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证券业与银行业管理模式的思考与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银行业论文,管理模式论文,启示论文,证券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8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金融领域融资工具的创新和各国金融管制的放松,西方国家投资银行的核心业务——证券业务和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的界限日渐模糊。30年代大危机以后形成的严格明确的分离体制已经严重削弱,主要表现在银行通过证券融资的比例不断上升,而通过贷款融资的比例不断下降。因此,在商业银行资产构成中,证券资产的比重不断增加,以证券为抵押的贷款也不断增加,当贷款无法偿还时,部分抵押证券便成为银行的自有资产。客观情况使银行不得不介入证券业,在一定范围内经营证券业务。目前,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采用证券业和银行业混合经营的政策。
一、西方证券业和银行业混合经营模式分析
证券业和银行业的混合经营,表现为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业务的相互渗透,其实质是商业银行从事证券业务、介入证券市场,这具体表现在:(1)商业银行本身发行的证券不断增加;(2)商业银行特有的证券不断增加;(3)商业银行通过担保、经纪和咨询服务等方式支持企业发行证券,赚取手续费的情况也不断增多。
从目前西方混合经营的模式来看,银行介入证券业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
第一,银行作为机构投资者,介入证券市场可以更好地发挥中央银行对金融市场的宏观调控作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央银行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主要通过三大工具来实现,即调整存款准备金率、调整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贴现率和从事公开市场业务。其实质是通过影响商业银行的行为而达到刺激或抑制经济增长的目的。这样,商业银行业务覆盖面的大小直接决定着中央银行政策效力波及的范围和程度。如果商业银行介入证券业,则中央银行的政策效力可直接渗透到证券业,并以此为媒介影响证券市场其它投资者的行为,从而达到有效调节宏观经济的目的;反之,如果禁止商业银行介入证券业,则中央银行的政策效力就会大减。虽然中央银行直接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也可以调节证券市场,但在此调节手段的运用和效力的实现之间存在着较长的时差,不象调整法定存款准备率和再贴现率那样来得快。如果允许商业银行介入证券业,中央银行的三大政策工具可以同时渗透到证券市场内,发挥三管齐下的效力。可见,从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角度来看,银行业和证券业融合是有其内因的。
第二,银行介入证券业,有利于证券市场的平稳运行。在证券市场,存在大量的投资者和投机者,投资者追求证券投资的长期利润,即主要关注证券发行者的经济效益;投机者则追求证券市场价格的升降,在升降中赚取证券的差价收益。用于投机的资金越多,证券市场波动越大;用于投资的资金越多,证券市场的平稳性越好。在通常情况下,银行作为较大的机构投资者,其介入证券市场的目的主要在于投资,因此允许商业银行介入证券市场,可以大大改善证券市场运作的资金结构,起到平稳证券市场,特别是减少股票市场波动的作用。同时,银行介入证券市场,较之于个体投资者更具证券投资知识和经验,投资者的心理素质也较高,因此也有助于证券市场的平稳发展。
第三,银行介入证券业,就银行而言,改变了银行的资产结构,实行银行资产多元化,从而分散风险。目前,在西方一些大的商业银行资产构成中,证券占有很大比例,其原因也在于此。如果银行的资产以贷款居多,一旦出现经济运行不畅、企业倒闭破产,银行是最大的受害者。因此,银行介入证券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第四,从微观上看,银行介入证券业,为证券市场的中小投资者增强了信心。对中小投资者来说,证券市场特别是股市的低迷乃至崩溃是他们的灾难。因此,介入股市及证券市场,必须有相应的信心。如果有银行的一同介入,无异于一种无声的保障,也等同于吃了一颗定心丸。众多中小股东信心的坚定是证券市场健康发育的首要条件。可见,银行介入证券业,有利于中小投资者,也有利于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当然,银行业与证券业融合也有弊端。证券业务是高风险业务,投资收益大,但风险性更大。如果银行大规模介入证券业,一旦投资失误,将带来无可挽回的恶果,轻者银行受损,元气大伤,损害存款人的利益,重则银行倒闭,存款本息全无,同时还可以引发社会问题,造成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剧烈动荡。英国巴林银行的破产充分说明了两者融合的危害性。
二、我国实行混合经营模式的可能影响
九十年代初,随着上交所和深交所的成立,中国证券业很快从银行业中分离出来,形成了独立于银行的运行体系,实行严格的分业管理。根据上述西方混合经营状况,就目前中国证券业和银行业的现实情况看,银行介入证券市场,至少有以下六方面的好处:
第一:可以优化各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目前我国各商业银行资产运用十分单一,贷款占总资产的比重太大,其它资产的比重和收益微不足道,这种结构很难适应商业银行的长足发展。特别是目前全国大中型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普遍下降,还贷能力十分薄弱,各商业银行的贷款质量普遍不高,从而导致银行资产的风险较大。许多年来银行投入国有企业的贷款根本无望收回,但现在仍属银行资产,存留帐上,只具有会计价值。造成上述状况的原因之一就是银行资产单一。当然,银行介入证券业也加大了银行的风险资产,但只要资产结构的比例保持适中,资产结构的优化是有利于降低风险的。由此看来,从优化当前中国银行业的资产结构,降低资产风险,增加资产收益来看,中国银行业涉足证券市场是有积极意义的。
第二,可以起到平稳证券市场的作用。目前,活跃在中国证券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上的投资者大多是社会个人和中小机构,运作的资金也多是社会消费基金和其它小额资金。这就决定了中国证券市场的高投机性不可避免。几年来中国股市的剧烈波动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机构投资者,特别是银行的介入,可以从根本上改变证券市场上投资资金和投机资金的对比,大大降低中国证券市场的投机性,波动性,增加平稳性。此外,银行可以通过较理性的投资行为影响其它各类投资者,改变其短期投机行为,促使证券市场在平稳中走向成熟。
第三,可以有助于逐步实现中央银行用经济手段代替行政手段调控宏观经济。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必要的行政手段还难以完全放弃,西方通行的宏观货币政策工具也难以完全发挥作用。但是,中国市场经济的前景是看好的,市场经济代替计划经济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银行介入证券业必然会使中央银行宏观货币政策的效力相应增加。其原因一是由于商业银行介入证券业,意味着中央银行的政策效力可直接通过商业银行对证券市场发生作用,并且更加直接、更加有效;二是由于商业银行介入证券业,必然会扩大中国证券市场的容量和规模,债券、股票等证券的品种、数量、期限结构等会不断改进和完善,使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成为有米之炊,发挥出应有的积极作用。
第四,可以逐步实现中国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的对接。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表明,银行业和证券业相互融合,共同发展是其基本特点,特别是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结合表现出强大的发展势头,这也是市场经济体制高度发达的产物。与国际金融市场的对接,意味着我们充分承认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从而调节自己的金融市场格局,特别是调整银行业与证券业的基本格局,使之符合国际通行惯例的要求。为此,从长远看,银行与证券业融合,可能是中国未来金融市场的基本特征。
第五,银行业与证券业的混合经营还有利于中国银行业确立其在国际金融界的地位。其原因首先是由于银行业游离于证券业之外,不能扩大证券市场的容量和规模,从而使证券市场易于被操纵,最终对证券市场的发展将产生不利影响。其次是由于中国证券市场的个体和中小投资者难以匹配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只有银行介入中国证券市场,才能形成鼎足之势,从而也相应奠定中国银行业在开放的国际金融市场上的相应地位。同时,中国银行业与证券业融合,也可使中国银行业练就本领,在实践中逐渐成长起来,然后积极投身于国际金融市场,面对挑战,在竞争中确立自己的地位。
第六,在目前中国股市低迷时,可以重振股市雄风,为股票市场扩容创造条件。如果银行业介入股票市场,中国股市的面貌就会改观,为新股上市和股票市场进一步创造条件,这也将有助于推动企业改革,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混合经营有利于银行,也有利于证券市场的发育和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同时对中央银行调控宏观经济及股票市场扩容产生积极的作用。但是混合经营是会给中国金融市场带来相当的消极影响的,目前只能实行严格的分业管理。这是由中国金融市场的现实情况所决定的。
首先,中国的证券市场刚刚起步,远谈不上成熟,发达国家的证券市场经历将近三百年之后才趋于成熟,而中国证券市场的形成也才不过十多年的历史。因此,中国目前的证券市场象一颗小树一样十分脆弱,难以承受太大的压力。如果银行业介入证券市场,必然会有大量的资金时进时出、稍有不慎,就会诱使证券市场暴涨或狂泻,剧烈的市场波动不利于中国证券市场的发育与成长。
其次,从银行的角度来看,目前中国商业银行的产权尚未明晰,必然导致管理者无法对如此庞大的国有资产负责,用国家的资产冒险而不负责任的现象必然时有发生。证券业是风险很大的行业,稍有不慎,可能招致很大损失,在银行运作约束如此软化的情况下,以巨额资金投入风险很高的证券市场,后果难以预测。如果说英国巴林银行的倒闭破产是由于操作者利森的越权行为所致,那么在同样条件下的中国银行业,这种越权行为恐怕会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银行介入证券业,在中国现行的金融体制下会相应地带来更大的风险。
最后,从改革的角度来看,处于金融体制改革初期的中国,大的改革措施会相应出台,这需要一种稳定的环境服务于金融体制改革。商业银行在建立初期,要把力求自身稳定,减少经营风险作为首要任务。混合经营会使风险增加,使稳定难以保证。
三、关于中国证券业和银行业管理模式的思考
从西方管理模式中可以看出,在金融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混合经营是大势所趋,这也最终将成为中国证券业和银行业发展模式的未来趋势。但如前所述,目前实行严格的分业管理是非常必要的。根据国外的发展趋势,结合中国的现实情况,笔者认为,在目前实行严格分业管理的前提下,积极创造将来混合经营的必要条件,才是保持稳定和谋求发展的正确取向。必要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对现有商业银行承受风险的能力予以全面测定,主要看其资本充足度和资产流动性,这两项指标基本上反映了各商业银行抵抗风险的能力。二是积极进行证券市场,特别是股票和国债市场的扩容。在没有相应的证券供给增加的情况下,资金数量的大幅度增加,必然使证券价格大幅度增加,因此,证券市场的扩容是混合经营的必要条件。三是密切关注国外混合经营的发展趋势,加强研究混合经营的经验和教训,严格银行的风险管理。这样可在坚持分业管理的前提下,为将来建立成熟的混合经营模式打下基础。
标签:银行论文; 证券业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 银行风险论文; 银行资产论文; 证券论文; 金融论文; 经营资产论文; 央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