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弹性系数的急剧下降:事实或假IIBSRQ_弹性系数论文

就业弹性系数急剧下降:事实还是假象IIBSRQ,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假象论文,急剧论文,系数论文,弹性论文,事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就业问题日益凸现。越来越多地讨论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的文章见诸于学术杂志、大众刊物,其中一个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经济的高速增长没有带来就业的相应增长,尤其是90年代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关系更是进一步削弱。因此,他们对中国未来的就业形势深感忧虑。其判断的依据是我国就业弹性系数不断下降。但是,他们所依据的所谓就业弹性系数并没有考虑中国的隐性失业对其的扭曲,在此我们姑且称之为名义就业弹性系数。本文首先对被广泛引用乃至于在某种程度上被滥用的名义就业弹性系数作一个描述,然后把隐性失业因素考虑进去计算得到一个相对比较真实的就业弹性系数。对比之下,不难发现一些已经被大部分人接受的观点并非正确。

一、名义就业弹性系数:一个简单的描述

就业弹性是指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假定产值增长率为a,就业增长率为b,就业弹性系数为k,那么就业弹性系数可以用数学公式表达如下:

k=b/a=就业增长率/产值增长率

1.就业弹性系数变动范围。当b>a,则k>1,经济体系吸收劳动力的增长速度超过其产值增长速度,就业弹性系数大于1, 劳动生产率下降;当b=a,则k=1,经济体系吸收劳动力的增长速度等于其产值增长速度,就业弹性系数等于1,劳动生产率不变;当b<a,则k<1, 经济体系吸收劳动力的增长速度慢于其产值增长速度, 就业弹性系数小于1,劳动生产率上升。由于一般不考虑产值和就业的负增长,就业弹性系数始终为正值;同时在现实经济体系中,劳动生产率一般呈上升趋势,因此就业弹性系数小于1。通常情况下,就业弹性系数在0与1 之间变动,即0<k<1。当k越接近1时,就业弹性系数越大, 该经济体系吸收劳动力的能力越强;当k越接近0时,就业弹性系数越小,该经济体系吸收劳动力的能力越弱。按照一般方法,我们利用统计年鉴来计算历年的就业弹性系数,由于部分年份的GDP和从业人数的数值残缺, 所以对这些年份只能做一个平滑处理——假定这几年就业增长和GDP 增长是均匀的。从计算结果表1和图1看,就业弹性系数有一个先提高而后降低的趋势。从投资来看,“八五”期间投资就业增长弹性值大幅度下降,且处于极低下的水平上。1980~1989年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就业增长弹性值为0.268,即投资增长1%,相应就业增长为0.268%;1990~1995年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就业增长弹性值降为0.063,即投资增长为1%,就业仅增长0.063%。这表明,“八五”期间,高投资增长率没有带动相应的就业增长[1]。

表1 我国就业增长率、GDP增长率和就业弹性系数(1978~1998)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1、1996和2000年)

注:①由于在1996年开始对1990年以后各年的全国从业人员总计根据人口抽样调查情况重新调整过,因此表中1995a值为调整前1995 年数据,1995b为调整后的1995年数据。以1995a作为1995年末从业总数计算1995年就业弹性系数,而1996年则以1995b作为1996 年初数据计算当年的就业弹性系数。括号里的就业弹性系数没有现实意义。

②表中最后两列a、b分别是GDP 的就业弹性系数(一般意义上的就业弹性系数)和投资的就业弹性系数。

图1 1978~1997年间就业弹性系数的变化

消除年份之间可能出现的波动,以便更加直观地看出就业弹性系数的变化走向。我们可以把1978~1997这20年分成四个时期(见表2), 这样可以清晰地看出就业弹性系数的变迁。同时我们也把投资的就业弹性系数附在表2中,可见投资拉动就业的能力下降的更快。

表2 各时期年均就业弹性系数

时期年均就业弹性系数时期投资就业弹性系数

1978~19840.225 1980~19890.286

1984~19890.297

1989~19960.213 1990~19950.063

1997~19970.112

资料来源:投资就业弹性系数来自胡鞍钢:《中国就业状况分析》,《管理世界》1997年第3期。

二、隐性失业:规模估算

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有的国家采取了较为激进的方式,结果是失业率的激增和由此引起的社会矛盾激增,如前苏联和东欧国家。中国采取的则是较为缓和的渐进式改革方式,在短期内避免了失业率的剧增,但当改革进行到一定的阶段,隐性失业问题的大量存在已经对经济造成严重的危害。因此,近几年来国家通过下岗、企业用工自主化等政策逐步加速隐性失业的显性化过程。

我国在转轨时期所面临的隐性失业集中于两点:一是国有企业隐性失业问题;一是二元经济中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在这里我们不拟讨论诸如隐性失业问题影响经济的机理及如何促进其显性化等问题,仅对隐性失业的规模估算量问题作一个简单分析(因为这个问题与就业弹性系数有直接关系)。

对我国隐性失业规模的估计目前有多种方法。国有企业隐性失业和农村隐性失业的估算方法不同,所以分别讨论。

1.对国有企业隐性失业的估算

国有企业失业问题得到了比较多的关注,因而提出的估算方法有多种,这里只介绍两种。一种是对企业的有效工时作出调查,将企业实际拥有的全部工时减去有效工时为无效工时,无效工时占全部工时的比例即可认为是企业隐性失业。即:隐性失业率=(无效工时/全部工时)×100%。这种方法估算出目前隐性失业率为28%,以国有企业职工1.1亿人计隐性失业规模约为3000万人。另一种方法是对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展开问卷调查,即问如果政策允许,企业裁员比例将为多少。计算结果为32%[2]。而国际劳工组织和中国劳动部在1995 年联合进行的一次“企业富余劳动力调查”所得数据显示城镇各类企业的综合隐性失业率为18.8%,这一数值基本上等于各权威部门对城镇就业中隐性失业率估算的中间值或平均值(国家体改委和计委提出为25%,国家研究机关提出为20%~25%,国家统计局为20%,劳动部为10%~12%)。由于城镇就业人口中,国有经济单位职工一直占有压倒性的多数(1985~1994年的比重为70.2%~66.7%),而国有单位的富余人员比例一直高达20%~30%左右,国有单位又是转型时期最为典型地受到尚存的计划体制“保护”、“干涉”和“牵制”的主体,因此,一般认为城镇的隐性失业主要由国有企业造成的。

由于国有经济单位就业占城镇总就业的比重变化不大(10年间仅变化3%左右),由此可以认为,城镇的隐性失业率10 年以来基本上变化不大,为18.8%。

2.对农村隐性失业的估算

对农村隐性失业的估算方法是抽样调查法,即从对部分农村地区抽样调查得到的样本特征来推断整个农村的隐性失业率。做过这项调查的单位有国家统计局、国家计委、劳动部、农业部等部门。中国社科院的王诚认为,可以用下式计算得到农村的隐性失业量:

RDU=RE-TVE-PE-IE-FE-CE

其中RDU—农村隐性失业量;

RE—农村就业总量;

TVE—乡镇企业就业量;

PE—私营企业就业量;

IE—个体劳动就业量;

FE—流入城市岗位;

CE—农业资源可容纳就业量。

计算结果如表3。

表3 中国农村的隐性失业量和隐性失业率万人

农村总 乡企 私企 个体 民工 农业可 隐性 隐性失

就业量 就业 就业 就业 就业 容就业 失业 业率%

198537065 6979

- - 6855072

24329 65.6

198637990 7937

- - 7115325

24017 63.2

198739000 8805

- - 7375818

23640 60.6

198840067 9545

- - 7636611

23148 57.8

198940939 9367

- - 7707207

23595 57.6

199042010 9265

113

1491 7888051

22302 53.1

199143093 9609

116

1616 8179581

21354 49.6

199243802 10625 134

1728 8361179

19300 44.1

199344256 12345 187

2010 85412482 16378 37.0

199444654 12017 316

2551 90015025 13845 31.0

资料来源:袁志刚等著:《隐性失业论》,第99页。

由此可以总结得到如表4。

表4 1985—1994年城乡隐性失业量万人

年份 1985

1986

1987 19881989

19901991

1992

1993

1994

农村隐性失业 24329 24017 23640 23148

23595 22302

21354 19300 16379 13845

城市隐性失业 2408

2499

2591

26822705

27692870

2938

3001

3161

综合隐性失业 26737 26516 26231 25830

26300 25071

24224 22238 19379 17006

资料来源:王诚《中国就业转型:从隐蔽失业、就业不足到效率型就业》,《经济研究》1996年第5期。

三、就业弹性系数:修正后的结果及结论

假定某年隐性失业人数为P[,d],该年名义就业数为P[,t],则真实就业数P[,1]为(P[,t]-P[,d]),真实的就业弹性系数为:

K=b/a=△P/P[,r]/a=△P/(P[,t]-P[,d])/a

由于一般观点认为从8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就业弹性系数开始下降,而1994年以后伴随着国有企业职工下岗的加速,隐性就业的人数变化较大,而由于对这一部分就业没有充分的数据因而不能准确计算出这一时期的就业弹性系数,因此根据上式我们仅对1985~1994年这10年间的就业弹性系数重新进行计算,得到了表5。

表5 1985~1994年间的就业弹性系数

由此看来,从1985年到1994年就业弹性系数除1990年出现比较大的波动以外,就业弹性系数基本变化不大,并没有发生所谓的急剧下降。造成这样一个假象的原因是由于没有充分考虑到隐性失业程度的逐步减轻。因此,我们认为中国经济近20年的增长对就业增长的拉动能力仍然保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所谓的“高经济增长,低就业增长”[3]的矛盾并不存在。

尽管我们在上面刚刚介绍了一些估算隐性失业规模的方法,但是使用这些方法有一些严格的前提假设。比如在估计农村隐性失业量时,历年农民工拥有城市岗位比例不变的假定与现实情况可能有一定差距。其次,容纳系数不变意味着农用资本的劳动力替代效应和互补效应相抵,这一假定也过分严格,与现实不符。其三,由于缺乏1990年以前的农村私营和个体就业数据,使1985~1990年隐性失业的估测偏高。此外,这一估算中没有考虑乡镇企业、私营企业、个体就业中的隐性失业问题。

标签:;  ;  

就业弹性系数的急剧下降:事实或假IIBSRQ_弹性系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