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对我国工业结构竞争力的影响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跨国公司论文,竞争力论文,结构论文,我国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入驻我国的FDI中有70%聚集在工业部门,而且FDI产业已自成结构,对我国工业结构产生重要影响。从FDI贡献方面,我国学者(郑京平等,1998 ;沈坤荣,1999;郭克莎,2000;王岳平,2001;赵晋平,2002;江小涓,2002;陈明森,2004)先后用FDI工业的行业偏离指数、FDI工业参与度、FDI工业对工业增长贡献率、FDI工业结构系数和专门化指数等对FDI工业的结构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跨国公司FDI大大加快了工业结构升级。但这些成果在揭示FDI对工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方面还不够深刻,难以对我国工业结构竞争力及其安全作出判断,其主要原因来自对工业结构的划分上。
工业结构国际竞争力是国际竞争力的一个组成部分。一般说来,工业结构先进的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占优势,相反,工业结构落后的国家处于竞争劣势。日本及东亚4个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地区的奇迹证明,工业结构的有效调整是增强一国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联合研究组,1996、1997)。
既然跨国公司FDI促进工业结构的升级过程也是工业结构竞争力提升过程,那么工业结构升级的方向是什么?FDI提升我国工业结构机理何在?本文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产业分为先导工业群、主导工业群、支柱工业群和劣势工业群。由于工业结构升级是主导工业群交替实现的,因而我们假说,FDI产业集聚在主导工业群,从而提升了我国工业结构竞争力。为了进一步验证分析,本文建立FDI产业贡献指标体系,通过实证揭示FDI提升我国工业结构竞争力的机理,进而推测出跨国公司在华直接投资战略,同时提出我国规制FDI的战略导向。
一、基于主导产业群的产业结构升级方向及我国现状
(一)主导产业理论与产业结构升级方向
主导产业来自罗斯托(W.W.Rostow)的主导产业理论。主导产业理论认为经济增长主要是由一组主导部门或主导部门综合体系率先采用先进技术,降低了成本,扩大了市场份额,扩大了对其他一系列部门的需求,从而带动了整个经济的发展。
世界各国的工业化进程经验表明,虽然世界各国具体国情不同,在工业化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主导部门群,但是主导部门的替代存在严格的演变顺序。自近代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经历了5次主导部门更替(见表1)。前期主导产业群为后期主导产业群的发展打下基础,主导产业群的每一次交替都带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表1 主导产业及其产业群更替表
主导产业部门主导产业群
第一主导产业群纺织业 纺织产业、冶铁产业、采煤产业
第二主导产业群纲铁产业早期制造业、交通运输产业、钢铁产业、采煤产业、造船产业、铁路修建产业、纺织产
业、机器制造、铁路运输、轮船运输业等
第三主导产业群电力产业、汽车产业、电力产业、电器产业、机械制造产业、汽车产业、化学产业+第二主导产业群
化学产业、钢铁产业
第四主导产业群汽车产业、石油产业、耐用消费品产业、宇航产业、计算机产业、原子能产业、合成材料产业+第三主导产
钢铁产业、耐用消费业业群
第五主导产业群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生物工程产业、宇航产业等+第四主导产业群
资料来源:苏东水:《产业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版),第237页。
现代工业结构竞争力实质是主导工业部门阶段性的替代过程,通过主导工业部门交替和扩张,优化和提升工业结构竞争力。由于不同工业部门主导下的工业结构标志着不同的核心竞争力和工业化阶段,工业结构升级可以代表竞争力来源和竞争方式的转变。主导工业群不仅是具有比较增长优势和比较规模优势的部门,而且它们具有较高的产业关联度、带动作用和新技术的扩散效应,因而它是结构竞争力的核心力量。工业结构升级的方向就是主导工业由传统工业群向高技术工业群的转变。
(二)我国主导工业群认别
工业部门的比较规模优势和比较发展优势共同决定它在工业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工业部门对工业销售收入及其增量的贡献表示了工业部门的两种不同优势。比较规模优势和比较发展优势指数是以工业部门的边际贡献与平均贡献相对工业所有部门的平均状态而计算。
以工业部门的平均状态为参照系的座标圆点,把位于座标系的4个象限中同类集合起来,就形成了四分法工业群(见表2)。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一些先导工业逐渐演变为主导工业,一些主导工业逐步演化为支柱工业,有一些支柱工业逐渐沦为到劣势工业,这是工业结构的演进过程,4类部门群更迭表明工业结构竞争力的提升过程。
表2 工业部门贡献率、比较优势指标与工业群的4种类型
注:SR[,oi]、SR[,ti]分别为起始年度和终止年度的工业部门销售收入,SR[,0]、SR[,t]分别为起始年度和终止年度的工业销售总收入。
资料来源:赵果庆:《我国产业部门群结构与战略性调整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06年第1期。
1999年和2004年我国36个工业部门、FDI工业部门销售收入数据所用数据来自2000年和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以表2所列计算式求得各工业部门相应的AC与MC值(见附表),① 再进一步计算比较优势指标后得到近期我国四象限工业群(见表3)。
表3 近期我国产业四象限产业群分类
Ⅱ:煤炭采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家具制造业化学原料 Ⅰ:石油加工和炼焦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
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
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Ⅲ: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
选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制品业、纺织服装制造Ⅳ:食品加工业、纺织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力工业。
业、皮革制品业等
进一步对4类工业群对总销售收入及增量的贡献率再统计得出我国工业群结构(见表4)。
表4 1998~2003年4个工业群对总销售收入的贡献率、超前系数
指标/群别 先导部门群 主导部门群 支柱部门群 劣势部门群
边际贡献率(MC)10.756 48.845 18.465 21.935
平均贡献率(AC)10.289 41.913 21.017 26.781
超前系数(β) 1.045
1.165
0.879
0.819
资料来源:根据1999~2003年《中国统计年鉴》的工业部门销售收入计算。
从边际贡献率看,主导工业群对我国近期销售收入增长的贡献率最大,销售收入增长率的近1/2是由主导工业群贡献;其次是支柱工业群和先导工业群,两者相差不大;劣势工业群的20个部门对销售收入增长的贡献率在10%。从平均贡献率看,主导工业群对销售收入的平均贡献率最高,其次支柱工业群,两者相差不大。从超前系数看,主导工业群的超前系数最高,有较强的带动作用,先导工业群次之,而支柱工业群与劣势工业群滞后发展,以劣势工业群最突出(见表5)。
表5 FDI工业和民族工业部门对其总销售收入贡献
注:SR[F][,0i]、SR[F][,ti]分别为工业部门中FDI工业的计算起始年度和终止年度的销售收入,SR[F][,0]、SR[F][,t]分别为FDI 工业在计算起始年度和终止年度的总销售收入,SR[N][,0i]、SR[N][,ti]分别为起始年度和终止年度的民族工业部门的销售收入,SR[N][,0]、SR[N][,t]分别为起始年度和终止年度的民族工业总销售收入;RCA[N][,i]、RCA[F][,i]分别为民族工业群与FDI 工业群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二、近期FDI工业对我国工业群结构贡献
(一)FDI工业对所在工业部门的贡献指标
FDI工业是外来企业种群,由于民族工业部门的配套能力、要素密集程度和溢出效应不同,以及跨国公司战略取向和FDI的类型不同,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工业结构。为了进一步比较民族工业与FDI工业结构,以及两者不同工业部门群的比较优势,除边际贡献率、平均贡献率和超前系数指标外,还引进一个显性比较优势指标(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见表5)。如果,RCA[N][,i]>1,表示民族工业群具有比较优势;RCA[F][,i]>1,表示FDI工业群具有比较优势。
(二)集中度
在工业系统中主导工业部门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从总体看,我国贡献较大的前5个的工业部门中有3个是主导工业部门。从FDI工业看,前5个工业部门中也有3个是属于主导工业。而从民族工业看,前5个部门中有3个部门也是属于主导工业(见附表)。显然,主导工业部门是FDI工业与民族工业竞争力的焦点。
当然,尽管FDI工业与民族工业在主导工业部门中集中度比较高,但仍有比较大的差别。其一是,在集中度上,FDI工业AC、MC集中度(CI5)分别为53%和60%,远超过民族工业部门AC、MC集中度(CI5)分别为38.50%和42.33%的水平;其二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是FDI工业与民族工业争夺的部门,FDI工业主要集聚在高技术或技术密集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部门,而民族工业则主要要集中在技术创新能力弱、附加值低、高能耗的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生产供应业。
(三)FDI工业对工业群的影响
我国36个工业都有FDI企业进入,由于FDI规模、技术等不同,其对所在工业参与度和增长贡献有较大的差别,也自成体系嵌入工业群中,参与度超过50%的产业依次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见附表)。从FDI工业群参与度看,1998—2004年FDI工业对我国工业部门的平均参与度接近30%,其中,以对主导产业群的参与度高于平均水平,对劣势工业群的参与度接近30%,对先导工业群和支柱工业群参与度低于平均水平(见表6)。
(四)FDI工业与民族工业结构竞争力比较
从FDI工业看,贡献较大的工业部门依次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见附表),这3个部门的AC与MC的集中度分别为44.28%和51.45%。从民族工业看,贡献较大的工业部门依次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生产和供应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纺织业和石油加工业(见附表),这5个部门AC与MC的集中度分别为44.25%和47.34%。
显然,民族工业与FDI工业集中度和优势工业部门有较大差异(见表6 )。从FDI工业看,1998—2004年的FDI工业销售收入及增量的1/2以上来自主导部门群中的FDI企业,近1/5左右的贡献来自劣势工业群的FDI工业,而支柱工业群和先导工业群的FDI工业销售收入的贡献都在10%左右;从民族工业看,1998—2004年的民族工业销售收入及增量的1/3左右来自主导部门群中的民族工业,近1/4左右的贡献来自劣势工业部门和支柱工业群中的民族工业。这反映出,FDI工业聚集主导工业群提升了我国工业结构水平。
三、跨国公司对我国工业结构竞争力的影响
FDI工业聚集我国主导工业群,提升了我国工业结构水平,因为FDI工业看中的是主导工业增长率、市场成长和外部化资源。这一方面体现在,FDI工业销售收入的半数以上、FDI工业销售收入增量的60%以上都集中于主导工业群;另一方面,对主导工业群,FDI工业的超前系数高于民族工业的超前系数,而先导工业群、支柱工业群和劣势工业群中FDI工业超前系数低于同类民族工业水平,FDI具有强化主导工业,和发挥超前带动作用(见表6)。也应看到,FDI工业销售收入份额的大部分来自主导工业群的企业贡献,然而FDI参与主导工业超前系数却低于先导工业群的超前系数(见表6)。这说明,主导产业群中的FDI工业参与效率并不高。再者,FDI工业在主导产业群具有比较优势,民族工业则在先导工业群、支柱工业群和劣势工业群具有比较优势(见表6)。可见,FDI主要是抢占我国主导工业。
更重要的还在于,主导产业群中的竞争力主要是由FDI企业贡献的。1989年外国子公司占中国出口比例不足9%,而2001年这一比例跃升至48%。国外公司出口的90%以上是制成品,其中机械设备和其他制成品非常显著,外国子公司高技术产业出口份额从1996的59%上升到2000年的81%(UNCTAD,2002)。在2000年我国统计的5个高技术产业中,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的研究与开发费用与销售收入之比(R&D/SR)为0.692%,低于平均1.787%水平。而FDI对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平均贡献和边际贡献分别为79.35%和86.27%。从电子工业看,“以市场换技术”的方法没有直接换来预期的高技术(谢晓霞,2000)。这说明,我国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是低端组装,绝大部分核心技术由跨国公司所控制。
主导工业群具有较高生产率和先进技术,其对工业改造提供技术支持,因而它是一个以工业结构转换促进工业结构竞争力提升的有力的而且是必不可少的发动机。国家之间的主导工业群的技术进步能力与关联强度的差异决定国家主导工业的发展差异,决定国家经济增长率、增长方式和增长质量的差异,最终决定国家竞争力差异。由于主导工业的发展速度快,技术进步迅猛且日趋成熟,市场需求明显地扩大,利润增长较快,产业配套能力强,对FDI有较强的吸收能力。然而,FDI企业集聚我国主导工业群,并控制了大部分核心技术,从而会带来我国工业结构竞争力“空心化”的潜在风险。
四、结论与含义
跨国公司聚集我国主导工业部门群,使我国主导工业发生交替而带动了部门结构的升级,促进了工业结构竞争力的提升。显然,跨国公司以较大力量参与我国主导工业群,进而控制大部分核心技术,这是跨国公司在华直接投资战略取向。应当看到,在这种战略下如增加中国主导工业对跨国公司核心技术的过度依赖,将导致中国国际竞争力边缘化倾向。不言而喻,跨国公司对我国工业结构竞争力影响具有双重性,这决定了我国要对FDI规模、进入工业部门进行选择和规制。
为确保我国产业竞争力安全,我国应当修改与跨国公司的博弈对局,适当改变跨国公司在我国主导工业群中的占优战略以规避风险。其一是,适当限制FDI进入主导部门群,确保我国工业自主竞争力和对其他工业群的带动效应;其二是,有选择地让FDI进入先导工业群,鼓励FDI进入支柱工业群,尤其是大力支持FDI进入劣势工业群,运用跨国公司整合价值链,提高劣势工业部门的资源效率。更重要的是,在目前FDI工业参与以及控制水平下,应努力培育中国主导工业核心竞争力,带动工业结构竞争力的提升。
注释:
① 国篇幅有限,需要索取附表的读者请与作者直接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