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入新世纪城市化强城市的行列--兼论加快呼和浩特生态城市建设_生态城市论文

如何进入新世纪城市化强城市的行列--兼论加快呼和浩特生态城市建设_生态城市论文

如何跨入新世纪城市化强市之列——加快呼和浩特生态城市建设刍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呼和浩特论文,刍议论文,新世纪论文,城市建设论文,之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世纪,我们面临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城市化三大趋势和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和挑战,这将给我们带来全新的发展与竞争态势。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呼和浩特作为首府城市,要跨入21世纪现代化城市行列并屹立于国内和国际强市之林,必须审时度势,抓住机遇,把“生态城市”作为城市建设的战略目标,迅速提升全市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质量,增强城市功能和竞争力。这不仅是关系本市的发展问题,也是关系增强自治区经济实力和对外开放形象的大局问题。本人就此抛砖引玉发表一点刍议。

一、“生态城市”是提升城市发展实力和城市化水准的基本途径,现已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大趋势

“生态城市”(ecopolis或ecoville)的概念,是前苏联生态学家杨尼茨基(C.Yyanitsky)在1987年提出来的。他是运用生态学原理与机制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指导城市的规划、建设和发展。他强调以人为本,以一定区域全局环境为出发点,构筑城市生态、经济和社会系统,在更深层次上解决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解决城市与周围地区以及乡村的关系,使城市生存空间、生产环境和自然环境协调一致,使自然和物质资源实现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利用。众所周知,当今许多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出现“城市病”的严重困忧和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严峻挑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升城市的质量和竞争力,国内外城市经济学家、生态学家对传统的城市发展理论和模式,进行了深入反思和探索,提出了“可持续城市化”、“可持续城市”等理念,“生态城市”的概念就是这种背景下的产物,它是对古典田园式或花园式城市模式的创新和发展。目前,虽然它还在发展完善,但已为经济学家、生态学家和政府决策者认定是21世纪城市发展的主导方向。如同经济全球化一样,一场全球性的生态城市革命正蓬勃兴起。

世界城市化的实践表明,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达到30%之后,其城市就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目前,我国许多城市都已进入这个历史时期。呼和浩特作为自治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已由中等城市发展成为大城市,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44%,城市发展已进入快车道。但是,与先进地区的城市相比,呼市仍属于城市化后起城市。为了避免或减少为“城市病”付出沉重代价,就要认真研究,学习国内外经验,从加快城市化之始,就增强生态意识,改变“先发展,后治理”的传统发展观,从建设跨世纪的经济强市出发,把“生态城市”作为21世纪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开创城市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和良性循环。

二、呼和浩特城市生态状况和面临的问题

生态城市的“生态”,包括社会、经济和自然三个系统。每个系统又由若干层次的子系统构成。为了加快生态城市的建设,有必要对城市生态状况及问题作简要分析,做到心中有数,提升科学决策的水准。

社会生态系统 呼和浩特市现有4区、4县、1旗,82个乡、14个镇、20个街道办事处。改革开放以来,以人口增加和结构变化为特征,城市化水平迅速上升。从改革初期1982年的第三次人口普查到1999年的16年间,全市人口由120.47万人增加到207.78万人,增加了72%;城市化水平达到44%,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市区城市化水平达到75%;人口自然增长率比改革前大大下降,已不是人口增加的主要因素;从人口密度看,1982年全市为197.41人/Km[2]、市区为364.68人/Km[2],1999年分别为120.63人/Km[2]和510.86人/Km[2],全市降低39%,市区增加40%。但总体上仍属于“地广人稀”的城市,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经济生态系统 以经济体制改革和资源配置为先导,产业结构得到较大调整优化,第三产业已成为主要产业。到1999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56.43亿元。三大产业的比例达到14∶43∶43。第三产业生产总值达到66.92亿元,年总增长率为12.30%,比第二产业高1.2个百分点;工业生产总值在第二产业中的比重由93%下降至87%,下降了4个百分点。

自然生态系统 地理位置较为优越,水土、矿产等资源相对丰富,南临黄河,北靠大青山,中间为平原。全市土地总面积17224Km[2]。按地形划分:山地、丘陵、平川各占1/3;按土地利用结构划分:耕地3471.6Km[2]、林业用地6650.68Km[2](其中有林地1365.36Km[2])、非农林用地7101.72Km[2],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20%、39%和41%。森林覆盖率17.2%。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光照充足,季节性明显,动植物呈多样性,适宜农牧业发展。

但是,从经济发展要求和与兄弟城市比较来看,城市建设与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突出的是缺乏特色和文化含量,聚集效益较低,生态环境改善不快,城市化质量不高,辐射力和竞争力弱。

1、缺乏区域城市特色及标志性建筑。城市是历代建筑的集合体,不同时代的建筑有不同的文化烙印,城市越悠久,文化积淀越深,城市形象越明显。改革开放20年,呼市城区建设发展很快,幢幢新建大楼为城市增辉。但由于建设者心目中没有建筑文化理念,城市形象观念模糊,片面地追求以高楼大厦为标准的现代化。所以,在城区面貌得到改造的同时,具有文化积淀的街区被“建设性破坏”,有的建筑被高楼包围,失去原有生态空间和历史感,城市的区域特色、民族特色正在消失,一些人文景观和民俗风貌已难再现。现代建筑设计平庸,几乎千楼一面;具有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的标志性建筑少、品位低;大型文化和商贸建筑,布局不尽合量;中心区有些临街建筑紧挨红线,住宅小区楼房过密,几乎没有绿化和活动余地,生态环境和景观效果很差。

2、城市聚集效益低,经济竞争力弱。1999年,全区经济综合指数为77.01,呼市为75.02,几乎低2个指数,居全区第7位;总资产贡献率为6.15%,居第7位;成本费用利润率为0.82%,居第8位。企业资产负债率高达68.14%,比全区平均水平的60.4%高出7.74个百分点。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56.43亿元,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12%;人均7487元,居全区第5位;工业增加值和实现利润总额均居第8位。据掌握的全国34个重点城市(不包括京、津、沪、广州、重庆及沿海特区城市)中,呼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居30位,在西部省区10城市(不包括重庆市、拉萨市)中居第7位;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增加值和实现利税总额均分别居第30位和第8位;外经贸出口总额分居第33位和第10位;进口总额分居第29位和第8位。关键是机制创新不够,生产力提升缓慢。到1999年全员劳动生产率年人均为24880.56元,在全区排第8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3%。

3.经济提升速度缓慢,居民收入水平和城市化质量不高。现在虽然市区城市化水平已达到75%,但居民收入和生活质量还不高,与全国城市差距犹存。1999年市区职工年均工资6648元,居全国34个城市的第33位,居西部10城市末位,比10城市平均水平的8604.78元还少1956.78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67元,人均消费性支出4173元,分别居34个城市的第27位和第28位,分居西部10城市的第8和第9位,而物价指数(由高到低)却居34个城市的首位。另外,每万人中仅有各类技术人员12.08人,分别居第24位和第5位;拥有医生29.31人,分别居第28位和第8位;拥有电话机10.68部,分居第31位和第10位。这些都从一定的层面上反映出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化的质量。

4、生态环境系统改善不快。城市周边地区植被覆盖率低,北部山地和南部丘陵区仅为10%,风蚀、沙化、水土流失;城区园林绿地稀少、零散,公共绿地仅有209.22公顷,只占规划面积的2.65%,人均不到2平方米;加之工业和居民生活燃煤等污染,导致市区悬浮尘粒严重超标。据测定,年平均每公顷地面降尘约3吨。据国家环保总局日前公布的1999年度46个重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考核结果,西部没有一个城市的大气质量达标,呼市仍居最末几位,离蓝天碧水还很遥远。

5、基础设施建设配套不完善。到1999年,市区铺装道路面积433万平方米,人均4.22平方米,比全国城市人均少2平方米多;煤气、液化气普及率为62.69%,在全国34个城市中居第31位,西部10城市的第9位;给排水设施不足,工业废水处理量仅占排放量的13%,而达标的又仅占处理量的1/3多。这些都影响到生态环境和城市质量。

三、加快生态城市建设重要措施刍议

(一)按照“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调整、深化城市的总体规划和布局,搞好城市形象设计。

城市建设中,规划是关键,设计是灵魂。它们决定着城市发展的方向和质量。而城市规划设计的好坏、城市形象的优劣,又取决于政府管理城市的理念和水平。从这个角度看,城市形象就是政府形象的缩影。因此,要提升城市建设品位,塑造出与区域地理环境和民风民俗相吻合、具有民族特点和文化内涵以及塞北风光的城市形象,就要深入研究,精益求精,搞好总体规划设计,重点调整、优化城市发展区位和空间,勾画全市和市区内自然、经济、社会三大生态系统的结构、布局、规模和发展方向,形成科学的、协调一致的生态城市框架结构。市区建设规划设计,要突出抓好中心区、两个开发区及重点地段的控制性详规和修建性详规,对每个区、每条街、每个地段主体建筑,都要周密规划设计,既要体现布局的整体性、协调性,又要讲究单体设计的艺术性、独特性,精心构筑城区的立体轮廓和形象,形成独特的城市景观和风格。

(二)按照“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和支点,提高聚集效益和竞争力。

1、以提高聚集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导向,积极推进比较优势提升战略。未来经济发展无论呈现什么形态,无论是信息经济还是知识经济,市场竞争都是优势竞争。我区有资源优势,但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比,也有劣势。所以,资源配置效益低,竞争力不强。为了提高聚集效益和竞争力,应按照扬长避短和比较优势的原则,将资源转换调整为资源优势提升或比较优势提升战略,运用知识化、信息化的高科技手段,改造和提升工业企业和制造产业,推动主导产业从资源型、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以及信息密集型转变,实现资源效益提升。推进优势提升战略,要注意选择投资和产业发展的主体,构筑开放式的以绿色畜产品产业为主的经济体系。

2、加强城市化进程,为优势提升创造良好的基础和环境。首先,在拟定城市规模时,要认真研究产业发展规划和结构。第二,要运用和发挥市场对资源比较优势配置的基础作用,打破城乡分隔的“二元”体制,培育要素市场,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当前,特别要重视转变政府职能,促进政府行为尽快与经济市场化、国际化相适应,与WTO接轨,提升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第三,要高度重视提升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重要标志,也是解决城市就业的主渠道。当今,国际上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已占到就业总人数的55%以上,发达国家已达80%,我区不到30%,呼市较高也不足40%,有巨大发展空间。故应大力推动其发展,尤其是信息、咨询、法律以及社会中介、社会保障服务业等应重点扶持,加快发展,逐步形成网络化,既可增加就业机会,又可加速提升城市的功能质量。第四,要注意旗县小城镇建设,构筑城镇体系。要重点抓城关镇和中心小城镇。

(三)按照“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搞好以种树和园林为主体的生态建设,提升城乡生态环境质量。

1、城区绿化带规划,可考虑按照一个中心与多核心“城市区域”的框架设计。除扩大和提升城区街道、园林绿化、美化外,应在沿哈拉沁沟至小黑河和乌素图水库顺河床至大黑河建两条宽幅林带,这样北与大青山林业生态工程、南与南郊绿地构成环型骨干绿化带,加上市区园林、街道林荫以及南北主轴线上大街直通大青山的景观视觉,造就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并在空间上与大青山相互呼应的现代青城。这样也为以市区为中心由林带分隔相连的以东西两个开发区为核心的“城市区域”或“网状城市”框架结构奠定基础。

2、建立综合型自然生态园区。呼市没有特殊的自然风景区可利用,但可以从长计议,选择自然环境和生态条件有开发潜力的地区,建设自然生态园区,将全区特有的多样性生物集中于一园,将茫茫草原、苍苍林海之精髓植入园中,再现“风吹草低见牛羊”之风光,为城区居民到大自然中游乐、休闲提供不似天然胜似天然的优美环境。

3、强化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绿化自然和城市环境是关系城市兴衰的大系统工程,必须有权威性机构组织实施。为此,可考虑将绿化委由虚变实,改成“生态建设委员会”,负责统一规划、工程实施、组织协调、督促检查等工作。同时,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要创新运行机制,实行分级负责、分层治理的政策。大体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国家和地区绿化工程、交通干线绿色通道和城区街道绿化、园林以及公共绿地工程,由政府主管部门负责;二是农村林网、乡村路旁绿化应以农民和集体为主;三是驻市区以及旗县城镇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绿化、美化,市政府应提出统一要求,由单位负责进行。要鼓励各行各业积极投资生态工程建设和“五荒”治理,从而形成国家、集体、企事业单位以及个体、民营相结合的多元化的绿化、美化生态环境的体系和机制。

(四)以生态城市为目标,以信息化为导向,提升城市的基础设施。

1、研究制定控制高层建筑的可行性标准。信息化将使城市功能发生质变。信息化为人们带来新鲜多样的生活、工作、学习与交往方式和办公的分散性、流动性,对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这种形势,一些发达国家的城市已在控制甚至有步骤地拆除不适宜的特高层建筑。呼市没有特别高层建筑,为了少走弯路,应着手研究制定控制高层建筑标准,除特殊功能需要的建筑之外,一般公共建筑应控制在45米较经济和适用的高度内,最高不超过60米,住宅楼可控制在20米以内。不求楼层高,只求功能全。合理利用地上空间,科学开发地下空间。

2、大力调整能源结构,变煤气工程为电器工程。我区有电力能源优势,呼市供电系统经过电网改造也已具备成熟条件。一是利用国家优惠政策,积极推动电蓄能技术的推广应用;二是在全区率先推进和普及家庭生活电器化。这既经济便捷,又节省资源,有利环保;三是逐步实施城市亮化工程。同时,积极组织力量,研究开发节能型和环保型建筑,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及地热能等可持续性能源,并研究改进城市运输系统,以减少和控制空气污染。

3、重视城市文化形象建设,科学改造利用旧城区。信息时代城市的竞争力不再是单纯的人口和经济规模,而被生态环境和独特的文化所取代。当今,随着加入WTO,与世界经济接轨,城市文化特色和形象越来越重要,而标志性建筑是城市文明的外在形象。呼市作为首府城市应面向新世纪,重视塑造大都市的形象,建设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品位的标志性建筑与设施,增强城市的功能,提升竞争力和吸引力。同时,对旧城区历史形成的街巷和民居,应尽量作科学的改善和利用,减少大拆大改,以保护城市的文脉和文化资源;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周围必须留有足够的生态空间,以保持历史感,使城市风貌具有独特的内涵和深遂的底蕴。

广场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标志,广场建设和改造要在精品上下功夫。一要体现出城市文化的内涵;二要提升广场空间资源的经济社会价值;三要增强广场的适用性和多元性功能。

(五)生态城市建设要实行科学化、法制化管理,依法治市。

1.维护城市规划的严肃性。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总纲,应以规划立法为手段,实现城市规划编制和管理实施的程序化、法制化。以往我们对城市规划的实施缺乏严肃性,城建中违反规划的现象时有发生。几年前在城市中心建“立交桥”,可以说是领导主观随意性的突出典型。维护城市规划设计的严肃性、权威性,必须从领导做起,坚持一个蓝图绘到底,决不因领导变动而改变。任何人都要按照规划设计要求指导城建工作,切忌短期行为、局部利益驱动,片面追求政绩,随意大拆大建,而损害城市建设的全局和长远利益。

2.城建主管部门和规划部门,要严格把关。为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和建筑工程质量,城建部门要坚持原则,认真审查办理建设项目,对工程立项、招投标等关键环节,必须排除各种干扰,严格依照规划法律、法规和技术规定、规范,公开、公正、公平地开展工作,自觉抵制各种不正之风,防止“人情工程”、“关系工程”、“后门工程”,不准任何人以打招呼、批条子等手段进行干预,坚决杜绝权钱交易腐败行为。同时,要建立一支廉洁、高效的“综合执法”队伍,对违法违规行为要认真追查。对违章建筑该拆除的拆除,该处理的处理;对造成重大质量问题的,要依法追究责任,决不姑息,用法律武器保护工程质量和市容环境。

3.加强规划设计监察机构建设。目前,城市规划部门都隶属于城建部门,人数有限、资源有限,难以适应工作需要。发达国家成功的城市都设有城市规划部门,从事规划管理工作的人数,在每万城市人口中有3-4人,50%以上是规划设计师。而我国平均只有0.75人,呼市还不到这个水平,力量更弱。作为首府城市,应单独成立城市规划设计监察机构,增加专业技术人员,提高规划设计质量和管理水平,保证城市规划设计的有效实施。

4.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参与和监督。城市规划建设事关各行各业和市民的切身利益,为方方面面所关注。因此,城市规划设计要走出封闭圈子,增强透明度。凡是城建的重大决策,如长远规划、重大标志性建筑或公共工程,都要按法定程序,公开征求市民意见,请各方面人士咨询,并认真听取不同意见。要利用广播电视等先进手段,扩大宣传,提高市民的城市意识和参与率,使城市规划和重大项目的建设得到市民的了解和支持。自治区党委和政府,要把呼市城区规划建设纳入议事日程,每年至少研究讨论一两次,听取汇报,对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给予解决,以点带面,指导和推动全区城市化,提高大中城市建设的质量和品位。

标签:;  ;  ;  ;  ;  ;  ;  ;  ;  

如何进入新世纪城市化强城市的行列--兼论加快呼和浩特生态城市建设_生态城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