅速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国际收支的改善,其次是来自发达国家的资本流入。1996—2004年,中国的外汇储备由1070亿美元增加到6099亿美元,增加4.7倍,占世界的比重由6.8%提高到15.8%,2005年1-9月,中国外汇储备又增加1590亿美元,2005年底超过8000亿美元,2006年2月我国的外汇储备达到8537亿美元。中国连续多年的外汇储备递增,既有内在原因又有外在原因,具体分析可以归为如下几个方面:
1.中国的要素集聚能力使然。一般来讲,全球要素流动是存在体制偏向的,高级要素的流动是充分的,而低级要素的流动是不充分的。资本、技术、优秀人才、标准、品牌、跨国经营网络、跨国企业组织等极易流动,而加工型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基本不能流动,这就导致了生产能力由高级要素拥有国家,向低级要素拥有国家的流动,使得生产加工能力乃至世界出口能力向低级要素国家的集中。中国的超低的劳动力成本和国内体制改革释放的活力使中国具有极强要素聚集的能力,特别是中国存在着低劳动力成本生产环节的集聚,必然导致出口能力的迅速提高以及贸易顺差的扩大,进而引起经常收支顺差,带动外汇储备的增加。同时在资本收支方面,以利用低劳动力成本和开拓市场潜力为目的的巨额直接投资流入,也是形成资本收支顺差的重要原因之一。
2.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助推作用。人民币升值与外汇储备增加两者成正相关关系。自2000年之后,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吸引了大量的国际资本,通过正常和非正常的渠道进入中国,而且房地产成为国际资本的重要投资领域。根据官方统计数据,以上海为例,2002、2003、2004年1-11月境外资金进入房地产开发领域的金额分别为109.5亿元、150亿元、153.5亿元,境外资金购买商品房的金额分别为32.2亿元、39.3亿元、68.6亿元。此外,2004年境外机构、个人通过借用外汇贷款结汇后进入房地产开发和购买房地产的金额的分别为58.6亿元和52.4亿元。从全国来看,2001年后,中国政府从外汇市场购买的外汇数量迅速增加,2001年的交易数量为765亿美元,2004年上升为2067亿美元。在1989-2001年期间,中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误差与漏损项目一直为负数。2002年起,资金流动发生逆转,当年通过非官方流入的资金为77.9亿元。2004年,估计经非官方渠道流入的资金高达300亿。
3.我国的外贸政策和汇率制度的导向效应。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严重的外汇短缺和出口能力低效的限制,因而形成了以出口创汇为核心的外贸政策。党的“十三大”报告强调说:“出口创汇能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和范围”,在这种思路的指导下,我国通过提供优惠贷款、贴息、出口补贴、退税等多种扶持政策,使得20多年来中国的出口比GDP增长高出1倍的速度发展,出口商品占世界份额从1978年的0.75%上升到2004年的6.7%。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外贸增长速度达到GDP增长速度的3倍。从1994—2005年我国外贸连续出现贸易顺差,年度顺差金额在1994—2004年期间从50亿美元到400亿美元不等,累计达到2600亿美元,到2006年第一季度,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的外汇储备国。在外汇制度上,我国所实施的经常项目下的贸易结汇和资本项目下的部分可兑换的外汇管理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出口企业和个人外汇留存,抑制和直接限制了外汇需求和有效利用,其运行的结果是:“重集中储备,轻分流使用”。导致了外汇储备的持续被动的增长。
4.非弹性的汇率制度的影响。国际收支出现双顺差的一个必要条件是非弹性汇率制度的存在。这是因为在自由浮动汇率制度下,政府不干预外汇市场,外汇储备原则上不发生变化。因此,经常收支顺差(逆差)必然等于资本收支的逆差(顺差)。在非弹性汇率制度下,为维持特定的汇率水平,政府必须买入大于需求部分的外汇供给,其结果贸易顺差和资本流入基本上会转变为外汇储备。而我国的强制结汇制度从法律上又促进和保护了这一转化过程。
二、我国外汇储备过剩的表现
全球外汇储备过剩问题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并不存在,当时外汇储备的主要构成为黄金、IMF的特别提款权以及IMF的储备头寸。自1971年尼克松实施新经济政策,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以来,随着作为价值符号的美元等外币储备的迅速增加,从而使国际储备变为外汇储备以来,外汇储备过剩的问题开始产生。90年代后,随着东亚经济体外汇储备迅速增加,外汇储备过剩问题在东亚经济体表现十分突出。我国也不例外,近几年外汇储备连年增加,甚至出现过剩现象,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外汇储备的绝对量激增和对外汇储备需求减少的矛盾,使我国的外汇储备显现出过剩。自 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外汇储备便开始进入了一个高速增长期。综合看,外汇储备的增长经历了三个阶段。外汇储备的供给量变化从20世纪80年代“零储备”状态,发展到百亿储备时期(1990-1995年)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从100亿美元快速上升到700多亿美元,外汇储备快速而稳定地增长;从1996—2005年外汇储备进入千亿储备时期,是外汇储备增加的第二阶段;1996年底,我国正式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八条款,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这一年,我国外汇储备余额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1997年则进一步增至1400亿美元附近。2001—2006年为第三阶段,2002年我国外汇储备再次突破2000亿美元。这期间外汇储备连续激增,如2003年更是突破4000亿美元(这其中尚不包含当年年底“注资”给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的450亿美元)。2004年跨越6000亿美元;2005年又大步跨越了8000亿美元(这其中也不包含当年“注资”给中国工商银行的150亿美元)。一国适度的外汇储备规模,应从进口额、外债规模、汇率干预、外商投资的利润返还、应付国际经济金融风险和突发事件、居民和企业对外投资等诸多因素来确定的。假如一国处在国际地缘政治矛盾加剧、国际政治局势动荡,甚至有可能出现战争的情况下,还要考虑政治及军事因素对外汇储备的需求。根据我国现实情况,考虑到所有外汇储备的需求因素,我国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应在6300亿美元左右。目前8537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的确处于过剩状态(见表1)。
2.我国外汇储备功能的弱化与减退加剧了外汇储备过剩。外汇储备是各国政府掌管的外汇资金,其基本功能有二。一是确保进口的支付能力,在贸易入超时应付进口支付的紧急需要,这一功能使一国在面临国际市场部分战略性商品价格异常提价时,保证本国正常的进口需要,以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二是确保对外还债的能力,如果对外债务到期时用于偿还到期的外债。这一功能有助于本国货币和金融体系的稳定,避免经济危机的产生。然而,外汇储备的功能是通过对外汇储备的频繁动用体现出来的。80年代以前,世界各国大都是根据进口和偿还外债的实际需要,即为利用和发挥外汇储备的基本功能来增加外汇储备的。如日本在上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期间,动用外汇储备于石油大幅度提价后的进口应急支付,动用额占当时的外汇储备的1/3左右。韩国在1970-1990年间曾有4年动用外汇储备。中国80年代中期以前也曾经动用为数不多的外汇储备。90年代后情况却发生了不同的变化。一方面各国外汇储备积攒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各国则较少动用外汇储备,使外汇的功能闲置起来。如“四小龙”90年代以来,除韩国和新加坡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1997年动用外汇储备外,中国台湾和香港一直未动用外汇储备。中国除1992年外,1987年以来也一直未动用过外汇储备。而这些国家的外汇储备则是一路飚升。如日本2004年,外汇储备高达8339亿美元,约相当于2000年的2.34倍,占世界的21.6%;“四小龙”的外汇储备2004年为6765亿美元,占世界的17.6%;中国2005年,外汇储备已超过了8000亿美元,2006年第一季度外汇储备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而外汇储备减少或增幅不大的美国和欧盟,90年代以来则经常动用为数不多的外汇储备。如美国、德国分别有7年和9年,平均不到2年就动用1次;英国有4年动用了外汇储备。这与东亚经济体形成了较大的反差。虽然美国和欧盟经常动用外汇储备并导致外汇储备的减少。然而,这一现象并没有使他们陷入对外支付的危机,且随着东亚经济体外汇储备的增加,美国和欧盟在外汇储备上则采取不增反减的行为。从全球来看,如果假设90年代前外汇储备处于均衡状态,且外汇储备的构成中,各组成部分的比例是合理的,那么目前的状况就等于是外汇储备处于过剩阶段。
3.我国外汇储备币种构成不合理使外汇储备形成过剩。90年代后,全球外汇储备过剩的现象日益突出。这种过剩主要表现在外汇储备构成中,美元占绝对优势的地位而显过剩。目前,日本、中国、“四小龙”外汇储备的绝大部分都是以美元为主的外币,黄金、SDR、IMF储备头寸只占很小的比重(见表2)。
<日>经济产业省编,2005年通商白皮书,2005.07。
2003年末,在日本、中国、“四小龙”的外汇储备中,以美元为主的外币分别占98.2%、98.6%、99.50%。同期美国的外汇储备中,欧元、日元等外币的比重不足为44.9%,欧盟各国外汇储备中,美元、日元等外币的比重为77.3%。2003年,美国外汇储备虽然不抵中国和日本的1/10,但是,其黄金分别相当于中国的13.5倍和日本的10.6倍,SDR相当于中国的11.5倍和日本的4.6倍,IMF的储备头寸分别相当于中国的5.9倍和日本的2.9倍。我国外汇储备构成中美元所占比例过高,已经存在着潜在的贬值风险。
4.本、外币资产转化的阻隔使我国的外汇储备处于名义过剩状态。在本币可完全自由兑换的国家,居民(包括法人和自然人)均可自由用汇对外进出口或是对外直接投资,或作证券投资,本币与外币之间可以自由转换或交易,从而本国公民就能自由地持有本国或外国的金融资产。本国公民的金融资产就会多样化地分散在外币化的金融资产上,也就不会出现过于集中于中央政府手中成为外汇储备。在我国由于人民币目前只能在经常项目下自由兑换,而在资本项目下尚不可自由兑换,公民只能通过货物及服务贸易,还有经常性转移收付来获得外汇,并持有外汇存款。除此之外,公民不能通过“投资”性质的金融交易将本币金融资产转换为外币金融资产。于是,公民的金融资产大多只能是本币资产,而不能化作外汇资产。这也是我国外汇储备名义上“过大”的内在原因之一。
三、外汇储备过剩的负面效应
外汇储备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内外平衡的一个重要的宏观金融变量指标。外汇储备不足或过剩都会影响我国经济的正常运行,只有在很好地协调经济内外平衡基础上的外汇储备增长,才会进一步促进经济运行与经济增长的内外协调与均衡,使经济发展进入一种较为理想的状态。目前我国外汇储备激增且出现过剩的状况,对我国经济运行来讲是一种“富营养”,其产生的负面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1.过剩的外汇储备有碍国内经济循环,将会导致大量的国民财富的变相流失。外汇储备是本国政府持有的外国货币,只能在货币发行国流通和运用。在没有进口支付和偿还外债实际需要的情况下,外汇储备除了增强应对突发事件增强信心以外,对本国的经济可以说没有什么贡献。但是一国外汇储备规模很大以致过剩,对其本国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则不可忽视。目前,我国外汇储备的规模已超过实际引进外资的总和。截至2005年11月,我国实际使用外资超过7000亿美元大关,相当于由外国直接投资引起的外汇资金流入,全部转化成了外汇储备。伴随着中国外汇储备的大幅增长,显性的中央政府内债(央行发行票据和国债)也急剧增长。2004年显性的中央政府内债已经达到同期GDP的30%,而内债及政府负债率的进一步增长,毫无疑问将影响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及社会安全保障能力,增大国内的金融风险。2005年我国个人和企业的外汇资产已达到10000亿美元的规模,其中75%是政府的外汇储备,这75%的资产主要投资于收益率在2%-3%左右的国外短期债券。就中美投资关系看,2004年美国对华投资累计共为480亿美元,只相当于中国购买美国国债的1/4。如果考虑中国在美国金融机构的存款和购买的其它有价证券,则中国对美国的资本纯输出至少在2000亿美元以上或更多。由此可见,现在不是中国利用美国的资金,相反是美国正在利用中国的资金。外资企业在中国的投资大多是高收益的长期投资,而我国外汇储备主要是低收益的短期政府债券的投资,二者的差价实际是国民财富的变相流失。
2.弱化了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能力,削弱了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外汇储备作为一种金融资产,它的增加需要相应的人民币来置换。外汇储备增加越多,人民币的发放增长越快。在现行的强制结售汇制度下,外汇统一由央行购买,而外汇储备增加导致央行的外汇占款增加,基础货币投放规模亦相应扩大。央行为了有效控制货币供应量,缓解基础货币大量投放形成的通货膨胀压力,要采取经常性的“对冲”操作措施,从商业银行回笼资金以减少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弱化了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能力。近年来,由于外汇储备迅速增加,基于外汇占款的基础货币投放已经成为央行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2005年,基于外汇占款投放的基础货币大致占基础货币总量的90%左右,央行用于“对冲”操作发行的票据总量也高达27700亿元之巨。如按一年期央行票据利率1.9%的水平计算,央行每年为“对冲”操作要支付一笔不菲的成本。此外,这种旨在弱化基础货币大量投放的负面影响的“对冲”操作还带有很大的被动性,限制了央行货币政策调控的空间和主动程度,削弱了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面对巨额的基础货币投放,央行的“对冲”操作常常显得力不从心,同时,“对冲”规模激增会导致市场利率上升,在人民币存在很强的升值预期下,外汇会大量流入,从而又抵消了“对冲”的政策效果。同样道理,外汇储备激增导致的人民币很强的升值预期,也限制了利率调控手段的作用空间。
3.过多的外汇储备,增加了储备资产管理的难度和风险。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由于国际资本迅速大规模的流动,金融市场的利率与汇率波动十分激烈。作为国家财富的外汇储备,它的规模过大会使国家财富处于巨大的风险之中,高额的外汇储备给储备资产的保值增值管理带来了难度。目前我国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不但高度集中于美元,而且美元资产又主要集中在美国。从投资品种和投资期限来看,我国大量的外汇储备既有相当部分存入了美国商业银行,也有较大部分购买了美国各类债券,包括美国国库券、美国财政部中长期债券、联邦政府机构债券以及美国公司债券等。此外,应该还包括少量境外美元资产。由于我国外汇储备中约有60%-70%是美元资产,近一年多来美元与欧元的汇价跌幅在30%以上,美元汇率的持续走低,使较大比例持有美元的我国外汇储备的缩水已不可避免。如果按60%为美元储备计算,我国外汇储备中约有2400亿美元正在发生账面损失,而且近一年多来损失额高达700亿美元之多。假设美元长期贬值,必然会导致我国外汇储备的巨大账面损失,其结果必将使我国货币政策陷入“两难”的境地:一方面,如果为了改善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而大量抛售美元,则必然会对周边国家产生示范效应,并导致国际汇市恐慌,美元汇率暴跌。另一方面,如果不改变现有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不抛售美元,则又会导致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从而刺激外汇储备更快增长。为了减轻外汇储备对国内货币市场的影响,央行必须通过回笼现金或者提高利率的方式来减少货币供给,但这恰恰又会拉动本币升值;反过来,为了降低升值压力,央行如果增加货币供给或者降低利率,这会使本来就因外汇储备而极为宽松的货币市场雪上加霜。
4.外汇储备的规模已成为外国政府,特别是美国政府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借口。近几年来我国的双顺差助长了外汇市场升值的压力,为了阻止人民币升值,央行不得不大量买入外汇,其结果外汇储备迅速增加。尽管政府的干预缓解了外汇市场的升值压力,但却引发了来自外国政府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2003年,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在要求人民币汇率升值时,一直是把外汇储备的增加作为中国干预外汇市场的把柄,并以此为依据,要求中国扩大汇率制度和实现人民币升值。海外投机资本为了从人民币升值过程中获取利益,纷纷投资于国内房地产和流动性强的股票市场。尽管这种“热钱”的实际流入数额很难估算准确,但从外汇储备增量与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两者顺差之和的差距中可以看出,这是一笔很大的数字。“热钱”大量进入,增加了央行金融调控的难度,也成为推动房价节节走高的一个重要动因,这种状况容易引发资产价格泡沫,同时也成为诱发“汇率战”和贸易摩擦的重要因素。不利于形成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有利的外部国际环境。
5.导致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不均衡,不利于实现经济增长向内需主导型模式的转变。我国高额外汇储备的形成,并非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发展水平所使然,而是政府鼓励出口、鼓励招商引资等政策因素和人民币升值预期因素在起主要作用。必须指出,我国外汇储备激增,是在国内居民需求不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不足的经济背景下实现的,也是我国通过大量出口资源类初级产品,付出了高昂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换取的。继续依靠这种低层次的出口产品结构和粗放型的“以量取胜”的贸易增长方式来保持经常项目顺差,继续维持这种主要依靠出口和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不仅有碍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良好型社会的目标的实现,而且会损害经济增长的潜力和后劲,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6.加重了世界经济的失衡。世界经济的失衡是由美国的双赤字引起,美国的双赤字固然与其本国的政策有关,但是日本以巨额外汇储备大量购买美国国债的实际行动,促进了双赤字持续扩大的恶性循环,中国等各国迅速增大的外汇储备也纷纷效仿日本大量购买美国的国债,对双赤字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世界经济的失衡调整难度加大。
四、中国外汇储备的战略调整
考虑到外汇储备过剩带来的负面影响,近年来,如何克服这些问题已成为我国政府和学术界普遍关心的问题。从前面分析的结果看,我国外汇储备的增加是经济结构因素、市场因素、政策因素和制度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基于这一判断,必须对外汇储备的生成、使用等方面进行战略调整,以减缓外汇储备的过分增长,确保我国经济健康、平稳地发展。
1.优化资产管理模式调整国内资产结构。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是央行既持有储备又经营储备。从信托角度来讲,是相当于集受托人和托管方于一身,这样具有潜在的道德风险。借鉴国际上和东亚储备管理的基本框架,可以将储备分为投资头寸和流动头寸两部分。财政部制定储备管理的基本框架,并负责选择适当的机构(包括国有商业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进行投资头寸的管理。央行根据财政部制定的原则管理流动性头寸。投资头寸保持中等流动性以追求较高收益,流动性头寸保持高度流动性。这样可以使外汇收支形成平衡机制,从根本上防止外汇过剩的形成。
2.利用掉期交易分散过剩储备。掉期交易是指中国人民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开展外币和本币的互换,使外汇储备得以合理利用,同时人民银行可以回笼本币,从而保证货币供应量的适度性操作。如,在目前我国外汇过剩的情况下,人民银行可以设立专门投资管理机构,在国内进行资产结构的调整。人民银行可以更多地和国内商业银行合作,扩大人民银行和商业银行之间的掉期交易,把外汇资金委托给商业银行经营,并形成一套正规制度。因为,一是现在的商业银行手中的人民币资产流动性过剩,人民币资金未充分运用;二是商业银行外汇资金相当短缺;三是人民银行的情况和商业银行截然相反,外汇储备飙升,用来对冲的人民币超量发行。因此,如果人民银行拨出数百亿(500-800)美元和商业银行进行掉期,商业银行把人民币资金交给人民银行,人民银行把外汇资金交给商业银行,对人民银行而言,基础货币投放和回笼更便捷;对商业银行来讲,外汇资金不足和人民币资金过剩的问题就基本解决。
实际上,人民银行和商业银行的货币掉期手段还是可逆的。在人民银行储备增长缓慢,或者商业银行外汇资金过剩时,人民银行也可以做和当前操作反向的掉期。如果操作常规化,其影响就可以形成一个稳定的远期汇率预期,通过引导远期汇率来影响即期汇率,这种做法更隐蔽和更不容易被指责为操纵市场,另外,人民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压力和人民银行票据的发行规模会有所收缩。如此一来,人民银行的掉期交易将成为汇率信号的显示器,而人民银行票据利率则是市场短期利率的显示器。
3.改变开放策略减少经常收支和资本收支双顺差。这一战略是有关政策性因素的调整。在经常收支方面,减少和取消出口优惠政策,同时进一步降低进口关税和取消其他进口限制性措施;在资本收支方面,采取鼓励对外投资和促进资本流出的开放策略,同时适当采取限制短期资本流入的政策。2003年以来,我国政府已在这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新政策,如鼓励“走出去”的战略就属于这一类型的对策。
这一战略的问题在于,促进对外投资的政策可能对国内资本市场产生不利影响,比如QDII迟迟不能出台是因为这一措施有可能分流国内资本市场的资金供给,从而对股市产生负面影响。另外,在金融监管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开放资本流出有可能助长不法资本外逃和引起国有资产流失。
4.调整外汇储备的结构,降低汇率变动风险。在目前美元汇率不断走低的趋势下,应减少美元的资产比例。储备结构调整的速度越快,人民币与美元汇率的相对脱钩就越明显,人民银行所称的参考货币篮子的做法就越有可信度。尽管目前国内研究者对当前人民币货币篮子的构成十分怀疑,有的甚至认为其中美元权重在94%以上,但现在减少美国国债比例就使得货币篮子的说法逐渐具有可信性了,也显示出人民币汇率的确有可能在未来更具有弹性。至于减少美元储备后增持哪些资产,要看欧元、日元等几种主要货币汇率和资产价格变动的情况判断。日本经济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的强劲复苏,股市接近历史新高;银行业不良资产问题基本解决,以邮政私营化为最终标志显示日本金融业加速对外开放、企业盈利能力重新上升、制造业的基础研发重新取得优势、房地产泡沫基本消除、地价开始上升。这些都显示日元具有较好的前景。因此,可以逐步增加日元的外汇储备数量。
5.放宽企业及个人用汇政策,扩大技术创新用汇量。逐步放松或取消外汇结汇制度。让一部分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保留外汇资产。鼓励企业和个人利用外汇资产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支持个人到技术先进国家学习和深造,通过一系列政策鼓励使居民有更多到国外接受较好职业培训的机会,提高技术人员的工作技能,增强劳动能力。此外,动用现有的外汇储备向本国企业进行实际的项目注资,让被注资的企业以外汇购买国外的专利、技术和先进设备,雇佣本国企业急需的国外专业人员,同时动用现有的外汇储备收购某些国内的外商投资企业。特别是原来由中国人设立和经营,而后来被外资收购的企业,如南孚电池、徐工等优质企业;还有那些主要销售市场在中国的中外合资企业也是重点收购的企业。但是要注意的是,在存在人民币升值压力的背景下,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会设法减少外汇资产而不是增加外汇资产。这需要政府给以适当的政策激励。
6.适时增加黄金储备的份额。在金价稳中有升的情况下,黄金是一种有效的储备保值手段,不仅有利于抑制外汇储备缩水,而且更有利于减轻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近几年来,我国外汇储备迅速增长的同时,我国的黄金储备变动不大,我国的黄金储备在2002年末为600吨,约为1929万盎司,如果按照2004年12月2日亚洲现货现金报收455.25美元/盎司黄金的高位价格计算,约合87.82亿美元,仅占我国2004年末外汇储备6099.38亿美元的1.44%,这种状况和发达国家美国的56.7%,意大利的47.8%,法国的47%,德国的37.6%大相径庭。有专家提出,在国际储备中应保持8%到10%的黄金储备,如果按照专家提出在国际储备中应保持8%到10%的黄金储备比例计算,我国的黄金储备量应控制在3750-4680吨之间,目前我国的超额外汇储备完全能满足这个比例。
标签:外汇论文; 外汇储备论文; 投资论文; 外汇政策论文; 美元对人民币汇率论文; 资产规模论文; 人民币升值论文; 国内经济论文; 投资资本论文;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经济资本论文; 经济学论文; 中国人民银行论文; 顺差论文; 对冲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