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轴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轴心论文,自由论文,科学社会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02)05-0089-04
马克思、恩格斯是以“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轴心,来建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大厦的。他们对资本主义批判的实质是对阻碍和压制“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对社会主义的崇尚是对有利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崇尚。在他们那里,无论是社会主义建构原则与方法,还是实现目标和特征,处处都体现了对“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追求,脱离开“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就不能全面准确理解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从而也不能准确把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价值目标所在。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为了准确理解这一科学论断,很有必要考察一下科学社会主义经典作家对这一论断的看法。
一
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首先是把“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当做未来社会的基本原则看待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发展是残缺不全和不自由的,因此,实现人的解放备受马克思重视。《共产党宣言》所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P294)《资本论》所描绘的未来社会是“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2](P649)1894年有人要求恩格斯找一段能够概括地表达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的话,恩格斯说:“除了《共产党宣言》中摘出的下列一段话外,我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了:‘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P189)。这足以表明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分量。
要消除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阻碍需要一定的条件,从当时资本主义发展的情况出发,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认为这些条件至少包括三方面。
第一,消灭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资本主义社会形成的固定分工对人全面发展其能力和个性是一个根本性的障碍。首先,固定分工使人终生只能从事一种职业,发挥自己一方面的才能。人只是他所从事职业中的一道工序的承担者,是工作线上的一个零件和机器的附属品,工作单调乏味,缺乏想象力。其次,分工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成了两大
对立的阶级,一个是从事生产劳动、占人口大多数的被剥削阶级,一个是脱离直接生产劳动、占人口极少数的剥削阶级。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各种不同的阶级来分担,只有那些脱离直接生产劳动的剥削阶级才有可能获得精神和文化方面的发展,占社会大多数的劳动者将囿于固定分工而无法获得。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首先要消灭固定分工以及由此所造成的以少数人的发展而牺牲大多数人的发展的社会生产基础,使每个社会成员不仅可以通晓整整一系列生产过程,可以根据社会需要或自己的爱好轮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而且还可以全面地发展自己在管理、科学、艺术等方面的创造力。只要迫使人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一消失,脑力劳动、体力劳动的对立,城乡之间、男女之间的对立也会消失,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才成为可能。
第二,消除异化劳动。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劳动对于劳动者来说是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而是外在的东西。他不是为自己劳动,而是为所有者劳动,他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而是肉体的摧残和精神的折磨。“甚至减轻劳动也成了折磨人的手段,因为机器不是使工人摆脱劳动,而是使工人的劳动毫无内容。”[2](P463)他的劳动只是满足劳动以外的需要——谋取生活资料——的一种手段,而不是自愿的,只要肉体的强制和其他强制一终止,他就会像逃避瘟疫一样逃避劳动。
消除异化劳动只有在未来社会的劳动者自由联合体中才能实现,在那里“一方面,任何个人都不能把自己在生产劳动这个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中所应参加的部分推到别人身上;另一方面,生产劳动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即体力的和脑力的能力的机会。这样,生产劳动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因此,生产劳动就从一种负担变成一种快乐。”[4](P318)劳动的异化性质不存在了,劳动成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手段,成了劳动者的一种兴趣,成为人的第一需要,成为人的本质的一部分。
第三,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在以往的一切社会中,人类对自然界的必然性认识不足,匍匐于大自然的控制之下,每当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之时,自然界就开始对人类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人类起初确实取得了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是最初的结果又取消了。对自然发展规律的认识不足,使人的自由活动的空间与领域受到限制,使人的幸福的获得和欲望的满足受自然所支配。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人还受着自己所生产的产品和交换关系规律的支配。商品是人们的双手生产的,但商品不能为劳动者所支配,却成了他的崇拜对象,即商品拜物教。社会的全部生产不是由共同制定的计划,而是由盲目的规律来调节,这些盲目的规律,以自发的威力,最后在周期性商业危机的风暴中显示着自己的作用。
在资本主义社会个人和社会的对立是妨碍人的自由发展的重要因素。“每个人千方百计地在别人身上唤起某种新的需要,以便迫使他做出新的牺牲,使他处于一种新的依赖地位,诱使他追求新的享受方式,从而陷入经济上的破产。每个人都力图创造出一种支配他人的、异己的本质力量,以便从这里面找到他自己的利己需要的满足。因此,随着对象数量的增加,压制人的异己本质的王国也在扩展,而每一个新产品都是产生相互欺骗和相互掠夺的新的潜在力量。人作为人越来越贫穷,他为了占有敌对的本质越来越需要货币,而他的货币的力量恰恰同产品数量成反比,也就是说,他的贫穷随着货币的权力的增加而日益增长。”[5](P132)每个人的自由都妨碍着别人的自由,又都受着别人自由的妨碍。人显得愈来愈无能为力,愈来愈受纯粹偶然性的摆布。
只有在“确立个人对偶然性和关系的统治,以之代替关系和偶然性对个人的统治”[6](P515)的社会,在那里自然才能成为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人们自己的社会行为的规律,这些直到现在都如同异己的、统治着人们的自然规律一样而与人们相对立的规律,那时就将被人们熟练地运用起来,因而将服从他们的统治。人们自己的社会结合一直是作为自然界和历史强加于他们的东西而同他们相对立的,现在则变成他们自己的自由行动了。一直统治着历史的客观的异己力量,现在处于人们自己的控制之下了。只是从这时起,人们才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只是从这时起,由人们使之起作用的社会原因才在主要的方面和日益增长的程度上达到他们所预期的结果。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4](P308)这时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才能充分实现。
二
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深刻地认识到,在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所必需的条件是无法保证的,必须有一个全新的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来代替它。那么这个全新的社会是什么样呢?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从分析阻碍人的全面发展的因素入手,指出这个全新的社会首先要消灭私有制,全部生产资料由整个社会共同占有。因为,正是私有制存在才产生了劳动的异化,才产生了对人的本质的剥夺。《共产党宣言》分析道,现代资产阶级私有制是建立在阶级对立上面、建立在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剥削上面的产品生产和占有的最后而又最完备的表现。共产主义社会就是要建立一个集体的、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
其次,要消除商品拜物教,确立人对物的主人地位。人对用自己双手生产的物产生崇拜,深层次原因是生产力不发达和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直接原因是分配关系的不合理。因此,要恢复人的本质,在经过长久的阵痛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里产生出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上,必须实行按劳分配;“在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7](P305-306)则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第三,消除社会生产过程中人对规律的无奈性,实行有计划的产品经济。资产阶级社会的症结正是在于,对生产自始就不存在有意识的社会调节,社会的理智总是事后才起作用,因此可能并且必然会发生巨大的紊乱,导致人在商品生产与交换规律中迷失了自我。而未来新社会是一个自由人联合体,联合体里的人们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并且自觉地把他们许多个人劳动力当做一个社会劳动力来使用。联合体的总产品是社会的产品,这些产品的一部分重新用作生产资料,另一部分则作为生活资料由联合体成员消费。在联合体生产与分配过程中起作用的是劳动时间而不是价值,一方面劳动时间的社会的有计划的分配,调节着各种劳动职能同各种需要的适当的比例。另一方面,劳动时间计量着生产者个人在共同产品的个人消费部分中所占份额的尺度。在那里,人们同他们的劳动和劳动产品的社会关系,无论在生产上还是在分配上,都是简单明了的,价值规律盲目的作用就被消除,人从被规律的任意摆布中解放出来。
第四,国家消亡,实行社会自治。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社会异己力量,在阶级社会中,国家时时都在限制着人的自由和发展。在共产主义社会,国家将随着社会分工、私有制和阶级、阶级对立的消亡而消亡,国家一切权力将回归社会。人人都能参加社会管理、都会很好地管理自己,整个社会是一个“自由人联合体”,每一个人都成为了管理者,而被管理者也就没有了。这是在更高级的形式上实现了的自由、平等、公正和博爱的原始民主制的回归。
三
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需要制度的支持,而这个制度必须建立在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之上,必须有充裕的物质财富和高技术作保证。否则,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但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为此,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充分论证了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社会所必需具备的物质技术基础。
第一,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消除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阻碍必须要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新的制度,但是这个新的社会制度又不能不以资本主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物质前提,“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就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也就是说,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1](P86)那么,生产力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达到什么程度,才能建立起能够保证人的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呢?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给出的回答是:发展到甚至对我们现代条件来说也是很高的程度,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所能容纳的生产力全部发挥出来的时候。可见,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所指出的共产主义全面真正建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在当代仍不具备,因为资本主义在不断调整生产关系的过程中,生产力仍在继续向前发展着。
第二,与高度发达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资料社会所有。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由生产力决定的,它包含所有权和使用权两个内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及其在运行过程中的组织形式,在生产力发展的各个阶段上是不断变化的。在资本主义股份公司出现之时,马克思、恩格斯倾注了大量精力对这一新的生产组织形式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股份公司是建立在社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并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社会集中为前提的。从使用权上来讲,私人资本成了联合起来的个人资本,从而取得了社会资本的形式而与私人资本相对立;从所有权上看资本的私人所有性质仍未改变。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股份公司仍然属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范畴,但它却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化为联合的共产主义生产方式的过渡点,是最便于无产阶级剥夺剥夺者和组织社会生产的完备的组织形式,它为整个社会共同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准备了条件。恩格斯曾豪情满怀地指出:“把为个人或股份公司谋利的资本主义生产转变为为全社会谋利和按预先拟定的计划进行的社会主义生产,这个转变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正由资本主义社会本身创造出来,唯有通过这样一个转变,工人阶级的解放,从而没有例外的一切社会成员的解放,才得以实现。”[8](P279)
第三,生产自动化以及由此带来的人的解放。生产自动化对于工人阶级的解放,从而对于一切社会成员的解放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由于生产自动化,使“使用劳动工具的技巧也同劳动工具一起,从工人身上转到了机器上面。工具的效率从人类劳动力的人身限制下解放出来”。[2](P460)另一方面由于生产自动化“使工人的职能和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不断地随着生产的技术基础发生变革。这样,它也同样不断地使社会内部的分工发生革命,不断地把大量资本和大批工人从一个生产部门换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因此,大工业的本性决定了劳动的变换、职能的更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性”。“大工业还使下面这一点成为生死攸关的问题:……用那种把不同社会职能当作相互交换的活动方式的全面发展的个人,来代替只是承担一种社会局部职能的局部个人”。[2](P535)再者“只有通过大工业所达到的生产力的大大提高,才有可能把劳动无例外地分配于一切社会成员,从而把每个人的劳动时间大大缩短,使一切人都有足够的自由时间来参加社会的理论和实际的公共事务。因此,只是在现在,任何统治阶级和剥削阶级才成为多余的,而且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7](P525)
四
长期以来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的聚集点是,结合苏东剧变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来说明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性,目的在于说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从社会发展高度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客观规律是不能改变的。但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理想是什么?社会主义所关怀的是什么?为什么追求社会主义?对这样的问题却很少做出有力的回答,也就是说很少站在主体人的立场上来研究社会主义理论。因此,对经典作家社会主义理论的解读也只局限在客观规律和社会表征的层面上,轻视或忽视了对于社会主义的终极关怀——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研究。
其实,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对规律的揭示和对人的关怀的内在统一。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这对矛盾导致的结果是人的不平等、不自由和人的畸形发展,这是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而要摆脱人的非人化发展状况,必须进行革命,建立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即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共产主义社会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之上,实行生产资料社会所有、按需分配、有计划生产,但这只是手段,最终目的是用这些手段来保证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在经典作家的社会主义理论中,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客观规律,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整个理论是历史必然性与主体自觉选择性的有机统一。
从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角度来研究经典作家的社会主义理论,目的不是要用100多年前的理论来裁剪生动的实践,而是要说明,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始终不要忘记人自身的全面而自由发展。
收稿日期:2002-06-08
标签: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生产资料所有制论文; 社会发展规律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社会阶级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