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建设须避免三个误区论文

特色小镇建设须避免三个误区论文

特色小镇建设须避免三个误区

文_王笑宇

自2014年起步的特色小镇建设作为我国新时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创新之举,贯穿着产业融合、社区和谐、生态环保、文化创新、旅游休闲等多重发展理念。培育、建设特色小镇并使其健康发展,有利于破解“大城市睡城”“资源发展瓶颈”“环境污染”等问题,能够促进创新创业、形成新的人才、金融、社群等聚集平台,优化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可持续发展。同时,特色小镇的建设还可以提高文化社区、休闲社区、创业社区的工作、生活质量,形成新的生活聚集区与经济增长点。

特色小镇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就掀起了一股大干快上的特色小镇建设热潮。由于特色小镇并不是特色镇,即其并非传统小城镇概念,也不同于产业园区开发、传统旅游景区开发或房地产社区开发,而是一种生产、生活、生态的高度融合综合体,有其特殊的内涵和要求。但在现实建设中,各地区的特色小镇建设或为争取政策扶持资金、或为圈地建设房地产、或为资本市场炒作概念,存在着盲目申报、主题特色不突出、跑马圈地闲置资源、大量克隆模仿、盲目炒作题材等现象。也正因此,2018年9月28日,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先后印发实施《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文件,旨在明确问题、纠偏目前特色小镇的发展现状。鉴于此,特色小镇的建设与开发过程要系统科学,避免以下几个误区。

一是避免重数量不重质量,只求大干快上。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共有省级特色小镇2000个,包括旅游小镇、电商小镇、体育小镇、基金小镇等诸多小镇类型。建设特色小镇的本意是通过其小而美的小镇形态、建设运营模式、产镇融合方式,对周边区域形成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其特色产业发展、生活方式引领、生态环境支持,形成一镇一业、一镇一景、一镇一区的新型城镇化范例。虽然各地区在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上都提出创新发展、多产融合、绿色环保等发展理念,并要根据本地特点、特色开展市场化运作,但在实际工作中,因为各地政绩要求、争取扶持资金需求等原因,难免出现地方政府牵头组织,联合大企业大干快上的局面。诸如政府采取设定关门时间、制订倒排工作时间表等方式,倒逼特色小镇的建设在短期内出成绩、见成果,忽视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也忽视了产业基础与社区基础。其中,有些地方的特色产业缺乏唯一性与多产融合基础,有些地方则纯粹是社区形态,缺乏产业与特色文化,不具备发展特色小镇的基础条件。这些措施一方面会拔苗助长催熟并不成熟的特色小镇项目,另一方面也会造成重大投资隐患,存在国有资产流失风险。

因此,在特色小镇的建设上,要避免注重数量不重视质量的大干快上,真正做到结合本土特色、明确地方目标、梳理特定思路,将特色小镇作为地方新型特色城镇化建设的抓手,通过特色产业、特色文化、特色社区的综合体建设,真正做到生产、生活、生态完美融合发展。

李建明的收藏范围不再局限于像章,塑像、红宝书等各种与毛主席有关的红色物件,进入他的视野。有次花了2000元,拉来整整两汽车毛主席石膏塑像,小的五六十厘米,大的一人多高。他经常去废品收购站。毛主席语录红宝书,塑料皮与内页被拆分了。他出比收购时高出一倍的价钱买下,然后一一对上、装好。

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其区域间的地域文化特色差异不大,少数民族的地域风情并不能成为特色小镇长期发展的基础,而且缺乏文化内涵挖掘,缺乏产业关联的表层化、表演化、主题公园化特色小镇建设,在短期看是快速完成了小镇建设,但长期看是提前透支了市场的预期与信任,也为小镇未来的发展埋下隐患。同时,特色小镇的建设也不是简单的复制,诸如互联网小镇、电商小镇、体育小镇等不一定适合当地的资源禀赋、市场环境与产业特色,还是要在一、二、三产融合,在有一定基础的传统产业上添加新元素、形成新组合上做文章。如台湾某牧场深入挖掘农场牛奶加工的产业内涵,增加牛奶加工体验活动,添加奶牛相关的观光农场体验产品等,利用产业原真性吸引游客,通过游客传播产业品牌,跨界融合、互利发展。我国的特色小镇建设要深入挖掘自己的传统优势、产业优势和内涵,通过一、二、三产融合的方式,在打造特色小镇的同时激活原有业态,培育新生业态,不断培育,逐步迭代发展。

二是避免缺少特色内涵,陷入同质化竞争。 在实际建设中,诸如新疆、西藏、广西等部分西部地区的新型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中心城市的集聚功能较弱,辐射、延伸能力有限。与之对应的,围绕传统一线中心城市的产业体系、商贸流通、现代制造、教育科技、美丽宜居等功能远远弱于首提特色小镇的江浙等中心城市。也正因此,依托中心城市的产业发展就相对比较滞后,新产业、新业态培育不足、产业聚集度不够,依托于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市场发育也不成熟,相对的经济发展较为滞后,进而导致内需不足,消费能力有限。而越是以上地区就越有动力申请、建设特色小镇,意在申请国家资金、资源支持的同时,探险一条弯道超车的发展捷径。但由于特色产业不足、特色业态不全、经济实力有限,其大部分地区仍然围绕文化旅游、生态农业、体育康养等主题建设特色小镇。尽管在策划、规划过程中强调各自的文化特色,但还是围绕旅游业在讲故事、做文章,各小镇间的同质化竞争也较为明显。

国家尚未出台针对磷石膏利用的强有力的相关政策、措施、标准,[6]规定了磷石膏主要质量控制指标的标准中的数项指标也亟待修订完善。另外,针对磷石膏综合利用的基础性、前瞻性技术研发投入严重不够,大掺量的综合利用技术没有突破,[7]缺乏产业化、大规模、高附加值利用的高端技术。

据查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始建于1902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后经多次大学演变于1931年7月北平师范大学与北平女子师范大学合并,定名国立北平师范大学。1932年经教育部正式批准改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北平师范大学迁往西安,与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组成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春,西安临时大学迁至汉中,改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北平师大改为西北联大教育学院。同年8月,西北联合大学教育学院改为师范学院,后改称国立西北师范学院。

三是防止目标不清,主题策划缺位。 经过几年的实践,业界普遍达成共识,即特色小镇既不是传统意义的行政镇,也不是产业园区或风景区。行政镇是行政区划概念,且不一定有产业存在,既可以有文化特色也可以仅是居民聚集区。但特色小镇在设立之初就确立其融合产业、文化、旅游、社区等诸多功能,是新型城镇化的代表,是以特色产业为依托,以特色主题为基础,以特色文化为核心,生产、生活、生态融合为发展方向的新型特定区域。

以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在起步之初就突出其产业、社区、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区域特色。首先,特色产业精准,例如义乌的小商品批发、永康的五金产品制造、乐清的低压电器、上虞的灯泡市场等都有几十年的产业积累;其次,社区与旅游融合发展,不论是乌镇、同里还是周庄都是社区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典范,旅游的发展带动了社区,社区的成熟服务旅游;再次,文化特质突出,诸如茅盾故居、木心美术馆等不一而足。

因此,在建设特色小镇之初,一定要明确主题策划工作,围绕区域特色产业、特色文化,深入挖掘其内容和潜能,通过产业、社区、旅游、文化等跨界组合,延展产业活力,激发社区潜力,丰富旅游内容,升华文化内容。在带动整个产业链发展的同时,满足好生产、好生活、好旅游、好生态的发展需求,形成良性的生态共生关系,打造特色小镇的持续发展动力和可持续发展基础。

(作者系北京云蒙山旅游投资集团副总经理)

(责任编辑 范丽君)

标签:;  ;  ;  ;  

特色小镇建设须避免三个误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