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中青年流动人口职业流动状况分析_流动人口论文

城镇中青年流动人口职业流动状况分析_流动人口论文

城镇中青年流动人口的职业流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流动人口论文,中青年论文,城镇论文,职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流动,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社会现象,也是当代青年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特征。在目前各种人员的社会流动中,青年的社会流动占有较大的比重:青年的社会流动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现象,它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呈现出许多很难以过去的理论模式进行解释的新的特点。

在青年的社会流动中,城镇中的青年流动人口具有特别的意义。本文所指的城镇中青年流动人口,主要指的是在我国城镇这一地域范围内,来自农村和其他城镇的、户口不在本城镇的而又在本城镇工作和生活的青年。

对于青年的社会流动,本文选择的分析框架主要包括两个层次:其一,根据青年研究的特点和要求,从青年发展的角度,对城镇中青年的社会流动进行分析,并由此进行评价;其二,把城镇中青年的社会流动与青年人的人力资源开发联系起来,并通过青年的人力资源开发状况的描述和分析,说明其社会流动的各种现象和特点,由此进行初步的思考和提出一定的建议。

本文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青少年研究室进行的“中国青年职业流动与人力资源开发”研究课题的成果之一,依据的是1995年在全国七个城镇的735个调查样本的数据。

一、城镇中青年流动人口的就业状况

调查资料表明,目前城镇中青年流动人口的就业状况并不十分乐观,只有71%的青年具有固定的工作和职业,28.8%的青年仍然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之中。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城镇中青年流动人口的就业状况在男女青年和城市与农村户口的青年中是有所不同的,性别方面的分层资料显示,在男性青年流动人口中,具有固定工作和职业的青年占其总数的75.3%,没有固定工作和职业的占24.7%;而在女性青年流动人口中, 具有固定工作的只有65.1%, 没有固定工作和职业的占其总数的34.9%,同时,户口所在地方面的分层资料表明,具有城镇户口的青年流动人口中,82%的青年有固定的工作和职业;而农村户口的青年中,只有68.9%的青年获得了固定的工作和职业。

在没有固定工作和职业的青年中,54.2%的人是由于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14.2%的人是正在上学读书,还有37.7%的人是由于其它各种原因。这里,对于没有找到合适工作的青年人而言,可能有两种原因:其一,的确没有获得一定的工作,这些人或者是由于正处于在从一项工作到另一项工作的流动之中,或者是缺乏必要的能力去应聘某些职位;其二,可以获得一定的工作与职业,但对于某些工作不满意,而希望寻求更适合自己的职业,因而处于不稳定的流动状况中。如果我们把正在上学读书的那部分青年放在一边,那么,可以看到,在城镇的青年流动人口中,仍有26.5%的青年人处于不稳定状况之中。这个数字是相当可观的,这种状况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城镇中社会秩序的不安定,从现实看,目前我国社会治安的状况与这种现象有一定的关系。

二、城镇中青年流动人口的继续流动的意向

有必要进一步指出的是,目前城镇中的青年流动人口仍然存在一定的继续流动的意向,即使那些已经有固定工作的青年,也是如此。这一点与上述城镇中青年流动人口目前的工作状态,以及他们对于自己工作稳定性的看法是相一致的。参见表1:

表1:您目前是否想调换正在从事的工作?

人数百分比

特别想 125 17%

有点想 24933.9%

不 想 33044.9%

注:4.2%的问卷未填,这部分青年可以认为是目前尚无工作。

在此,明确表示有继续流动意向的青年超过了安心目前工作的青年,达到了将近51%。值得注意的是,与前面是否获得固定工作的情况相比较,除了那些没有固定工作和自己认为没有固定工作的青年人之外,即使那些已经获得固定工作和职业的青年人也是心辕意马,并不完全安心自己目前的工作。这种现象也可以从日常经验中得到说明。例如,在某些城镇的一些自发的劳务市场上可以看到,一些已经有工作的青年人仍然寻求新的工作,特别是星期六和星期日,这种现象更为突出。无疑,这种现象必然进一步影响城镇中就业秩序的稳定。同时,它对于城镇中青年流动人口的管理也是极为不利的。应该看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青年人个体自身的原因,有其就业所在的部门和企业的原因,也有社会和就业市场中价值规律的影响,等等。一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目前城镇中的严格的户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流动青年的稳定。由于我国户籍制度的约束,以及城镇对外来流动人口的管理制度的不够完善,以至于在城镇中的青年流动人口不能真正形成比较内在的“城里人”的身份和意识,不能以这样的身份和意识来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不能形成比较稳定的长远打算和安排。在他们自己看来,他们并不是城里人,他们反正是要回家去的,城镇是不会接纳他们的。因此,稳定有序的生活并不是他们追求的主要目标。相反,经济利益、收入等成为他们考虑的比较主要的因素。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他们不惜经常地调换工作,并以此作为主要标准,对不同的工作进行比较,进而对自己目前的工作进行取舍。这种情况对于来自农村的青年,显得尤为明显。

第二,目前城镇中青年流动人口的组织化程度较低。组织化程度低必然带来对青年流动人口的稳定缺乏有效的制度化约束。从目前的情况看,相当多的一部分青年流动人口在城镇中的就业常常是个体行为,尽管他们中有的也与就业单位签订了某种用工合同,有的也有一定的担保手续。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和强有力的制度的约束,一旦有更大的利益的诱惑,这些合同和担保往往就不会起作用。

第三,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中各种就业机会和可供继替的岗位也在不断增多。特别是近年来城镇中基本建设项目的增加,各种工程为社会就业创造了极好的条件。而且,随着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商业和饮食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需要的丰富和增加,加上国家的政策导向,都为就业提供了极好的条件。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青年流动人口在客观上有条件“得陇望蜀”,由此也极大地刺激了青年人的流动欲望。

第四,城镇中青年流动人口在客观上没有限制其流动的因素。与城镇中其他人员的流动相比较,青年流动人口具有较好的流动条件。他们没有住房的羁绊,也没有子女上学的限制,只要有机会,便可以毫无顾忌的从一处流向另一处。所有这些,都使城镇中的青年流动人口具有比其他人更强的流动欲望。

三、城镇中青年流动人口流动的价值取向

进一步具体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城镇中青年流动人口的流动以及他们的继续流动,实际上具有各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参看表2:

表2:您调换工作的主要原因是:

人数百分比

增加收入

209 28.4%

寻求更多的提升机会 14 1.9%

学习技术或提高知识水平 96 13.1%

单位中人际关系太难处理

2 0.3%

单位严重亏损甚至可能破产或解散

4 0.5%

想改变工作环境和条件60 8.2%

想改变身份或社会地位38 5.2%

其它 5 0.7%

注:这里的统计扣除不想继续流动的部分,并以总数为基数进行统计。

这里,我们可以进一步证实前面的分析和判断。在青年流动人口的流动的价值取向中,经济的因素成为最主要的因素,如果以打算继续流动的青年作为基数进行统计,那么48.9%的青年人的继续流动的价值取向是为了追求更多的经济收入。应该说,这个数据是比较正常的,因为,从城镇和农村的收入差距来看,城镇对农村青年的主要诱惑正在于经济的因素,城镇中具有较好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除此之外,“学习技术或提高知识水平”、“改变工作环境和条件”以及“改变身份或社会地位”也是城镇中青年流动人口继续流动的重要因素。这种情况也恰恰是青年流动人口与其他年龄层次的流动人口的差别,它反映了青年流动人口的一种发展的价值追求,特别是仅次于“想增加经济收入”这个原因之后的“学习技术和提高知识水平”(占总数的13.1%)这一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社会流动也可以成为青年人的人力资源开发的一种重要的机制。按照青年社会学的观点,青年人的价值观念并不仅仅以现在为取向,而常常是以未来作为其发展和选择的重要的参照系和价值取向。所以,在青年人看来,目前的工作和各种机会对于他们来说,虽然也是非常重要的,但相比较而言,它们更多地只是一种锻炼。由此,使自己具有更强的实力和更高的水平,以便于能够在将来的发展和社会竞争中获得更有利的地位,常常是青年人参与社会流动的重要动机。从这个角度来说,充分发挥社会流动对于开发青年人的人力资源的作用,不仅是十分重要的,而且也具有现实基础。

但是,通过上述调查所反映的情况看,我们也可以发现,目前社会对城镇中青年流动人口的流动取向的引导,仍然是不够的。尽管我们并不能认为他们追求经济利益有什么错误,可是,正确地引导青年人通过流动更好地丰富和发展自己,通过学习更好地提高自己各方面的水平,而不是简单地满足于一时的经济要求,却应该是青年教育和青年工作的重要任务。

为了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城镇中青年流动人口的流动的价值取向,我们又特别针对城镇中青年流动人口最近一次流动的价值取向进行了调查。其结果与前面的资料具有较大的一致性。参看表3:

表3:最近一次调换工作的原因

人数百分比

为了增加收入

149 20.3%

为了寻求更多的提升机会 9 1.2%

为了学习技术或提高知识水平 27 3.7%

原单位人际关系太复杂 6 0.8%

原单位严重亏损、破产或解散 19 2.6%

服从组织分配12 1.6%

原工作太辛苦28 3.8%

其它14 1.9%

注:这里仅反映最近曾调动工作的青年的情况。

由此可见,城镇中青年流动人口的价值取向主要是以增加经济收入为主。可以认为,在将来的一段时间里,收入和经济因素仍然是影响和牵动青年社会流动的重要因素。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不断发展自己、学习技术和提高知识水平,也是青年们社会流动的重要目标。在此,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我们结合上述两个表格中的材料进行分析,并将城镇中青年流动人口的各种价值取向按照主动和被动两种类型进行比较,还可以发现,绝大多数青年是主动进行社会流动的。只有少部分青年是由于原工作单位的原因而被迫流动的。这种现象也表明,目前城镇中青年流动人口的流动范围、流动方向和方式、流动频率、等等,更多地与青年人的自己的意识和行为有关。在某种程度上说,它也是青年人自己选择的结果。同时,这种主动流动的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青年迫切要求改变自己处境的愿望,以及他们敢于大胆地通过自己的行动来改变自己的处境和命运的力量。

四、城镇中青年流动人口的流动频率

流动频率也是分析和考察社会流动的重要指标。为了更好地分析和说明这个问题,有必要首先了解城镇中青年流动人口参加工作的年限,这对于分析他们的流动频率是非常必要的。调查资料表明,目前城镇中的青年流动人口绝大多数都只是参加工作不久,工龄为五年以下的占绝大多数。详见表4:

表4:参加工作的年限

人数

百分比

1年

14219.3%

2——5年

33245.3%

6——1014514.2%

11——15年 65 8.9%

16年以上21 2.8%

以上数字可以说明,目前城镇中的青年流动人口大多数是缺乏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的,而且相当一部分可以说是刚刚参加工作,是刚刚走上社会的。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青年人参加工作后的二至五年,往往是他们进行社会活动的高峰时期。随后,他们的流动则呈现出一种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而流动人数逐渐减少的变化趋势。由此可以认为,对于城镇中青年流动人口的引导和教育,主要应针对这一部分青年。而且,上述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明,目前城镇中的青年流动人口的流动,很多并不是从某种工作到另一种工作的流动,更多的是从尚未工作到新工作的获得。因此,由于参照系的不同,这种流动往往是不稳定的,他们来到城镇之后,很可能通过新的比较,形成新的流动欲望和行为。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对城镇中青年流动人口的流动频率的分析作出具体的说明。参看表5、表6:

表5:自参加工作后,是否调换过工作

人数百分比

调 换 过 253 34.4%

没有调换过 452 61.5%

表6:如果调换过,调换过多少次?

人数

百分比

一次 16722.7%

二次 70 9.5%

三次 16 2.2%

四次

3 0.4%

五次

4 0.5%

十次

1 0.1%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第一,目前城镇中青年流动人口中超过二分之一的人自参加工作之后,又重新选择了新的工作。这个比例是比较大的,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城镇中青年流动人口的不稳定性;第二,在工作后曾调换过工作的青年中,调换过二次以上的占总数的百分之十二点七;第三,从总体上看,平均调换过工作的次数是0.54次。

尽管在这里缺乏历史和国际比较的具体资料,但是,我们可以认为,相对于一般在职的青年人的正常流动来说,这样的流动频率的确是较高的。对此,我们仍然可以引用以上的一些理由进行解释。但是,需要进一步看到的是,过于频繁的流动,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年人对工作的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由此,城镇中的青年流动人口与就业所在单位的关系也常常是比较松散的。更重要的是,过于频繁的流动,还可以从一定意义上解释为青年人在社会流动中的失败。因为,正是由于某一个职业或位置不能适合青年人的要求,才有可能引起进一步的流动。

五、城镇中青年流动人口对自身流动的满意程度

城镇中青年对于自身流动的满意程度,是反映城镇青年流动人口流动状况的质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在某种意义上说,它也是城镇中青年流动人口对于自己发展与社会流动的关系的一种认识。根据调查对象中最近调换过工作的部分青年的反映,他们对于自己的流动状况基本上是满意的。但不满意的也占有一定的比重。参看表7:

表7:您对最近调换的工作是否满意?

人数百分比

很满意

63 8.6%

有点满意129 17.6%

不太满意 54 7.3%

很不满意 3 0.4%

最近末调换工作

484 65.9%

由此可见,在最近调换过工作的青年中,大多数人对于自己的流动还是基本满意的,而且,自认为很满意的也达到了一定的比例,甚至超过了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青年的总数。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城镇中青年的社会流动的质量是比较高的。由于青年对社会流动持一种基本的肯定态度,因此可以认为,社会流动对于青年的发展基本上是积极的。如果我们结合最近未曾调换过工作的青年进行分析,还可以看到,在这部分青年中,相当大的一部分也明确表示,“对目前的工作还比较满意,不想调换”。

但是,有必要深入分析的是,城镇中青年流动人口对于自己的流动所表示的满意,实际上具有不同的参照系。正如前面所分析的那样,目前城镇中的青年流动人口大多数是刚刚参加工作的青年,而且绝大多数来自农村。他们是以他们来到城镇之前的农村及其工作作为参照系进行判断的,但是,如果随着他们在城镇中工作时间的延续,随着其接触面的扩大和眼界的扩大,我们可以说,他们必然会对自己的工作和社会地位形成新的参照系。那时,城镇中的青年流动人口能否仍然对自己的流动表示满意,就不能不是一个问号啦。

然而,如果联系目前城镇中青年流动人口的价值取向和职业特点,我们说,他们的这种满意却是不能让人满意的。因为,如果城镇中青年流动人口仅仅以经济利益的获得为满足,而没有更高的追求,这的确是不够的。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城镇中青年流动人口在经济上的满足也为我们进一步引导和教育青年获得更高程度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基础。

六、城镇中青年流动人口的流动取向

这里所说的流动取向,指的是城镇中青年流动人口在流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单位性质的变化,以及产业和行业的变动等。由此可以反映城镇中青年流动人口的社会地位和身份等的变化。这也是分析和研究青年社会流动与青年发展的关系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为了更好地分析和说明这个问题,我们选择那些自参加工作以来,曾经调换过工作的青年作为对象,并以他们参加工作的初始状态为起点,以其目前的状态为终点,通过比较加以分析和说明。

(1)流动过程中单位所有制发生的变化

工作所在单位的所有制性质,作为目前中国社会一个比较重要的社会身份的特性,构成了对青年社会流动取向进行分析的一个独特的指标。根据城镇中青年流动人口流动的情况和调查资料,我们发现,就他们最初参加的工作来看,城镇的青年流动人口中,29.1%的青年是集体所有制企业的职工,这个比例在城镇的青年流动人口中占第一位;其次是在全民、集体、合作、个体、私营和三资企业之外的其他类型所有制单位工作的青年,比例为27.7%;其他依次为全民所有制的青年,20.6%;个体企业的青年,12.1%;私营企业的青年,7.4%; 以及合作和三资企业的青年,均为0.7%。由此我们可以看到, 城镇中的青年流动人口主要来自于集体、全民和其他类型所有制的企业和单位。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现象也说明,就目前集体、全民和其他类型所有制单位的青年相比较而言,这是青年群体中最不稳定的部分;另一方面,从上述资料中也可以看到,合作和三资企业目前还是比较吸引青年的,至少在这些企业工作的青年是比较稳定的。

城镇中青年流动人口目前工作的所有制性质如何呢?他们究竟发生了一些什么变化呢?首先,我们看看城镇中青年流动人口目前工作单位的所有制性质。资料反映,按照流动青年人口中各种单位所有制的比例的大小顺序,其状况是:个体所有制(45.7%)、全民所有制(23.8%)、集体所有制(15.2%)、私营所有制(7.4%)、合作所有制(3.9%)、以及其他类型和三资企业(分别为1.8%和1.4%)。通过与初始工作单位的所有制性质相比较,我们可以看到,在流动过程中有所增加的是个体所有制,全民所有制单位和合作所有制单位的青年。相对减少的是集体所有制、其他类型的所有制的青年。由此可见,青年在社会流动中对于工作单位所有制性质的选择表现出两种比较极端的取向:第一,一部分青年流动人口在工作单位的所有制性质的选择上表现出一种比较“激进”的倾向。也就是说,他们不愿意接受全民所有制单位的“铁饭碗”,也不愿意接受这些企业的低工资。他们相信自己的力量,追求个人的实现和较高的经济收入。于是,便出现了在资料中所反映出来的情况。目前在个体所有制企业工作的青年的比例比初始的比例增加了33.6个百分点;第二,小部分青年人在工作单位所有制的选择上表现出一种比较“传统”的倾向。也就是说,一些青年人还是追求于全民所有制单位的稳定和在目前仍然具有的某种社会身份。当然,从数量的变化看,增长的幅度是有限的,仅3.2个百分点。但是,它也反映了一定的倾向。

(2)流动过程中行业的变化

所谓行业的变化,这里指的是青年工作单位所属的特定行业在他们流动过程中的变化。由于行业本身与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和身份等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青年在社会流动过程中的价值取向。

首先,我们分析城镇中青年流动人口最初都是从事哪些行业的工作。资料表明,流动初始的青年主要是从事农林牧渔水利业的工作,占总数的41.5%;其次是从事商业工作的青年,为14.2%;其他依次为:工业,9.2%;建筑行业,8.2%;卫生体育社会福利行业,3.9%; 房地产居民服务行业为3.2%;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行业和教育文化艺术行业,均为2.8%。显然,这种状况与人们的经验是一致的, 和过去各种调查资料所反映的情况也是大致相同的。即目前城镇中青年流动人口绝大多数是来自于农业。从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金融保险行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行业、机关和社会团体的青年是比较稳定的。同时,在地质普查与勘探行业工作的青年流动也不大。

(3)流动过程中职业的变化

与上述两个指标相比较,职业往往更直接地与人们的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及身份等相联系。因此,考察城镇中青年流动人口在流动过程中职业的变化,可以进一步说明青年在流动过程中的价值取向。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参加社会流动的青年,绝大多数从事的是四种职业,其依次为:农林牧渔业劳动者(37.9%);普通工人(20.2%);服务性行业劳动者(18.1%)和技术工人(8.2%)。 这种状况与前面的情况是一致的。由此更说明了目前这由种职业的青年是最不稳定的,具有较强的流动势头。那么,这些青年主要流向哪些职业呢?资料表明,目前城镇中青年流动人口从事的主要职业是两种。第一是服务性行业的工作,占总数的41.5%;第二是普通工人,占总数的30.1%;其他则依次为技术工人占8.2%和供销业务办事人员占3.5%。相比之下,其比例大幅度下降的则是农林牧渔业的劳动者,下降了36个百分点。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城镇中青年流动人口在流动过程中主要是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

通过对以上各种资料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城镇中青年流动人口的流动状况大体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城镇中的青年流动人口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目前城镇中的一个流动着的群体。这个流动群体缺乏必要的制度约束,组织化程度较低,更多地是同学、同乡、亲戚和朋友之间的交往。也正是这种交往构成了他们在城镇中的主要社会关系;第二,目前城镇中的青年流动人口主要以经济因素为价值取向,以追求高报酬为流动动机和目的。由于城镇户口制度的约束,在一定程度上使他们不可能以追求城镇人的社会身份为流动目标,这种流动的价值取向和动机成为影响他们在城镇中的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当然,也有一部分青年把学习技术、提高知识水平和更多的提升机会作为流动的价值取向;第三,城镇中的青年流动人口大多以体力劳动为职业,并主要集中在建筑业、商业等。但是,从城镇中青年流动人口近年来流动的经历和职业变动看,他们目前的工作正发生着一个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的趋势。这种趋势给予我们的启示是:由于现代社会第三产业的技术构成和科技含量不断提高,随着整个社会经济和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的比例的提高,城镇对外来流动人口的素质要求也将越来越高,而这也就意味着青年人将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以迎接新的挑战。

标签:;  ;  ;  ;  ;  

城镇中青年流动人口职业流动状况分析_流动人口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