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极化进程中的中国安全战略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中国论文,进程论文,战略论文,多极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73X(2003)01-0026-05
冷战结束后,多极化继续发展,目前国际格局还处在多极化进程中(注:俞邃.认识国 际形势的方法论问题[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6):12.)。为了能在未来的国际格 局中争得“一极之地”,乃至“领导地位”,各大国纷纷为自己谋求有利的安全环境。 那么在多极化背景下中国究竟应该采取何种安全战略?实现安全战略的途径和手段是什 么?策略何在?邓小平高瞻远瞩为中国的国际安全战略的制定提供了指导思想。他认为和 平与发展依然是当今世界的主流,通过发展经济来增强综合国力仍然是绝大多数国家的 选择,但是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在这个国际背景下,中国外交 的优先目标应该是为改革开放和建设营造有利的安全环境,中国争取世界向多极化发展 ,反对美国的霸权企图,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也有利于中国自身。但中国要冷静 观察,沉着应付,稳住阵脚,韬光养晦,有所作为,不当头。同时,他也指出解决中国 安全问题的根本途径是把自己的事办好。根据邓小平指导思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 面对国家安全战略进行探讨(注:朱听昌.新世纪中国安全战略构想[J].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0,(1):11.)。
一、中国国家安全战略选择
(一)独立自主是中国外交的首要方针,今后仍将是维护中国主权与安全的法宝。奉行 独立自主外交是维护中国主权与安全的无价之宝,独立自主,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 都是我们的立足点。独立自主的关键在于不要置于一个国家的影响之下,以致于成为一 国的工具。新中国成立后,采取“一边倒”的战略,但没有成为苏联的卫星国。尼克松 访华后,中美苏之间建立了著名的“大三角”关系,中国在国际战略平衡中起到了“四 两拔千斤”的作用。“尽管中国看上去脆弱,但它从不向华盛顿和莫斯科俯首听命,屈 从压力。由于这些原因,中国占据一个独一无二的国际地位”(注:[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蒋葆英译)[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559.)。“六四”事件后,中 国坚持独立自主,坚决顶住西方的压力,很快使制裁中国的西方阵营土崩瓦解。
(二)继续推动多极制衡格局的形成。在多极格局中,有许多独立权力中心,这些权力 中心没有一个强大到可以统治别的国家,这个格局可能相当稳定,维持同样的互动模式 ,发生战争的机率少。在这个格局中一个国家必须同别的大多数国家保持适当的关系。 由于多主角之间利益关系复杂,联合大多会很快变化,因为今天在一个问题上的敌手明 天在另一个问题上可能成为盟国。为了保持将来合作的可能性,不要让一时的对抗失去 控制,也不要跟过多国家搞坏关系,对一个国家来说难以在盟国和敌国之间划出一条明 确而又固定的界线。这种不确定性给每个国家的外交政策带来了“有益的谨慎”。数目 越多,相互结盟的成本就越大,所能带来的收益却愈加不确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 了某些大国一意孤行,给某些小国在特殊情况下发挥较大作用提供了条件。多主角之间 这种微妙的关系是促进和平和解决问题的重要因素。体系愈大,形成联合的可能性越多 ,这种机制就越有可能平稳地运转。因此中国推动多极制衡战略有利于开拓中国的外交 活动空间和战略回旋余地,有利于合纵连横,制止霸权,有利于地区的稳定和世界的和 平。
(三)致力于改善中美关系。中美关系是中国能否实现自己安全目标的关键。中美存在 地缘政治竞争关系,但不存在你死我活的敌对关系,两国在维持国际和平和地区稳定、 经贸、环保、非传统安全及战略安全等方面存在极为广泛的共同利益。美国对华既有“ 遏制”、防范的一面,也有谋求合作的一面。中国要认清美国对华战略的两面性,以两 手对两手。一方面,要致力于发现、拓展中美关系中的共同利益和合作因素。除了在经 贸、反恐、反扩散等领域加强合作外,还要从战略高度,尽力发展双方在维护朝鲜半岛 和平、促进东南亚繁荣与稳定、防止南亚局势失控、维持中东和国际石油市场稳定、推 进亚太区域合作等方面的广泛合作关系,使美国真正认识到中国不是它的“挑战者”和 “对手”。另一方面,对美国的“冷战”思维和在人权、台湾问题、军备、扩大亚太军 事同盟体系等方面要限制美国对华政策沿“遏制”、“防范”轨道越滑越远(注:中国 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国际战略与安全形势评估[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2.75-76.) 。
(四)巩固和扩大周边战略依托带。塑造稳定的周边环境是中国发展经济的必要前提, 也是中国进一步发展与全球性大国合作关系的基础。首先要稳定陆地边界,继续加强与 俄罗斯的经贸、科技、能源及战略利益“捆绑”;维护南亚战略平衡,既要争取与印度 关系有新的改善,也要继续发展与巴基斯坦的传统友好关系。其次,在东部濒海战略带 ,一方面要在东北亚继续推进与朝、韩友好合作关系,并与美国合作,防止竞争失控。 增进与日本的信任度,对两国间的具体争端要具体解决,力避向全局扩散,但对日本军 事大国化问题,须继续保持高度警惕。另一方面,加强在东南亚的战略投入,以经贸为 基础,落实中国—东盟贸易区计划,在推动区域化的同时,加强安全对话。东盟控制中 国海外运输线的咽喉,是中国大部分进口石油及其他重要战略物资运输的必经之地,与 东盟关系如何,对中国的发展、崛起影响极大。目前美、日都有意加大对东南亚的战略 投入,兰德公司明确提出美国的亚太军事战略要以东南亚为重点(注:兰德网站:美国 与亚洲[OL].2001-05-15.),9·11事件后,美国加快“进入”东南亚的步伐。
(五)建立可靠的核威慑力量,加速常规力量现代化。冷战后的情况说明,对世界军事 安全形势的变化趋势不应过于乐观,更不能认为综合国力提高了,国家就没有内忧外患 。面对内外诸多挑战,国家安全的根本保障只能是自身实力,而军事手段是保障国家安 全的最后堡垒。在核战略均衡的格局下,像俄罗斯这样的核大国可以不参加全面的军备 竞赛。现在美国为了建立绝对的军事安全,打破核战略平衡,迫使核大国不得不卷入军 备竞赛中,因为自己的核威胁能力届时有可能被国家导弹防御系统所剥夺,核大国也将 成为核“人质”。独立自主的核力量是确保中国安全最坚实的盾牌,在可预见的将来, 依然是威慑潜在敌人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即使可以避免核战争, 但常规战争依然存在,如果不建立强大常规力量,也可能遭到大规模的常规入侵(注: 叶卫平.文明的冲突到来了吗[J].世界知识,2002,(3):36.)。因此,中国加快武器装 备更新,加强国防现代化刻不容缓。但是,在军事建设方面,特别是在运用军事革命的 最新成果、提高信息化水平、应对现代化高科技局部战争等方面,中国起步相对较晚, 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更需要予以特别重视(注:据西方分析家认为,亚洲的 军事技术与美国相差25年。“如果中国要在2015年赶上美国的技术,那么中国必须全面 实行军队现代化,与此同时美国技术发展速度要大幅下降”。美国尼克松中心认为,“ 中国与美国的军事技术差距正在拉大,而不是缩小。中国落后于美国,还远远落后与欧 洲”。参见Paul Mann,“Arms Races Likely When Asia Recovers”.Aviation Week & Space Technology,New York:March 4,2002,Vol.156,23.)。“在2012年前后,中国有 必要加快国防现代化的速度,以防安全环境的恶化。国防现代化的建设目标应以缩小与 世界军事强国的差距为主,这样才能避免过早成为侵略者的军事攻击对象。有了强大的 国防力量,中国才可能在大规模战争爆发时有避免卷入或晚卷入其中的战略选择余地” (注:阎学通.21世纪中国崛起的国际安全环境[J].国防大学学报,1998,(1):28.)。
(六)增强综合国力,确保长治久安。综合国力的大小是一个国家安全的基础,维护国 家安全单靠军事力量不能保证,而且军事力量如果不和其他发展指标协调发展,甚至可 能搞垮一个国家。21世纪的竞争主要将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尤其是高科技的竞争。不断 增强综合国力才是提高国家的生存能力、保障国家安全的万全之策。
(七)参与塑造国际规则。在全球化和相互依存的时代条件下,在中国与西方大国特别 是美国的国力差距难以实质性地缩小的现实的制约下,中国安全外交主动权增强的现实 途径恐怕不仅在于增强国力,而且还要与国际合作,发展共同利益和互信(注:卿文辉 ,孙辉.后冷战时代的中国国家安全[J].战略与管理,2001,(1):1-9.)。只有这样, 才能既使自己走向强大,又可以树立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以解除他国的戒心。他们认为 中国不仅要在一定程度上接受西方的游戏规则,通过大规模地引进外资和拓展国际贸易 等手段参与世界竞争,而且还要利用自己不断增强的国际地位影响和改变世界政治经济 体系。但是,中国不与别国建立联盟关系,积极主张推动多边安全合作,发挥机制和规 则的作用。不过中国不能无条件地接受现在的世界政治经济体系,中国还要有所“表达 ”。就是说,中国接受这个体系的同时,还要改革和塑造这个体系,让这个体系更能符 合中国的利益。一方面,中国可以避免被孤立的危险,另一方面可以扩大自己的阵地, 结成体制内的“统一战线”而抗衡美国。一个显见的事实是,在体制之外,中国很难利 用美国和欧盟、日本等其他国家之间的矛盾,而进入体制后,中国能动的余地会比现在 大得多。
二、中国国家安全战略手段和途径
(一)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以美国为代表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仅是必 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首先,联合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不发达,容易出 现社会动荡,经常招致霸权主义干涉。邓小平指出:“霸权主义和帝国主义总是欺侮包 括非洲国家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经常干预这些国家为摆脱控制、发展经济、争取政治独 立与自主所作的努力,他们对中国也是这样。”(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C].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289.)他们强烈要求改变旧的国际秩序、建立新的国际秩序。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维护国际正义的义务,但力不从心,因此有必要联合起来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其次,充分利用发达国家内部的矛盾。在发达国家内部存在 着许多矛盾,美国对欧日等发达国家同样也实行干涉和控制政策。冷战结束后,欧、日 摆脱美国控制的倾向日益明显。尽管美国千方百计地通过“新北约”和“新美日同盟” 加强对欧日的控制,但终将抵挡不住欧、日要求彻底独立和充当世界级大国的努力。因 此,爱好和平的力量要充分利用发达国家内部矛盾(注:高恒.多极化世界需要树立新安 全观[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11):25.)。
(二)坚持维护联合国的权威。联合国是世界政府间最大的国际组织,在国际事务中的 独特作用仍是不可替代的。在群雄并立的多极化世界里,许多全球性问题仍离不开联合 国(注:阎学通等.中国崛起—国际环境评估[Z].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355,35 6.)。维护联合国的权威,既为中国安全所必需,也符合国际安全的整体利益。
(三)同大国建立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关系。同大国建立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关系 是推行多极制衡战略的关键。对俄罗斯、法国确认这种关系有助于在联合国安理会钳制 美国随意利用联合国之名行美国霸权之实;对于美国潜在的对手日本、德国确认这种关 系可以加深经贸关系、增加互信、减少摩擦;同美国确认这种关系可以消除“中国威胁 论”的影响。但是这种关系仅仅是战略意义上而非结盟意义上的,不应该影响中国外交 的独立性。然而,它们又与80年代单纯的不结盟有微妙的区别,有助于中国在不结盟前 提下最大限度地改善与大国的关系,并借重与中国有共同利益的大国的力量来增进中国 的安全。
(四)反西方和平演变。意识形态是国家的软权力,维护意识形态的安全是维护国家政 治安全的核心。冷战结束后,西方加紧向社会主义国家发动和平演变攻势,中国在进行 民主制度改革的同时,要警惕资本主义腐朽成分乘机融入中国政治。中国的政治改革要 根据中国的国情,不能全盘照搬西方。
(五)发展对称的和全方位的经济相互依存联系。经济全球化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经济的 依存程度,但中国与外部世界缺乏广泛、密切和平衡的经济相互依存,始终是不利于中 国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一,目前的这种依存是一种非均等依存,中国对少数发达国 家和新兴工业国在资金、技术和市场方面的依赖大于他们对我们的依赖。这种不对称还 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其二,中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太高,国内市场潜力远远没有 得到开发。在不对称条件下,中国的经济、政治和国土安全都已经因此受到不同程度的 削弱。虽然中美互有所求,也互有所忌,但中国需要美国甚于美国需要中国,中美关系 恶化对中国的伤害大于对美国的伤害。从长期和全局讲,对称的和全方位的经济相互依 存是根本改善中国安全的重要途径之一。
(六)构建周边安全机制,积极地参加不针对第三方的地区性双边和多边安全对话。利 用和发挥“东盟地区论坛”和“上海合作组织”等地区性组织在维持安全方面的积极作 用,积极筹建“东北亚地区论坛”、“南亚地区论坛”等新的地区性安全组织。此外, 还要利用和发挥“不结盟运动”、“七十七国集团”等跨地区性组织在维护安全方面的 积极作用。
(七)致力于建立军事信任措施。适当加强中美双边军事交流,恢复两国实验室之间的 往来以增进两国、两军的了解,避免双方误解对方的意图和双方都不想发生的冲突。与 此同时,修正在军控问题上过于道德化和理想主义的传统立场,有选择有条件地参加主 要由西方主导的防扩散和军控外交。条件是,不能使防扩散蜕变为干涉内政及剥夺发展 中国家的发展权和自卫权的借口和手段。美国的部分动机恰恰就是这样。中国是五大国 中对东南亚建立无核区和反对南亚核扩散态度最积极的。
(八)发展对美国导弹防御系统的反措施,加快尖端武器装备本土化建设。目前加强核 威慑能力的重点是增强核突防能力和存活能力,发展对美国导弹防御系统的反措施,确 保核威慑能力的有效性、可靠性。与此同时,中国还要加快尖端武器装备本土化建设。 由于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两方面的原因,军事发达国家在与中国关系最好阶段情况下, 也不愿意按中国有支付力的需求卖给中国先进武器,多数周边国家在获取先进武器方面 ,则基本上不存在类似政治障碍。依中国之大,安全问题之严峻复杂,及经济上的限制 ,即便没有政治障碍,在过去、现在和将来,中国也绝无可能买来一个国防现代化。因 此,在国防现代化方面,我们应加快研究尖端武器装备,掌握核心技术。
三、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策略
(一)反对霸权主义灵活性和原则性结合。邓小平指出:“谁搞霸权主义,我们就反对 谁;谁侵犯别人的利益,我们就反对谁。我们讲公道话,办公道事。这样的政策我们要 坚持到底。”(注:高金钿.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研究[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92 ,44,128,90.)反对霸权主义是我们的原则,但反霸不一定要把一个特定国家所有的 对外政策都作为目标。而且反对霸权主义斗争不能单打独斗,要联合一切反霸力量。那 些和中国有着相似的受外来压迫历史、有着相近的不发达经济水平、以及同样进行着民 族解放和发展斗争的第三世界国家的民族和人民是中国在国际上首先需要依靠和联合的 力量。此外,在反霸斗争中要争取发达国家和超级大国内部的广大人民的支持,特别是 他们中的那些同情被压迫者的进步运动和进步人士。但是,中国反霸政策是独立自主的 ,既不与任何大国结成同盟,也不把一些中小国家罗致在自己周围,由自己当盟主。“ 即使是正义的盟主,反霸的领袖也不能当,因为既然当了头,就难免与西方大国发生正 面冲突,被卷进集团政治的旋涡之中而不能自拔”。(注:高金钿.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 研究[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92,44,128,90.)
(二)“合纵连横”,维持战略平衡。苏联崩溃后,中国在世界上失去最后的一道战略 屏障,从此直接暴露在美国战略斗争的最前沿。那么中华民族今日应该具有巨大的危机 感,要以最智慧也最勇敢的方式维护世界和平,确保自己的国家统一、民族独立和生存 。从世界战略形势的演变看,对中国来说,实现自己的安全战略目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国际战略平衡。在中苏美大三角格局中,中国利用“战略平衡”赢得了有利的战略地位 。在冷战结束后,对于中国最重要的是必须在美国主导的西方联盟处境中最大限度地推 动国际战略平衡,广交天下朋友,扩大自己的安全空间。从全球角度上讲,中国最大的 安全威胁是美国,因此中国的战略任务是推动全球的战略平衡。中国应当密切关注那些 与美国利益对立、或是其潜在战略对手的那些国家寻找战略空间,如俄罗斯、日本、德 国和法国,同他们进行战略协作,反对美国有害于世界和平的霸权政策。(注:何新.中 美日关系的战略背景与对策—九十年代中国国际态势[A].致中南海密札——为中国声辩 [C].明镜出版社.)在地区层次上讲,中国的安全威胁主要来自日本和印度,因此中国需 要在东北亚和南亚进行战略平衡。朝鲜是中国在东北亚的一个战略安全支点,中国应当 防止她再像苏联东欧集团那样被美国击破。中国要防范美国纵容复活日本军国主义阻止 和延缓中国的崛起,但是同时也要注意到美国对日本有牵制作用。巴基斯坦是中国在南 亚的安全战略的一个支点,任何动摇这一支点的行为,都将无益于中国西部安全。印度 是中国防范的重要对象,但印度蕴藏着极大的潜力和希望,她和中国有着古老悠久的精 神联系,在近代遭受殖民统治的经历能唤起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情感共鸣。新中 国和独立后的印度之间的关系史,可说是一部展示了第三世界团结成功与失败的历史。
(三)“淡化”意识形态,“求同存异”。意识形态利益在国家利益竞争中占据十分重 要的地位,但必须从国家的整体利益出发。正是因为如此,各国从本国的利益出发,即 使是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采取的外交政策不尽相同。即使是同一个国家,在不同时期 采取的对外政策也大不一样。这就为营造一个“求同存异”、“和平共处”的国际和平 环境创造了有利条件。邓小平指出:“中国观察问题不是看社会制度。中美关系是看中 国和美国关系的具体情况来决定。中苏关系是看中国和苏联关系的具体情况来决定。” (注:高金钿.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研究[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92,44,128,9 0.)冷战后,在加强国际社会制度化的过程中,大国的利益经常大于分歧,合作也经常 大于冲突,中国扩大与大国的协调和合作,有利于加强与其他大国的信任关系,这对于 中国的崛起至关重要。
(四)“韬光养晦”,“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乔治·莫德尔斯基的近现代世界政治大 循环理论指出:近500年来的挑战者国家统统失败了,挑战者的合作者将随着挑战者同 遭厄运;新的世界领导者统统是先前世界领导者的主要伙伴,尽管伙伴会由于自己的从 属地位而受损,但同时可能在更大的程度上得到领导者的支持、保护或其他实惠,甚至 有机会后来居上,成为新的领导者。日本和德国作为挑战者遭到惨败后,作为追随者却 获得巨大成功。中国不应充当挑战者的角色可以说已经成为中国国际专家们的共识。但 是做追随者和小伙计对于中国来说却难以接受。那么中国应该如何?邓小平认为中国应 该“韬光养晦”,“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即在美国处于绝对优势地位这一状况未得到 根本改变之前,在今后二、三十年内,针对美国将长时期实行的霸权均势战略,中国应 避免成为其霸权作用的对象,充分利用均势的正面效应,争取从全球均势体系中获得更 多的自由空间和发挥更大的作为。在中国的综合国力还达不到发挥更大的作用时,不仅 应当“韬光养晦”,而且应当学会作国际体系内合法的忠诚反对派。否则,即使中国强 盛,也将会面对一个由满腹怨恨的下野者与野心勃勃的权力觊觎者组成的反华大同盟。 (注:喻希来.世界新秩序与新兴大国的历史抉择[J].战略与管理,1998,(2).)但是中 国不能唯美国马首是瞻,要维护国际正义,反对美国霸权行为。既要遵循西方主导的反 映大多数国家利益的规则,还要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参与各种国际规则的制订,塑造新的 国际规则,有所作为。正如一个学者指出:“对于西方制定或主导的国际规则,中国较 为有利、较为务实的办法,不是挑头叫板,把自己放到火炉上烤,而是像孙悟空那样, 去钻进去再相机行事。”(注:王逸舟.中国崛起与国际规则[J].国际经济评论,1998, (3/4):22.)
(五)外交与国防相结合。由于受到殖民主义的遗害和美、苏冷战的干扰,中国周边地 区成为外来势力“以亚洲人制衡亚洲人”的主要地区。为此,中国要和近邻一道放弃受 冷战影响的旧的思维方式,强调亚洲人民之间的历史文化联系,强调团结一致、解决历 史遗留问题所能带来的巨大利益。同时,将矛头直指外来干涉主义。中国还应巩固或恢 复与那些曾经与之有过战斗团结的东南亚国家的国际友谊。积极发展与印度的关系,消 除印度的敌意。加强同邻国在互谅互信的基础上解决领土分歧。然而,由于中国存在分 离主义问题,必须发展军备维护祖国的完整和统一,这需要亚洲国家的支持和理解。另 外中国是个大国,在国际战略平衡中具有特殊的作用。为此,我们必须与邻国和其他大 国至少达成以下的基本共识:一是中国国防现代化的发展必须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而发 展。中国不参加军备竞赛,但中国必须维护有效的、可靠的核威慑力量,以“遏制他国 对中国可能的核攻击”。(注:顾国良.中国的军控应对策略[J].战略与管理,2002,(4 ):83.)二是中国国防现代化的速度取决于中国面临国际威胁的变化,取决于美国导弹 防御系统的发展和部署,也取决于美国对华政策、包括美对台政策和美售台武器的步伐 。但是在发展国防时,我们应该看到国际环境也不允许我们毫无顾忌地大搞军备建设, 那样会不可避免地引起周边国家的强烈反应,加剧地区军备竞赛。在这种竞赛中,中国 和周边多数国家都不大可能是赢家,只有美、日会从中渔利。苏联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 军备竞赛而拖跨的,这个教训值得记取。大多数周边国家和中国一样,希望有一个长期 的和平稳定的环境搞建设,军备竞赛在地区内是不得人心的。因此中国必须与周边国家 加强安全对话与合作,避免军备竞赛。
收稿日期:2002-12-03
标签:军事论文; 美国军事论文; 西方世界论文; 利益关系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 世界现代史论文; 经济学论文; 中国军情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