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科技提升香港制造业发展趋势的合作与互补_科技论文

以高科技提升香港制造业发展趋势的合作与互补_科技论文

与内地合作互补 凭高科技增添后劲——论香港制造业的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科技论文,后劲论文,香港论文,发展趋势论文,制造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香港长期以来是个以转口贸易为主的自由贸易港,从1952年起,才开始发展以纺织、成衣、塑胶、玩具为主的制造业,后期还发展了电子、钟表业。从70年代起,随着国际金融业在香港的迅猛发展,香港逐步确立了地区性的国际金融、贸易、货运中心和以轻工业为主的制造业中心的地位,成为亚洲的一条“小龙”。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香港从事制造业的绝大部分厂商,已陆续将生产程序中劳动密集的部分北移到珠江三角洲以及内地其他省、市,因而使香港制造业的企业数目、就业人数和制造业在香港本地生产总值内所占的比例逐年下降。

据港英政府统计处1995年出版的《香港社会及经济趋势》的资料显示:从事制造业的企业在1984年为50033家,就业人数为955746人; 到1993年,企业减至34382家,就业人数下降到504888人。1984 年制造业的生产总值占本地生产总值的比例是24.3%(按当时要素成本计算)。而到1993年已下降到11.1%。

据港府统计处的官员称,1994年、1995年和1996年初,制造业的就业人数仍呈现下降的趋势。1995年底就业人数已降至38万人,比高峰期下降了60.24%。

香港、广东的一些报纸在报道香港制造业的情况时,认为香港制造业正在萎缩。最近在香港一些报纸的报道中,只提保持香港作为本地区最大的金融、贸易、航运和信息中心的地位不变,而对其制造业则避而不谈。

香港的制造业是在萎缩,还是仍然在发展和大有可为?今后发展的路向和后劲在哪里?笔者在港穗两地找了一些企业家和对粤港经济素有研究的专家、学者进行调查。他们的意见,使人深受启发。

制造业是萎缩还是发展

对香港制造业是萎缩还是发展的问题,香港松柏集团董事长叶志雄先生根据其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他对香港同业的了解,谈了一些看法,他认为:从港府的统计数字看来,制造业表面上好像正在萎缩,但实际上近十多年来是在不断发展的。松柏集团1980年刚成立时,只有15万港元资本和30名员工。我国内地实行改革开放之后,叶志雄抓住这一有利机遇,充分利用内地劳工充裕、工资和厂房费用低廉,特别是科技基础和科研力量雄厚的优势,将生产工序搬到珠江三角洲,同时还和内地一些大专院校以及电化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加强联系,吸取内地的先进技术,生产优质高能电池。如今松柏集团在内地的总投资已超过10亿港元,拥有占地75亩的厂房,员工有3000多人;每月生产的纽形电池高达8000万粒,产量居世界第一位;每月生产镍镉可充电池500万个, 成为我国生产圆形镍镉电池最大的厂家;锌粒电池的质量为世界之冠。15年来,平均每年产值和利润都以30%的速度增长。

在香港的制造业中,像松柏集团那样,从一个资本小和员工少的山寨厂,在短短十多年甚至几年间就发展成为在内地拥有上千员工和颇具规模的生产厂房,并在香港设有财会、供销和设计研究部门的“前店后厂”式企业,仅珠江三角洲就有两三万之多。虽然港英当局统计处没有将这一大批“前店后厂”式企业在内地的产值和利润统计在本地生产总值之中,但这些港商在内地所获利润,的确比在香港办厂时大为增加,其增长幅度可以几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计算。

据香港贸易发展局不完全统计,香港企业在内地加工的货品,不经香港直接由内地运往海外市场的总值,约相当于香港转口贸易的一半。港府统计处最近公布,1995年香港转口贸易额为11125亿港元。 以一半计算,港商从内地直接出口海外市场的产值就有5562亿多港元。以利润为10%计算,1995年港商在内地设厂和来料加工的利润就高达556 亿港元。

目前,内地有300 万以上的劳工为以港商为主的三资企业创造财富,年产值达5000多亿不足为奇。因此,从这些数据和松柏集团的情况看来,光凭香港本埠制造业人数下降,就说香港制造业萎缩,显然不够恰当。相反,松柏集团叶志雄先生认为近十多年来香港制造业是在大发展的看法是有道理的。

港粤两地一些企业家和专家、学者在回顾了香港制造业近十多年以“前店后厂”的模式不断发展的历程之后,普遍认为:由于香港与内地在工资和厂房租金方面的费用比例约为10:1,加上内地劳工充裕,科技力量比较雄厚,为了降低成本,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香港的制造业已不可能像80年代以前那样,把产、供、销以及财务会计等部门都设在香港,而是只能走与内地合作互补之路。

凭借高科技增添后劲制造业仍然大有可为

香港的制造业今后有没有作为,它应该靠什么增强后劲?

松柏集团董事长叶志雄介绍,根据他掌握的市场信息,电池过去主要用于照明,而如今,电子钟表、手提无线电话、传呼机、照相机的闪光灯等,无不以电池作为电源。因此,技术先进的高能电池市场十分广阔,必将大有可为。他还指出了一个值得注意的动向:日本原来是个生产电池的大国,近年由于本地劳动力的工资提高,成本加大,许多日本电池制造商纷纷来港,和港商联手在我国内地设厂生产电池,然后出口到世界市场。基于需要量的大幅增长,松柏集团不久前已在广东顺德和深圳横岗购置了175亩土地兴建厂房,计划今明两年将电池产量增加50 %。

电池制造业只是工业中的一个部类,其他部类的前景将会怎样?香港雅刚实业有限公司近几年依靠研制,生产高新科技产品打开销路,扭亏为盈的经历,也使人深受启发。

雅刚实业有限公司是1987年由中资机构和港商合资兴办的企业,曾经生产过小五金和照相器材辅件等产品。1990年10月之前,这家合资企业由于挥霍浪费,经营不善,产品陈旧,连续18个月没有新产品供应国际市场。结果亏损累累,债台高筑,濒临破产。1990年10月,经董事会讨论决定,企业的领导班子进行了大改组。新的领导成员在寻找到严重亏损的症结之后,除了对企业进行治理整顿之外,还花大气力研究高新科技产品,以适应市场的需要。在香港和广州,分别设立了工程开发部门,聘请内地和香港的科技人员,开发高新技术产品。通过对国际市场进行调查,他们决定把主攻方向放在研制具有高新科技水平的听力系统产品方面。从1991年以来,每年都推出一批技术先进的产品。经菲利浦、德律风根等欧美大企业的专家鉴定,认为这些产品技术先进,品质优良。于是外商纷纷和雅刚签订大批订购合同,使其年营业额从几百万港元增加到1600万港元。从1991年第四季度起,逐步还清债务,扭亏为盈。近几年,产值和利润年年都以两位数增长,并先后在香港、广州、上海、北京购置了物业。雅刚的总裁林立新深有体会地说: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香港的制造业如果不向高科技、高增值工业转型,还是靠老本吃饭,生产一些人有我有的老产品,那是没有出路的。只有把内地和香港的优势结合起来,按照市场的需求,量力而行,不断研制和推出高新科技产品,香港的制造业才有出路。

依靠内地的科技力量促进香港制造业转型

香港制造业应向高新科技、高增值工业转型这一趋势虽然已被愈来愈多的香港企业家和专家、学者所认识,但是为什么直到今天仍然未有根本的转变?

笔者曾到与香港一样被称为“亚洲小龙”的新加坡和韩国进行考察,两国发展高新科技的经验,很值得我们重视。

1995年新加坡的国内生产总值比1994年增长9%。 制造业的增幅在各个行业中高踞首位,其中以高科技电子业的产值最高,占42%。近年来,新加坡的高新科技产业之所以能迅猛发展,主要因为政府从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政府每年投入高新科技产业的经费都占生产总值的1.1% 。韩国政府也一直从信贷方面大力支持三星、金星等大型企业发展高科技产品,从而使汽车、家电等产品因价廉物美而在本国市场占据绝对优势,而且还打进了美国、东南亚和中国市场。

与此相对照,港英当局在香港社会舆论的压力下,虽然开办了科技大学,着手培训科技人才;设立了工业村,向采用崭新技术的厂商按成本价提供发展土地:1993年还成立了香港工业科技中心公司。提供科技转让服务以及产品设计与发展的支援服务。最近港府财政司曾荫权在宣读他上任后首份预算报告时,提出了协助工业界发展本港高科技工业的四项措施,包括设立科技园,发展第二个工业科技中心及第四个工业村,资助私营机构研究香港较长远的工业发展前景等等。但在实际运作中,港府过去每年对科技的投入仅占本地生产总值的0.05%,远远低于新、韩两国。

有鉴于此,许多有识之士认为:要想促进香港制造业转型,港商应该在前一阶段与内地合作互补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内地雄厚的科技力量,加强两地在发展高新科技、高增值工业产品方面的合作,这才是提高两地合作层次的方向。

事实上,从目前内地的科研力量来看,如果能够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地帮助香港制造业转型,是完全可以发挥两地的优势,将一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两地经济繁荣作出贡献的。

据《人民日报》1995年庆祝国庆的专题报道:到1994年底,我国国有企业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658 万人, 专门从事科技活动的有241.5万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有152.9万人。全国县以上独立研究开发机构已发展到5860个,高等院校办的科研机构有3000多个,大中型企业办的科研机构有11656个。建国以来共取得省、 部级重大科技成果近40万项,有一大批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或先进水平的优秀发明和科学成果获奖。从1979至1993年,我国获省、部级以上奖励的科技成果已有近万项。科技进步因素在经济增值中的比重,已由“六五”期间的10%,增加到“八五”期间的30%。据我国外经贸部业务统计,全国1995年技术出口增长迅速,全年共对外签订了技术出口合同533项, 合同金额为25.23亿美元,比上一年增加57.7%。

和香港毗邻的广州地区,科技力量也比香港和广东省内其他市雄厚。据广州市科委和市统计局统计:1994年广州地区国有的自然科学研究单位有181个,科技人员有1.4万人;设在广州地区的高等院校有27个;设有科研部门的大中型企业有379个,工程技术人员达2.9万人。广州市还办起了天河高新技术开发区,下设天河科技园、黄花岗科技园、龙归民营科技园、五山科技园等园区,同时还准备建立科技城。已建成的科技园区共办起了高新技术企业138家,研制生产:计算机通讯、 生物工程和机电一体化等方面的高新科技产品,1995年技工贸的收入达36亿元人民币。

由于港穗两地在地缘、人缘方面的关系,近几年,不少港商和香港科技大学,已看中广州地区的科技力量,主动与之进行合作,并已取得理想的成果。香港松柏集团一直和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化学系电化专业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它的废水处理系统设备,就是由广州中山大学化学系的专家学者设计的,该设备使松柏集团在处理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水、废物、废气方面达到国际标准。香港科技大学生物系购置了一套先进的制药设备,准备生产控释制剂药物,但缺乏技术人才。如果聘请外国专家来港研制,一位专家的年薪就超过百万港元。于是,科大生物系便和广州医药工业研究所合作,由该所派出两位专家来港指导,结果仅花了40万港元的技术转让费,就成功地研制了可治心血管疾病、哮喘和止痛的三种控释新药。香港一家制药厂进口设备后,也是从广州聘请专家来港帮助解决生产工艺和技术问题的。

利用内垢的科研力量帮助香港制造业转型的意义还在于:我国目前有不少科研机构由于还未摆脱传统的计划经济的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观念还未确立,不重视捕捉和研究国际市场的信息,因此在研究开发新产品时,往往与市场需求脱节,加上经费不足,致使相当多的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而香港的制造业一般资金比较充裕,融资较易,国际市场的信息比较灵通,其弱势是科技力量薄弱。因此,两地若能通过合作实行优势互补,那就既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又可有效地帮助香港制造业转型。

香港的制造业要进行转型,看来有几个问题需加以解决:

一是研制、开发高新科技产品并进行批量生产,具有很大风险,一般制造商都不大敢于尝试。虽然有一些眼光远大的企业家愿意搞高新科技项目,但多数香港投资者往往只热衷于回报率高的房地产业,制造商搞的也多是制鞋、玩具、成衣等三来一补工业。若要引导他们投资于高科技工业,除了需要由香港政府拨出更多的资源加以支持外,还要有内地的配合。据一些港商反映,他们和内地一些科研部门合作时,这些科研部门往往要价过高,使港商难以接受,这也是合作的一个障碍。因此,为了促进香港制造业的转型和两地进行良好的合作,内地的科研部门应该适当让利。

二是目前香港由于制造业北移,原来从事制造业的员工,虽然大部分已转而从事服务性行业,但仍然无法解决一些年龄偏大、文化技术素质较低的工人失业问题。香港目前引进了15万名菲、泰籍妇女充当家务助理,从事家务劳动。为了帮助香港的妇女,尤其是四五十岁以上文化程度较低和没有专长的妇女就业,今后输入外劳的政策应有所改变,宜逐步限制使用菲、泰藉的女佣,对本港愿意当家庭佣工的妇女进行登记,介绍她们充当全职或按钟点计算的家务助理,以解决本港失业问题。

三是制造业转型发展高新科技产业,需要有一大批掌握高新科技的劳动者,包括工程师、技师和工人。这就要求香港除了科技大学外,其他大专院校和从事职工业余培训的工业学院、入职前培训的职业训练局以及新成立的雇员再培训局,也需相应地转型,加强高新技术方面的培训,以配合制造业转型的需要。

为了做好这一工作,笔者认为:“九七”之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十分有必要把这一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运用政府力量,动用更多资源,扶植和支持制造业发展成为高新科技和高增值的工业。特区筹委的经济小组也应研究这一问题,以便向即将成立的特区政府和行政首长提出具体建议。

当前,内地和香港,特别是粤港两地,应通过商会、科协等民间团体,加强沟通与合作。还可创造条件成立相应的办事机构,专门负责穿针引线,帮助香港制造业的厂家采取“请进来”和“搬出去”的办法,与内地的科研单位挂钩,聘请内地的科研人员来港:或将工厂搬到内地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借助内地的科技力量,生产高科技、高增值产品出口,在制造业转型中起协调和促进作用。同时,还应通过传媒,营造舆论,宣传香港制造业转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可以预见,香港松柏集团利用内地的科技力量等优势,以年增长30%的速度迅猛发展;雅刚实业公司转型后很快便扭亏为盈的成功事例和经验,是可以在香港制造业中开花结果的。

标签:;  ;  

以高科技提升香港制造业发展趋势的合作与互补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