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程教育专业学生来源的实证研究_工学论文

中国工程教育生源状况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源论文,中国论文,状况论文,实证研究论文,工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导论

随着全世界人口、资源与环境压力的日益增大,工程与技术在创造性地解决社会面临的各种问题方面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工程教育是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工程技术与企业管理人才的主要渠道。要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并在国际竞争中争得主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高等工程教育所培养的各级各类工程技术人才①。在全球化语境中,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经济和市场的加速渗透,国际范围竞争的加剧以及相应的诸多不确定性,都将对工程教育产生巨大的冲击。许多西方国家在科学、技术、工业和数学领域都面临着专业人才严重短缺的局面,都在积极寻求破解难题之途②。

工程教育生源问题很早就引起了西方学者的关注。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经历了工程教育生源数量下降的局面;近十年来,瑞典一直面临着如何吸引学生选择工科的难题。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面临着工程师短缺的危机境况,有的学者把缓解工程师供需矛盾的关注点更多地放在了提高工科学生的保持率方面,这方面的努力当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但是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需要配合扩大工科专业招生量的一系列措施。为了提高工程教育生源的数量与质量,一些学者深入分析了影响工程教育生源的各种因素,如在美国,性别是影响学生是否选择工科的最重要因素,其次是数学成绩③。种族也是影响因素之一,有的学者建议通过提高社会资本投入来提高非洲裔学生选择工科的概率等。还有的国家和学校实施了专门的招生、教学计划来激发学生学习工科的兴趣。并且有些学者研究出了预测模型如多元回归模型、决策树模型等来估计工科学生的数量变化趋势,预知工程教育的规模,提前引导工程教育的良性发展。高校实施的工科招生计划中较有名的有“无穷大计划”(Infinity Project)等。无穷大计划由南卫理公会大学(SMU)工程教育学会于1998年开始实施,旨在提高工程教育生源的数量、质量和多样性。这是一个包含课程设计并将其具体实施的计划,例如为高中生介绍工程学的核心思想、原则等,激发他们学习工科的兴趣。其他类似项目还有圣何塞州立大学(SJSU)工程学院的CIEI(Diversity in Education Initiative)计划等等。通过各界的一系列努力,近年来美国的工科生源状况呈现了逐渐回暖迹象,具体表现在:1999~2008年间,美国高校工科专业本科生在校生数(包括全职、半职)虽然于2004~2005年出现轻微下降,但总体上处于上升趋势;在校生数由1999年的36.49万人提高到2008年的43.50万人,提高幅度为19.23%。硕士在校生人数变动情况与本科相同,也于2004~2005年出现轻微下降,但总体处于上升趋势;在校生总数由1999年的7.08万人提高到2008年的9.28万人,提高幅度为31.18%。博士生在校总数则一直处于稳步上升趋势,由1999年的3.81万人提高到2008年的5.95万人,提高幅度达到56.22%④。

而在瑞典,针对如何吸引学生选择工科的难题,早在20世纪80年代,瑞典于奥理工大学土木、采矿和环境工程系的教师们就已经开始致力于提高工科招生量的工作,他们在瑞典各地精心挑选了一些高中,到这些学校宣传作为一名专业工程师的伟大意义,介绍工科专业的相关知识等。大型教育展览团也参与了其中。这些活动的背后有完善的招生计划战略作支撑。这项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于奥理工大学的其他工科专业面临着生源危机且有些专业因此被取消的情况下,土木、采矿和环境工程系的招生数量一直保持了稳定,甚至增长。⑤

目前在国内的就业市场上,尽管存在着学校以及专业的就业差异,但总体来看工科毕业生市场需求旺盛。教育咨询机构麦可思公司于2009年对我国19个省市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所发布的《2009年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显示:就全国范围来看,在各学科门类中,工学毕业生就业率最高,达到了90%;工作与专业对口率也最高,为77%;毕业半年后平均月收入处于第二位,为2208元,仅次于经济学毕业生的2266元⑥。在“2010年浙江省春季人才交流大会”上,在推出的2.2万个岗位中,专业技术类岗位8100多个,占岗位总量的36.8%⑦。2010年湖北省工科类专业需求也较为旺盛,截至3月1日,焊接、机械、建筑、管道等专业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工科类本科院校签约率接近40%,而文科院校、文科类专业的就业就相对比较困难,相当一部分签约率在10%左右⑧。麦可思《2010届大学毕业生流向跟踪调查月度报告》2010年3月的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0年3月底,本科毕业生中工学毕业生的签约率、签约工作对口率排名均处于各个学科中的首位,分别为44%和78%;制造业仍然是签约比率最高的行业;采矿业的签约薪酬最高,为2567元/月⑨。

高等院校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数量充足、质量上乘的工科人才方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中国的工程教育能否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会不会步西方之后尘,出现专业人才严重短缺的局面?本文将对当前中国工程教育的生源状况进行统计分析,以发现问题、找到差距,为工程教育相关政策的进一步制定提供参考。

二、工程教育生源数量分析

(一)分析维度一:工科生源所占比重。

工科生源所占的比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受教育者对工程教育的需求。随着受教育者对经济、管理等热门学科需求程度的提高,作为教育提供者的高校,逐渐将专业设置的比重向相应专业进行倾斜,同时降低了其他学科学生量所占比重。表1为1993~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工科类专业本科招生人数与全国研究生招生人数统计数据。

由表1可知,在1993~2008年间,全国普通高校本科生招生总数与工学招生人数的绝对值都呈现了逐年增高的趋势,本科招生总数由1993年的386458人提高到了2008年的2970601人,工学招生数由1993年的168312人提高到了2008年的943738人。但是从相对数值来看,工学招生数占总招生数的比重呈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见图1),由1993年的43.55%下降到了2008年的31.77%,降低了11.78个百分点。

图1 1993~2008年工学招生所占比例示意图

研究生招生情况与本科生类似。1993~2008年间,全国研究生招生总数与其中的工学招生人数绝对值也都呈现了逐年增高的趋势,研究生招生总数由1993年的42145人提高到2008年的446422人,其中工学招生数由1993年的19458人提高到了2008年的155484人。但是从相对数值来看,工学招生数所占招生总数的比例总体上也呈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由1993年的46.17%下降到了2008年的34.83%,降低了11.34个百分点。

(二)分析维度二:工科研究生录考比。

硕士研究生的录考比能反映考生对各学科的热衷度。目前在我国高校招生中普遍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考生角逐经济、管理等热门专业的现象。我们以北京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两所大学为例,将其各自200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各学科门类间的录取率进行对比分析来探求工科生源相对数量的状况。

1.北京大学2009年工学硕士研究生录取率分析。

北京大学是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大学之一,以文科、理科等见长。将北京大学2009年研究生的报名、录取数据分学科门类进行整理并计算出的录取率结果如表2所示。

可以看出,2009年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不含附属医院)共计2015人,分布于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和管理学共计10个学科门类。各学科门类间的报考、录取情况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其中工学报考人数为2037人,录取人数为732人,录取率为35.94%,为各学科之最,高于平均录取率22.72个百分点。其次是医学和理学,录取率分别为21.05%与18.25%。其他学科门类的录取率均在10%左右或以下,以历史学、经济学、法学录取率为最低,分别是5.36%、6.19%与7.20%。录取率的差异程度可以通过图2直观地反映出来。最高值“工学的录取率”远远高于“经济学录取率”,前者为后者的近6倍之多。可以看出,考生对经济、管理、法学等热门专业的热衷程度远远高于对工科专业的热情,即相对而言,更多的考生愿意选择热门专业。

图2 北京大学200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分学科门类录取率对比图

2.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工学硕士研究生录取率分析。

上海交通大学也是我国历史悠久的高等学府之一,虽已发展成一所综合性大学,但目前工科教育在各类教育中依然占有绝对的优势。将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研究生的报名、录取数据分学科门类进行整理并计算出录取率结果如表3所示。

2009年上海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不含附属医院)共计2613人,分布于所有的12个学科门类。各学科门类间的报考、录取情况也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工学报考人数为5480,招生人数为1542,录取率为28.14%,仅次于哲学的60%、农学的48.72%与理学的35.61%;高于总平均录取率5.1个百分点。经济学、教育学、文学、医学和管理学的录取率均在20%左右或以下。管理学的录取率为次低(8.94%)。从图3可以直观地看出各学科门类间录取率的显著差异。即使是在工科教育见长的上海交通大学,考生对经济、管理等热门专业的热衷程度依然高于对工科的热情。

图3 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分学科门类录取率对比图

总之,从工学招生数所占比重以及工学研究生录取率不难看出我国的工程教育生源相对数量处于明显的下降趋势中,工学生源数量与其他学科门类相比不具有优势。

三、工程教育生源质量分析

(一)分析维度一:高考状元的志愿倾向。

在本科招生方面我们主要选择高考状元报考志愿倾向的变化来分析工程教育生源质量变化。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于2009年5月4日发布了《1977~2008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该报告对历年高考状元报考专业的情况进行了统计。我们将统计结果按学科门类进行归类整理后得出的数据如表4所示。

从表4可见,1977~1998年抽样调查数据中共计126位高考状元,其中就读工学类专业的共计35人,占状元总数的27.28%;就读经济学和管理学相关专业的共计38人,占状元总数的30.16%;其他状元分别就读法学、文学和理学专业。1999~2008年抽样调查数据中共计700位高考状元,其中就读工科类专业的为170人,占状元总数的24.29%,比1977~1998年的数值降低了2.99个百分点;就读经济学和管理学相关专业的共计268人,占总状元数的比例为38.29%,比1977~1998年的数值升高了8.13个百分点。对比图4和图5可以看出状元志愿选择的变化。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知,近十多年来更多的优秀学生倾向于就读经济、管理等热门专业而“逃离”工科的现象在高考状元报考志愿的变化趋势上得到了体现。

(二)分析维度二:研究生招生分数线。

1.总分线比较。

研究生招生分数线在一定程度上表征了该学科的“热度”与生源质量。通过对1996~2010年间学术型研究生招生的国家线(总分线、单科线)进行详细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工程教育生源质量的变化趋势。1996~2010年间研究生招生国家线的划分经历了几种不同的形式。1996~1999年,总分线划分为应届和非应届两档,单科线只有一档,但是同档中各学科门类分数线统一:如1996年各学科门类中应届生总分线均为335,非应届生总分线均为225,单科线均为55。自2000年开始,各学科门类开始采取差异划线的形式,学科门类间分数线不再统一,同时针对体育学、中医学、艺术学、照顾专业(工学门类中的力学、冶金工程、矿业工程等专业,具体规定在有的年度略有调整)和享受少数民族政策的考生施行单独划线,分数线共计分为17档;在其中的2000~2003年,总分线仍然有应届、非应届之分,2004年之后即取消了这个差别。

为了保证数据的连贯性与可比性,我们将2000~2010年间应届、A类考生的分数线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在同一年度各学科门类分数线的横向比较上,我们将工学(不含照顾专业)和工学照顾专业的分数线同其他15档分数线进行对比。

表5为2000~2010年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国家线的17档总分线排名及百分比排名。

从表5可见,经济学、法学、文学和管理学在近11年来一直是考生报考的热门学科门类,其各自总分线的百分比排名几乎历年来均处于前20%的高位;工学分数线则一直处于相对较低的位置。工学(不含照顾专业)的分数线排名除了在2002年达到第5名以外,其余年份多处于第10~13名之间的位置。与此类似,工学(不含照顾专业)分数线的百分比排名除了于2002年达到43.8%的历年最高位外,其余年份均处于50%以后的位置,并且其中4个年份更是处于80%以后(后20%)的低位。工学照顾专业的分数线则更低,历年百分比排名均处于75%之后,其中7个年份还处在90%以后(后10%)的极低位。

从图6可以直观地看出工学分数线与几类较高分数线之间的显著差距。在历年的研究生招生中,经济学、法学、文学和管理学的总分线始终遥遥领先于工学总分线,持续保持其显著优势。

图6 2000~2010研究生招生总分线百比排名示意图

2.单科线比较。

在单科线的比较分析上,由于“满分=150”的单科为各学校单独掌握的专业课,可比性不强,因此我们采用历年“满分=100分”的单科分数线进行对比。将2000~2010年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国家线的17档单科线进行排名并计算出百分比排名(见表6)可以看出与总分线类似的规律。

表6数据显示,历年来各学科门类的单科分数线中排名靠前的依然是经济学、法学、文学和管理学,这四个学科门类的单科线百分比排名均处于前35%的领先位置。工学分数线则依然处于较低的位置。工学(不含照顾专业)单科线百分比排名均处于50%以后(后50%),并有7个年份居于80%以后(后20%)的低位;工学照顾专业单科线百分比排名均处于80%以后(后20%),并有7个年份位居90%以后(后10%)的极低位。

从图7可以直观地看出工学单科线与几类较高的单科线之间的差距。

图7 2000~2010研究生招生单科线百分比排名示意图

总之,从高考状元的志愿倾向与历年工学研究生招生分数线等数据不难看出中国工程教育的生源质量存在的隐忧。

四、问题讨论及可能的对策

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并逐渐融入世界经济发展体系的过程中,国内企业要想在与来自全球同类企业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提高科技竞争力是关键。如何培养优秀工程师是当前世界和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重点领域。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改革、工程院校办学模式改革、工科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和优秀工程师的培养模式等问题一直是我国工程教育界专家们研究的重点,但是关于工程教育生源状况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我们在关注我国工程教育质量、提高工科毕业生整体素质的同时,也要重视工程教育的生源状况,毕竟充足、优秀的生源是工程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保障。

与西方国家类似,当代中国的工程教育同样在生源方面存在隐忧。当然,中国的情况与西方国家又有所不同。比如,在我国的工程教育中,学生保持率低或学生毕业率低的现象并不明显;工程教育生源所占比例相对下降的趋势则在2000年后才表现得较为显著。因此,我们在积极学习西方的工程教育改革经验时,也应充分了解自己的国情。

总之,我们应该意识到工程教育生源的危机状况,分析引起这个状况的因素,如性别、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就读高中的规模与层次、数学水平等,在此基础上将指标进行量化,研究出科学的预测模型。同时根据预知的变化趋势,政府和学校应积极地实施有效的方案与教育计划,改善工程教育生源的状况,为我国的工程教育改革、工程教育水平的提高打好基础。

[收稿日期]2010年5月

注释:

①余寿文、王孙禺:《中国高等工程教育与工程师的培养》,《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年第3期。

②Mars Wasburn."Can a Media Strategy Be an Effective Recruitment and Retention Tool for Women in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A Pilot Study".American Society for Engineering Education,AC 2007~233.

③Haifeng Wu."Statistics Analysis of Under Graduate Enrollment Data to Predict Engineering Recruitment".Texas Tech University,Dec-2009,29.

④www.asee.org.

⑤R.A.,N.G.."Recruitment Benchmarking: How to Attract Students to Engineering Education".

⑥麦可思中田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G647.38M276.2007年6月第11版,67.

⑦http://www.chinanews,com.cn/edu/edu - qzcy/news/2010/03-17/2173199.shtml.

⑧http://www.cnhubei.com/newa/hbrh/hbrhsglk/hbrh05/201 003/t1046704.shtml.

⑨ www.mycos.com.cn.

(10)数据来源:《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11)数据来源:根据北京大学网站公布的“硕士生报名、录取统计”教据整理、计算得出。网址:http://grs.pku.edu.cn/zs/content/zs_tj_07_09.htm.

(12)数据来源:根据上海交通大学网站公布的“2009年上海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报考录取人数统计”数据整理、计算得出。网址:http://yzb/sjtu.edu.cn/tongji.ahtml.

(13)数据来源:根据《1977~2008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调查数据整理、计算得出,高考状元统计结果不包括西藏与港澳台地区。

(14)(15)数据来源:根据百度文库“研究生历年国家线”整理并计算得出。网址:http://wenku.baidu.com/view/6cf787d63186 bceb19e8bb37.html.

标签:;  ;  ;  ;  ;  ;  ;  ;  ;  

我国工程教育专业学生来源的实证研究_工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