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布鼠疫菌(PX)细菌战“战果”之真相,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细菌战论文,鼠疫论文,战果论文,真相论文,PX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译者语:1940年9月至11月期间,在伪满洲国首都新京(今长春)和农安县发生鼠疫流行事件,并呈暴发性流行之势。事件中新京共发病28人,死亡26人;农安共发病551人,死亡471人,其中农安县城发病354人,死亡298人①。过去对于此次新京和农安鼠疫流行事件之起因,有“自然流行说”和“由731部队实施说”。作者莇昭三先生通过分析美国解密档案中的达格威文件Q报告及731部队队员高桥正彦发表于《陆军军医学校防疫研究报告第2部》中的有关新京和农安鼠疫流行相关论文,写成《散布鼠疫菌(PX)细菌战“战果”之真相——基于达格威文件Q报告和〈陆军军医学校防疫研究报告第2部〉中的高桥正彦论文》一文,发表在日本《15年战争与日本医学医疗研究会会志》第13卷2号(2013年5月)上,进一步证实了1940年伪满洲国首都新京和农安县的鼠疫流行事件是侵华日军731部队所为之事实。现将莇昭三先生的文章翻译成中文,以使更多的人了解历史真相,推动日军细菌战罪行研究。 中图分类号:K26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014(2015)03-0101-08 一、研究意义 15年战争中,日本军(以731部队为轴心)在中国实施的细菌战的事实,随着当事人证言(松本正义②、筱冢良雄③),多个受害方证言(《731部队细菌战审判损害赔偿请求事件诉状——松村高夫鉴定书及一审判决书》),当时的“大本营”的“大陆指”、“关东军”的“关作命”④以及战后中国、日本研究者的研究,其实情逐渐被揭开。但是,因为每次细菌战后没有在被害地进行全面的疫学调查,所以可以说这些“被害”(日本军的“战果”)的实际情况也有推测的部分。 但是本次由奈须重雄发现的“金子顺一论文”⑤,揭示了仅仅被认为是“鼠疫流行”的“昭和15年(1940年)在农安及新京发生的鼠疫流行”是日本军(731部队)的细菌战的事实。 关于此次鼠疫流行,《陆军军医学校防疫研究报告第2部》⑥(以下简称《第2部》)中,陆军军医少佐高桥正彦题为《关于昭和15年在农安及新京发生的鼠疫流行》的6篇论文,详细记述着此次鼠疫流行的疫学调查结果。因此,高桥论文是实施细菌战的当事人“战果的详细记录”,现在也可以说是极为重要的日本军、731部队“实施细菌战的证言”,而且特别的是,其清楚记载着,在这次散布鼠疫作战中,当时在满洲的日本平民也成为其牺牲品。 《第2部》一书中载有陆军军医少佐高桥正彦的26篇论文。其中有与“鼠疫菌的细菌学研究”相关的论文20篇,与“关于昭和15年在农安及新京发生的鼠疫流行”相关的论文6篇。前者是与鼠疫菌的免疫学研究、细菌战应用的鼠疫的制作及其增产相关的论文,后者是1943年6月的农安及其后的新京的“鼠疫流行”的疫学研究相关论文(见表1)。 战后,对昭和15年在农安及新京发生的鼠疫流行,中国及日本研究者之间有争论,即“鼠疫流行”是由731部队实施的谋略说⑦和这次鼠疫流行只不过是当时散发的鼠疫流行之一说⑧,争论至今。 2011年10月,奈须重雄在国立国会图书馆关西馆,检索到原731部队队员金子顺一战后向东京大学提出的博士学位申请论文,发现了其8篇论文。其中一篇《鼠疫效果略算法》(《陆军军医学校防疫研究报告第1部第60号》,昭和18年1月21受理)(见图1)中清楚记载着,从昭和15年6月4日到昭和17年6月19日,731部队向宁波、常德等地实施六次鼠疫菌低空雨下法细菌战的记录,其中第1例中清楚记载着昭和15年6月4日在农安散布细菌的记录(见表2《既存作战效果概算表》⑨)。这与《陆军军医学校防疫研究报告第2部》第514号(高桥正彦论文)的昭和15年6月在农安的鼠疫流行的疫学调查的流行发生年月日——记载着“6月中旬,农安医院附近2、3人,由于不明急性疾病而死亡”一致。 因此上述《陆军军医学校防疫研究报告第2部》中记载的《关于昭和15年在农安及新京发生的鼠疫流行》的6篇论文,使731部队最初的散布鼠疫作战(细菌战)的事实和其“战果”的详细记载更加明确。总之,这些论文是在农安散布鼠疫细菌实施的当事人对散布细菌地域民间的传染、发病经过进行详细调查后的记录,这使当时陆军参谋本部努力掌握的散布鼠疫菌⑩的“战果”(效果)的记录变得清晰了。 二、重新探讨高桥正彦论文的必要性 15年战争中日本军实施细菌战的真相见表3,虽然“战果”分别清楚起来了(松村高夫《731部队和关于细菌战鉴定书》),但是这些作战“战果”是在“敌阵”内发生的,并且由于不能及时发现“战果”(军人、居民的患病、死亡数,传染范围,其达到的战略性、经济性、社会性影响等等),可以说一一判定其“战果”非常困难,还有关于“细菌战战果”(加害真相)的评价不明确。 但是在这一点上,我认为调查和记载“农安作战”的上述6篇高桥论文,详细记载着“散布鼠疫作战”之后的经过和其后结果(战果),对研究日本军当时的“鼠疫细菌战”的真相这一点来说极为珍贵。 图1 《鼠疫效果略算法》(金子顺一论文集的一部分) 表2 既存作战效果概算表 三、高桥正彦各论文中具有特点的记述和结论(“战果”) 以下介绍以农安、新京鼠疫流行为主题的6篇高桥论文的概况。 (一)《第2部》中514号高桥论文 此论文是关于鼠疫发源地及传染因素的分析。 1.论文中的相关描述。 6月中旬,农安医院附近的两三人患急性疾病死亡……其次在流行发生之初的死鼠情况调查中,6月中旬农安医院附近……弄清楚了从谷类仓库中发现多个死鼠……从这一事实和前期的患者发生状况考察的话,病毒首先……传播到农安医院附近(译者案:原文注有下划线),这一地区的鼠族之间引起鼠疫流行……之后病毒波及住宅,导致鼠疫患者的发生……虽然可以认为病毒是在人与人之间直接传播……但首先是在鼠族之间传播了鼠疫,由此产生了人之间的鼠疫传播的这一想法是最适当的。 2.感染情况分析。 ……本次流行病,从6月中旬发生到11月下旬结束,160多天……患者总数353名……约占总人口1.5%。 ……从其患者人数来看,其季节性变化与全满洲每年流行情况的季节变化一致……与同温度、湿度、降水量……似乎没有任何关联……认为气温变化对啮齿类及昆虫类的繁殖、生活现象的影响与流行有间接关联……尽管发现在患者多发地区从事餐饮业的人较多,但是没有特别的差异。 患者的家与普通家庭相比,大多饲养了大量家畜、大型动物。 此次流行,与鼠疫常发地区的流行一样。 人传染鼠疫的直接传染源是褐鼠之间的病毒。 3.“农安鼠疫”细菌散布的细菌量。根据金子顺一论文《鼠疫效果略算法》中的“既存作战效果概算表”(见表2),攻击目标“农安”的日期是“15年6月4日”,“鼠疫”的量是“0.005kg”。假设“0.005kg”是投下的鼠疫跳蚤的实际重量,根据小酒井望的论文(12)计算的话,可以推断这50gr“鼠疫菌”散布了约12200只跳蚤。另外根据村国茂论文(13)计算可以推断约10034只跳蚤(但是不清楚其使用的5克容器的材质、形态及其数量)。 4.此论文显示的细菌战“战果”。(1)观其最初发病者,6月24-29日3名(原发性流行),7月6-14日增加了9名。因为散布鼠疫是6月4日,所以散布约3周后看到首次“战果”(感染12名)。(2)5克鼠疫菌的一次效果(发病)为12名。金子顺一的论文也写到“一次发病者(6月24日—7月13日)12名”。(3)6月中旬发病,到11月下旬结束约160多天,共产生了患者353名(占总人口1.5%),如果加上二次发病者,新京鼠疫流行中的28名患者的话,达到369名(14)(译者注:应381人)。(4)证实了居民之间的传播源是“褐鼠”传染。(5)从其与传染媒介之间的关系角度考虑,从季节性来看,鼠疫菌作战最适合的季节是4月—11月。(6)其攻击目标,比起普通的地区,日满杂居地域,特别是大量饲养家畜、大型动物的地域最适合。(7)虽然有关使用的鼠疫菌容器的材质、数量、投放鼠疫菌的场所、投放鼠疫菌的方法等没有记载,尚不明确其内容,但认为根据农安的经验,得到一定的认识(“战果”)(15)。 (二)《第2部》中515号高桥论文 1.关于新京鼠疫流行情况的记述。此论文,调查了昭和15年(1940年)9月下旬,在新京(现长春)发生的鼠疫的发生状况、感染路径、流行情况以及与季节和环境的关系等。 (1)与农安有很大关联的猫狗医院出现了到新京第一位鼠疫患者(9月23日)。(2)9月30日隔离猫狗医院地区。10月1日设置“防疫本部”。(3)11月13日最后一次出现病患——患者共计28人(26名死亡,2名治愈)。(4)新京发生鼠疫流行后,死亡患者有日本人14名、中国人14名(2岁—58岁),并详细记载了这28名患者的姓名、住址、国籍、性别、年龄、患病时间、病名(败血症5名、腺鼠疫15名、皮肤鼠疫2名、肺鼠疫1名、眼鼠疫1名、推定鼠疫4名)等,详见表4。(5)此次流行情况与鼠疫常发地区的流行形式一致,因此是因某种因素传染、蔓延至新京,并不是原发的。(6)从疫学角度,捕捉老鼠进行细菌检索。捕捉到的13644只褐鼠细菌阳性率为0.46%(“三角地带”的阳性率较高),其他地区老鼠的阳性率为0%。(7)狗、猫、花鼠、黄鼠狼等不是传染源。 2.论文总结。1940年(昭和15年)9月23日,针对在新京(现长春)发生的鼠疫流行进行了疫学调查。此次调查注重鼠疫流行和季节的关系、与环境卫生之间的关联、感染途径等。 此次鼠疫流行应该是从农安(62千米)传播到新京,首先给新京、“三角地带”鼠族间带来了鼠疫菌(使用牛、马运到田岛医院的行李可能携带鼠疫菌),因此导致鼠疫流行,并在不久后流行起人间鼠疫。 鼠疫流行从田岛猫狗医院雇员开始(9月23日),到10月18日的25天间,出现了28名患者,在多发地区其发生率达到总人口的2.6%,随着寒流袭来,鼠疫流行结束。 发现将鼠疫传播给人的是ケオビス鼠跳蚤,アニズス鼠跳蚤,人虱也有可能会传播给人,人与人之间不传染。 此次鼠疫流行患病到死亡过程短,死亡率高。但与鼠疫常流行的地区一样,随着11月寒气的到来而终止。 表4 鼠疫患者一览表(16) 3.此论文揭示的作为细菌战“战果”。(1)某些地区的鼠疫流行,是通过鼠族间的鼠疫传播流行,即使相当远的隔离地也能波及鼠疫流行。(2)未接种鼠疫预防地区的败血症死亡率高。(3)发现将鼠疫传播给人的是ケオビス鼠跳蚤,アニズス鼠跳蚤,人虱也有可能会传播给人,人与人之间不传染。(4)弄清楚了鼠疫的流行是先从鼠之间的鼠疫流行开始的。 (三)《第2部》中525号高桥论文 1.此论文主要记述的鼠疫流行的临床观察。(1)农安41例鼠疫患者病型包括腺鼠疫58.6%、败血症19.5%、皮肤鼠疫14.6%、肺鼠疫7.3%。(2)新京鼠疫流行中死者28名,观察到临床症状的有18例。没有院内感染。虽然还有其他类似病例出现,但未能检测出鼠疫菌,未能确诊。有2名治愈患者,但这是没有检测出鼠疫菌的患者。(3)血清诊断结果仅有50%显示为阳性,因此仅依靠血清诊断存在困难。(4)与以往印度、中国台湾流行的鼠疫相比,农安、新京鼠疫患者出现败血症的较多,死亡率高。(5)观察血液,在发病的同时淋巴球明显减少的情况较多。(6)患者血清(20例)中,鼠疫菌凝集反应呈阳性者11例,沉淀反应呈阳性者12例,补体结合反应呈阳性者11列。(7)发现所有患者血清都对鼠疫菌有杀菌反应。(8)皮肤鼠疫和腺鼠疫相对较高,年龄在11-20岁。没有男女之差。平均6-8周痊愈。(9)调查了“鼠疫血清的杀菌反应”,这是鼠疫患者特有的,并且因为自发病初期开始100%呈阳性,因此对诊断有非常大的价值。 2.此论文揭示的细菌战“战果”。(1)与以往鼠疫流行相比,农安、新京的鼠疫中败血症患者多,死亡率高。(2)治愈天数平均在6-8周。11-20岁的年龄段的治愈率最高。(3)调查了“鼠疫血清的杀菌反应”,这是鼠疫患者特有的,并且因为自发病初期开始100%呈阳性,因此对诊断有非常大的价值。 (四)《第2部》中526号高桥论文 1.论文中的细菌检疫记录。此论文是对新京、农安地区鼠疫患者及死者进行细菌检疫以及鼠疫流行地区的老鼠及其附着昆虫的细菌检疫记录。分别从患者尸体、老鼠、虱子上分离检索到71株、29种、1种鼠疫菌,合计119种(译者注:合计101种)鼠疫菌。 2.结论概括。对124具尸体进行细菌检查,查出58具尸体带有鼠疫菌。对死者生前淋巴腺、痰液、血液等进行细菌检验,鼠疫菌为阳性的仅16人,从鼠疫患者中不容易检查出细菌,因为过程很快,所以通过细菌检验诊断生前情况很困难。对16名鼠疫后恢复的患者的血液、淋巴腺、痰液、尿液进行细菌检验,并未检出细菌。恢复期患者不携带鼠疫菌。 3.论文揭示的细菌战“战果”。(1)28人中鼠疫菌呈阳性的仅16人,从鼠疫患者身上不容易检测出细菌。(2)恢复期患者不携带鼠疫菌。 (五)《第2部》中537号高桥论文 该论文对农安、新京流行的鼠疫菌进行了细菌学检验。农安、新京鼠疫流行之际,对从新京、农安等地鼠疫患者、死者、老鼠、跳蚤、虱子中分离出的110株鼠疫菌进行生物学和血清学检验。 得出结果是判明从不同本体上分离出来的110株鼠疫菌具有同样的生物学和血清学特性(只有1株是非黏着性变异株)。 论文揭示的细菌战“战果”:弄清楚了在远离农安的新京流行的鼠疫,是由与农安鼠疫相同的细菌引起的。因此可以证明,即使在一个场所散布鼠疫细菌,也有可能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引起二次、三次感染流行。 (六)《第2部》中538号高桥论文 昭和15年9月下旬新京鼠疫流行之际,因“担忧重大事态”,自10月5日以军队(加茂部队)为主体,组织建立防疫体制。该文是对有关该防疫体制的报告论文。 该文记载了防疫机关编成方式,包括防疫设施概要、防疫设施大纲、感染路径的阐明、传染源的查明、传染源消毒、传染路径的断绝、个人防御法、防疫工作人员的自卫等等经验。 该论文揭示的细菌战“战果”:与当初的设想相反,在散布鼠疫地区外发生二次流行。无奈组织了甚至包括731部队的官民一体的防疫体制,认为此次防疫体验也成为鼠疫流行时期的一次防疫训练。 四、结论 关于昭和15年6月在农安和新京发生的鼠疫流行,战后一直受到中日学者讨论,有“731部队谋略说”和“自然流行说”两种,至今尚无定论。但是此次金子顺一论文的被发现,证明了其为731部队实施的“散布鼠疫细菌的细菌战”。 《陆军军医学校防疫研究报告第2部》一书中记载的高桥正彦《关于昭和15年在农安及新京发生的鼠疫流行》的6篇论文,正是731部队最初实施散布鼠疫细菌(细菌战)的详细作战、加害状况的调查书。弄清了其“战果”记载。 从“农安散布鼠疫细菌战”得到的“战果”:(1)散布鼠疫,约3周后能看到第一次“战果”。(2)5克鼠疫的一次效果(发病)为12人。(3)自6月中旬发生到11月下旬结束的160多天内,共出现353名患者,相当于流行发生地区总人口的1.5%。(4)即使是相当远(60千米以上)的隔离地区也会发生二次流行。(5)“散布”后,居民间的传染源是“感染褐鼠”。(6)考虑到传染媒介的原因,4-11月是散布鼠疫作战最佳季节。(7)直接攻击目标,比起普通地区,大量饲养家畜或大型动物的地区最适合。(8)关于使用的鼠疫菌容器的材质、数量、鼠疫菌投放场所、投放方法等,没有记录,尚不明确,但认为通过在农安的经验,得到了一定的见解(“战果”)。(9)鼠疫患者血清的鼠疫菌灭菌作用是特有的,可以用于诊断鼠疫患者。(10)确认124具尸体中有58具确诊为鼠疫感染者,并确诊死者全部死于败血症。此外,在第一次散布鼠疫细菌战中“牺牲”了14名在满的日本人。 通过从国立国会图书馆发现的金子顺一论文《鼠疫效果略算法》的记载,弄清了《关东军军医学校防疫研究室报告第2部》中刊载的高桥正彦的《关于昭和15年在农安及新京发生的鼠疫流行》的6篇论文,是在731部队实施“散布PX作战”后针对鼠疫流行进行的详细疫学调查结果。日本陆军通过此次作战,掌握了一定的PX散布作战“战果”。美国陆军所藏达格威文件Q报告,是此次“农安作战”死亡人员的病理解剖所见记录,其中也包括在此次事件中死亡的14名日本人(17)。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谢尔顿·H.哈里斯(西里扶甬子氏)在美国陆军达格威细菌战实验场发现达格威文件。这是日本战败后,到日本调查731部队有关人员的埃德温·希尔和约瑟夫·维克特等获取的,由A报告(炭疽菌感染死亡者病理解剖观察记录)、G报告(鼻疽菌感染死亡者病理解剖观察记录)、Q报告(鼠疫菌感染死亡者病理解剖观察记录)组成(18)。 其中“Q报告”记载的是上文中所说的在农安及新京(现长春)感染鼠疫死亡者的病理解剖观察结果,登载了标有N记号的39例,S记号的18例(见图2),记载了每个病例的个别病理观察。后半部分归纳了各种脏器的特异病理所见。 前文提到在高桥论文第515号中详细记载了在新京死亡的28名鼠疫患者。“Q报告”中使用图表清晰记载了可以推定为鼠疫死亡者的每个病例的病理解剖所见(见图2),同时可推定是日本人的病理解剖观察结果。 在满日本人也成为“散布鼠疫(PX)细菌战”的牺牲品,甚至被进行病理解剖,成为细菌战“战果”的指标。 图2 新京鼠疫流行时鼠疫死亡剖检名单(19) 注释: ①以上数据来自金成民《日本军细菌战》第471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②参见《朝日新闻》2002年8月28日。 ③参见731部队细菌战被害国赔偿请求诉讼辩护团事务局编《被审判的细菌战》第131页。 ④防卫省防卫研究所图书馆。 ⑤金子顺一向东京大学提出的学位申请论文集,藏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关西馆。 ⑥《陆军军医学校防疫研究报告第2部》,不二出版社2005年版。 ⑦哈里斯著,近藤昭二译《死亡工厂》第147页,柏书房2001年版。解学诗等《战争和疫病》,书友社1997年版。 ⑧常石敬一《战场疫学》第157页、第210页,海鸣社2005版。 ⑨表2出自金子顺一论文《鼠疫效果略算法》。 ⑩《大塚备忘录》(1943年11月1日)中记载着过去的成绩、农安县、田中等6名技师、经过秘密调查的结果及10单位10只等事项。 (11)表3是根据金子论文及《731部队细菌战审判——判决书》等制作。 (12)据《第2部》576号小酒井望的论文《关于影响到绝食ケオビスネズミノミ的生存期间的温湿度影响的研究补遗》,可以了解“使用守谷制化学天秤量50只跳蚤,其重量为0.0001gr……”。 (13)村国茂论文,《第2部》第192号,关于“けおびすケオビスネズミにみ”的实验研究(第4编)——“饥饿前的蚤1000只是498.3mg……”,“绝食五天后减少五分之一的蚤……”(一只约0.5mg)。 (14)除了以上“战果”,还需要考虑到7月中旬、9月上旬、10月下旬在农安实施的“预防接种”。 (15)一、根据村国茂论文,《第1部》第7号《关于绝食跳蚤的群居对其生存带来的影响的实验研究》,得到“分开收容的跳蚤的生存率更高”的实验结果。二、根据平泽论文,《第1部》第73号《关于在各种环境下散布的跳蚤生存期的研究》,跳蚤的生存期根据散布的场所不同而不同。平坦地为最长33天,其次在杂草地平均达到14天,最好的是平坦的草地。三、在农安,如何散布鼠疫菌?因为只是5克鼠疫菌,是放进试管或烧杯内丢到地面的呢,还是安装在有定时开放盖子的容器放置在路旁的呢?正如最近发现的陆军防疫研究报告第1部82号《依靠火药的液体飞散情况》(金子顺一、小酒井望)所述,其似乎一直致力于在“敌阵”散布细菌液等技术的研究。 (16)表4引自《十五年战争秘级资料集——陆军军医学校防疫研究报告》第6册第100页,不二出版社。 (17)一、《第2部》第32号,村国茂论文认为PX(鼠疫细菌)在温湿环境中的生存时间为10天,最多生存天数为15-30天。二、根据关于细菌战的长期研究成果,判断使用PX散布鼠疫细菌是最有效的方法(《前日本陆军军人因准备和使用细菌武器被控案——审判材料》第136、137页,外文书籍出版局1950年版)。三、高桥论文第515号中,将在新京的鼠疫流行中患病的28名患者“住所、姓名(简称)、性别、年龄、人种、转换期、发病日、病名、摘要”作为一览表登载(表4)。28人中15名是日本人,13名是满人,日本人中有1名治愈。另一方面,上述“Q报告”中登载了87例(S1-38、1-49)鼠疫死者的剖检观察结果。认为其中也有新京鼠疫“死亡者”剖检观察结果,例如报告中的病例“S-1、KF、♀、8岁”、“S-22、MT、♀、3岁”等好像是高桥论文(第515号)“鼠疫患者一览表”的病例和符号(对2013年3月24日召开战医研第33次研究会时在京大医学部、尖端科学研究楼发表的文章进行了部分修改)。 (18)近藤昭二编《731部队资料集成》。 (19)图2引自达格威文件Q报告。鼠疫耶尔森菌传播的真相--细菌战“战果”_细菌战论文
鼠疫耶尔森菌传播的真相--细菌战“战果”_细菌战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