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六大解放”,创设灵动课堂——以哲学教学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为例论文,灵动论文,课堂论文,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导:“必须进行六大解放,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要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和时间。这“六大解放”,凸显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能使每个学生自己主动参与、主动体验、主动领悟、主动创造,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自由权还给学生。“六大解放”所蕴含的思想与新课程的理念不谋而合。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胡锦涛)高中哲学课堂是学生初次接触并系统学习哲学的主阵地,在哲学教学中努力实践陶行知倡导的“六大解放”尤为重要。 一、解放学生的头脑——让学生在静思索中明辨 我们知道,思维具有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创造性、批判性,而这5种思维品质绝非与生俱来。课堂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阵地,解放学生的头脑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不二法宝。 学生初涉哲学时,我就让学生讲故事、续故事、明道理,鼓励他们积极动脑,引导他们明白:思维方法在人们的生活中有重要作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对人们的生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其中有个故事是:一位先生收了两位学生。一天傍晚,先生给每位学生一个铜钱,说:“你们立刻买样东西来,把这间黑暗的房间尽可能装满。”一位学生买了许多干草,很勉强地塞了一屋子。先生摇摇头,叹了口气。思考:如果你是另外一位学生,你的做法是什么?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则概括着一切,推动着世界的进步。”世界上很多发明和创新,都是从“想”开始的。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中,除了让自己的需要、兴趣、价值观和经验充分进入教学设计,使自身的教学能力和主体性得以充分体现和发挥外,还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设计过程,让学生对教学过程提出自己的意见,使学生通过持续的富有创造性的探究,获得关于真善美的活生生的真实体验,实现人格的不断重构。从而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关于事物性质的决定因素,教材有两个地方提及。一是在“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这一框题中提到:“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二是在“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这一框题中又提到:“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把学生引入教材对这一问题表述不一致的思维境地,引导学生比较分析“这两种提法是不是矛盾的呢”,学生议论纷纷。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进入积极思考状态是教师诱导的最好时机。此时我稍加点拨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学生茅塞顿开,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适时于无疑处设疑,投石激浪,可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讲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时,利用教材上的漫画《你敢剪吗?》,请学生回答并分析原因,出乎意料的是,一位学生回答的是可以剪。参考答案是说不可以剪,原因是气球上的甲乙二人代表矛盾双方,一方存在以另一方为前提,如果剪断绳子,则二者就都有不复存在的危险了。但是我并没有囿于这个答案,而是给予回答问题的学生以鼓励性的点头示意,并请他继续说出原因:“剪掉以后,旧的矛盾被解决,而又会产生新的矛盾,打破一个矛盾体,又会产生新的矛盾统一体。”这时我对这位学生的大胆想法和独特思维视角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评价,并结合题目的主旨讲明了常规答案的道理所在,由此在哲学教学中开了一个鼓励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好头,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解放学生的眼睛——让学生在细察看中求知 陶行知曾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新课程背景下,哲学教学的触角应伸向主体和主体生活的大千世界,向我们的全部生活开放。而要真正开放哲学教学主体的视野,最关键的还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因为观察力是创造的起点,是聪明大脑的“眼睛”,教师、家长有责任解放学生的眼睛,帮助他们把“眼睛”擦得更亮,让他们学会看世界,学会观察生活。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笔者有一个深刻的感受:如果授课者对于教材的研究不够仔细、深入,或是为了照顾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刻意降低知识点的难度,往往会出现处理不当、过于笼统概括的现象。一方面,以偏概全,容易模糊知识点,误导学生,让学生“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无法收获预定的教学结果;另一方面,这种做法也不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能力,无形之中会压制学生的发展。这样的教学效果,当然不是我们所追求的结果,我们应当及时发现,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在教学过程中,应懂得驾驭教学语言,像语文课一样做到咬文嚼字,力求教学用语的严谨性。 如: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不能笼统地说是围绕哲学基本问题展开的,而是围绕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2.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3.物质世界≠物质(物质世界是指万事万物——物质具体形态的总和,分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客观存在≠客观实在(客观存在指个人主观以外的所有事物,包括客观实在、物质的具体形态以及他人的意识等)。 4.意识能反映物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能反映物质:强调意识的能动性;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强调物质的决定性)。 在哲学教学过程中,我积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到生活中、现实中去观察,使他们练就一双敏锐的眼睛,从而真正拓展他们的视野。 三、解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在巧绘描中领悟 传统的“复习—新授—巩固练习”的课堂教学程序,形成了“填鸭式”的教学风格,学生被动接受而缺乏实践能力。陶行知说,“手脑结合是创造教育的开始”,“解放学生的双手,就要让他们去做、去干。”皮亚杰也说过:“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思维和动作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人的手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解决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就要更多地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因此,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努力贯彻“教学做合一”的原则和方法,做到“四个尽可能”:尽可能了解学生活动兴趣,尽可能让学生准备较多的有结构的活动材料,尽可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尽可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延伸至课外,做好学与用的结合工作,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学生常常将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的关系,即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混淆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为解决这一问题,我让他们试着画图比较,最后一致得出图示:实践“六解放”创建智能课堂--以哲学教学为例_哲学论文
实践“六解放”创建智能课堂--以哲学教学为例_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