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创新教育在化学教学中的实施_创新教育论文

论创新教育在化学教学中的实施_创新教育论文

谈在化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化学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实施创新教育,必须坚持以学科教学为主渠道,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在“结合”和“渗透”上做好文章。本文就在化学教学中如何有意、有机、有序地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略陈浅见。

一、努力构建有利于创新教育的化学学科课程体系

1.优化化学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现行中学化学课程结构更多地考虑知识的传授及这些知识的连贯,而这种连贯且且缺乏了培育学生创新精神的空间,调整化学的课程结构,增加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课程内容,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不可少的。优化课程内容,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突出化学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增加知识传授过程中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把某些验证实验改成探索性实验,把演示实验改成边讲边实验。学生学习某一方面知识后,教师适时补充贴近生活实际的化学小实验。例:交警怎样检查驾驶员酒后开车;胃舒平药物成份定性检验;检验食盐中是否含有碘的化合物等。积极鼓励学生对课本中的有些实验设计不足加以改进,培养学生对科学方法的创新。例:高一课本第27页【实验1-7】把少量溴水注入盛着碘化钾溶液的试管里,用力振荡,观察溶液颜色变化。此法学生实际操作后,普遍反应现象不够明显,证据不够充分,因溴水呈橙色,反应后溶液也近于橙色,是否为溴水溶解到碘化钾溶液中溴本身的颜色所致呢?发现问题后,及时发动大家集思广益,改进实验,经过讨论,其中有两位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和已预习过的知识,提出两个方案,方案(1),把少量CCl[,4]分别注入盛有溴水、碘水和碘化钾溶液的三支试管里,用力振荡,静置后可看到盛溴水和碘水试管的下层油状液体分别呈橙色(溴溶于CCl[,4])和紫红色(碘溶于CCl[,4]),碘化钾溶液的下层油状液体仍无色。再在碘化钾溶液的试管里注入少量溴水,用力振荡静置后,下层油状液体呈紫红色——碘溶于CCl[,4](排除溴溶于CCl[,4]所致),证明有碘生成。方案(2),把少量溴水注入盛有碘化钾淀粉溶液的试管里振荡,溶液呈蓝色——生成的碘遇淀粉呈蓝色。

二是增加当代化学新成果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如原子足球烯的发现、研究与应用等,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一方面可拓宽学生化学学科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可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学科思想,掌握一定的化学学科思想方法,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好化学的浓厚兴趣。

三是充分发挥化学规律的思维导向作用,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如元素周期律中所蕴含的量变到质变规律,有机化合物学习中所归纳出的结构决定性质规律等等,都是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创新思维很好的材料,我们可以运用这些规律编制适当的化学情境,进行教学与训练。

2.优化化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师生之间建立深厚的感情,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不压抑、讽刺、嘲笑学生,努力创造一种宽松、民主的气氛。以启发引导、激发兴趣为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喜爱接触具体形象和新鲜事物的特点,创设情境,让学生摸一摸,说一说,比一比,画一画,试一试等方法,变课堂为乐园。重视科学家的思维过程,教会学生正确进行预习、听课、作业、复习、阅读、记忆等。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化学活动。一方面,要善于运用多种富有情趣、受学生欢迎的现代化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智欲望,深化学生学习主体的意识;另一方面,在课堂上给要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课堂上要留出让学生思考、分析、质疑和表达已见的时间。凡是有条件让学生看、想、做的,都尽可能让他们自己去观察、思考、操作,决不包办代替,以鼓励爱护学生的创新能力。

3.优化化学课外活动的设置,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实验课有规定课时,在规定的时间内学生怕完不成实验任务,思维较紧张,无暇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更不能由各种各样的实验现象发出奇妙的想象,当然就谈不上增进观察和探索的乐趣。为此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要优化课外活动的设置。一是开设形式多样的化学学科兴趣小组活动,采取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如定期开放化学实验室,给学生一个弹性时间,下课时做不完实验的可以课余时间来实验室继续做完,早做完的可以早离开实验室,也可以在实验室继续探讨问题。强调动手动脑,强调“主动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发展问题,积极探索并逐步形成创造技能。如在Al[,2](SO[,4])[,3]与NaHCO[,3]两溶液反应的实验中,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注意观察Al[,2](SO[,4])[,3]与NaHCO[,3]两溶液取量不同及浓度不同时产生泡沫的多少和反应速度快慢,从而总结出灭火效果最好的适用浓度,并叫学生课后查阅资料,总结出有关灭火及灭火器的知识,写一篇小论文和自制一只灭火器,把好的论文和自制灭火器在课堂上宣读或当场表现,以激励创造性思维进一步发挥。二是结合课堂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如在学习氮族元素以后,我们曾组织学生参观学校附近的小电化铝厂,发现工厂抛光车间的“烟囱”排放的是红棕色的烟气,由此,我们就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提出一些问题:(1)红棕色气体是什么?(2)对环境有否影响?(3)是什么原因造成有这些有害气体排放出来,并如何排除?特别是第三个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当了解到工厂正在为此事苦恼,找不到解决办法时,学生们更是情绪高涨。有的认为排放的是氮的氧化物,吸收不完全是因为碱液太少或碱液浓度太小,有的认为可用增高喷淋塔的方法,促进废气与碱液的充分接触,提高吸收率等等,最后认为在喷淋塔里放直径和长度各约5cm左右的塑料自来水管以减慢他们相对流速,使之充分接触。工厂采纳了此意见,效果很好。尝到成功喜悦的学生学习情绪高涨,极大调动学生的创造欲。三是定期举办富于创新精神的科技活动,以营造氛围。如组织引导学生接触大自然;考察科研院所;请专家学者作专题讲座等等。再如每年举办一次包括读一本化学学科的科普书籍,讲一个化学家的故事,听一次化学专题讲座,看一次科普展览,编一份反映化学最新科技成果的小报,制一件运用化学原理的科技作品,写一篇化学小论文,举行一次科技演示等内容的系列活动,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传统的教育模式一直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注重知识传授,轻视能力培养,特别是轻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轻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压抑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形成,培养出来的学生习惯于按常规办事,擅长模仿和继承,善于守业而缺乏创业精神。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首先应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的手、口、脑,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即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关键是在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与学是互为依存的一个活动的两个层面,教师的“教”建立在学生的“学”的基础上,要落实“教”的意图,实现“教”的目标,需要“学”的密切配合和积极参与。所以,设计教学活动不能只考虑教师的教;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让学生只做“配角”或成为教学活动的道具。教师要启发性地“教”,要启发学生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创新。要让学生探索性地“学”,使学生勇于质疑问难,不仅“学会”而且“会学”。要做到这一点可在化学教学中恰当地将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某种不和谐,把学生引入一种问题情境之中,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例:通过“出乎意料”的实验现象。如高中化学讲述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作用,教师先用棉花裹住过氧化钠,然后向棉花中的过氧化钠中通入二氧化碳,不久棉花起火“自燃”。根据二氧化碳能灭火,而此时却因它而着火,引导学生看书探求过氧化钠性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不断优化学生的创新素质

创新教育是一种对受教育者进行现有知识的重组,进行心理素质的训练和创造力开发的教育。创新教育的本质就在于充分展示人类的创造力,并使之转化为学生个人的创造力。其根本任务是使学生的个人认识成为一个活的有机体。

为此,在化学教学中,要坚决摒弃那种只注重知识灌输,不注重技能训练;只注重动脑能力的培养,不注重动手能力锻炼;以考试为手段,以高分为目标,让学生偏重死记硬背,照本宣科,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以致造成学生质疑能力差、辨别能力差、创新能力差的后果。优化学生的创新素质:

一是使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养成崇尚创新、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的意识,做到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二是学会创新思维,能够打破常规,克服思维定势,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从而使思维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三是具有创造力。既具备宽广而扎实的基础知识、广博的视野以及善于综合、开拓的能力,又掌握创新的知识和方法论。

四是具有健全的人格。即具有献身科学、献身人类事业的内在动力和坚强意志,具有敢闯、敢冒风险、敢于怀疑和批判的科学精神,具备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素质。

总之,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势在必行,只要我们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一定能有所收获。

标签:;  ;  ;  

论创新教育在化学教学中的实施_创新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