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市湘钢医院 湖南湘潭 411101
摘要:目的:分析无缝隙护理模式在急诊内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3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160例急诊内科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0例。对照组80例患者采用常规临床护理模式,观察组80例患者在常规护理模式的基础上采用无缝隙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护理方法的效果。结果:观察组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满意率为90%,对照组总满意率为66.25%,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无缝隙护理模式能缓解患者患者焦虑情绪,提高患者满意度,同时有利于提高医院整体服务质量,树立良好的口碑。
关键词:无缝隙护理模式;急诊;内科;效果
本文主要探讨无缝隙护理模式在急诊内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将探讨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3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160例急诊内科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0例。观察组80例患者中男性42例,女性38例,年龄最小的23岁,最大的69岁,平均年龄(44.5±3.12)岁,病程最短的7天,最长的6个月,平均病程(3.31±1.56)个月,其中心内科急诊32例,神经内科急诊26例,呼吸内科急诊22例。对照组80例患者中男性37例,女性43例,年龄最小的17岁,最大的71岁,平均年龄(42.35±4.14)岁,病程最短的9天,最长的8个月,平均病程(4.15±1.06)个月,其中心内科急诊29例,神经内科急诊31例,呼吸内科急诊20例。本次研究采取自愿原则,获得患者及家属同意与配合。对比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研究前对参与研究的160例患者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详细询问其家族病史,排除严重精神性疾病患者,严重肝、肾、脏功能障碍患者,恶性传染性疾病患者等[1]。
1.2.1 对照组80例患者采用常规临床护理模式。对患者病情变化进行严密观察,定时为患者进行检查,严格遵照医嘱予以服药,如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报告给主治医师或护士主任,及时处理。
1.2.2观察组80例患者在常规护理模式的基础上采用无缝隙护理模式。
(1))成立专门的无缝隙优质护理小组,按照年龄、性格特点、专业知识技能、实际操作能力等对小组成员进行分组,开展针对性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急诊内科病症类型,特征,疾病防治措施,常见临床症状和罕见症状及服务意识的树立等。并根据护理人员的特点与患者的特点进行护理工作的分配[2,3]。
(2)开展无缝隙排班模式。制定合理的值班制度,将职责落实到个人,确保做到8小时在岗,24小时负责。在特殊时段,如法定节假日,应适当增加护理人员数量,根据护理人员的休息情况和患者的需求调整值班情况。
(3)实施一站式服务,简化就医流程,为患者进行引导挂号,指导患者就医。需要住院的患者由医护人员护送到病房;对于老弱病残的患者,应帮助其办理入院手续,并护送病人到病区;提供轮椅,一次性水杯等便民服务,让患者感到温暖;开放绿色通道,实行先诊疗后付费的制度,即先对患者进行诊治,后登记挂号[4,5]。
(4)积极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了解患者的需求和心理动态,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同时可以采用音乐疗法进行护理,根据患者喜好播放音乐,有助于疏导患者心情,提高护理效率。
1.3观察指标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分,满分50分,对护理满意度进行观察,SDS评分、SAS评分越低,护理总满意度越高,表示患者的护理效果越好。护理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三项,护理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
1.4数据处理
研究结束后,将所有的数据结果录入到SPSS17.0软件中,录入过程中确保真实客观,以95%作为可信区,计数资料用百分比、率表示,卡方检验比较;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T检验比较。以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具有差异,数据之间具有差异性。
2结果
对采取常规临床护理模式的对照组患者和采取无缝隙护理模式的患者进行SAS、SDS评分和满意度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满意率为90%,对照组总满意率为66.25%,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表2。
3讨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科技的进步,人们对护理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护理模式已经远远无法满足患者的需求,高质量的护理模式成为每一位患者的期望。为了满足患者的需求,提高患者满意度和医院服务质量,许多医院已经推出了无缝隙护理模式,无缝隙护理模式是指为患者提供连续,全程、动态的服务,秉持“一切为了患者”的服务宗旨,旨在为患者提供快捷、优质的服务。
医护人员在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注重疾病健康知识的讲解,着重介绍药物治疗的注意事项,临床症状的主要表现等;(2)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减少相关的发病机制;(3)指导患者正确面对紧急情况,采取合理的救治措施,对患者进行救治,以赢得最佳的治疗时机;(4)注重患者的心理护理,使患者保持愉悦的心情。
本文主要将无缝隙护理模式运用于医院急诊内科,结果显示无缝隙护理模式下患者SAS评分和、SDS评分分别为(26.23±6.21)和(22.16±7.18),常规护理模式下患者的SAS评分和SDS评分分别为(41.28±4.11)和(39.45±5.46)。无缝隙护理模式SAS评分和SDS评分明显低于常规临床护理模式。无缝隙护理模式总满意率(90%)明显优于常规临床护理模式总满意率(66.25%)。研究表明,无缝隙护理模式能缓解患者患者焦虑情绪,提高患者满意度,同时有利于提高医院整体服务质量,树立良好的口碑。
参考文献:
[1]邹小芬,邹小琼.优质无缝隙护理对急诊内科患者不良情绪及病情康复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22):15-17.
[2]刘辉,郑豫珍,杨丽萍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从医院到社区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12):1061-1066.
[3]张学菊,陈晓梅.无缝隙护理模式对急诊内科患者身心恢复的影响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4,(24):224-225.
[4]陈亚芳.无缝隙护理管理对护士工作积极性和护理质量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7):1817-1819.
[5]牛凤英.序贯性无缝隙护理干预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14,21(12):1914-1915.
论文作者:邹湘云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26
标签:患者论文; 缝隙论文; 模式论文; 急诊论文; 内科论文; 对照组论文; 评分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