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腐败大众化趋势的路径依赖分析_路径依赖论文

我国腐败大众化趋势的路径依赖分析_路径依赖论文

我国腐败问题民俗化倾向的路径依赖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俗论文,路径论文,倾向论文,腐败问题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5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94X(2009)12-0012-05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腐败现象逐步渗透到社会生活之中,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有人甚至悲观地认为,腐败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我国腐败问题已经民俗化了。腐败民俗化是腐败的一种极端现象,表现为“掌握权力的每一个人都可以为了自己的利益、他家庭的利益或他觉得应当忠于的社会集团的利益来利用权力。”[1]144它一旦形成,就会使得整个社会丧失对腐败的判断和抵制能力,陷入腐败的泥潭中而难以自拔。尽管我国腐败远未达到民俗化的程度,但必须警惕,路径依赖理论告诉我们,我国具备腐败问题民俗化的条件。

一、路径依赖的基本理论

路径依赖理论最早源于对生物进化路径的描述。经济学用它解释制度变迁中为什么相对低效率甚至是无效率的制度会长期存续。什么是路径依赖?William Sewell将其定义为“在较早时点上发生的事件会影响在较晚时点上发生的事件的可能结果。”Margaret Levi将其定义为“一旦一个国家或地区沿着一种轨迹运动,逆转成本是非常高昂的。也许会有其他的选择点,但是一定制度安排的堑壕阻碍了对初始选择的轻易扭转。”[2]那么,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是怎样形成的呢?阿弗纳·格雷夫从博弈论的视角揭示了制度变迁路径依赖的微观机制,他认为特定制度博弈均衡的达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参与者预期的影响,这种预期来自他自身的文化信仰,而这种信仰又是在以往的制度博弈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受到历史、社会和政治因素的影响,文化信仰就这样在不同历史阶段上的制度博弈和均衡之间建立了内在的联系。由于博弈分析均衡的多重性和不确定性,这种信仰便在实际上决定了社会对多重均衡中某个特定均衡结果的选择,由此形成了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诺斯从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演化的角度揭示了路径依赖的形成机制,他认为制度变迁的轨迹取决于社会的政治进程,而政治市场性质的基础是当事人的信仰体系,这个体系是建立在社会文化传统基础上的。诺斯指出,“有两种力量会规范制度变迁的路线:一种是报酬递增,另一种是由显著的交易费用所确定的不完全市场。”[3]127制度在规模效应、学习效应、协作效应和适应性预期的作用下,形成报酬递增机制和自我强化机制。制度体系中正式规则的确立将会导致大量的与之相适应的、非正式规则的产生,形成对正式规则的补充并且延伸到具体的应用中,这些规则的持续运用可诱致人们产生出对于该规则的永久性预期。而市场的不完全性导致信息分割,高昂的交易费用又使“行动者的主观主义的模型将会被非常不完全的信息反馈及规定路线的意识形态所修正,”[3]128很难改变无效率的制度变迁路径,使得无效率的制度变迁陷入闭锁状态而长期存在,无法产生帕雷托最优的制度变迁。总之,路径依赖理论告诉人们,历史文化传统深刻影响甚至决定着制度的变迁,在制度演化中必须关注这一因素。

二、我国腐败问题民俗化倾向的路径依赖分析

我国腐败问题民俗化倾向与我国传统文化、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等因素演变的路径依赖有关。

(一)我国的文化传统

制度经济学认为一个社会信仰体系也会发生历时的演变,这是共同体集体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累积的文化适应过程,社会文化的传承是导致制度演进路径依赖的关键因素,信仰体系和知识存量决定了制度矩阵的未来调整方向。正如诺斯所说:“从历史中存活下来的,表现在社会文化中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使制度变迁绝对是渐进的并且是路径依赖的。”[4]因此,任何社会的发展都无法摆脱文化传统的影响。

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礼制。礼制明确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之间的交往原则,确定了家族伦理主义的政治规范和取向,实现了国家制度与家族制度结合,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结合,君权与父权结合,最终形成了家国同构、家国同治的政治文化。礼制在国家政治生活层面主张以王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在社会生活层面,主张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族统治。王权与父权就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传统社会生活的精神内核,无论是在政治生活还是在社会生活中,无不笼罩着这种精神的影子。以礼制为核心的文化传统通过以儒学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机制、排斥异端邪说的强制机制、以注经为主线的损益机制、以吏为师的政治教化机制和以儒家为中心的儒道佛互补机制得以延续下来,[5]其消极因素对现代政治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传统文化的消极因素为“人治”提供精神支撑。礼制尤为注重人治,即政治过程无视规则的遵守和程序的正当性,这种传统在现实中的表现就是非法定体制化结构之外的人格化结构。“在人格化结构中,政治权力在很大程度上依附于政治体系中的人际关系,而不取决于法定政治机构的职位;而政治体系中的人际关系又基于不同政治角色的人格因素。”[6]139一旦这一结构中的主要领导人背叛了人民,必然导致腐败。

二是传统文化的消极因素成为引发政治生活中各种不正常现象的根源。现实生活中的诸如推崇人情、排斥法制,推崇特权、排斥平等,推崇集中、排斥民主以及以权代法、以权压法、法外施权等不正常现象,无不与这种文化传统的消极因素有关,它的持续影响使得现代政治中的民主、法治、平等和自由等政治理念难以实现。

三是传统文化的消极因素为腐败提供了可操作性手段。腐败分子利用传统社会的血缘和人情等纽带,将掌握各种权力或即将掌握权力的“利益相关者”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诸如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家族网络、以学缘关系为核心的学缘网络、以乡缘关系为核心的乡缘网络、以业缘关系为核心的业缘网络等各种小团体,极端情况下甚至发展成“庇荫网络”。在团体内部,彼此关照,“分享”公共资源,这在事实上“给予了做官的人、准备做官的人、乃至从官场退出的人以种种社会经济的实利或种种虽无明文规定、但十分实在的特权。”[7]97这些网络是腐败得以进行的重要工具。

传统文化中消极因素的演化与传承严重地影响着各项正式规则执行,影响着主流价值体系的形成和传播,大大提高了社会发展成本。如果任其恶性膨胀,必然会经由政治层面向社会和文化层面渗透,“侵入”到其他社会团体之中,且互相助长,恶化社会风气,最终导致腐败问题的民俗化。

(二)传统的政治制度

路径依赖理论认为,初始的制度选择会在报酬递增的作用下实现自我强化,为与之相适应的初始组织提供机会与激励。“这就是说,第一、初始的体制选择会提供强化现存体制的刺激和惯性,因为沿着原有的体制变化路径和既定方向往前走,总比另辟蹊径要来得方便一些。第二、一种体制形成以后,会形成某种在现存体制中的既得利益的压力集团。他们力求巩固现有制度,阻碍进一步的改革,哪怕新的体制较之现存的体制更有效率。”[8]355这样,低效率的制度就会长期存续下来。

我国传统政治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它是靠君主专制制度、官僚制度和乡绅家族制度等基本制度实现的。在中央集权制度下,各项大权集于中央,中央大权集于皇帝,帝位实行终身制和世袭制。皇权至高无上,没有人可以对帝王行使的绝对权力进行有效的约束和监督。地方政府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关,执行中央政府的安排,对其负责并受其监督。各级官员都由皇帝选拔和任用。政府以外的公共事务委任于乡绅和家族,这样就实现了绅权与皇权的有机结合,乡绅家族成为中央集权的有力支柱。传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强调以皇权为中心,人作为社会个体的存在而没有价值。正如马克思所说:“专制制度的唯一原则就是轻视人,蔑视人,使人不成其为人……哪里君主制的原则占优势,哪里的人就占少数;哪里君主制的原则是天经地义的,哪里就根本没有人了。”[9]411由于忽视了人的存在与价值,这种政治制度的致命的弊端——特权和腐败就难以克服,传统社会中的刑罚减免之特权、以贵凌贱之特权、严厉打击犯己者之特权和荫及家属之特权等无不与之有关。[10]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对现代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了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政府垄断社会资源,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资不分、政社不分是这一体制的主要特征,而“一把手”负责制、干部人事制度、司法体制、政府间管理体制以及行政管理体制等基本制度为其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支撑。计划经济体制强化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传统,也为传统政治的演化提供了路径,传统政治制度的弊端也随这一制度传承下来,历经改革也难以根除,时常显现在现代政治生活之中。如少数领导干部刚愎自用、独断专行;无视组织纪律,任人唯亲、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无视国家财经纪律,将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公车私用等公共消费行为视为正常;讲排场、比阔气、盲目攀比、追求奢靡;官商勾结、钱权交易,使公共权力沦落为私人资本扩张的工具等。这些现象发生在体制内,具有一定的合法性、隐蔽性和迷惑性,群众不易鉴别,久而久之,人们就会逐渐地接受、容忍甚至参与这些活动,使之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三)传统的社会结构

路径依赖理论认为组织和制度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制度一旦建立就会给组织提供一些获利的机会,并促成其他相应制度的产生,形成一个制度网络,在报酬递增机制的作用下,制度变迁成本不断提高,导致制度在既定方向上进行自我强化。制度结构诱导与之互补的组织形式,而这种组织形式反过来产生与之互补的制度结构,二者相互作用形成强有力的路径依赖。

与中国传统“双轨政治”相适应的是一套双向社会管理组织体系,即自上而下的行政组织体系和自下而上的乡绅家族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最重要而特殊的是家族制度。传统社会的家庭不只是一个生殖的单元,并且还是一个社会的、经济的、教育的、政治的,乃至宗教的、娱乐的单元,是维系整个社会的基本力量。家庭担负着重要的社会功能,整个社会价值系统都经由家庭传递给个人。“中国的家族制度、社会风习与教育思想活动等等,在某种限度内虽为政治施行的结果,但又是官僚的推动力。它们不但从外部给予官僚政治以有力的影响,而且变为官僚制度内部的一种机能,一种配合物。”[7]43“宗族与政权、宗法与政治的结合,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一体化社会结构。”[11]它使传统社会在两千多年中保持了长久的稳定性。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起的单位制度可以看作是对传统社会管理制度的发展。作为传统家族和封建性社会组织世俗化的替代品,单位是国家和社会的双重代理人:从单位与国家的关系来看,单位作为国家政权的延伸或者本身就是国家政权的一部分,既是整个政治体系的支撑者,又是国家政策的最终落实者。从单位与个人的关系看,它为个人安身立命提供了公共空间,任何人只有依靠单位赋予的身份才能获得行动的合法性基础。国家运用单位制度将社会成员有机地联系起来,实现对整个社会的有效调控。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尽管单位的政治和社会功能有所式微,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社会管理格局,这为我国腐败问题民俗化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支持。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单位获得了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不可能拥有的权力,获取资源的能力显著提高,单位的独立意识随之增强,它们极力利用各种可能的机会为本单位争取各类资源并努力使之固化,其成员可以尽情享有这种制度带来的福利,而单位之外的成员只能望洋兴叹。单位制度和单位思维极易形成行业利益、部门利益和单位利益,导致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并诱发集体性腐败,而且这种腐败具有制度上的合法性,往往被人们认为是理所当然,更容易被多数社会成员所认可和接受,逐渐成为一种习惯。

虽然以上是从传统文化、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等方面论述腐败问题民俗化倾向的路径依赖,但实际上这些因素往往不是单独发挥作用,而是互动的,是历史的连续性、文化的传承性、制度的刚性和人们思维的惯性的共同作用,形成了腐败问题民俗化倾向的路径依赖。

三、破解腐败问题民俗化路径的对策建议

路径依赖理论为我们认识制度演化提供了一个理论视角,它告诉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制度变迁的基本规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作出理性选择。当然强调历史传统对制度变迁的影响并不意味着人们在制度变迁过程中无所作为。制度经济学认为,新制度的建立需要一定的条件,遵守“刻点均衡”原则,即制度创新只有在新制度的收益超过旧制度收益这个“临界点”时才可能发生。根据制度变迁的这一规律,进行制度创新,建立新的报酬递增机制,将制度演化引入我们预期的路径上来,建立有利于预防和消除腐败的社会结构和制度体系,这是摆脱腐败问题民俗化倾向的关键。

(一)大力推进制度创新,从源头上预防和消除腐败

首先是大力推进依法治国方略,保证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依法进行,保持各项制度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其次是大力加强制度建设。我国现行的干部人事制度、司法体制、行政管理体制和财税体制等公共权力运行机制还不完善,权力的制约监督体系尚不健全,体制自身的监督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这为腐败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因此,必须推进制度创新,堵住体制漏洞,强化权力运行的制约与监督,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切断传统文化中消极因素演化的体制路径,从源头上预防和消除腐败。

(二)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武装全党,增强党员干部的拒腐防变能力

反腐败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解决人的思想文化素质问题,没有良好的思想文化素质,再好的制度也无济于事。对于长期处于执政地位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加强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尤为重要。因此,必须建立对党员干部教育的长效机制,持续开展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党的根本宗旨教育,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党员干部,帮助他们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地位观、权力观和利益观,坚守道德底线、职业底线和法律底线,始终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保持党员的先进性,自觉抵制各种类型的腐败行为。这是消除腐败,避免腐败问题民俗化的根本所在。

(三)大力开展公民教育,营造全民共同抵制和反对腐败的社会氛围

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转型时期腐败频发与公民精神的缺失密切相关,我国民众长期坚守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和“不与官争”等传统信条在客观上为腐败行为提供了深厚的社会土壤。开展公民教育,要大力进行民主法制教育,不断提高公民的法制意识。邓小平强调:“要讲法制,真正使人人懂得法律,使越来越多的人不仅不犯法,而且能积极维护法律。”[12]254大力推进法制教育,用法治精神来教育人、塑造人,增强全民族的法治意识,增强全社会依法办事的观念,争取做到人人知法、懂法、守法,敢于捍卫法律的尊严和权威,夯实人人反对腐败的社会基础。要大力开展思想道德教育,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必须持续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持续深入地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全社会范围内旗帜鲜明地倡导并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努力提高全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平,才能为反腐败构筑牢固的思想道德防线。

(四)严厉打击和惩治腐败分子,大幅提高腐败的成本

“刻点均衡”理论告诉我们,只有新制度的收益超过旧制度的收益,新的报酬递增机制才能形成。我国当前腐败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腐败的收益远大于腐败成本,这是腐败的原动力。消除腐败必须大幅提高腐败成本,降低腐败收益,从而消除腐败的原动力。根本方法就是加大对腐败分子的惩处力度,让腐败分子为腐败行为付出巨大代价。这既让腐败者支付高额的腐败成本,又让清廉者获得清廉收益,实现整个社会心理的总体平衡,从根本上斩断腐败问题民俗化的利益链条。

标签:;  ;  ;  ;  ;  ;  ;  ;  ;  ;  ;  ;  

我国腐败大众化趋势的路径依赖分析_路径依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