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族教育发展的历史特点与基本经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朝鲜族论文,经验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5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311(2003)02-0045-04
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指引下,中国朝鲜族教育发扬民族的优良教育传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我国其他少数民族教育的实践树立了榜样,在国内外曾产生过不少影响。尤其是中国朝鲜族的最大聚居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成为民族文化教育事业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成就最大的模范自治州,成了向世人展示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样板和“窗口”。但是,在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际化、信息化、多元化等新的历史转型时期,中国朝鲜族教育遇到了不少新的问题,面临着新的挑战。
中国朝鲜族教育是中华民族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概念,它有自己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为了研究和解决中国朝鲜族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有必要对其历史发展过程作理论上的探讨。
1 建国前,中国朝鲜族教育发展的历史特点
中国的朝鲜族是一个迁移民族。从19世纪后半叶开始,不堪忍受帝国主义、封建统治阶级的压榨与饱受灾荒饥馑之苦的朝鲜贫苦边民及一些爱国志士背井离乡,携儿带女大批过江到中国东北定居。他们在当时地广人稀的东北,披荆斩棘,垦荒耕种,与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开发和建设了东北边疆,同时也逐渐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的朝鲜族教育。
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中国朝鲜族教育历史,可以总结出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中国朝鲜族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与朝鲜族人民崇尚文化、注重教育的思想和高昂的办学热情分不开。人们都知道,朝鲜族具有“宁肯啃树皮,还得让儿女就学”的光荣传统。从19世纪中叶以后,大量涌入延边及东北各地区的朝鲜贫苦边民在生活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几乎村村办起了私塾、书堂,对子女进行文化教育。从办私塾、书堂和私立学校到建国前夕大量建立民办学校的生动的历史事实,无不反映出朝鲜族人民重视文化教育的光荣传统。当然,我们对当时朝鲜族群众“办学热”的政治思想基础及原因,有必要进行历史的分析,更有必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赋予它新的内容和形式,使它的思想内容进一步得到升华,使它更加发扬光大。
第二,中国朝鲜族教育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较早地以新学代替了旧学,建立了近代学校,实施了近代教育,传播了近代文化。随着近代文化的输入,朝鲜族人民开始重视开办近代学校。1906年10月,在龙井创办的“瑞甸书塾”,是朝鲜族人民改革封建教育、创办新式学校教育的开端。继而,在延边各地和辽宁、黑龙江及通化、吉林等地的朝鲜族人民,也积极兴办了新式学校。仅1916年末,延边五县(包括安图)就有朝鲜族私立学校158所,学生达3879人。当时成为中国朝鲜族文化教育中心的龙井,学生数一度占了龙井朝鲜族人口总数的38.8%。这一时期,在近代文化教育影响下,朝鲜族也提倡男女平等,开始重视女子教育,兴办了不少女子学校,为女子提供了就学的机会。广大朝鲜族人民省吃俭用、自力更生办起来的这些学校以反日为宗旨,对学生进行了科学文化教育和反日民族主义教育。
第三,由于当时中国朝鲜族的特殊的历史原因和环境,为实现当时朝鲜族的双重任务(朝鲜独立和国内民族独立解放)的斗争,中国朝鲜族教育发挥了特殊的作用。朝鲜族私立学校的教育就是以反日为宗旨的,尤其是党领导下的朝鲜族教育,在抗日斗争和解放战争、土地改革中做出了应尽的贡献,并在这些斗争过程中进一步形成了中国朝鲜族光荣的教育传统和革命传统。
1920年,在日本帝国主义的“庚申年讨伐”以后,特别是在“3·13”反日斗争的失败中吸取教训的朝鲜族进步知识分子,开始建立反日武装团体,重视军事教育,先后在汪清、安图、和龙等地开办了“士官养成所”,培养了抗日武装斗争骨干。朝鲜族人民在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新文化运动以及朝鲜文化启蒙运动的影响下,更加积极地办学,除在各地大力兴办小学外,还开办了中学。从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进入东兴、大成、明东等学校,把学校逐渐改变成宣传马列主义、培养革命骨干的基地。一些学校在马列主义影响下反对封建迷信,主张信仰自由,废除学校宗教仪式,开始脱离了宗教束缚。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以后,为了麻痹朝鲜族人民的反日意识,泯灭民族斗志,推行了教育“皇民化,职业化,军事化”的奴化教育,朝鲜族教育的发展遭到了野蛮的破坏和摧残。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的民族同化政策,朝鲜族人民在沦陷区采取自编教材、开办夜校、教唱抗日歌等形式,在课内外讲述民族语文、民族历史,传播民族解放思想,积极开展维护民族文化和抗日救国的斗争。东北抗日根据地的朝鲜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从斗争实际和人民的需要出发,在缺少师资、设备和教材并随时遭受日伪军“讨伐”等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采取各种形式,仍然坚持办学,为保存和发展本民族语文与文化,为培养有觉悟有知识的坚强的抗日战士,为建立新民主主义文化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这在朝鲜族人民的教育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第四,建国前夕,初步建立了从小学到大学的朝鲜族教育体系,使中国朝鲜族教育从建国后一开始就具有了一定的基础和较高的起点。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延边地区的朝鲜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的指导下,积极恢复和发展民族教育事业,为解放战争和土地改革培养了大量的民族干部。朝鲜族人民自筹资金或采取民办公助等多种形式办起了学校,并用民族语言进行教学。具有民主、民族意识的朝鲜族人民节衣缩食,捐献资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办学热潮,各类朝鲜族学校犹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据1948年统计,当时仅延吉县(现龙井市)就有171所小学,其中民办小学就占141所,全延边27所中学,其中民办中学就占16所。东北解放后,为了贯彻执行“巩固、提高和适当发展”的方针,对民办中小学进行了整顿,并适当地发展了高中。在朝鲜族比较聚居的延边、吉林、通化、开原和牡丹江等地区,增设了师范学校(班)和高中班,民族教育逐步走上了正规。1949年4月,党和人民政府为发展朝鲜族教育事业,培养朝鲜族干部和高级知识分子,在延吉市兴办了一所用民族语文授课的综合性民族大学——延边大学。至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夕,在东北朝鲜族居住的地区除设一所大学和两所师范学校外,还有中学64所,小学1404所,教师6060人(其中,大学教师72人,师范学校教师32人,中学教师787人,小学教师5169人)。学生214948人(其中,大学生451,师范生727人,中学生20215人,小学生193555人)。此外,各地区还大力举办了夜校和成人学校;为了适应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还成立了东北朝鲜族教育出版社,创办了《教育通讯》(即现在的《中国朝鲜族教育》前身)杂志。
上述这些都为建国后中国朝鲜族教育的迅速普及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朝鲜族群众尊师重教、热心办学、关心子女教育的优良传统,使中国朝鲜族教育在我国少数民族中赢得了很高的荣誉。
2 建国后,朝鲜族教育的发展及其经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现在,中国朝鲜族教育和全国教育发展一样走过了健康发展、曲折发展、惨遭破坏、恢复发展这四个历史阶段。
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和中期,是中国朝鲜族教育健康发展时期。这个时期,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少数民族教育,曾两次召开了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制定了正确的民族教育工作方针,采取了一些特殊政策和措施。所以,民族教育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在这个时期,朝鲜族教育基本上实现了小学和初中的普及和青壮年文盲的扫除。经过各级各类学校的调整,朝鲜族小学、初中、高中的布局以及中等教育结构、成人教育发展等趋于合理,民族语文教材建设和师资培养工作都有了健康的发展,初步建立了比较适合民族特点的社会主义民族教育体系。在此期间,朝鲜族聚居地区延边朝鲜族教育在全国少数民族教育中争取了“六个第一”。(1)第一个基本普及了小学教育(1952年)。(2)第一个基本普及了初中教育(1958年)。(3)第一个基本实现了青壮年中的文盲扫除(1958年3月14日延边州政府向省政府报捷)。(4)第一个在全国少数民族中建立了盲聋哑学校(1958年)。(5)第一个实现了大学调整,建立了三大民族院校(1959年调整后建立了延边大学、延边医学院、延边农学院)。(6)第一个建立了农民大学——延吉县东盛乡黎明大学(1958年5月1日)。但是,从50年代后半期开始,受“以阶级斗争为纲”和“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民族教育的发展受到了挫折,走上了曲折发展的道路。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更使朝鲜族教育遭到了一场洗劫,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不少民族教育工作干部和教师受到了打击甚至迫害致死,民族学校被拆散或撤销,朝鲜语文教学被削弱,甚至被取消,对朝鲜族学校的照顾政策也全部被取消,整个教育质量空前下降。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朝鲜族教育恢复和发展得很快。通过拨乱反正,使民族教育工作中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思想理论上的是非得到了澄清;平反、纠正了冤假错案;落实了各项民族政策;建立健全了一些民族教育机构;改革了学制和高考用语等。这些都保证了民族教育按照自己的特点顺利发展,民族教育质量得到了恢复和提高。同时,根据朝鲜族教育中存在的民族教育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的比例失调、结构不合理、教育的发展与其普及基础相比提高缓慢、质量不高、缺乏经济建设需要的人才等突出问题进行了改革。首先,改革了不合理的中等教育结构,发展了民族职业技术教育。其次,建立了全国朝鲜语文教材编审委员会,健全了东北三省朝鲜文教材协作办公室,加强了民族文化教育内容。再次,东北三省朝鲜族中、小学校进行了以双语教学为中心的各种教育改革实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政府成立了民族教育改革领导小组并设办公室(1988年3月),每年拨款10万元所开展的以双语教育改革为重点的延边朝鲜族中、小学整体改革实验,已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第一轮实验研究已于1994年结束。通过第一轮改革实验,一是缩短了朝鲜族小学生语文识字阶段。朝鲜语文作为第一语言交际的工具课,在教学过程中,着力培养发展学生语言思维能力。朝鲜族小学语文识字阶段共缩短了132课时,大大提高了朝鲜族语文识字教学的效率,该成果在新编的教材中得以充分体现。二是把汉语文教学起始年段提前。朝鲜族小学汉语文教学已由过去的二年级提前到一年级,汉语文的教学程序也由过去的“先文后语”改为“先语后文”。三是朝、汉语文夹用教学的可行性获得论证,并已由选修课、活动课的形式向课堂教学领域拓展。以延边一中、龙井高中为试点进行了汉语水平考试实验(HSK)和“朝汉兼学并用制”实验。
通过改革,中国朝鲜族教育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基础教育的普及步伐明显加快,1992年和1993年分别完成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历史任务,并通过延边上上下下人民的艰苦奋斗,于1997年按规划如期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实现了几代人梦寐以求的夙愿。在基本完成“普九”任务的基础上,延边把推进素质教育放在突出位置,根据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尤其是在以朝鲜族中、小学双语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在延边范围内进行民族教育整体改革实验,历经10余年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在新世纪走出一条既符合全国教育教学发展方向,又具有延边朝鲜族教育特点的新路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延边有专设朝鲜族中学33所、联办中学44所、专设朝鲜族小学83所、民族联办小学77所。延边朝鲜族中小学在校生共有103413人,占延边在校生总数的30.9%。还设有教材编审、出版、教育、科研、教研、师范等民族教育支持机构。延边已形成了一个规模适度、功能较全、水平较高,具有民族特色的教育体系。
以培养朝鲜族为主,同时培养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各类专门人才为目标的延边大学,建校(1949年4月)以来,共培养60000多名人才。他们遍布在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已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其中有几十名省部级领导干部和厅局级领导干部,有一大批知名的专家、学者;有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有“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三·八”红旗手;有中央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
总之,中国朝鲜族教育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因而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教育中走在了前列,在世界各国散居的500万朝鲜民族教育中被称为“保存民族教育特色的典范”。建国后中国朝鲜族教育的发展历史,与国内其他少数民族教育以及散居于世界各国家的朝鲜族教育相比较,中国朝鲜族教育之所以能取得现在这样的发展、进步与成就,有以下主要原因和基本经验。主要原因有:
(1)有平等、团结、互助、共同繁荣和民族区域自治为主要内容的国家民族政策。这是多民族国家的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得以存在、巩固和发展的根本保证。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教训证实了这一点。
(2)有延边这样的朝鲜族比较聚居的民族自治地区。这是朝鲜族教育事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的地缘空间条件。
(3)朝鲜族有自己的通用语言文字和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资料。他同居住于美洲(美国有132万朝鲜族,加拿大有6万人,巴西有4万人等)、欧洲(德国、法国等国)和前苏联等地的朝鲜族不同,在文化生态环境上,中国朝鲜族生活在中国这样的共同的儒家文化圈内,这是中国朝鲜族教育能够长期保存自己的文化教育传统以至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4)中国朝鲜族以中华民族一员的主人翁意识和民族自豪感积极投身民族教育事业中,坚持了教育的现代内容和民族特色的结合。
(5)中国朝鲜族有崇尚文化、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和经久不衰的全民族的教育热情。这后两点是中国朝鲜族教育能够保存和发展的最主要的主观原因。
朝鲜族教育的基本经验有:
(1)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高度重视朝鲜族教育,把朝鲜族教育切实摆在优先发展的重要地位;
(2)必须充分依靠和调动延边各族人民,特别是朝鲜族群众的办学积极性,对朝鲜族群众崇尚教育的思想观念进行创新;
(3)必须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执行民族政策结合起来,既要保证朝鲜族教育与全国教育相统一,又要注意遵循朝鲜族教育的特殊规律;
(4)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不断深化朝鲜族教育改革;
(5)必须坚持以有利于整个朝鲜族长远发展,有利于朝鲜族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各民族科学文化交流,有利于各民族的团结和共同繁荣为标准,正确评价和衡量朝鲜族教育发展的得失;
(6)必须不断强化朝鲜族教育服务于延边经济的内在功能,提高满足朝鲜族群众更高教育需求的能力。
收稿日期:2003-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