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岁的爱情,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十六岁论文,爱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十六岁留给我一张苍白的脸,映着极尴尬的少年人的表情。
我一度十分迷恋一个内向的男生。他是个在世俗观念中没有什么大缺点的人,成绩好、体育好、劳动好。但我喜欢他却并不是这些,而是因为他温和而充满笑意的外表与沉默不言的性格形成的对比,产生了对我来说不可思议的吸引力。
那时候还不流行“cool”这个词,那个男生也谈不上“cool”,他不过是个不爱说话的人,现在想来,也可能他本就是个乏味的人。但他没有一点点的冷漠之态,他在沉默中表现着无处不在的积极。他最愿意帮人家做事了,包括代做值日生,也包括代做课外作业。由女生负责记录的《班级日志》上常有他的名字出现在“好人好事”栏里。我的好朋友坐在他的后面,每天她都颇带炫耀地告诉我他为她捡了多少次掉在地上的笔。我猜想,在当时至少有半个班级的女生喜欢那个男生。这是件有些俗气的事情,自命不凡的我竟和大家喜欢一样的男生!
追求与众不同永远是十六岁执着的情结。对我而言,承认自己普通的情感很困难,放弃对他的迷恋也很困惑。于是搜肠刮肚地找寻他的特点,那些只为我一个人体会得到的与众不同之处。我记得他的眼眸是浅淡偏黄的棕色,他有着两颗洁白的可爱的虎牙。我喜欢看他笑就是因为他的棕眸和虎牙表现出了一种灵秀和纯真,别人没有的。他说话爱说破句,表达永远不利索,这也是我喜欢的,因为这表现了他的憨厚和质朴。我总以为他是个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人。更重要的是他完全不是个成年人,他优秀,却不是那种成熟的优秀。我坚定地相信他会永远保持他的简单、热忱。即使有一天他长大了。他依旧会流露着十六岁年轻时光的可爱气质,这又将成为他可贵的特点,对我产生经久不衰的魅力。
然而,我不得不承认,真正独特的东西很少,而真正不变的独特的东西根本不存在。
十六岁的那个六月,我们考上了同一所高中。暑假里,他常常打电话给我,聊一些不着边际的话题。他还每周陪我在图书馆呆一天,翻阅他一点兴趣也没有而我兴趣盎然的民国时期的刊物。我们曾一同出去游过两次泳,在水中,他默默地抓过我的手。我以为这足以证明我们初萌的爱情,并且他和我会很认真很珍惜地保护这份爱情的。
事实上,我们都没有。理由有些说不清。
我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成长都是一次妥协,但至少我和他的是。我们无缘无故地慑于成人规范的威力,远离各种青春期的禁区。就在开学一个月后,我们便由亲密的朋友成了陌路人;没有任何人阻碍我们,也许仅仅是由于周围太开放的氛围里有些同学调侃过我们几次吧,他表现得异乎寻常的敏感和胆怯。他开始避免与我说话甚至对视。无人的清晨的校园里,他从我身边漠然走过,镇定从容、不动声色的表情令我流下了平生最初与一个男生有关的眼泪。我已经很难揣测他的内心了,他正在一点一点离开我可以把握的那个单纯的男孩。他依旧优秀,成绩好、体育好、劳动好:他依然有棕色的明眸和可爱的虎牙,他笑得更多,他学会了谈笑风生;他依旧有至少半个班级的女生喜欢,但他已经不可能像以前那样紧张兮兮又不顾一切地面对其中的一个了,他有了越来越多无谓的顾忌。成为家长老师眼中无可挑剔的人比一切都重要。我看到他轻易地改变了自己,迎合了大人们对一个成熟的孩子的所有要求。他做了很久的班长,据说后来他都能官腔无比地教训人了。
我所期待的与众不同的亮色如此不堪一击地熄灭了,但我并无责怪他的意思。每个人都有自己成长的方式,而选择主动靠近并融入成人世界是最明智的,因为那会少去很多成长的疼痛。这个道理我十六岁时就懂了。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我当时还是非常非常欣赏那个男生的,他机智极了。可惜,对女孩来说,深情永远比机智更重要。
怀着一份对夭折的爱情的耿耿于怀,我还得面对我的生活。
其实十六岁的烦恼是很多的,并且有些莫名其妙、杂乱无章。我在那个年纪没有交到一个真正的朋友也许就是因为周围的人看到我太多不可理喻之处吧。我记得那时我每天都会与父母吵架,惯性的青春期反抗性令我兴奋地伤害着他们。我与周围同学的关系也不可挽救的差。至今存留的人与人不可沟通的观念与那个年龄跟同学无休无止的相互摩擦绝对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