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建设中的三个重要问题--兼论黄南森先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观_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构建中的三个重要问题——兼评黄楠森先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构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体系论文,黄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21(2007)02—0025—05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创新问题是近年来我国哲学界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我国德高望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专家黄楠森先生,近年来就该问题发表了一系列的论文,在这一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作为晚辈,本着“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的精神,想以黄先生发表在2006年第4期《北京行政学院学报》上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的构想》一文① 为依据,就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的构建与黄楠森先生商榷,以就教于黄先生和学界同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重新建构中有三个问题至关重要,它们是: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问题,哲学的科学性问题,对旧体系的主要不足之处的认识问题。本文的论述就从这三个问题入手。

一、世界观究竟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理论化的世界观,这是以往哲学教科书的基本观点,至今仍有很大影响。黄楠森先生事实上也是这样看的。他强调:“哲学研究的是宇宙的整体,即对整个的宇宙进行研究。”[1] 因此,哲学就是世界观。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黄先生这样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以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为核心,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等为具体部门哲学的科学群,它的最根本的思想就是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就其本来的含义讲就是世界观,即关于作为整体的世界的最一般的观点,它回答了世界是什么和世界是怎样的等根本问题,包括了世界的本质和一般特征、世界的主要构成部分和世界的变化发展及其规律。辩证唯物主义就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正因为如此,所以历史观、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等也是辩证唯物主义的。”[2] 按照这样的理解,可以说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都是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是总的世界观,历史观、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对世界各个部分的认识。

其实这一说法值得商榷。古往今来世界上大多数哲学理论并没有以整个宇宙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人格主义、存在主义、形形色色的实证主义,都不研究整个宇宙,但这些理论的哲学资格不容置疑。此外,谁也不能否认孔子是伟大的哲学家,但孔子也不研究整个宇宙。如果把研究整个宇宙作为哲学的根本特征,大多数古代中国的哲学理论都会被排除在哲学殿堂之外。

说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情况有所不同。大家都承认,世界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问题在于,如果一味夸大世界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归结为关于世界观以及这一世界观在各个领域的表现的理论,则不符合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的实际。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主要是恩格斯提出的,相关论述马克思也有,不过必须看到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有许多重要的但是不能归入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例如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这一理论是从人出发对现实世界的批判。一百多年来凡是有市场经济的地方我们都可以发现它的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它体现的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怀,是一种强烈的人道主义,而不是世界观。再如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社会是处于物质生产彼岸的人的自由王国,那是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是人们最主要的价值目标。在这个思想中,集中反映着马克思对人道主义、人的本质以及自由与必然的关系等等问题的理解,不过它们也不是关于世界观的。

在笔者看来,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它的追求目标,发展生产力、开展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是它指出的实现共产主义的可靠途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主要涉及共产主义的实现途径。正是因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以及体现这一世界观的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整个世界和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由空想变为科学。同时,正是因为马克思恩格斯的那些不能归入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对人的本质、人的自由、人的奴役与解放作了深入分析,因而使得马克思恩格斯在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解上也大大高于一切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人和人道主义的思想与作为世界观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一个为马克思主义确立了奋斗目标,一个进而找到了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两种思想中如果不说前者更重要,它们至少也是同等重要的。

世界观,即对世界的总的看法,的确是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19世纪以来各种实证主义理论抛弃形而上学,把世界观从哲学中排除出去,无疑是错误的,因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时常会产生跳出有限存在的限制探求无限宇宙奥秘的愿望。世界观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把研究世界观作为整个哲学学科的惟一任务,也是不正确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什么意义上能够成为科学?

黄楠森先生说:“如果哲学有一个明确的对象,那么,它就有可能成为一门科学。……我认为,只要确认哲学有明确的对象,是一门学科,那么,这门学科终归要变成科学。这不是说哲学现在就是科学,而是说它应当成为并终究会成为科学。科学史告诉我们,在关于某一部门、某一领域的科学还没有出现以前,人们就开始了对某一部门、某一领域的研究,并最终使这种研究成为科学。我相信这种情况对哲学也是适用的。”[1] 我认为以上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在历史上,人们对某些部门、某些领域的研究由来已久,但始终未能使之变为科学。作为学科,神学的历史不可谓不悠久,但迄今也不是科学,而且没有人会认为它以后能够成为科学。与此类似的还有文学和艺术。哲学能不能成为科学?从总体上讲也不会。

关于科学的定义,学术界至今争论不休。按照通常的理解,科学理论应该具有这样一些特点:1、关于同一对象的不同理论之间应有共同的研究范式。2、这些理论应有共同的语言,为了相互交流,概念的使用和理解应该十分明确。3、这些理论应该有公认的问题。4、研究中普遍采用观察、实验等方法。5、同一理论内部逻辑上能够自洽。6、能够被经验所证实(或证伪)。② 只要把哲学与这些标准略加对照便可看出,迄今为止各种哲学理论从来没有在范式、语言以及面对的问题上有过一致的意见,所使用的也不是观察、实验等方法,它们的绝大多数观点既不能被经验证实,也不能被经验证伪。哲学不是科学,看来也难以成为科学。因为哲学面对的或者是经验以外的存在,例如在宏观、微观两个方向上具有无限性的宇宙,或者是带有强烈个性色彩的感觉、情感、意志等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情况有些特殊。整个哲学不可能成为科学,但这并不排除其个别内容能够具有科学性。作为世界观的辩证唯物主义,从有限的经验出发对无限的宇宙做出唯物主义的理解,断言其本质是物质的。这一结论的获得存在逻辑上的跳跃,在经验上无法最终证实。正因为这样,一些人认为这里存在着无法彻底排除的信仰的成分。由于同样的原因,列宁借用狄德罗的话说,唯心主义体系只有瞎子才会创造出来,荒谬之至,又最难驳倒,这是人类智慧的耻辱,哲学的耻辱。[3] 显然,我们不能说唯物主义理论是科学。尽管如此,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中又的确有科学的成分,这就是辩证法。每一门科学都只研究世界的某个部分、某个方面,揭示其中的规律,只有哲学对这些规律加以再认识,从中概括出了整个世界运动发展的总规律,而这一认识迄今为止最系统最成熟的形式,就是唯物辩证法。就这一点而言,可以说辩证唯物主义是科学。今天人们所熟知的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强调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一样,它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有着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从这一角度看,也可以称之为科学理论,即科学的社会学理论。但是除了从客观规律的角度理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很难说今天被我们列入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的其他理论也是科学,例如价值论和美学。科学旨在求真,目光向外,追求规律;价值论和美学只涉及善与美,目光向内,属于人的精神感受。尽管我们可以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出发以科学的眼光寻找价值评价和审美的规律,但事实证明我们是不可能最终把它们变为科学的。

在讲到作为科学的哲学时,黄楠森先生提出哲学应当有许多经过实践检验而成立的原理。为了说明这是可能的,它批评了下面这种观点:“哲学的许多命题都是无限的,实践总是有限的,有限的东西怎么能够检验无限的东西,怎么能够肯定或者否定无限的东西呢?”[1] 其实,人们说许多哲学命题不能被实践检验,主要不是因为有限无限问题,而是因为它们涉及的是人的精神世界,例如情感、意志、欲望、审美等等,即使在有限的世界内也不能使它们变为科学。

由此可见,科学性的确是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某些内容的重要特点,但仅仅从科学的角度出发总结、概括他们的哲学思想,又远远不可能反映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的全貌。事实上,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中有大量不属于世界观的与人和人道主义相关的内容,即使是他们的世界观思想,也并非完全从与人无关的自然科学的角度出发。人,人的实践活动以及人的自由、人道主义,是他们观察和理解世界的重要角度。遗憾的是这些角度及相关内容在黄先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中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反映。这种情况在改革开放以前可以理解,因为那时我们还见不到马克思早期著作的明白晓畅的译本,只能依据恩格斯的《反杜林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著作来理解和领会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思想,而恩格斯的这些著作因为主要任务是要驳斥杜林的唯心主义和批评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思想的不彻底性,所以突出强调了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此外,我们面对的实践任务也主要是依据客观规律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人的问题,人的自由、解放、价值目标等精神性的问题,还没有凸现出来。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在今天,不论从哪个方面看情况都有了重大的变化,再把科学性作为理解与把握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的惟一角度,已经不合适了。

三、原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主要不足之处究竟是什么?

在讲到这个问题时,黄楠森先生首先批评了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体系当作斯大林模式的观点,强调“无论从时间上还是内容上,旧体系都不能叫做斯大林模式、斯大林体系。”[1] 其实,旧体系的问题不在于它是不是斯大林模式,而在于它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作世界观、当作科学来看,因而看不到人的意义。马克思批评他之前的唯物主义“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4]。可以说,旧体系正是这样的理论。旧体系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思想是: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在按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运动着。至于历史唯物主义,只是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的运用与体现。旧体系这样的理解有欠缺。我们面对的自然界是被人改造过了的,但旧体系只强调它是在我们之外的客观存在,忽视了它的种种属性和存在状态是由人赋予的。而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讲,迄今为止,的确是有规律的。就这一点说,与自然界有相似之处,但同时又有重大区别。首先,全部社会生活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社会的发展只是人的实践活动的结果。其次,按照马克思著名的“社会发展三形态说”,一部人类历史就是人道主义不断实现的历史,就是人的解放史。③ 旧体系的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一样,把现实生活中作为主体的人的作用以及反映这一作用的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过滤掉了。至于前面提到的马克思大量的关于人和人道主义的思想,旧体系不仅没有反映,而且是持批判态度的。

与这种刻意的过滤相关,旧体系事实上与西方学者一样,把马克思与恩格斯对立起来了。因为他们都在马克思早期的思想与恩格斯晚期的思想之间各执一端。旧体系认为马克思的早期思想是不成熟的,是资产阶级思想的遗迹,代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是恩格斯对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论述;西方学者认为马克思的早期思想才最有价值,恩格斯在哲学上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实际上,马克思是赞同恩格斯的这些思想的,而马克思的这些思想恩格斯也有,二者只是各有侧重而已。这表明,旧体系并没有全面反映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思想。

我反对简单地全面地否定旧体系。这一体系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在当时是合理的、有积极意义的。因为自列宁开始,不论是俄罗斯还是中国,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权的事实上都是党的领袖,而党的领袖是革命实践的组织领导者,对他们来讲实践中的成功高于一切。因此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中,包括哲学思想,被他们选中加以宣传运用的只能是革命实践迫切需要的那些思想。在俄罗斯与中国的革命中和革命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中,迫切需要的是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在战争与生产中取得胜利。旧体系突出科学理性,不仅适应了这种实践需要,而且在俄罗斯和中国这样的前现代国家具有启蒙的意义。但问题是,到21世纪,时代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建设,知识经济和创新性社会的建设,在呼唤人的主体性;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资源问题、人的异化问题,使得人权问题和人道主义及人的解放问题极大地凸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体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划上等号,显然已经不妥当了。

旧体系的主要不足是没有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人的主体性以及人道主义和人的解放的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通过理论创新找到已有体系与马克思恩格斯这些思想的结合点,从而建构新的体系,是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面临的主要任务。

四、对黄楠森先生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构想的简要评析

上述三个问题是今天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时必然遇到的重要问题。对它们的理解直接决定着体系构建的成败。从这样的认识出发,我认为黄楠森先生的构想有值得商榷之处。

黄先生设想的体系,简言之,包括三个层次、六个部分。即:第一层次以整个宇宙、整个世界为对象,是世界观;第二层次以人类社会为对象,包括历史观和人学;第三层次以人的精神活动为对象,包括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这三个层次实际上就是过去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某些部门哲学。由于把历史唯物主义明确规定为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的运用,所以这一体系实际上就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以及这一世界观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或者说运用这种世界观对不同领域的解释。这是黄先生一再坚持的基本思想。2000年他曾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就是由世界观、历史观、意识论三个部分组成。”世界观即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历史观即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意识论即辩证唯物主义意识论。[5] 在2001年他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包含如下六个部分:“世界观、历史观、意识论、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这个哲学的总称是辩证唯物主义。”[6] 至于世界观的内容,他强调,就是世界的本质及其客观规律。

由此可见,黄先生的这一设想无论从结构上讲,还是从思想观点上讲,相对于旧体系都没有什么重要的改变。

黄先生的体系与旧体系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加上了人学和价值论。这一变化毫无疑问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增加了新的、与人相关的内容,但是,由于黄楠森先生明确地把人道主义从马克思主义中排除了出去,本着辩证唯物主义的精神研究和阐述人学与价值论,而辩证唯物主义是从物质及其运动出发解释整个世界的,因此并不能体现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说的他不同于旧唯物主义者的主要特点,即观察世界的角度由物转向人。就是说,内容新了、增加了,但是其中体现的基本精神,并没有根本的变化。而且我们知道,从这样的角度研究人学和价值论,不可能触及它们最有特色的深层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强调的是世界的物质客观性和物质世界运动规律的必然性,但在人的问题和价值问题上最重要的并不是客观性和必然性。这里举个极端的例子: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也研究人,但结论是“人是机器”。这样的结论在今天看来显然是很荒谬的。

我认为这里还存在一个问题。黄先生认为可以加入新体系的不仅仅是人学和价值论等问题。他说:“还有一些问题也很重要,但由于它们已作为相对独立的学科出现了,而且研究已相当深入了,就没有必要包括在这个体系里面了,如伦理学、美学、宗教学等。……有的同志也提出了补充意见,认为在新体系中还应包括文化学,这个问题可以进一步讨论。”[1] 这表明,事实上黄先生认为,从理论上讲一切重要的学科都可以包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之中,因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揭示了宇宙的普遍规律,而所有的学科,只要它是科学,都是这种普遍规律的体现。但这样一来,不就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变得很像唯物主义版的黑格尔哲学了吗?朱德生先生有一句话说得很好:“现在还有不少人认为哲学是研究横跨自然、历史、思维三大领域的普遍规律的。这就自觉不自觉地把哲学当成了绝对真理的总和,即重复了旧哲学的错误。绝对意义上的普遍规律是不可能当作直接对象来研究的,除非是在神学中。”[7]

从宏观上看,黄楠森先生设计的体系与旧体系一样,出发点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辩证唯物主义,而辩证唯物主义是世界观,是唯物的、辩证的、科学的世界观。这样的理解存在着明显的问题:

第一,它没有真正克服旧体系,即实现辩证唯物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在人和人的主体性问题上一系列重要思想的结合。

第二,没有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取得的已经得到学术界多数人承认的成果。这些成果主要是指实践唯物主义,此外还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存论解读。实践唯物主义如今已经深入人心,排斥它,无视它的存在,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至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生存论,虽然尚未被学术界普遍接受,但它开启了对个体人学的研究,有力地拓宽了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野,积极意义也不容否认。

第三,它大大落后于现实生活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实际生活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这一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建设有力地呼唤和培育了人的主体性、创造性以及独立精神、自由精神、民主精神,尊重人权和人的主体性已经成为全民族的共识。第二个阶段是中共十六大后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等一系列新思想、新理论引起的变化。这是一种更为深刻的变化,是对人的主体性的进一步肯定与超越。社会的变化必然带来哲学理论的发展。就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而言,改革开放以前,人们把它理解为一个以物为中心的体系,用三段论说,这是正题阶段;改革开放后的第一阶段,一些人努力把它改造为以人为中心的理论,提出实践唯物主义,这是反题阶段;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解,人与人的和解,既要看到人,也要看到物,既要重视主体,也要重视客体,这是合题阶段。在当前的合题阶段,中国社会迫切需要一种新的不仅超越辩证唯物主义,而且也超越实践唯物主义,把二者结合起来的崭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当然,实现二者的结合从而创建一个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首先进行一系列艰苦的理论研究工作。正如黄先生所说:“构建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新的科学体系的工作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也不是十年、二十年能够完成的,而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当然也是一项会遇到不少困难的艰苦的工作。”[1]

收稿日期:2007—02—08

注释:

① 这是迄今为止黄先生在这个问题上发表的最新成果。

② 上述概括参考了俄罗斯哲学家A.尼基福罗夫的意见,见:,C.19—26.Μ.2001.

③ 此处的思想参考了俄罗斯哲学家B.凯列的著作。

标签:;  ;  ;  ;  ;  ;  ;  ;  ;  ;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建设中的三个重要问题--兼论黄南森先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观_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