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城镇化进程中建筑学研究的新挑战论文_陈庭湘

分析城镇化进程中建筑学研究的新挑战论文_陈庭湘

广东鸿宇建筑与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523072

摘要:在近年的城镇化进程中,传统的建筑学改造面对新兴的现代趋势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阻碍着建筑学的进一步发展,为此有必要综合分析问题的起因,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本文立足于农村建筑与现代建筑融合这一角度,首先论述了建筑学在该进程中面临挑战的意义,其次论述了今日建筑学的发展现状,最后讨论了面临新挑战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城镇化;建筑学;传统农村建筑

引言:

在城镇化过程中,建筑领域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城镇化进程的快慢。传统的建筑学理念,在面对新兴的城镇化建设时,不免捉襟见肘。为此,能否在传统建筑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使传统理念与现代理念相融合,是决定建筑学研究发展成败与否的关键所在。因此,建设人员应充分掌握目前建筑现状,并根据现实实际进行建设,从而推动建筑学发展,迎接新挑战。

一、新挑战的现实意义

就目前的建筑学研究领域的问题来看,结构性的建筑体系在新挑战的冲击下已经有所动摇。所谓绝对传统意义上的建筑理念,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变革的建筑要求。转型失效、转型缓慢,是现代建筑要求下传统建筑学理念变化的两个困扰。

然而,问题是一把双刃剑,一旦解决这些问题,建筑学面临的新挑战,即可转化为新机遇。在该机遇中,传统的建筑学理念,通过对自身的调整、改变,逐步与现代建筑观相融合,从而在继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这不仅可以满足城镇化建设中的实际建筑需要,而且也能推进建筑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促进城镇化进程,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最重要的是,为响应国家的文化建设要求,现代建筑学观念的融入,推进传统建筑学发展,还可为民族的文化复兴添砖加瓦[1]。

二、城镇化进程中建筑学发展现状

就近年来的观察来看,农村目前的建筑形式与城镇化开始以前的变化,相对来说并没有太大。无论是建筑外形的演变,还是建造施工水平,乃至建筑模式,仍然与手工业时代和农业时代相差无几。这对于国家的城镇化推进来说,自然是不容乐观的局势。然而,随着时代进步科学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建筑在施工材料和色彩构造上,较以往有所进步提高,这是值得赞许的一点。但如果站在宏观角度考察整个中国目前农村建筑的现状,其建筑质量和水准,依然属于世界中下游。

就目前农村的建筑现状来看,具体而言,农村的建筑类型,主要有四种:旧式住宅、游览住宅、文物住宅、砖混住宅。旧式住宅和砖混住宅,是历史遗留住宅在现代的延续形式。而文物住宅与游览住宅则是现代旅游观光行业和政府文化保护机构共同合作努力之下的农村新型建筑模式。相同的是,这四者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气息,人们可以在其中回味历史与过去。而且,各具风格的民间建筑,是不同地域风土人情的具象化产物,有着独特的民族价值与文化价值。

然而在当代农村社会,随着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越来越多的农村住户对于建筑的需要有着更高的要求。他们不满足于传统房屋建筑的落后化,相反,他们追求的是建筑的现代化。舒适、宜居已经不是他们的主要要求,他们追求的更多是享受的便捷。然而,不容乐观的现状是,在传统建筑的转型过程中,现代化因素的结合并不如想象中的顺利。

比如,在我国的黔北区域,传统的民间住宅,往往较为高大,占地高度大约在5米以上。而且该种住宅特别富有地域特色,因该地区气候环境所限,大部分住宅选择在较高处开孔,在静风条件下以确保利用热压原理增强室内空气流动,从而获得通风以及排除室内湿气的效果。然而,当现代化建筑思想融入这种传统建筑之中,就会产生不适应的问题。现代化建筑在外观上,对该地传统建筑的立面比例,有所保留,但是对于该建筑的层高设计,却远远不能达到传统建筑的空间营造效果。因而,在该建筑投入居住使用后,唯有利用机械装置满足基本的舒适需要,这不仅提高了房屋的使用资金,而且也浪费了许多不必要的资源能耗,更是违背了生态、宜居的建筑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这种现代化的建筑改造方案,可以说并不算成功[2]。

三、挑战应对之法

就目前的建筑学挑战及传统城镇化建设的其他诸多问题来看,相关研究人员为了最大程度地避免因挑战带来的经济损失,并且相应地提高该学科领域的研究程度,必须予以相关地区的传统建筑改造应有的重视。如何在该进程中,将建筑学的效用性以及科学合理性充分发挥出来,是当前研究人员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

民宅,就其使用要求来说,必要的安全保障是必不可少的。同理,民宅毁坏以后的迅速重建,也是现代化住宅所必要的保证。

比如,当四川地区的地震发生后,如何以最快捷有效地速度重建民宅,是现代化建筑领域中的关键问题。地震具有不可预测性,因此相关建筑人员,必须在民宅的建筑中贯彻可持续性发展理念,并将其落实到具体的建筑实践。这一实践的表现形式,主要是通过技术突破,支持农村村民自助互联,相互依靠重建住宅,从而实现经济复苏的最终目的。然而,灾后重建工作并不能仅仅满足该要求。现代建筑应尽量减少对原生乡土构建体系的破坏。相反,它们应该彼此交融带来新的发展。比如通过太阳能及轻质保温等技术来实现这一交融[3]。

该技术的效用,除了可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还可以借助传统地域文化力量,来实现现代化建筑学研究的新发展新突破,可以较为成功地实现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理念的互相融汇,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推进城镇化建设。

除四川灾后重建民宅之外,我国新疆地区的住宅,也亟需相关建筑的更新换代。该地区因其特有的大温差现象,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间住宅模式(夯土墙与平屋顶)。这种住宅模式,在经过专业建筑学人员的研究后发现,由于该地多处位于地震多发带,因此这种房屋住宅并不能有效避灾。因而在灾难突发时,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将造成重大损失。再如吐鲁番生活窑这一住宅模式,其安全性,要远超屋顶+土墙的模式,此外,由于该设计资金要求并不高,并不会给农村居民带来很多经济负担。更不用言及的是,该种小型规模的构建模式,具有施工上的先天便捷方便性,从而可以实现构建充分稳定的建筑全局样式这一科学的施工要求[4]。

根据以上几个例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不同地区因不同的地域文化与环境气候,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传统住宅。然而,改造传统住宅以使其趋向现代化、城镇化,对于建筑学的研究来说,即是挑战,也是机遇。

不能忽视的是,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今天,如何使得新理念融入旧建筑,依然是很重要的问题。如何实现改造过程中的绿色转型、经济转型,如何实现综合考量下的合理建筑施工,如何实现城镇化过程中建筑模式的多样性与持续性,依然是目前建筑学研究方面里的重要问题。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建筑学研究中应对因城镇化带来的新挑战,始终要面对问题是根据不同地区住宅的考察,来做出不同的建筑转型策略。为此研究人员切忌坐而论道、空谈理论,唯有踏实恳切地深入农村,深入落后地区,才可发现改造中的问题,并对相关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从而最终推进农村的城镇化进程,并且提高建筑学的研究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晓婷,吴兵,李林波,et al.城镇化进程中城市出入口道路拥挤成因分析[J].上海公路,2010(3):58-62.

[2]《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编辑部,苗雪,张杰,et al.新常态新绿建新挑战——提升绿色建筑性能,助推新型城镇化[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15(4):20-33.

[3]朱文一.迈向万能视角建筑学(三),二维码城市地标设计[J].城市设计,2018,No.015(01):57-64.

[4]赖德霖.建筑学的视角——三本日本城市和建筑空间研究著作比较阅读[J].新建筑,2018(1):32-39.

论文作者:陈庭湘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11

标签:;  ;  ;  ;  ;  ;  ;  ;  

分析城镇化进程中建筑学研究的新挑战论文_陈庭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