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传媒环境下新闻写作的变化论文_李荣彬

当代传媒环境下新闻写作的变化论文_李荣彬

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 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作者简介:李荣彬,男,出生年月:1972年1月。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记者。学历:大专。当前主要研究方向:新闻采编及写作。

关键词:传媒环境、新闻写作、写作方式、写作内容、写作语言、变化

摘要:在新媒体时代全面到来、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当代传媒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闻传播理念及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新闻报道是新闻传播的根本所在,在当前传媒环境之下的写作方式、写作内容、写作语言都体现出与从前不同的特点,直接影响到了各种新闻写作模式,对于记者来说,需要进行思维转换及能力加强。

一、新闻写作方式的变化。

(一) 在人人皆用手机、iPad等可随时随身携带的互联网媒体接收信息,微信、微博等即时传播方式普及化的今天,很明显,传统的新闻写作方式不再适用于当前传媒环境及受众。

在海量信息的影响下,当代新闻受众群体已不再对花样繁多的新闻写作方式有更多兴趣,尤其是“90后”、“00后”已成为主要受众群体的当下,受众最需要和感兴趣的是用最短的时间了解最多的信息。很明显,一些传统新闻体裁不再有更多市场。1987年,《中国青年报》能凭借“三原色通讯”报道的大兴安岭火灾一鸣惊人。1993年《东方时空》能以“杂志式的电视新闻”开创了中国电视改革的先河。但在今天,更多受众是以“碎片式”的信息接收方式了解新闻。新闻资源是以层次化、网络化的方式联系在一起的,强调在不同的层次中逐渐展示出完整的内容。体现在写作方面的本质要求是凝练简洁,受众既然已不再对复杂的体裁感兴趣,而是更集中于随时得到最全面的信息。所以当前的新闻写作方式不需拘泥于传统体裁之下,而是要以最简单的文体、简洁的文字进行资源整合。

(二) 在当前的普遍新闻报道中,在标题、正文、结尾的写作处理方式明显出现了弱化现象,这也是受众定位变化带来的写作方式变化。网络传播信息的多样化带来了海量信息,新闻的即时性和互动性在当前传媒环境彰显得十分强烈,同时带来了受众的多样化需求。这体现在新闻写作方式的变化,就是新闻报道不再追求严谨得近乎格式化的全篇处理,甚至出现了“无标题新闻”。同时,正文中的导语也弱化至几乎省略,这些写作方式中的弱化在网络新闻中尤其典型。

(三) 在传统新闻报道中,文字、图片、图像的处理方式往往是单向的线性结构,所有信息的处理方式都围绕着强调新闻要素的本质功能进行。在新媒体时代下,各种信息的表达形式仍然是以文字、图片、图像为主,但在处理方式上呈现发散性结构的变化。写作方式不再被要求中规中矩,符合各种新闻体裁的规范格式,为了配合受众在新闻接收后第二次创作或传播的需求,各种信息被整合后,写作方式上追求灵活的组织、吸睛的编排、互动的平台。

二、新闻写作内容的变化。

(一) 传统媒体环境中,受众往往是单向地接受信息,反向影响力十分有限。而当前媒体环境带来了新闻规模和普遍性,各种新闻媒体在传统环境中对于“独家新闻”的争抢在当代传媒环境下也不再可能。互联网带来的信息大爆炸又使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的传播者,而非单纯的受众。所以,新闻内容选取方面的处理就有了大变化。如2019年3月的江苏盐城13岁少年杀母案,第一时间将此信息传播出的是网友,紧接着是警方在微博及微信公众号的通报,记者的采访调查时间上排在了第三位,在媒体不占传播优势时,只有挖掘受众想要知道的其他信息。在写作内容上已经不能拘泥于“独家”,记者需要判断事件后续,受众最感兴趣的是什么,然后进行内容选取进行采访写作。

(二) 多元化内容表现的变化。传统媒体中,电视是唯一能将视听内容融合的。但当前视听结合已经是受众最简单的要求。网页新闻、公众号新闻、微博新闻……使受众在享受多媒体信息的同时又能即时互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同时,在新闻内容表达中,除文字、图片、图像外,又出现了链接、@、截图等等,多种形式的内容表达也成了进行新闻写作时记者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由于图片、视频更能刺激受众的感官,超链接又能减少受众自行寻找相关信息的时间,多元化内容表现除了满足受众了解新闻的需要,又提供了更多联想环境、相关内容等受众的第二需要。这是当前新闻写作语言的一大变化。传统的“笔杆子写作”已经不适用于当前传媒环境。相较于单纯的写作,多种内容的整合处理更加考验着记者的能力。

三、新闻写作语言的变化。

(一) 网络语言在新闻语言中的比重加大。语言具有强烈的时代

性,新的时代背景会催生出新的语言符号,网络语言是顺应时代的产物。自2016年起,《新华字典》的修订就已加注常用网络用语。从当前的传媒环境和语言环境来看,新闻写作中网络语言比重日益加大是符合时代和受众需求的。网络语言的强烈场景性及再现活跃性实际上都赋予了新闻语言更鲜活的表现力。早在2010年,《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标题《江苏给力“文化强省”》中,“给力”一词的使用,使许多读者耳目一新。新闻与受众之间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贴近性。不能吸引受众的新闻就不能具备新闻最基本的传播属性,也就丧失了新闻价值。网络语言是当前最能拉近媒体与受众距离的语言。所以,自觉在新闻写作时选用适合的网络语言,是当前新闻写作语言的重大变化之一。

(二) 传统新闻报道的写作语言,即使是达到了视听结合的电视

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时也需要以文字符号为语言表达基础。如纪实类新闻报道、专题纪录片、新闻专题栏目等,在进行制作时,也都必须以文字稿件为基础,然后进行图像采编。而在现在的媒体环境下,记者在进行新闻传播时可以随时使用并转换各种类型的语言符号,写作语言现在并不单纯地只指文字,它囊括了图片、音频、视频、即时信号传播等等。如网络直播形式的新闻,只需一部手机,就可以即时向受众传播现场的新闻画面,同时记者以口头语言进行必要说明。这就是网络信号传播下的视频与口头语言相结合的新闻语言表达。

(三) 在新闻语言中,以互联网技术实行多种形式的“引导化”

语言,也成为了当前新闻写作语言中的一股主要潮流。即使在传统的纸质媒体中,新闻语言也呈现出了一种与互联网技术结合产生的引导形式新语言。如二维码的附加,受众通过手机扫描,就可以以另外一种形式接受到媒体要传播的另外一些信息,如后续报道等。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也越来越多地呈现出以互联网引导化新闻语言来进行吸引受众、后续传播等特点。假设观众正在通过电视了解新闻,但是时间和场地即将不允许其继续接受信息时,就可以通过电视给出的公众号、微博等方式,通过手机继续了解信息,在电视新闻画面中出现的公众号二维码,就是一种另类的电视新闻语言,目的是使受众得到交流平台。

无论传媒环境发生何种演变,以受众为基础的新闻传播没有变,以事实为基准的新闻写作没有变。在进行新闻写作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法则没有变,恪守新闻伦理道德的原则没有变。但随着我们身处的传媒环境中,传媒媒介、受众、传播渠道等由于互联网技术及使用大众化催生的根本性转变,在新闻写作中,其传统的写作方式方法、语言内容等必然应该适应这个转变而进行变化。这是新媒体时代的客观需要,也是当前的新闻媒体人应该接受,并随时转变观念、付诸于行动的职能需求。

参考文献:

1.《新媒体文案创作与传播》;勾俊伟著;人民邮电出版社;2017-04-01。

2.《网络新闻学:新媒体的报道、写作与编辑》;克雷格,刘勇著;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发行处;2010-05-01。

3.《中国新闻采访写作学》;刘海贵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10-01。

4.《当代新闻写作》;白贵,彭焕萍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04-01。

5.《新闻传媒写作精要与范例实用大全》;胡小英著;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7-01-01。

论文作者:李荣彬

论文发表刊物:《科技新时代》2019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7

标签:;  ;  ;  ;  ;  ;  ;  ;  

当代传媒环境下新闻写作的变化论文_李荣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