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流通体系发展阶段的比较研究_商业论文

商品流通体系发展阶段的比较研究_商业论文

商品流通体系发展阶段的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品流通论文,发展阶段论文,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商品流通体系现代化是一个由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化经营的转化过程。商品流通体系的发展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商品流通体系的发展程度。本文从经济发展比较研究入手,试对商品流通体系的发展阶段进行划分,描述各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并与我国的商品流通体系发展状况相比较,以期得出若干政策性结论。

一、商品流通体系发展阶段

在经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经济发展与商品流通体系的发展从总体上呈以下关系:在经济高速增长之前,均伴有市场范围扩大,贸易先导时期;在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商品流通体系的发展强烈地依赖于经济的结构性转换,呈量和质的同步提高;当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化为稳定增长后,商品流通体系量的扩张相对减缓,集约型经营占主导地位。罗斯托把经济增长划分为5个相继线性阶段,即传统社会、起飞前准备、 起飞、稳定发展和大众高消费阶段。刘易斯则将经济发展视为由“二元”向“一元”转化的过程,即将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的传统部门改造为现代部门的过程。“二元经济”是刘易斯对发展中国经济的简单概括,在发展中国家,不仅存在着农业和现代部门的二元,而且还存在着区域和结构上的多元不平衡。根据以上对经济发展阶段的定性划分,我们把商品流通体系也划分为传统、多元和现代流通体系三个阶段,分别对应于罗斯托的传统和起飞前准备,起飞至稳定发展,以及稳定至大众高消费阶段。

钱纳里的经验模型证明:起飞前准备与起飞的分界线大致为1976年人均国民收入600美元,起飞和稳定发展的分界线为3000美元。 设年物价上涨率环比为5%,折合系数为2.2,相当于1992年美元1320和6600美元,与世界银行提出的下中等人均国民收入高限和发展“毕业”标准大体相等。就工业化国家而言,1976年人均国民收入600美元相当于19 世纪后期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水平。当时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水平相对要高于美国。1976年人均国民收入3000美元,相当于欧洲主要工业化国家1958年的发展水平,按1958年美元核算,北欧及西欧人均产值为1172美元,美国则达2324美元。这样,按主要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发展阶段,传统流通体系大致为19世纪70年代前,多元流通体系则延续至本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起,欧美主要工业化国家则进入现代商品流通体系时期。

以上的流通体系阶段划分,只是一般意义上的粗略区分。传统流通体系向现代流通体系的转化,是传统的交易技术、组织和制度规范的转换过程,传统因素在转化过程中不一定全部消亡,而只是转化为新的形式和内容。同时,各国的国情不同,其转化规律也会呈现一定的差异性,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由于具有后发展国家的“知识优势”,有可能缩短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化时间。

二、商品流通体系发展的阶段特征

商品流通体系的发展程度可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进行衡量,其阶段性特征可归结为:

(一)宏观特征

1.商业就业占总就业的比重呈由低到高,渐趋稳定的趋势。商业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吸纳劳动力的主要部门。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商业的就业规律为:在传统流通体系阶段,商业占总就业比重低于10%;在多元流通体系阶段,该比重迅速上升,但在后期有所减缓;在现代流通体系阶段,该比重相对稳定,大致在16%—20%之间。就美国看,1870年为6.46%,1910年为10.80%,1950年为19.35%,1987年为19.47%。

2.商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基本稳定。就多国经验来看,商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呈惊人的稳定性。美国1869—1879年该比重为15.38%,1929年为15.68%,1961—1963年为16.43%,1987 年为16.13%。商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稳定性说明:(1)商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发展保持同步;(2)结合商业的就业比重, 可发现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销售和流通日益复杂和困难,社会的人力资源投入相对增多;(3)与制造业相比较, 技术变革对商品流通中的影响相对较小,因而相对于制造业,其劳动生产率提高速度相对较慢。

3.商业的劳动生产率呈由高到低,再相对提高的波状趋势。其阶段特征为:在传统流通体系阶段,由于商业资本占主导地位,商业的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在多元流通体系阶段,由于商业就业量急剧增加,而商业的组织体系还未得到有效改善,劳动生产率相对下降;在现代流通体系阶段,商业的劳动生产率则有提高趋势。英国按1907年不变价格计算,1871年人均销售增值额为1350英镑,1901年降为1255英镑,1911年更降至1180英镑。美国1960年至1978年,批发和零售人均销售额分别提高2.85倍和1.03倍。前联邦德国1962至1980年间,按不变价格计算的批发和零售人均销售额分别提高了2.10和1.65倍。

(二)中观特征

中观特征主要是指市场结构特征,其主要方面有:

1.市场竞争由平面无序竞争转化为纵横向一体化的垄断竞争。其基本规律为:在传统流通体系阶段,小企业占流通的主导地位,市场竞争主要是中小企业在相同流通层面上的竞争;在多元流通体系阶段,则表现为流通主体量的增多和组织化程度提高并存的特征,大企业开始急速成长,生产企业的前后向一体化,零售和批发企业的纵横向一体化使市场竞争由平面转化为一体化竞争;在现代流通体系阶段,则表现为企业数量减少,市场集中度提高,竞争发展为多家垄断集团竞争,并朝国际化垄断竞争发展。从美国来看,1870至1930年间,是流通行业纵横向一体化急剧发展的时期。太平洋茶叶公司19世纪60年代才有十余家连锁店,20世纪初发展到1500家,30年代则扩展为12500家。 但在多元流通体系阶段中,大型流通企业还不占主导地位,美国本世纪20年代初,跨地域连锁组织仅有9家,占零售额为4%。但在50年代,已形成跨地域连锁公司55家,连锁销售额比重提高到48%。前联邦德国1962年共有零售企业44.52万个,至1984年下降为38.59万个。美国在1990年,最大10家百货公司占百货业零售78.4%。1987年,欧洲国家中,十大零售企业占生活资料销售比重,瑞典为94%,前联邦德国、英国和法国分别为86%、64%和59%。

2.流通结构由批发主导型向生产和零售主导型转换。在传统流通体系阶段,由于工业企业规模小,零售还处于无组织状态,而批发商在资本、信息和融资等方面占有优势,流通便由批发商主导;在多元流通体系阶段前期,流通结构中首先会发生以批发业为主导的流通革命,小艾尔菲雷德得在《看得见的手》一书中描述了这种“早于工业革命”的流通革命,其基本特征为批发业的跨地域横向一体化和流通层次上的纵向一体化。在多元流通体系的中期,随着生产和零售企业的成长,批发主导型的流通结构受到挑战,各国均会产生所谓的“批发危机”,如欧美国家在本世纪30年代,日本在50年代后期。在多元流通体系后期,流通结构的调整和变革更为频繁剧烈;在现代流通体系阶段,生产和零售主导型的流通体系得以确立。生产厂商的主导作用表现为:在生产资料流通中,生产厂商的直接供货占主导地位,美国在70年代,生产资料直供约占80%。消费资料流通中,生产厂商在价值高、需求弹性小的商品流通中占主导地位,如轿车、汽车零配件和汽油等。在一般消费品流通中,大型连锁零售企业则占主导地位。从原欧共体九国看,1988年组织化零售企业所占销售额比重高达77%,是否拥有庞大的零售体系,已成为流通中市场竞争的关键。

3.流通的社会分工由简单向多样化和复杂化转换。经济发展是与社会分工日益深化相关联的过程。同样,商品流通的社会分工也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在传统流通体系阶段,商品流通体系中的社会分工局限于批零和经营品种分工;而在多元商品流通体系阶段,商品流通体系中的社会分工日益深化,其分工不仅是对原有分工的深化和拓展,而且还出现了市场目标、经营方式、价格水平、服务水平的多样化分工;在现代流通体系阶段,随着需求主导型经济的形成,商品流通体系中的社会分工更表现为对消费需求服务工分的深化,以及专门为交易服务的中介组织分工上,如财务、管理、信息咨询和广告服务等。

(三)微观特征

微观特征是指流通企业的经营管理特征,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现代企业逐步成为流通的主导力量。商品流通体系的发展必然伴随着现代企业的成长,现代流通企业主要是指采用现代企业制度,具有规模化、专业化特点,实现纵横向一体化组合的流通企业。在传统流通体系阶段,流通企业的主要法律形式是个人和合伙公司,企业的组织方式主要是单体店,经营规模较小;在多元流通体系阶段,有限责任和股份公司逐步为流通企业所采用、连锁经营出现迅速发展的势头,出现了实现内部纵横向有效结合的流通企业。在这一阶段中,由于“二元”或“多元”经济的特征还未消除,现代企业的成长主要还局限于城市;在现代流通体系阶段,采用现代企业制度的流通企业在零售中占据主导地位,并出现了跨国化、多元化经营的势头。企业经营也由一般的商品经营向资产经营转化,控股、参股、战略联盟等成为大型流通企业调整产权结构、优化经营业态、保持垄断优势的重要方法,出现了淡化所有权,优化治理结构的新趋势。

2.企业内部分工日益细化,组织体制由简单向M型和网络化发展。 在传统流通体系阶段,流通企业一般均为家族企业,规模小,内部分工相对简单,一人往往身兼数职,管理体制上也无明确的制度规范,依赖于道德上的忠诚和血缘上的相互信赖;在多元流通体系阶段,随着大型百货商场和连锁经营的发展,内部分工日趋细化,如在连锁经营中,零售的采购、广告、财务结算、商品结构和陈列等均向批发或公司的相关职能部门转移。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展和内部分工的深化,企业的组织体制亦由简单的直线制向M型结构发展;在现代流通体系阶段, 随着超级市场的迅速发展,企业跨地域跨国化经营,流通企业的内部分工更趋细化,管理问题日趋复杂,组织体制亦向矩型和网络化组织体制发展。特别是建立在信息化基础上的企业内网络组织,已成为当代商品流通企业组织体制发展的新潮流。

3.商品流通企业的经济效益呈由高到低的变动趋势。商品流通效率和效益是不同的概念,流通效率是从全社会看的为实现商品流通而产生的投入产出状况,其主要衡量指标是人均销售额,而效益则指企业的投入产出状况,其主要衡量指标是销售利润率和资本利润率。就商品流通体系发展来看,在传统商品流通体系阶段,商品流通效率相对较低,而流通企业的利润相对较高;在多元流通体系阶段,商品流通效率呈进一步下降趋势,而流通企业的利润在前期相对较高,在中期则因流通企业数量的急剧增加而下降;进入现代流通体系阶段后,由于基础设施的改善,组织化程度的提高,流通效率有所提高,但流通效益则呈进一步下降趋势,商业由高利润的行业转为竞争激烈的低利润行业。从原联邦德国看,1964年企业销售利润率为2.3%,1984年下降为-2.1%。1965 年,自有资本利润率和总资本利润率分别为23.0%和13.3%,1977年则下降为10.8%和7.4%,下降幅度分别为53%和44%。

三、中国商品流通体系发展阶段的界定

与主要工业化国家商品流通体系的发展过程不同,中国是在1978年后实现市场化改革的,但就上述商品流通体系的阶段特征看,中国已处于多元流通体系的初中期阶段:

1.从人均国民收入看,据世界银行1995年按购买力平价估算,中国人均国民收入应为2500美元。因而,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中国已进入经济发展的起飞阶段,处于该阶段的前中期。

2.从经济结构看,199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部门构成中,农业、制造业、建筑业、商业和运输通讯业的比重分别为23.8%、42.2%、5.8%、5.9%和6.3%。按钱纳里经验模型,制造业对农业之比已远超出第一次产业和制造业基本相等的起飞标准;从出口产品结构看,1993年,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为17.5%,其中初级产品仅占1.7%, 已达到了钱纳里稳定发展阶段的出口结构标准。但由于中国人口多,农业发展相对滞缓,在就业结构和消费结构上,基本还处于起飞初期阶段上,1993年,农村就业人口为44256亿人,城市为15964亿人,若减去农村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就业人数12532亿人,以及流动性就业人口, 农业和其他产业的就业结构比重大体相等。在消费结构上,中国恩格尔系数一直居高不下,1994年为52%,若考虑福利性收入,大致在40%左右。中国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大致为75%,食品消费占GDP的比重约为30%, 大致等于起飞准备阶段28%的经验标准。

3.从流通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看,改革开放以来,流通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就商业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看,1978年为9.8%, 1993年为10.25,远低于工业化国家15%的平均水平, 也低于工业化国家在起飞初期的水平;从商业就业占总就业比重看,1993年商业就业人数所占比重仅为5.7%,亦远远低于工业化国家在起飞准备阶段的水平, 与国民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不相吻合。就经验而论,中国的商业发展极快,竞争日趋激烈,而从统计数据看,却表现为发展水平极低,可能存在因大量个体及流动性商贩而存在的统计误差。

4.从流通业的发展状况和结构特征看,中国的流通业发展与国际商品流通体系多元流通阶段的初中期特征有高度相似性,表现为:(1 )80年代末中国已产生波及全国的“批发危机”,以批发为中心的消费品流通体系不再复存。1994年物资行业又出现全行业亏损,现生产企业自销直供比重已达60%。二者都表示商品流通的主导权已从批发向生产和零售转移;(2)流通产业发展迅速,但量和质发展不同步。1978 年至1992年,零售商业企业数量从104.8个增加到1006.3万个,增加约9倍,而同口径从业人员仅增4.4倍。数量的增加有弥补流通空缺, 便利购物,提高交易效率的作用,但企业规模缩小也意味着组织化程度的降低,以谋生为特征的小商贩大量产生;(3)零售革命已经发生, 这特别表现为1985年以来兴建大型百货商场的热潮,1995年以来大商场销售额增幅开始回落,销售净利润率下降,表明以大商场为代表的第一次零售革命高潮已经过去,而连锁经营而还处于初兴阶段。

5.从企业体制和经营特征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流通行业的所有制结构有了明显的变化,在消费资料市场,国合商业的市场份额目前已下降到1/3;同时,在企业规模上,也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特点,一方面,小企业、个体商贩的数量在急剧增加,一方面大型企业的数量和规模也在扩展,中型企业的经营状况相对较差;再次,中国虽已出现了一批商业股份公司,但由于其治理结构还类似于国有企业,资本市场还处于试验阶段,现代企业的制度优势还难以充分发挥,至今还未出现具有垄断优势的商业企业,规模水平较低;最后,企业体制的以上特征,使流通的组织化程度相对降低,中国消费资料零售中,大约20%是通过集贸市场的,1990年,最大20个商场占社会零售额的比重仅为0.7%。

从以上比较可见:一方面,中国商品流通体系的发展从总体上看是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另一方面,与国际多元流通体系初中期水平相比较,中国的某些指标还相对落后,特别是在就业、产值、市场结构和企业体制方面。由此可得出一个基本判断,即中国的商业并不是发展过头了,而是发展不足,无论在量上还是质上都亟待提高。

就中国经济发展而言,随着由消费革命所带动的一轮经济增长高潮逐渐平缓,中国经济正进入一个以基础结构和重化工为中心的新经济增长期,就国际经验而言,这一时期的消费具有扩散性的特征,即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货币性消费面扩大,但总体消费水平增幅减缓。因而,这一时期既是商业企业纵横向急速扩展的时期,也是商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时期。因市场空缺而造成的商业高利润已不复存在,商业利润的来源将主要依赖于企业的规模、经营和管理创新。

就中国国情而言,由于今后一个时期就业压力日趋沉重,商业还将是吸纳劳动力的主要行业。量的扩展和质的提高并存,以谋生为特征的个体商贩和现代企业的两极化发展也将是今后的主基调。因而,就总体而言,中国商品流通体系的组织化程度在短期内还难以迅速提高,对此不能操之过急。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沿海大中城市可积极探索发展现代流通体系的组织形式,如连锁和超市等,但不宜全面推开。

现代流通体系的形成从根本上而言取决于现代企业的成长。从中国的实际情况看,现代企业的基础是国有企业,在流通企业中,主要是国有大型商业企业。因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抓大放小,实现国有商业企业的资产重组应是当前政策的重点。从长远看,商业企业的非国有化应是现实的政策选择。在一个进入壁垒较低,竞争激烈的产业中,流通企业的国有制既难以形成有效的治理结构,也会阻碍现代流通企业的成长,从而影响现代流通体系的形成。

中国的商品流通体系是在两种体制转换和磨擦中发展的。如果说前期的改革主要侧重于打破制度性障碍,今后的改革重点将转为制度规范的建立,制度运行成本的降低。因而,政府在商品流通体系中的功能转换、企业的创新机制将决定中国商品流通体系的发展的速度。

收稿日期:1998年6月30日

标签:;  ;  ;  

商品流通体系发展阶段的比较研究_商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