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技媒体智库平台建设路径及架构
夏 青,侯 萌
(科技日报社,北京 100038)
摘要: 随着移动互联网兴起、媒体形态转变,打造科技媒体智库平台,发挥其在研究内容、传播范围、国际影响力等方面的特有优势,是服务国家科技创新战略、进一步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举措。本文分析国外科技媒体智库发展趋势,概括科技媒体智库应具备的智能聚合技术、内部知识资源积累、专业研究人才储备三大要素,对我国建设科技媒体智库平台进行了发展路径规划以及机制、人才、资讯库、平台架构等方面的思考。
关键词: 科技;媒体智库;中国科技资讯库;平台
随着互联网、物联网的迅猛发展,媒体智库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如何更好地认识新的媒体时代特征及传播规律,占据现代舆论主战场,提供决策建议,引导理性思考,是建设及发展更具“思想工厂”性质的媒体智库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思考核心。
1 媒体智库的内涵
智库是指以公共政策为研究对象、影响政府决策为研究目标、公共利益为研究导向、社会责任为研究准则的专业研究机构[1]。媒体智库是以媒体为主体创办的智库,一方面强调联通及对接思想供求双方的平台属性,将媒体与智库专家共同生产新闻产品常态化、长效化[2],以满足公众理解新闻信息深层意义的更高、更为日常的需求,为媒体深耕内容、经营转型、融合发展等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另一方面具有媒体独特且灵敏的发现问题、捕捉舆情、推广宣传、评论政策的能力,从而能将传统新闻理念所追求的一般新闻信息的“快”与以深度研究为抓手、以专业成果为独家的“深”有效结合,形成媒体融合转型的重要价值及核心竞争力[3]。
非参数检验的结果表明,性别、家乡地理位置、是否华裔3个因子在地方感的各维度上基本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他人口学特征的组间差异则不是很明显。因此可以分析这3个因子的具体差异情况,从而考察其对留学生地方感形成的影响。在Excel里以地方感维度为x轴,地方感均值为y轴,分别绘制出不同性别、家乡以及华裔非华裔在不同维度上的均值对比图,如图4~图6所示。
2 国内外媒体智库的发展
2.1 国外媒体智库分类及评价
国外媒体较早意识到自身的智库属性。目前,国外的媒体智库主要分为3类:以彭博社(Bloomberg Media Group,美国财经媒体)为代表的智库型媒体;以经济学人智库(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依托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组建)为代表的运营相对独立的研究机构;以《卫报》移动创新实验室(The Guardian Mobile Innovation Lab,由英国《卫报》2015年所建)为代表的媒体内部研究开发部门[4]。
当被告人没有聘请辩护律师时,就不应该召开庭前会议,因为,庭前会议时控辩双方会对证据等问题发表意见,看是否持有异议,并且会确认争议的焦点。像这样专业的法律事项,在缺乏辩护人参与的情况下,庭前会议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也不利于保护被告人的权利。当被告人聘请了辩护律师为其提供充分的法律援助,并且正确理解了在庭审前对证据不表示异议的法律后果和意义的情形下,才能适用庭前会议程序。在这种情况下才能真正做到既提高了诉讼效率又保障了被告人的权利。其次,因为考虑到基层法院案多人少的现实情况,对于那些当事人没有争议并适用简易程序审判的案件,通常无需召开庭前会议。
随着媒体转型的推进,国外媒体近年更加注重智库建设的投入,发展很快;一些常年关注某垂直领域并掌握该领域具体情况、一手资料、丰富专家资源和行业数据的媒体更是早早在向智库转型的过程中,通过大量专业分析报告、行业咨询的产出获得了营收效益、品牌形象双丰收。整体来看,国外媒体智库不仅形成了众多有影响力的成果,为传统媒体转型提供支持,也为行业整体发展提供了借鉴参考,但与专业智库相比,媒体智库影响力依然较弱。
2017年8月,为配合“平安西江”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广东海事局在西江(广东段)沿江肇庆、云浮、佛山、江门、中山和珠海六市开展了以“平安西江 青年守卫”为主题的青年突击队共建活动。
2.2 我国媒体智库的发展
第二,建立健全制度化的传媒决策咨询机制势在必行。在通常情况下,各项大的决策都应通过决策咨询和第三方科学评估,努力实现决策目标与一线实践需求相统一。
总体而言,我国媒体智库发展相对起步较晚,但赶上了信息化、经济全球化这一高速发展时机;中国权威媒体型智库在资源和人才储备等方面更具国际化特点,具有后发优势,且已经迎来以媒体融合发展和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为大背景的新时代。
3 国内外科技媒体智库发展
而我国仍缺乏专业的科技媒体智库。我国媒体智库基本来源于传媒机构内设的市场观察或新产品研发部门,以如下3种发展模式为主:一是与决策部门联系密切、以内参为主要产品的新华社模式,如2012年转型媒体智库的瞭望智库,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发布的《2017全球智库报告》亚洲90家顶尖智库之中,中国上榜的28家智库中唯一的媒体智库,排名第68位[7];二是由期刊理论版进化为智库研究、成果发布的专业性平台的光明智库模式,由《光明日报》于2014年创办理论周刊《智库》版,开全国主流媒体之先河,在其学理探索、会议跟踪、成果推荐、专家访谈等六大类内容的积累沉淀基础上于2017年成立光明智库;三是致力于数据智力与精准服务的新型智库,如2014年成立的南方舆情数据研究院,在全力打造地方性质的舆情服务平台之后,从2017年开始向数据驱动型智库转型,运用“传媒+数据”的跨界思维,积极整合各方优势资源[8]。
一是转变传统新闻的生产方式,以深度研究为核心抓手。具有代表性的是《经济学人》杂志下属的经济学人智库(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EIU),其科技季刊(Technology Quarterly)主要由以常年关注某垂直领域的科技领域专家、科学家等智库研究员撰写内容——这些作者掌握该领域的具体情况和一手资料,所撰写的报告具有极强的专业性。
二是大力促进科技与媒体的相互融合。美国《纽约时报》的纽约时报实验室(Nytlab),标榜自己既是科技公司又是媒体公司。其成立之初的主要责任是研究媒体转型发展的新技术,以讲好新闻故事,但随着对技术的关注加深,该实验室不断开拓经济、科技、医疗、社会等众多领域选题,如在2016年第四季度以大量精力关注计算机视觉并将其成果应用于奥运会、选举等标杆型新闻报道[4],研究成果被业界认可,具有较强的行业影响力。
首先,为保证地理空间数据可批量、分幅提取,相关人员可依据数据基本信息命名规则,对现有数据进行定义,如数据范围、数据坐标系统、数据图幅、分幅比例尺等。同时依据现有分幅标准,相关人员可对现有分幅比例尺中图幅数量进行计算,并设定对应横、纵坐标名称。
科技媒体智库是科技型媒体与科技领域专家共同生产新闻产品,以深度研究为抓手、以专业报道为核心竞争力的媒体。国外科技领域媒体智库发展趋势有3方面。
4 建设科技媒体智库平台的方式
随着移动互联网兴起,媒体形态由报刊、电视、出版等传统媒体演变至门户网站、博客、搜索引擎等互联网媒体,又随着受众消费内容的设备从PC端转至移动端,对内容生产方式提出新的需求。据《2018互联网趋势报告》数据显示,中国移动互联网媒体/娱乐使用时长2018年3月已达平均每日32亿小时,同比增长22%,其中移动互联网新闻使用时长从2016年3月的平均每日1.4亿小时,大幅上升至2018年3月平均每日3.52亿小时,以技术驱动的智能媒体时代已经来临。
组建媒体智库的关键在于大力发挥媒体智库的优势,如其特色研究内容、广阔传播范围、强大国际影响力等,同时建立能够保障媒体智库良好专业性以及商业发展可持续性的特色研究体系与高效运行保障制度。在智能媒体时代,推动建立与科技传媒地位作用和发展趋势相适应的媒体智库,打造科技媒体智库平台,是服务国家科技创新战略、进一步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有力举措。
4.1 科技媒体智库应具备的要素
目前,我国手机新闻客户端用户规模已经达到5.9亿人,智能移动终端已经是媒体智库的必争之地。单纯发布研究报告已经没有太大机会,移动互联网社群经济以及垂直细分服务时代已经到来,不再能仅凭单一信息顺利留住用户。对信息资讯的需求是刚需,对服务的需求更是刚需,做好服务可以增加粘性。
其次,新教育人在积极探索阅读理论的同时,自觉地开展了许多阅读的实践与行动,为推进中国的书香校园建设和书香社会的形成,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建设科技媒体智库平台,要重视智库作用,善于运用智库成果,采取业绩导向、目标管理的考核评估办法,加强与国内外相关智库的交流交融,通过领军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推动其跨越发展。
建设科技媒体智库平台,实现服务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的总体定位,需要打造一个针对科技创新领域的垂直细分O2O市场的新闻聚合智能终端,以及专业的全国科技创新服务智库终端,实现网库一体,提升智能分类、智能聚合、智能发布、智能推送、深度报道、专业服务等方面的竞争优势。
第三,专业研究人才储备是关键。媒体智库由媒体转型而来,使原先从事采编等工作的大量人员转而从事研究分析工作难度较大,需要大量的时间积累和其他机制的匹配。建设科技媒体智库平台也是同理,不管是由科技领域专业媒体作为转型前的主体,还是作为牵头组织来整合一众研究机构、专家资源,具有科学素养、研究潜力以及沟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都是重中之重。
4.2 科技媒体智库平台建设路径
第一,智能聚合技术是创新引擎。通过智能分类与推送技术,重铸PC端和移动端的智能发布优势。利用智能分类技术,对PC端专题用户需求进行深度分析,从而建立智能频道发布、个人定制栏目新闻两种渠道,提供个性化新闻定制生产与推送。通过移动客户端,将根据舆情热度和用户阅读习惯进行匹配的科技资讯,通过头条+专题+直播的传播形式精准推送给用户,充分满足用户追求分享、互动的心理需求,精准地贴近用户的真实情感。积极探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聚合新内容,打造深度报道与专业服务优势,从传统的科技新闻门户型网站逐步实现向科技智库媒体平台的转型。
三是深化“媒体+智库”的发展路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与公民社会项目”(TTCSP)研究的智库评价标准包含媒体美誉度,擅长沟通媒体与大众的能力,使用互联网社交媒体工具连接政策制定者、公众及记者的能力等[6]。近年,在找准自身发展定位、明晰研究领域专长的基础上,国外高端科技智库产出了形式丰富多样的智力产品,如时效性较强的简报和快讯等,科技智库产品的传播渠道也已从各种传统出版物拓展到新兴网络媒体,向决策者和社会公众输送。
第一,要解决目前媒体智库建设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布局散、整体水平较低的问题,首先要正名定位,即将建设科技媒体智库平台事项纳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规划,以便为国家相关扶持政策所覆盖、统一扶持和管理。
当前我国媒体智库的发展仍旧处于探索阶段,未形成清晰的类型和路径模式,相关研究也较为分散。我国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始于2015年12月,25家试点单位中仅新华社一家具有媒体属性;而到次年5月,国内宣布成立智库业务部门或整体向智库转型的媒体机构已达15家之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5]。在传统主流媒体向媒体型智库转型的关键机遇期,以4家中央媒体、2家地方媒体、4家市场化媒体和5家门户网站为先的媒体机构各自有所侧重,或重调查研究、理论研究,或重平台属性,走出了不同的发展道路。随后,出现了以广电媒体内部的研究机构为依托而建立的媒体智库,以及社会企业和民营网络媒体机构开办的一批以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和媒体市场发展为主要研究方向的研究机构,如腾讯媒体研究院、中广互联等。
第三,以人才队伍建设尤其是领军人才的打造作为发展的内核动力。科技媒体智库平台应优化内部人才结构,重点发展兼具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及新一代信息科技意识和能力的人才,培养政治性、专业性、综合性、实践性、前沿性、国际性都很强的领军人才;并加快人才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健全,以有效机制克服人才的慵懒、消极、不作为等问题,通过双向用力,强化智库人才建设的内在动力与创造活力。
4.3 科技媒体智库平台的架构思路
第二,内部知识资源积累是竞争基础。科技智库存在数据碎片化、使用率低、研究支撑力缺乏等问题,其产品定位更多面向行业和企业需求,而科技领域研究报告的形成需要专业数据库提供有力的支撑,即需要构建基于云构架的多功能、智能化的科技媒体智库平台的数据库分类标准、框架等,研究面向各级科技管理部门按需取用、按需开发的管理、使用机制。
第一,通过大数据智能聚合技术,建设中国科技资讯库,作为科技媒体智库平台的核心。中国科技资讯库包含科技部系统、各科字口部门、相关经济部门、地方和国际相关组织等科技创新政策、成果、资讯等方面信息的梳理,基于云架构,具有搜索、分析、推送等多种功能,是集科技创新政策数据库、政策解读库、成果库及资讯库为一体的智能化的科技媒体智库数据库。其内容架构初步按照《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以及《“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涉及的国家重大专项、面向2030年的重点工程与重要计划,聚焦中国科技发展最前沿的智能制造、量子通信、新能源汽车等专题,并整合科技领域顶尖媒体、行业网站、专业科技公众号,尤其是科技日报社内部报网微端资源,深入分析全球科技与产业发展热点及科技部、国家科改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地方、国内、国外等科技资讯,从科技政策、科技动态、科技成果、领军人物、领军企业等方面进行海量咨询的智能聚合和智能分类。
第二,构建专业化科技媒体智库产品发布平台与输出平台。针对普通智库产品缺乏专业传播因而传播力与影响力皆有不足等情况,结合不同主体、不同人群的需求特点,研究科技媒体智库产品的输出机制,创新工作组织方式,探索精准投放机制,丰富表达方式,进一步完善全媒体渠道,线上线下相结合,充分发挥科技日报、科技部门户网站、中国科技网的主阵地作用,加强与新媒体、流媒体的合作,从而增进宣传推广力度。其中,由PC端首先构建智能频道发布、个人定制内容两大渠道,提供个性化新闻定制生产与推送,打造深度报道与专业服务优势,实现内部知识资源积累、外部专家资源积累,也是有益的尝试。
第三,搭建政策舆情监测分析平台,建立舆情监测制度,组建舆情监测队伍,以畅通意见反馈渠道,有效解决智库研究“单行道”现象,实现政府、媒体、科研工作者/专家学者/公众的良性互动,及时跟踪收集民意,促进我国科技政策制定的科学化与民主化;及时、全面地监测新闻网站、论坛、报刊、博客、微博等,及进行数据的抓取、挖掘、聚类、分析,提高舆情监测、研判、预警和处置水平;同时,也打破信息传播单一方向的模式,全面、准确了解智库产品实施效果,为产品优化调整提供支撑。
where Qmat is the material loss factor, Qrad is the radiative loss factor, Qsca is the scattering loss factor and Qcont is the contaminant loss factor.
第四,建设科技媒体智库平台的人才资源库。依托传统媒体优势,加强机制创新、吸收“互联网+”模式,围绕科技和产业热点领域,构建由一百家高校/研究院所、一千个特约研究员/撰稿人、一万家科技创新型企业组成的“百千万”科技领域媒体智库线下网络,沉淀领军人才、高端智囊、独立研究人才、新型综合人才等科技媒体智库高端人才资源。
第五,搭建科技媒体智库政策评估平台,建立政策评估机制并深入系统地开展评估,定期跟踪分析政策落实情况,全面、准确了解政策实施效果,深度分析科技政策执行困境的产生机制及制约因素,提出现有创新政策体系中存在的空白地带和亟待完善之处,为政策优化调整提供现实依据;同时也要规范科技创新政策评估过程,灵活、高效运用评估结果,以进一步为政府科学决策建言献策。
短短几十分钟车程,听了这几个起伏跌宕、诡谲奇特的故事,是不是能归纳出一些人生智慧呢?坐霸王车赖账的事,相对简单。长程载客,先收点油钱自保,该是行规,也是常识。队长遇上武林高手的事,也不算怪,对乡下来的长者,他不但没有包容体谅,反而唠叨欺生,受了教训,也是自找。而且,因此改变待人处世的态度,长远来看是好事。
参考文献:
[1] 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 2013年中国智库报告[R].上海,2004.
[2] 任湘怡. 现代传播体系下的传统媒体转型融合[J]. 青年记者,2018,24(8):37-38.
[3] 崔士鑫. 中国特色的媒体智库建设——发挥媒体智库作用,提升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水平[J]. 新闻战线,2018(2):16-18.
[4] 耿磊. 国外媒体智库现状[J]. 新闻战线,2018(3):45-47.
[5] 吴亮,夏宇,马岩. 媒体融合发展对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路径研究[J].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31(8):879-887.
[6] 芮雯奕.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技智库建设特点及启示[J]. 智库理论与实践,2016,1(2):114-118.
[7]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2017 Global Go Tank Index Report[R]. Philadelphia, 2018.
[8] 戴学东,洪丹,米中威. 南方舆情3.0:“传媒+数据”,打造数据治理与精准服务新型智库[J]. 传媒,2017,(18):15-18.
The Enlightenme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Foreign Sci-Tech Media Think-Tank on China's Construction of Sci-Tech Media Think-Tank Platform
XIA Qing, HOU Me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aily, Beijing 100038)
Abstract: As the rise of the mobile Internet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edia form, China has to build a sci-tech media think-tank platform to expand advantages in research content, communication scope,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etc.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serve the national sci-tech innovation strategy and further enhance the soft power of 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foreign sci-tech media think-tank,summarizes three elements of sci-tech media think-tank, which are intelligent aggregation technology, internal knowledge resources accumulation and professional research talents reservation, with the suggested paths of how to develop China's sci-tech media think-tank platform by discussing its planning, mechanism, talents, architecture,database and other aspects.
Key words: science & technology; media think-tank; China's sci-tech information database; platform
中图分类号: G327.712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772/j.issn.1009-8623.2019.01.007
第一作者简介: 夏青(1986—),女,理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新闻、人力资源管理、科技新闻传播。
通讯作者简介: 侯萌(1978—),女,经济法硕士,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新闻传播、电子政务、舆情分析。电子邮箱:houm@most.cn
项目来源: 科技创新战略研究专项“科技媒体智库平台发展研究”课题(ZLY201706)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 2018-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