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视阈中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文明论文,视阈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深远的意义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种人类社会文明形态,是对文明的发展的反思和选择的结果。全面理解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和谐社会建设,需要站在文明发展的高度,从文明发展的角度来审视社会的发展,需要对社会进行全面思考,从而正确处理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个方面的关系,把握其中的实质和关键,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一
和谐社会主要是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的社会。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作为文明发展的一种形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括了一些基本点。
1.整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础
文明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界,改革和发展人类社会,推进人自身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的积极成果。文明随着人类自身的发展、社会的发展而生生不息,薪火不断。从野蛮到开化,是人类文明演进的过程。也正是这种发展和演进,使文明具有鲜明的阶段性、传承性、渐进性。人的生产方式“不仅应当从它是个人肉体存在的再生产这方面加以考察。它在更大程度上是这些个人的一定的活动方式,表现他们生活的一定形式、他们的一定的生活方式。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1] 征服和改造世界的物质实践活动使得文明在继承中发展,在传承中进步。文明的发展贯穿于人的发展中。“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2](P494) 先前的文明构成后继文明的基础性前提。只有“生活在既定文化中的人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势,并对文化转型具有自主能力”,才能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3] 不断推进文明继续发展。因此,整合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只有运用整合方式,才能够协调文明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类型、不同形式之间的差异,处理好先前文明与后继文明之间的关系,协调好不同的民族和区域文明发展的关系,促进建立起“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协调一致结合的关系。”[4]
2.人文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方向
人文是人们各种精神现象的总和,包括了人的思想、观念、态度、方法等方面。作为人类存在和发展的自觉意识,人文以人的社会存在为基础,是对人的自我价值、社会价值、自然价值等方面的设定,包括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生态等方面关系,是从根本上对人与社会的价值评判。人文精神是它的核心价值,是人文的价值尺度和评判依据。人文精神“关心人的发展的目的与意义,它的对象是人,是在对人的存在的价值、合理性、人类前途等进行理性探询的过程中产生的。它追求对人的本质、潜能的发掘以及个性的张扬,追求个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展现人的丰富的内心世界,求善求美是其核心。”[5] 从整体看,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不断“发现自我”的过程,也是不断弘扬人文精神,寻找精神方面的动力前进的过程。“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6]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7] 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来切实保障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权益,切实把人民群众作为真正的社会发展主要动力和受益主体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方向。
3.创新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动力
“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8] 创新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与社会的综合体现,是人类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体现,也是人本质性力量的突出体现,是对传统的思想价值观念体系、社会生活生产方式等各方面的扬弃,是对既有模式、方法、体制的突破和改进。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深刻指出:“共产主义对我们说来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9] 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一个能够不断调节、完善的社会,一个创新的社会形态。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创新是人类进步的灵魂,是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006年,胡锦涛同志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以创新为基础,推进各项事业改革与发展,激发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培养社会的人的一切属性,并且把他作为具有尽可能丰富的属性和联系的人,因而具有尽可能广泛需要的人生产出来——把他作为尽可能完整的和全面的社会产品生产出来”。[2](P392)
二
从文明与社会进步相统一角度看,文明有三种形态。第一种是自在文明形态。这是在人类社会早期,以生产力低下、人自身本质力量微弱、文化处于蒙昧状态的文明,也是一种人类自发状态下形成和成长起来的一种文明。“在文化早期,第一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10] 这时候人的“精神发展处于自在与蒙昧状态,巫术、图腾、各种禁忌等是精神文化的象征。”[11] 第二种是自觉文明形态。“在既定文化中的人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势,并对文化转型具有自主能力,以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3] 一方面,文化作为人的自觉意识,成为人推进社会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社会矛盾的对立使人们不能和谐发展。第三种是自为文明形态。这种文明形态“培养社会的人的一切属性,并且把他作为具有尽可能丰富的属性和联系的人,因而具有尽可能广泛需要的人生产出来——把他作为尽可能完整的和全面的社会产品生产出来”。[2](P392)
美国著名学者亨廷顿曾经指出:“正在出现的全球政治的主要的和最危险的方面将是不同文明集团之间的冲突。”[12] 世界各国发展极不平衡,同时全球化加速了文明之间的比较和交流,引起了文明之间的冲突和发展。随着国际经济、政治、文化关系的发展,世界文明呈现出了静态方面的多样性和动态方面的多元化趋势。
1.从文明共时性角度看,当前社会发展体现为三种形态文明的并存
由于自然禀赋、历史文化、社会体制等各方面不同,因而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不平衡。全球化使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具有了“共同背景”。但是,这种“共同背景”是建立在世界各个区域、国家、民族之间的差异的基础上的。在经济方面,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在不断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在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束缚下,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处于被剥削地位。在政治方面,“冷战”结束后,世界上两种制度之间的竞争和对抗并没有消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推行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全球渗透和扩张;社会主义阵营在改革中不断调整,在发展中显示了生机与活力。在文化方面,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自由观念、竞争意识等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思想转型中的混乱。因此,全球化所体现的是文明的多样性。汤一介先生提出,在世界日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背景下,一些西方理论家坚持的“西方中心论”,一些独立或复兴的民族的返本寻根、固守本土文化的民族主义的“东方中心论”都是不正确的。[13]
2.从文明历时性角度看,当前社会发展体现为三种形态的文明的互动
罗素从人类思想发展的角度论述说:“不能自圆其说的哲学决不会完全正确,但是自圆其说的哲学满可以全盘错误。最富有结果的各派哲学向来包含着显眼的自相矛盾,但是正为了这个缘故才部分正确。”[14] 世界文明不是静止和僵化的,而时刻在发展和运动中。全球化加速了文明发展的进程。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各种形态、各种类型的文明不仅表现为空间上相互并存,也表现为时间上不断互动,呈现出了多元化发展趋势。这种文明的互动体现为不同类型文明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不同类型文明形态之间互动基础上的提升和发展;落后文明让位于先进文明,高级文明取代低级文明,是文明演进的基本方向和趋势。在这种趋势下,文明互动体现为文明的主流和支流的并存,文明的一体化和本土化并行。在各种文明互动的基础上,文明的交锋和较量在加剧,各种思想、文化、观念的激荡在升级。“每一特殊就是整体本身”。各个国家和民族都在抓住时机发展自身,使得文明的发展显示了“一种整体化运动”。[15] 也正是文明的互动,促进了文明的整合,也体现了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
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进步的体现。为此,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需要把握文明发展和演进的规律,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的时间和空间,从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出发,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建设,推进社会不断发展。
1.以文明交流为契机,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当代世界的痛苦就如产妇分娩时的阵痛,一个规模空前的人类社会正在如此巨大的痛苦中诞生……我们目击的一切重大事件的共同特点是全球性”。[16] 著名学者贝克指出:“在世界社会的词组中,世界是存在差异、多样性的,社会是非一元化的社会,这样人们就把世界社会理解为没有实现统一的多样性。这个世界社会是以千差万别的差别为前提条件的。”[17] 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全球化是一个曲折复杂的历史进程,也是世界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都提供了一个新契机,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平台”。无论是文明的历时性还是文明的共时性都深刻表明,为了加速全球化的进程,提高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加强国家之间的交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交流,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沟通和对话。尤其是在全球化的宏观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18] 实践证明,积极利用国际分工,加强国际合作,大力发展国际经济,增强国际思想文化交流,是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
2.以和谐精神为基点,增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协调
社会不仅具有不同的层次,而且是一个由不同的层次相互作用构成的统一整体。“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密切相联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人的存在不仅是自然界的成员,而且是自然家的主体;不仅用联合起来组成社会的形式征服改造自然,也在征服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改造社会;不仅改造物质精神,也同时改变自身,创造了精神世界。总体上看,“人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制约着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而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又制约着他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19] 因此,生态、社会、人之间的关系是互相制约、相辅相成的。“人对自然生态的控制实质上是人对人自己的人文生态的控制。因此要保持生态环境的协调,首先必须从人类的根本利益出发,调整人们的社会关系,改善人文生态。”[20] 因此,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和谐精神是生态和谐、社会和谐、人内心等各个方面和谐的最高概括,是渗透于生态和谐、社会和谐、内心和谐的精神升华,人文精神的时代展现。“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21] 大力弘扬和谐精神,能够有力提升人们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生态之间和谐,增强整个社会的生机与活力,增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协调性,有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3.以创新为基础,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文明的发展和演进,是一个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过程。在全球化的形势下,文明越来越被“看成一幅无止境地形成、无止境地变化的图景,看成一幅有机形式惊人地盈亏相续的图景。”[22] 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进是不断超越、前进、发展的结果。创新是对传统的思想价值观念体系、社会生活生产方式等各方面的扬弃,是对旧模式、方法、体制的突破和改进。创新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与社会的综合体现,是人类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体现,也是人本质性力量的突出表现。同时,创新是人类向着更为自由、全面发展方向的前进;是一个包含了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综合、激荡的过程。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创新是人类进步的灵魂,是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把创新精神贯穿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才能得到发挥,保护创新热情,鼓励创新实践,完善创新机制,宽容创新挫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言,需要以创新为基础,大力加强国家各项事业改革与发展,激发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建设一个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的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人类文明,应该是生态和谐、社会和谐、人内心和谐的统一。同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全球化加剧的形势下,也是在不同文明之间竞争和较量加剧的情形下进行的。为此,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利用文明发展的契机,提高自身的协调性,努力推进发展进程。
标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 文明发展论文; 政治论文; 人类文明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关系论文; 经济论文; 全球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