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时期论文,人民内部矛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民内部矛盾并不是一个新课题,但是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却有着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当前我国人民内部矛盾在不同领域、不同部门都有所表现,它们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反映,是社会主义社会自身矛盾性的规定。矛盾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研究现阶段我国人民内部矛盾状况,探索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科学对策,对于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稳定和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的形势下,在人民内部的社会关系方面仍然存在着矛盾。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呈现着不同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的特征和发展规律。新旧体制的转换,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的变化,必然涉及生产关系诸方面的利益格局的调整,和由此产生的各方面的矛盾关系。在各方面的矛盾关系中,首先是利益矛盾关系,不同行业、不同部门的整体和个人的利益,国家、集体和个人相互之间的利益矛盾变得复杂多样。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变化,是社会群体和个人在利益关系上的大调整,因此必然产生新的人民内部矛盾。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前提,一是要有社会分工,二是利益主体的分化与独立。社会成员在利益上的分化和独立,是社会关系的基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中,社会群体和个人的地位、作用和行为,无不受社会利益结构所制约。当前人民内部矛盾,主要反映在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上,而在这些关系中又集中表现为群体与群体、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得到飞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加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当前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是,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扩大,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涨幅过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压力增加,农民负担过重。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农民的收入和生产积极性的提高。据统计,建国几十年来我国农民在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方面的利益流失达6000—7000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实际上是利益关系的变化,加深了城乡居民的利益矛盾。不同地区居民收入的差距越来越明显,特别是东、西、中三大地区,农民人均收入差距拉大,经济区域的矛盾加深。改革开放以来,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这无疑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对于激励人们改变贫困面貌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应看到社会群体之间的贫富差距的存在。在不同行业职工实际收入存在着差距,如保险、金融、房地产、邮电、电力、税务、外贸、海关等行业的职工收入偏高,而制造业、纺织业、文教等行业收入偏低。在城乡部分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业户、企业管理者、租赁经营者、中外合资企业高级职员,以及高级律师、高级厨师、影视歌体名星的收入已经大大超过一般劳动者,他们的生活水平既高过小康阶层,更大大超过温饱阶层,尤其是与目前尚处贫困状态的阶层形成鲜明对比。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入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为解决国有企业的困难,推动国有企业机制的转换,在减员增效、下岗分流、规划破产、鼓励兼并过程中,企业的管理者与在岗职工以及下岗职工之间,在切身利益上不可避免的会产生新的矛盾。在改革中,政府既有促成企业转换机制,放手企业使之成为利益主体的一面,又有需要保持社会稳定,控制失业率增长以及安排再就业工程的一面。这两方面都充满着各种人民内部矛盾,贯穿着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应当看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克服了平均主义利益分配原则,激发了诸多利益主体的竞争力和活力,使分配领域拉开了距离,物质利益矛盾突出出来成为大量的、经常表现出来的人民内部矛盾。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物质利益矛盾成为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中的基础性矛盾。
新时期的诸多人民内部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的表现,人民内部矛盾不仅表现在经济关系领域,而且还表现在政治生活、思想文化生活和道德观念领域。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党政关系、党内关系和干群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矛盾呈现复杂化和具体化。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同封建主义残余思想、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矛盾通过各种渠道渗透到人民内部的思想文化领域,在人民内部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革新与保守、科学与迷信的思想矛盾也会经常发生,这些观念上的矛盾往往带来行为上的矛盾,因而形成人民内部思想和行为的是非矛盾。当前表现在干群关系上的人民内部矛盾,主要是少数干部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与群众之间的矛盾,少数干部为政不廉办事不公、违法施政,损害了干部和群众之间的鱼水关系。在城市、以党代政、以党代企的现象仍然存在,企业领导人员政治业务素质偏低,不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不善于经营管理,不能充分依靠职工办好企业。一些企业的管理者滥用权力,以权谋私,违法乱纪,肆意挥霍侵吞国家资财,甚至出现“穷庙富方丈”的反常现象。一些企业领导者置企业的兴衰、职工就业、失业于不顾,严重挫伤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了干群关系,激化了干群矛盾。在农村,一些基层干部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私利。公款吃喝标准越来越高,招待规模越来越大,作风粗暴,变相体罚,甚至非法动用警力、警具,用对待专政对象的方法对待群众,从而激化了干部和群众的矛盾。有的错误估计农民的富裕程度和承受能力,向农民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压任务,限时间,引起群众不满;有的为了部门利益,以服务为名采取多种手段向农民伸手,加重农民负担;有的为创“政绩”出“成绩”,搞脱离实际的乱达标、乱检查、乱评比,弄虚作假欺瞒群众。少数干部在思想上分不清两类矛盾的性质,在行动上混淆两类矛盾,用处理敌我矛盾的方法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因而导致行为上的过失。在国家机关干部队伍中,有些人利用手中的权力,以职谋私、见利忘义,权钱交易。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的滋长,使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受到冲击,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同传统的思想体系,同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追求和价值观念产生明显的反差,这是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中干群矛盾的集中表现。这种矛盾有时在一定的范围内成为主要矛盾,因此实施“鱼水工程”,密切干群关系,对于发展改革、稳定的大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
人民内部矛盾是新时期社会主义自我完善过程中的矛盾,是社会主义自身发展前进中所表现出来的矛盾。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在这场伟大的革命中,我们是在不断地解决新的矛盾中前进的。”〔1 〕社会主义矛盾性正是社会主义生机活力及前进性的表现,正确认识和处理前进道路上的各种人民内部矛盾,是改革开放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社会主义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社会结构和利益关系发生新的变化,旧体制与新体制之间必然发生冲撞,正是在这种冲撞中,才能表现出社会主义的生机与活力。新制度新体制的建立反映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但是,刚建立不久的新制度和新体制又有待完善和发展,那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环节与生产力的发展表现出不相适应的状况。由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是非对抗性的,因此这种不适应反映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就是人民内部矛盾。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国有企业在结构调整、新产品开发、售后服务、降低成本等方面还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的新要求。部分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低,有的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部分职工面临下岗和再就业,在下岗职工的安排上,面临诸多矛盾。国有企业富余职工一般年龄偏大,技能单一,缺乏在劳动力市场上竞争和独立谋生的能力,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国有企业部分职工市场竞争意识不强,择业观念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这样在企业领导和下岗职工之间、在岗职工与下岗职工之间,无疑会产生种种矛盾。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大大解放了生产力。在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在发展经济中要求政府和有关部门为农业服务,提供信息、疏通销售渠道,解决产前、产中、产后等产、供销各环节上的困难。这些是农业生产力发展对新体制提出的新要求,在不能适应新要求的情况下,往往会产生领导者和群众之间的矛盾。由于家庭经济基础、文化层次、掌握技术的程度以及智力上的差异,会产生家庭承包经济水平的差距,使农户在收入上拉开了距离。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生产经营、债权、债务等纠纷增多,有的甚至使矛盾激化。由于农村生产经营管理不适应农业发展的要求,在承包合同的履行,水利设施的利用,在土地的征用,道路水渠的开挖等方面,往往由个体农户之争扩大到群体利益之争,引发为较大范围的人民内部矛盾。应当看到,如果不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不进行资本结构的调整,也就不会带来生产力的迅速提高,如果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度,也不会出现农村的繁荣与发展,无论城市、农村、工业、农业领域产生的人民内部矛盾,是社会主义在新基础上继续发展中的矛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有助于形成人们的平等、民主、自由意识。民主建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民主制度的建设日臻完善,它基本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要求。但是在干部队伍中思想观念、工作作风与新制度和人们日益增长的民主意识不相适应,在发展中反映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往往引发人民内部矛盾。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摆脱了“左”的束缚,思想得到解放,作为社会主体在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人们的参与意识、民主意识、平等意识进一步增强。机关干部中存在的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工作作风粗暴等,说明在管理方式和工作方法上,仍然沿用计划经济时期那一套习惯做法。民主制度和干部的管理方法、工作方法与群众日益增长的民主参与意识、民主监督意识不相适应,在城市一些企业民主制度不健全,不能发挥职代会的民主监督作用,也引发人民内部矛盾。在农村过去已经形成的管理和工作方法还没有适应农村经济基础的变化和发展,管理上还落后于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村务民主管理新体制还没有建立起来,村民议事制度不健全,不少地方群众因无法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而产生不满情绪。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等价交换原则和竞争原则,对人们树立自主意识和竞争意识,实现个人价值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原则也给人们在物质利益上带来实惠。但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之间,尚存在着直接利益与间接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暂时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矛盾,人们往往看重个人利益、暂时利益和眼前利益,并为此争名争利相互竞争,一旦失利,就产生消极对立情绪。在农村不少农民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新情况缺乏正确认识,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缺乏风险意识,在经营决策失误甚至造成经济损失时,不从自身找原因,而是过多的把责任推向政府和干部,从而产生对立情绪。农民在发展经济和经济纠纷中,缺乏法律意识,不善于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利益,有的触犯法律或采取极端手段,激化矛盾。在发展农村经济过程中,出现先富和后富是自然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但先富起来的农户没有发挥好示范作用,没能带动和帮助其它农户共同致富,于是尚未富起来的农户心理失衡,缺乏正确态度,相互之间容易产生纠纷,引发人民内部矛盾。
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带有与以往不同的特点,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存在是合乎规律的正常现象,是社会主义社会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中的矛盾,它涉及到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方方面面。对待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就要实事求是,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研究、分析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社会条件、表现形式和特点,从而找到正确处理的方法和对策。
三
对待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全面分析矛盾各方面的关系,把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从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上认识和研究人民内部矛盾发展趋势,从实践中研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新对策、新方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重要课题。
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要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实事求是,它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议的基本原则,是新时期的历史辩证法,为观察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提供了科学方法论。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从根本意义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这科学概括,不仅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本质要求,而且揭示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是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纲。“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既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总的纲领,也是科学方法。新时期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所有制结构和分配结构的变化,涉及到人们物质利益关系的方方面面。在强调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实行共同富裕。在新旧体制转换中,物质利益矛盾在人民内部矛盾中起着支配地位。发展生产力,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过程,本身就是利益关系的调整,也是分析解决各种人民内部矛盾的实践过程。在不断调整利益关系,解决矛盾,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就是社会主义本质充分展示的过程。所以,只有深刻理解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才能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决定了我国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决定因素,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综合国力,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只有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为解决各种社会矛盾,提供物质基础和社会保障。邓小平指出:“从根本上说,手头东西多了,我们在处理各种矛盾问题时就立于主动地位。”〔2 〕有了物质基础也就有了化解各种利益矛盾的有利条件。无论是由于经济原因产生的人民内部矛盾,还是由于思想文化、道德观念产生的人民内部分歧和矛盾,从根本上说,都是由物质利益关系决定的。改革开放以来,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把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三个有利于”的思想,作为检验各项工作的根本标准。“三个有利于”有着深刻的内涵和实践意义,它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有机统一起来,把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统一起来,从而为正确解决各种人民内部矛盾提供了前提,也为寻找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稳定、发展道路,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了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采取让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通过先富帮后富,先富带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在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不平衡和人们在利益关系、收入状况和生活水平上的矛盾关系。解决这些不平衡和各种内部矛盾,最根本的办法是把经济搞上去,把综合国力搞上去,只要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也就为正确处理各种人民内部矛盾奠定了基础。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正确方法和途径,只能来自社会主义实践本身。大力发展生产力,在不断解决各种人民内部矛盾中前进,正是社会主义生命力和优越性之所在。
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树立民主和法制观念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环节。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是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以后所表现出来的矛盾。各种人民内部矛盾是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产生的,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能够依靠自身力量解决这些矛盾。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体制建设和工作方法正朝着民主化、法制化道路迈进,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安康幸福的必由之路。民主化、法制化的关键在人,没有人的民主、法制观念的提高,也就没有体制上的民主化、法制化。人民内部矛盾的产生和演化,许多是由民主和法制不健全引起的。解决人民内部矛盾要通过法制。邓小平同志说:“国家和企业、企业和企业、企业和个人等等之间的关系,也要用法律的形式来确定:它们之间的矛盾,也有不少要通过法律解决。”〔3〕只有通过法律的形式, 才能使人民内部矛盾控制在一定范围,并使其朝着有利于社会稳定发展的方向解决。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各种人民内部矛盾,许多是因为不懂法、不执法,民主观念淡薄而引发的。一些基层干部在实际工作中的违法施政,作风霸道,就是缺乏民主意识、混淆两类矛盾的表现。邓小平同志在讲到各级领导干部要听取群众意见,对于群众的思想问题不能用压服的办法时指出:“毛泽东同志历来说,这种状况实际上是软弱的表现,是神经衰弱的表现。我们的各级领导,无论如何不要造成同群众对立的局面。 ”〔4〕因此,增强民主观念,健全民主制度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正确途径。增强党的观念、群众观念、法制观念,运用党内监督、法律监督、职工民主监督、财务审计监督和舆论监督,形成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民主监督机制。建立和健全民主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各项规章制度,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措施和对策。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表现出多层次、多方位的特点,矛盾各方相互交织十分复杂,而且从矛盾的萌芽、生成到化解,有一个发展过程。但只要不断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注重增强人的民主法制观念,正确对待人民内部矛盾,就会获得行动的自由,就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当前诸多人民内部矛盾主要集中在群众和基层干部之间的矛盾上,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加强勤政廉政建设,对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至关重要。干部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廉洁自律、勤政为民,克服官僚主义,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许多矛盾问题就容易解决,许多困难问题就可克服。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新时期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社会保障制度,是由国家和政府根据一定的法律、条例建立起来,为社会成员提供某种特殊情况下的社会帮助,是一种调节社会物质利益的实际形式。在城市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在农村建立养老保险制度,对老年人、失业者、残疾人和未成年人进行特殊的社会帮助,就是这种保障制度的重要内容。要加快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逐步形成社会保障、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相结合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这是从社会保障体系上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提供重要保证。目前在部分国有企业,由于推进资本结构调整,破产兼并、减员增效、下岗分流,使部分职工收入降低,出现与在岗职工和其他社会阶层在收入和生活水平上的差距。关心困难企业职工和下岗职工,是当前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内容,而实施“再就业工程”是国家保护工人阶级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所采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保障措施。实施“再就业工程”,处理好失业保险由消极救济转变为积极促进再就业,从简单的保障基本生活转变为积极的再就业,建立再就业基金等。下岗职工的再就业,是职工利益关系的调整,也是生产关系的调整,它涉及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实施“再就业工程”也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实践过程,只要坚持人民的暂时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有机统一,坚持群众观点,就能在转换机制,劳动力分流和重新组合中,找到利益关系的最佳位置,就能在处理各种内部矛盾中,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不断提高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领导艺术和政策水平。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产生和演化,都涉及到群众的物质生活、社会生活,涉及到群众的切身利益。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各种矛盾问题,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对于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的困难问题,要真正关心、帮助,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把关心、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困难的过程作为解决各种矛盾的过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各种矛盾问题要靠党的政策,只有靠党的政策,才会找到正确的方法和途径。在实际工作中,不顾党的政策和基层单位的实际情况,搞乱摊派、乱收费、乱罚款,甚至用粗暴态度,强迫手段对待群众,都是违背党的政策的行为,都是激化矛盾和扩大矛盾的做法。提高政策水平,严格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是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条件和基本功。人民内部矛盾往往有一个从隐到显的发展过程,在实践中善于发现矛盾、正视矛盾并预见矛盾的发展趋向,也是一项极其细致而艰难的工作,要使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这就要依靠人民群众,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在解决人民内部矛盾过程中,要深入实施“鱼水工程”,密切干群关系,在工作中听取群众的意见,尊重群众的意愿,取得群众的支持。在新时期,处理人民内部各种矛盾问题,仍然需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这既是马克思主义在新形势下的群众观,也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前提和基础。
社会主义社会的稳定、发展和全面进步,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取决于社会矛盾的正确解决。新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有着自身的特点,只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针,从实际出发,就能在发展中认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及其规律性。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稳定、发展和全面进步。
(省社科规划课题)
注释:
〔1〕《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53页。
〔2〕《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7页。
〔3〕《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7页。
〔4〕《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5页。
标签:人民内部矛盾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利益关系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社会关系论文; 民主制度论文; 社会体制论文; 矛盾处理论文; 关系处理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社会观念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