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青[1]2001年在《网络时代中的新闻传播变革》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分析和预测网络时代中新闻与大众传播变革的基本走向与发展趋势。网络媒体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出现的对新闻与大众传播极具影响力的第四媒体,其所具有的区别于其他媒体的特征,它的演进历程与未来走向等问题是本文首先探讨的问题(第二章)。分析表明,构建于因特网平台之上的新媒体,尽管其功能十分强大,但仍不会像多数人所想象的那样预示着传统媒体的终结。媒介形态变化的基本规律启示我们,传统媒体将与新兴的网络媒体一道,在逐步相互适应与演化的进程中将使未来的新闻与大众传播走向更为广阔而多彩的天地(第三章)。因特网把人类的传播带入了一个跨越时空限制、自由交互的新世界,然而,在传播全球化、自由化的背后,却是深深的不平等,发展中国家在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和信息安全方面将在此过程中经受考验。此外,网络世界绝不意味着受众地位与传者格局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尽管受众不是原有的受众,传者不是原来的传者;但事实上,受众依然是受众,传播业的“沙皇”依旧不会退位(第四章)。数字化时代的来临,网络媒体的崛起,既带给我们前所未有的机遇,也使我国的新闻与大众传播事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改变陈旧的宣传模式,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发挥优势互补,促进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注重人力资源建设,培养超文本记者;构成了我们应对网络时代之挑战的基本策略(第五章)。论文创新与不足:借助全新的文献资料,对网络时代的新闻与大众传播领域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综合的梳理与总结,构成了论文写作的基本出发点。本文在对未来传播新构图的分析、对传播全球化的实质的分析和对网络时代的受众与传者地位的分析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其中体现了某些理论创新之处。本文还力求在体例方面做到标准化、规范化。当然,由于知识积淀的不足与理论功底的薄弱,在对有些问题的分析上尚不够深入、具体,在对具体资料与观点的引证上还不够全面,需要作进一步的改进。
李凌凌[2]2000年在《第四媒体与大众传播变革》文中指出本文从第四媒体——因特网在大众传播领域崭露头角入手,讨论了这一新的媒体形式对传统大众传播业的影响和大众传播的未来走向。论文首先给出了第四媒体的定义及八大特征,全面总结了第四媒体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对第四媒体的编辑特性做了一定的探索。接着又讨论了第四媒体对大众传播业理论、实践各方面带来的深刻影响,指出传统大众传媒和新闻教育必须认清形势,更新思路,调整自我,迎接挑战,方能跟上技术和社会前进的步伐。论文最后又对第四媒体对传统社会的冲击做了讨论,指出第四媒体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的民主进程,但目前的网络还没有,也不可能实现完全意义上的自由与平等。在为新媒介带来的新的传播空间欢呼的同时,作者没有忘记提醒大家关于网络传播的负面影响,并指出加强自律与他律,是通向网络文明的必由之路。
刘金玲[3]2010年在《第四媒体的政治社会化功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政治社会化实际上就是培养符合具有某一社会主流政治文化的普遍政治人的过程,同时也是持续地通过传播来维护这种政治体系或者是革新一定社会政治文化的过程。作为政治传播的主要渠道,大众媒介和家庭、学校、同辈群体等相比较,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和更好的效果。传统大众媒介主要包括报刊、广播、电视。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第一次正式使用了“第四媒体”这一称谓来描述新兴的互联网,自此网络媒体以“第四媒体”的身份跃上大众传媒舞台,以前所未有的体验传播方式,给信息传播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和冲击。近年来,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对人类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它促进了政治信息的获得与交流、拓宽了公民进行政治参与的渠道、加快了政治民主化进程,成为了政治社会化的一条重要渠道。其角色和功能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信息传播过程,还介入了社会个体的内化过程乃至整个政治体系态度的形成过程,将触角伸入到了更多看不见的角落。细化到社会的政治生活领域,第四媒体在传递政治信息的同时影响了政治议程设置,实现了多层次政治沟通和更为全面的政治舆论监督。在政治传播中,第四媒体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得以广泛发挥,在传承政治文化、构建现代政治价值观、确立政治态度、塑造政治人格以及进行政治教育培训等方面产生了日益深远的影响。同时我们不应忽视第四媒体独特传播方式的优势背后还隐藏着很多技术与监管方面的问题。例如,比较突出的信息安全隐患;多元信息对政治文化和政治价值观的冲击;言论表达的过度随意与舆论导向的不确定性加大了把握舆论导向的难度;公众因数字鸿沟的存在政治态度差异被逐渐拉大等等。这些不利因素阻碍了第四媒体发挥有效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因此应当在技术完善、法制建设、道德引导、公民意识培育等各方面齐抓并举,加强对其政治社会化功能的调控。本文以第四媒体的政治社会化功能为分析重点,运用政治学、大众传播学、社会学等相关领域的理论框架,明确了第四媒体的传播特点及其对有效政治社会化进程的推动作用,在分析第四媒体现存问题及管理体制障碍的基础上,探讨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以期为我国第四媒体更好实现其政治社会化功能提供适宜选择。
付玉辉[4]2005年在《“第五媒体”与手机短信》文中研究表明2003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坠毁、伊拉克战争爆发、非典疫情蔓延,许多人出于及时获得信息和远距离交换声像的需要,普遍使用手机短信,并将数码摄像机(DV)与网络传播结合起来使用。从那时起,一个主要用来说明手机短信的新名词“第五媒体”便在我国迅速流传。从传播的角度看,手机短信拥有的独特的自身优势:跨越地域和电脑终端的限制,拥有声音和震动的提示,几乎做到了与新闻同步;接受方式由静态向动态演变,受众的自主地位得到提高,可以自主选择和发布信息,信息的及时互动或暂时延宕得以自主实现;使得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完满结合。但手机短信不过是第四媒体接收终端的移动化,手机短信并不完全具备第五类传媒的特征,也无法与前四媒体的地位相提并论。
曾丽清[5]2007年在《媒介融合—网络时代电视媒体的发展之路》文中研究说明媒介融合是大众传播领域一个相对新鲜的话题。作为未来大众传播业的一种发展趋势,媒介融合通过整合或利用处于单一、混合所有权之下的电视、网络、报纸、期刊等媒体,以增加新闻和信息平台的数量,从而使稀缺的媒体资源得到最优配置的活动。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作用下,这些融合的媒介形式以及被重新包装的媒介内容,将提供给受众更大的信息量,从而领先竞争对手保持优势地位。本文系统并全方位地对网络媒体与电视媒体的融合进行了分析。文章选取网络与电视融合的几种具体方式,如网络电视、媒体博客、节目组现场BBS、手机电视等新兴传播模式进行解读。透过网络和电视相互融合的这些表象,分析网络与电视相融合将导致电视传播由大众传播模式向人际传播模式的深层次转变。把目前自发的网络与电视的融合上升到理论层次,并推断未来电视将可以随时、随地、随意观看,而且传者和授受者的界限不再特别分明,不再是“你播我看”的单一模式,传输双方将可以即时互动的发展趋势。本文还分析探究了电视与网络融合后,电视媒介在传播内容、传播方式、目标受众群体、信息消费方式、媒介组织结构、管理运营方式、盈利模式的变化,并尝试着提供了相关的变革措施。
张海鹰[6]2000年在《第四媒体的传播模式》文中提出因特网被称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发展起来的第四媒体。实际上,第四媒体是不同于传统大众传媒的全新的传播媒介。它包含了人类信息传播的两种基本的方式,即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因而它的发展突破了传统大众传播模式的框架。 在大众传播过程中,有三个基本要素是必不可少的,即职业传播者,大众传播媒介和不确定的广大受众。而因特网是建立在点对点的人际传播基础上,逐步发展为群体传播,继而由于传统大众传媒纷纷上网,成为网络传播的一个组成部分,因特网开始发挥大众传播媒介的某些作用。
苏琤[7]2005年在《流行时装在第四媒体中的传播》文中提出服装的流行性,是服装企业与设计师关注,更是消费者积极追求的。在产品极大丰富的今天,市场竞争变得异常激烈。很多服装企业与设计师,更是不遗余力地推广自己每季的新款式,并希望能够成为流行的代表,并成为大众追逐的时尚,成为热销的商品,使消费者能从产品中找到流行的感觉,成为时尚的饯行者。这正是服装企业和设计师关心和研究的重要问题。他们不断地研究服装流行传播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发现新的流行传播媒介。 那么,什么影响了服装流行?在众多因素中,其中媒体传播的功能功不可没。服装的流行,自阶级社会以来,大多是从追求、效仿上层社会知名人士的穿着开始。进入十九世纪,随着西方文明的发展,传媒方式不断推层出新,从报刊、杂志、广播,直到电视的产生,他们都成为时装流行过程中推波助澜的媒介。 二十世纪,互联网的出现,为信息传播带来了很多新的理念,它是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类主要的信息传输途径。24小时开放的网络,它有着强大的互动性、快捷性和传播性的特征,是其他媒体不可比拟的。因此,很多人把Internet又称为第四媒体。它的传播特征也为服装的流行传播开辟了新的途径。为服装设计师、消费者和企业互相之间建立了很好地沟通和交流的平台,这是其它媒体所不能迄及的。 在时尚消费领域,女性对流行服饰的痴迷是人所共知的。她们通过逛时尚店的形式来了解流行信息,她们也可以通过时尚报刊杂志、电视和T台上了解很多新的流行服饰和新的流行元素。 那么,我们看看网络可以为时装流行做些什么?试想,消费者假如可能足不出户,就可以在网上看到各个地区、各个品牌的不同风格服装的流行信息,并能通过自己的模拟形象试穿到各个不同地区、不同品牌的最新款式并能购买,是否会引起消费者的热衷和痴
张和安[8]2001年在《“第四媒体”特征及其综合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首先对已有的“第四媒体”的广义定义提出了质疑 ,指出将因特网定义为“第四媒体”是不合适的 ,并对“第四媒体”的内涵作了图文说明。继而从技术和传播学的双重角度概述了“第四媒体”的主要特征 ,最后深入论述了“第四媒体”对传统媒体所产生的综合效应
周渡[9]2001年在《第四媒体的兴起对大众传播理论研究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作为“第四媒体”的因特网的兴起对大众传播理论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在 揭示网上新闻传媒在组织形态和传播方式上与传统传媒的区别的基础上,从地位取代、重新界 定基本定义、把关人理论、对新闻教育的影响这四个角度研究大众传播理论研究受到的影响, 结合传播学、社会学与心理学的理论观点进行了探讨。
王桂亮[10]2001年在《第四媒体冲击波及传统媒体的对策选择》文中指出90年代以来 ,以数字化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高速公路迅速发展 ,第四媒体———国际互联网使大众传播的媒介形式、采访方式、报道方式、传播方式及受众地位、受众行为等都发生了一系列巨大变化 ,对传统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等都造成了巨大地冲击 ,迫使传统媒体必须选择新的对策
参考文献:
[1]. 网络时代中的新闻传播变革[D]. 靳青. 厦门大学. 2001
[2]. 第四媒体与大众传播变革[D]. 李凌凌. 郑州大学. 2000
[3]. 第四媒体的政治社会化功能[D]. 刘金玲. 曲阜师范大学. 2010
[4]. “第五媒体”与手机短信[J]. 付玉辉. 南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5]. 媒介融合—网络时代电视媒体的发展之路[D]. 曾丽清. 南昌大学. 2007
[6]. 第四媒体的传播模式[J]. 张海鹰. 新闻大学. 2000
[7]. 流行时装在第四媒体中的传播[D]. 苏琤. 东华大学. 2005
[8]. “第四媒体”特征及其综合效应研究[J]. 张和安. 学海. 2001
[9]. 第四媒体的兴起对大众传播理论研究的影响[J]. 周渡. 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10]. 第四媒体冲击波及传统媒体的对策选择[J]. 王桂亮. 枣庄师专学报.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