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文论:成就、模式与问题_文学论文

30年文论:成就、模式与问题_文学论文

文学理论30年:成就、格局与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学理论论文,格局论文,成就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I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456(2007)05—0090—05

1当代文学理论从新时期到新世纪,已经走过了30年的历程。古人云,人三十而立,当代文学理论当亦如此,进入而立之年了。

近30年来,中国文学理论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应该说,这一时期的当代中国文艺理论建设是取得了重大成就的,就目前来说,已经初步形成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文学理论新形态。有中国特色的当代文学理论新形态,是一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现代性的追求为动力,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充分立足于本土,在现代文论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地自我反思与批判,广采博取中外古今思想资料中的有用成分,鉴别创新,形成了一种具有科学的和人文精神的、开放的、动态的、形式复合多样的形态[1]。我国当代文学理论新形态,不是几个人、不是哪天突然完成的,而是经过几代人30年来的不断探索共同建构的。

我们一些学者,包括我自己在内,常常讲到文学理论的危机,但所指内容各有不同。有的学者的意思是,要说文学理论中的危机,那么文学理论脱离文学创作的情况比较严重,一些学科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更新知识,扩展新的方法,进行创新。有的学者常常应用西方的著作、流行的思潮来衡量我国当代文学理论,以为我国的文学理论总是落后于西方,而难以与西方文学理论接轨,所以西方文论界一有什么动向,立刻跟上,并把他们的学说介绍过来,认定这就是我们文学理论的新方向,但往往并不对号。有的西方学者认为在进入信息、图像时代的今天,文学将会消亡,这一理论在我国也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并引发了争论,等等。但是如果我们全局性地观察新时期以来的整个文学理论的发展,我们在上面提出的有中国特色的当代文学理论的新形态已经初步确立的观点,是完全可以成立的。我国20世纪文学理论的发展,历尽曲折,但是20世纪文学理论两头繁荣的景象,却是事实,并已成为一种共识。是否可以这样说,后30年的文学理论在原创性上,可能逊色于20世纪前20多年的文学理论,但在探讨问题的深度与广度上,学术视野的宽阔与论及问题的广泛性方面,后30年却是胜于前20余年的。当然,我们还要看到,即使在20世纪30—70年代,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逐渐占了主导地位,文学理论中的理论性问题也是十分丰富的,它自成传统,需要进一步加以研究。

我国这种具有科学和人文精神的、开放的、动态的当代文学理论新形态,有其自身复合的结构。马列文论是一个独立的研究部门,此外大致可以分为文学基础理论研究包括文学理论教程在内,古代文学理论,诗学研究,文化与文论研究,文化诗学,现代诗学,文学人类学,接受理论,比较文学理论,阐释学,叙事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摄影文学理论研究,图像艺术批评,生态文学批评,网络文学理论,外国文学理论,中外文学理论比较研究,文学理论的跨文化研究,还有与文学理论关系密切的审美文化研究,文艺美学。可以这样说,近30年来的文学理论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大小不同的成绩,有的是全局性的,有的是局部性的,有的深化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想;有的是在过去文学理论的基础上,经过反思与批判,提出新问题、新观念,并在文学理论中发生重大影响;有的在传统文论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带有探讨问题的原创性特点;有的是在参照外国文学理论学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多种新学科;有的则是适应了我国文学艺术发生的急剧变化,参照大量外国思想资料建立了中国式的理论。

在这30年里,文学理论在改革、开放思想的指导下,在批判“四人帮”文学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了人道主义、人性问题的大讨论。人道主义与人性问题的大讨论,其意义在于恢复长期被扭曲了的人,还人以人的本性,同时在文学艺术中确立现实的真正的人。现实的人一旦在生活中被确立,他的审美意识就发生激变,其主体意识必然被提到文学、文学理论中来。80年代初,随着各种外国文艺思想的传入和美学界关于审美问题的热烈争论,文学审美特征、文学方法论、文学观念问题,引起了文论界的大讨论。同时,大规模地深入清理古代文学理论遗产,不断加深了对于现代文论传统的认识,使得当代文学理论获得了参照与借鉴,原来单一的文学观念受到了冲击。于是相对于过去把文学仅仅视为意识形态、从属于政治的观点,文学审美特征论凸现了出来;针对过去被简单化了的认识论,于是审美反映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被提了出来;由于深感过去文学研究方法的单一化,于是西方各种文学研究方法被介绍了过来。这样,1985年在文学界形成了方法论大讨论,而被称为方法论年①;次年,文学观念大讨论,又被称为文学观念年。这时提出的主体论文学论[2] 在理论上虽有不少疏漏之处,但其理论意义重大。可是一时间竟是掀起了一场复杂的批判运动,学术问题再次成了政治问题,批判运动来势之猛,竟使主体论的提出者暂去南方躲了几个月,以避开锋芒。但是不管如何批判,文学理论的更新已经难以逆转,于是这时期出现了众多的文学观念,如原有的认识论文学观,随之提出的文学象征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主体论文艺学,以及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文学观念。还有从感情、心学、创作心理学、精神分析学说来界定文学本质的。这些众多的文学观念都有一定道理,其中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观由于概括力比较宽阔,被较多的学者所接受。于是在一段至今令我们兴奋不已的百家争鸣的时间里,出现了众多文学思想、观念竞相争妍的局面。

90年代初的几年,由于文学理论界当时的特殊情况,再次掀起了批判运动,文学理论沉静了两三年,这种局面直到1992年才解除。此时文学文体学、文学本体论、文学语言学、文学修辞学等研究相继涌现,而文化研究经过80年代中期的介绍与酝酿,此时开始在我国流行开来。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如果80年代的文学观念主要在于挣脱从属政治的地位,那么90年代一些张扬文化研究的学者,却极力要使文学理论回到政治,让文学理论负起政治批判的作用。在90年代我国市场经济全面确立、全球化思潮不断扩大的情况下,文化研究这一思潮促进了我国文学理论的文化转向,这一时期文学理论与文化研究的相互关系大致是共生共荣的关系。新世纪开始,当市场经济与全球化思潮不断激荡,外国文化、文论思潮进一步被介绍过来,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的日益显现,图像艺术、互联网艺术的兴起,文学消亡论的流播,随之,有些原来从事文学理论的学者要求把政治批判与生活中的泛审美化现象引入文学理论,这自然引发了文学理论中的论争,论争提出许多极有价值的问题,值得我们今后进一步的深入与探讨。

2在上面,我们对于初步形成的有中国特色的当代文学理论所走过的历程,进行了简要的描述。在下面就当代文学理论各个分支,研究了些什么问题,有哪些成绩,进行简要的回顾,然后再来探讨它所存在的问题。

30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特别是马克思文艺理论的中国化,是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的。不少学者对于涉及文学艺术的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做了很多研究,分歧也多。最近出版的《〈手稿〉的美学解读》[3] 一书,对《手稿》进行了通俗而深刻的阐释,这对于引导读者理解马克思的美学思想十分重要,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的研究也获得了深化。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在思想界提出“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等思想,既深刻地把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又不断获得推进、更新的动力,它们必将激发文艺理论不断地走向创新。

这一时期的文学基础理论,经常受到批评,但总体来看,成绩还是主要的。比如一个时期就文学审美特征就有不少学者参加了讨论。针对过去的理论,他们提出了“文学审美特征论”、“审美价值结构论”、“审美中介论”、“审美的文化选择”、“审美反映论”、“审美意识形态论”、“审美体验论”、“审美实践与文艺学”、“审美创造与宗教”、“审美教育”、“审美超越”、“审美、革命、解构”、“走出审美城”、“审美功利主义”、“审美本体否定论”、“审美与道德本源”,“审美幻象”等,还有不少这方面的论述。尽管上面提及的有关审美的研究,由于思想不一,结论自然不尽相同,甚至大不相同,但是经过相互切磋,在学术整体上形成互补,而学术有了比较、互补才有进步,而且有些著作有着较高的理论深度和创新精神。再就文学基础理论中的其他问题研究来说,这时期有“文学艺术本体论”、“文艺学范畴研究”、“文艺学的人文视界”、“文学作品论”、“文学创作论”、“文学发展论”、“文学思潮论”、“文学批评理论”、“圆形批评”、“文学文体研究”、“文学语言学”、“文学修辞学”、“文学文本研究”、“文学风格流派论”、“典型问题研究”、“作家心态研究”、“形式理论”、“文学与道德”、“文学意义生成研究”、“隐喻”、“形象诗学”、“小说形态学”、“文学美探源”、“意识形态与文艺”研究、“新意识形态批评”、“文艺学的民族传统”、“文艺人学论”、“原型与跨文化阐释”、“艺术的精神”、“美的艺术显形”、“比较诗学”、“中西比较小说学”、“范式与阐释”、“艺术与商品”、“新理性精神文学论”、“中国现代文论传统”、“中国现代文学价值观的演变”、“自律与他律”、“中西文学理论融合研究”,一直到不久前提出的“文学消亡”的讨论。上面所列基本问题,它们有的是论文、论文集,但大都是以专著形式出现的,问题的多样与丰富,是过去文论中从未见过的。至于近几年来出版的一批文学理论教程,结合时代特点,吸收了西方文论教程中的长处,编写得各有特色②。

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也已走向成熟。有多种“中国古典文艺学”、多卷本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史”、“中国诗学”、“中国诗学体系”、“古代诗学范畴”、“诗与诗品”、“古代文论话语”、“诗学原理”等。还有多种专题研究,如“兴的源起”、“比兴思维研究”、“诗可以兴”、“文学意象论”、“意境论”、“境界说”等等。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研究,尝试使用了新的观点与方法,使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的面目为之一新。在文化与古代文论相互关系研究方面,有“周易与中国文学”、“周易的美学智慧”、“道家与道家文学”、“老庄美学研究”、“禅与中国艺术精神”研究和“中国文化与中国艺术心理思想”这类专题研究等。至于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的问题,曾被作为“伪命题”而受到嘲弄。这一时期出现了很有深意的“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意义”、“中国诗学之现代观”,此外还有“古代文论的现代阐释”、“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化的历史回顾”等专题研究,都探讨了转化问题。

从自身研究的经验出发与吸收了文化研究的某些启迪,我国学者自己提出了“文化诗学”,并出版了文化诗学丛书[4],丛书论题兼及中外而发生重大影响。还有文学文化学、艺术文化学等专题研究,现代诗学方面也有多种专著。我国学者进行的文学人类学、艺术人类学、审美人类学、文学接受理论、比较文学理论、文学社会学、阐释学、叙事学、生态批评如生态批评空间、生态文艺学、人与自然、人的诗化与自然人化等,有的是旧题新说,有的则如异军突起,显得生气勃勃。此外如外国文论研究、中西文论研究,已大大不同于80、90年代前期,而显示了中国学者独立的个性,多种成果已令人耳目一新。还有大众文化、城市文化理论研究,其形势也是蒸蒸日上。至于与文学理论关系密切的文艺美学、审美文化研究,如“文艺美学”、中国审美文化史、华夏审美风尚史,其构思与问题,都具有原创精神。

3我在上面所描述的文学理论研究,由于个人知识的局限,所列问题只是一个大概,并不全面。并且由于各种问题性质不同,有的具有学科性,有的较为单一,但是其中不乏高水平的著作,它们思想新颖,充满生机,显示了我国文学理论的主体精神。从总体上说,古代文论富有原创性,而当代文论锐意创新,新论迭出③,它们具有下面的一些共同特点。

(1)对现代性的强烈追求。我在这里谈论的是我国文学理论所要求的现代性,是文学理论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自身的科学化,走向自律,获得自主性,就是使文学理论走向开放、对话与多元,形成理论自身的创新。现代性既是理论自身的指导,也是理论自身的品格。其指导性在于承认现代性自身是一个矛盾体,它在矛盾体中不断演化与发展。具体到以现代性为指导的文学理论方面,理论同样必须承认自身充满矛盾并在矛盾中完成自我演化,从而使自己永葆青春。现代性作为理论的品格,就是它的自我反思与自我批判的功能,这种功能一旦丧失,理论就会停滞不前,以致走向自身反面。现代性是在批判继承文化传统上的现代性,传统是形成新的传统的基础,而新的传统则是原有传统的发展,两者之间存在着冲突,但是割裂传统必然会导致新的传统的极大损伤而到特定时刻不得不重新进行弥补。最后,我同意现代性是个未竟的事业,至于所谓后现代性在我看来,第一,不过是现代性的继续,属于时间上的递进,仍然是现代性演进的自身。第二,如果新的理论起来反对现代性,那不过是现代性自身的异化。以此来观照我国当代文学理论,如前所说,我以为近30年来当代文学理论,正是把文学理论自身当作一个矛盾体的,不少学者充满了自我反思与自我批判精神,有意识地在文学理论传统、特别在现代文论的基础之上,在批判、鉴别之中进行创新。例如文学人学研究,中国现代文论传统的确立,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研究,文学审美特性的讨论,文学观念、文学研究方法的大讨论,文学心理学、文学文体学的研究,就是贯穿了现代性的反思与自我反思、批判与自我批判的产物。古代文学理论的现代转化的提出,意在批判过去对于理论遗产的割裂,而力图通过批判与鉴别,激活古代文论,进一步把优秀的理论传统中的有用成分,有机地融合到当代文论的创新中去,所以完全是一个充满现代意识精神的命题。

(2)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坚实地立足于本土。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文学理论界不少学者对当代文学理论也即80年代前的文学理论进行了全面批判,而对于那时被介绍过来的而知之甚少的西方文学理论,则充满了崇敬之情。例如美国学者威勒克等人的新批评派文学观,认为文学研究的是文学自身的对象与现象,即所谓内在研究,而排除文学与现实、历史、生活、思想等方面的关系研究,当时他们的《文学理论》在我国出版后,一时影响很大。后来又有其他西方国家的文学理论著作在我国不断出版,不少学者也是奉之若范本。但是要把这些西方的文学理论著作,当作我国的文学理论,却是十分困难的。西方文学理论一些方面可以参考,但是照搬却是难以奏效。主要原因在于一本好的外国文学理论,虽然不少成分具有知识的公认度,但它们终究是在它们自己国家传统文学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文学经验,而并不完全适用于我国,所以我们必须坚实地立足于本土之上建设我们自己的当代文学理论。一些学者80年代就开始把理论建设的重点移置于本土,在全球化的语境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本土,以我为主,确立自己的主体性,即从中国自身的文学现实出发,用中国人的眼光、知识来探讨理论问题,吸取外国文化中的各种有用成分,为我所用,这与排斥外来文化毫无共同之处。古代文论自不必说,它是一门土生土长的学问,这几十年古代文论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最难的是基础理论,如何使之中国化却是个严重问题。不过在文学审美特征、文学本质观念、文学文体学、文学语言、文学修辞、文艺学范畴等探讨中,本土化意识是十分清晰的。就是到了90年代中期以后,即全球化思想逐渐扩散,后现代文化思潮日益深入我国学界,世界文化、文学与民族文化、文学引起争论时,很多学者在全球化化的语境中,坚持本土立场,力主民族文学,但又主张融入世界文学,使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提出今后的文学既是民族的、开放的,又是世界的文学的主张,反对以所谓西方“普世价值”来衡量文学的主张。而且在一些学者力主将文化研究替代文学理论研究时,有的学者却以独到的眼光,丰富的经验,提出了立足本土的有我国特色的“文化诗学”。

(3)当代文学理论的科学化与人文精神。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文学理论的大量引进,特别是形式主义文论、结构主义文论和现象学美学思想的引进,对于促进我国当代文论的科学化,起了重大作用。文学作品是如何存在的?现象学、新批评文论的作品层次说,比较科学地解决了关于文学作品存在的方式,形式主义的特异化即感觉更新说、文学性等理论,对于我们认识文学特征也有启迪,结构主义的作品的封闭结构说,于我们也有一定启发,不过它们只是讨论了作品本体论,却没有解决文学存在的形式,即文学本体论。美国学者的文学四要素说引证极多,他讲的是文学涉及的几个方面,但还不是文学本体论,即文学自身存在的形式。至于外国学者对于文学的其他问题、要素的研究,于我们都有不同程度的参考价值,而使文学理论不断走向科学化。参考上述理论,我国学者将组成文学的各种因素——语言、修辞、象征和社会、历史、思想等方面有机地融为一体,确立了文学研究的整体方法,建立了文学本体论,即文学存在的形式。但是文学理论是人文科学,作为科学理论,自然需要通过实证知识与方法进行问题探讨,但是任何人文科学又必然渗透着作者的主观导向,两者必须有机的结合一起而使文学科学有所进步。文学理论的人文精神渗透着对于人的命运的关注,民族命运的关怀,就是我们民族在其生存、发展中形成的民族文化精神,这就是以人为本的人文意识。综观这一时期的文学理论,其主导倾向是充溢着人文精神的,虽然一些理论主张是反文化的。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人道主义、人性问题的大讨论,文学是人学的肯定,文学理论主体性的争论,文学人文精神大讨论,新理性精神文学论,文学与道德,文艺学的人文视界等,都显示了我国文艺学的人文精神与忧患意识,一种民族文化精神。包括了人文精神与忧患意识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我国优秀文化源头的主导精神,它作为连绵不断的民族文化精神,也流淌于我们当代的文学理论,而与科学性相结合,组成了我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又一特色。

上面所描绘的文学理论著作概貌及其特征,使得我国文学理论大体形成了一种有着我国特色、具有原创、独创精神、开放的、动态的、多形式的新形态。在这点上切忌自大,但也无需自谦。这样的观点,可能会受到那些认为外国文学理论一切都好,本国文学理论则一无是处的人的指责,但是文化虚无主义是行之不远的。

4近30年来的文学理论成绩是巨大的,但是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前所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全球化的强大影响,信息技术的日益发达,图像艺术的蓬勃兴起,日常生活的审美色彩愈益浓烈,再次使得人们的审美意识发生激变。这导致文学存在的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文学的版图日益缩小,经典不断遭到解构,引发了种种思潮。面临这种情况,我们对于许多新的问题还不甚了解,因此必须调整思路,积极面向当前文学创作中层出不穷的新现象、研究它们提出的新问题。要加强对它们的评论,当前理论与创作与批评的关系是存在着脱节、不协调现象的,我们原有的知识已不很适应,知识的更新是个大问题。西方文化、文学理论有不少理论经验,可供借鉴,近一个时期的多种外国文学理论教程,也已翻译出版,但是我们需要进行鉴别,不能照搬。这些著作都是根据它们本国文学所做的理论概括或多种学派的文本解读,其中政治性的东西很多,真正的文学知识则已日益淡薄。但是更为重要的是要确立问题意识,问题意识不仅在于了解问题、研究问题,而是理论创新问题,要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研究新问题,提出新问题。提出新问题,不是搞耸人听闻,不是靠潮流时尚。耸人听闻、潮流时尚,常常是时鲜蔬菜,或是浮光掠影,转瞬即逝,无补于文学理论的进步。我们需要立足于当今文学创作和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大量文学经验,以开放的、包容的心态,宏放的气度,吸纳各种新的营养,切合实际地提出新问题,阐释新问题,进行理论创新。我们恐怕不能把那些虽非空穴来风但经不起文学实践与经验推敲的东西,当作我们研究问题的新思维、新思路、新起点。

30年来的文学理论历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重新认识问题和展望的机会。文学理论既是一种关于文学自身的科学,也是一种提高人的精神的科学,一种以人为本的人文科学,也是一种批判的科学。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自觉地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进行对话与沟通,把问题的讨论与研究深入一步,在实现理论创新中走向文学理论研究的新境界、新格局,在中外文论的交流中走向学科的前沿,立足于世界文学理论之林!

[收稿日期]2007—07—04

注释:

① 1985年全国报刊无一不谈文学研究方法论的,这一年先是在扬州,接着在武汉,后来在厦门三次展开了全国性的关于方法论的研讨会。

② 这方面的编著有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刘安海、孙文宪主编,《文学理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南帆,《文学理论新读本》,浙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王一川,《文学理论》,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陶东风主编,《文学理论基本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杨铸,《文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张法,《走向全球化时代的文学理论》,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

③ 此外全文参阅了陈传才,《文艺学百年》,北京出版社1999年;童庆炳等,《新中国文学理论50年》,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谭好哲等,《文艺学前沿问题综论》,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年,杜书瀛、钱竞,《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王春荣等,《中国文艺思想史论当代卷》,辽海出版社2001年;庄锡华,《文学理论的世纪风标》,江苏文艺出版社2001年;欧阳友权,《网络文学论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张晶,《交叉与融通》,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张艺声,《比较学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葛红兵,《20世纪中国文艺思想史论》,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年;黄鸣奋,《互联网艺术》,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

标签:;  ;  ;  ;  ;  ;  ;  

30年文论:成就、模式与问题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