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生物学教学目标中的“描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物学论文,教学目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课程目标中的行为动词表示认知过程维度,而认知过程不仅是达成知识性目标的途径,也是过程性目标本身。因此,对行为动词的理解,与教学活动设计和教学目标达成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行为动词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描述”。《课程标准》列出的具体学习目标共107个,由“描述”引出的就有27个,约占全部学习目标的1/4[1]。 一、语词:何为描述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描”的意思是照底样画,“述”是陈述、叙述,“描述”是形象地叙述和描写叙述。由此可知,描述应具有以下特点: 1.客观真实 由于描述是将事物再现,因此,其要旨在于客观真实。客观真实的描述体现的是对事实的尊重。评判一项研究成果是否科学,不在于形成的理论有多高深,而在于获得的资料有多真实。[2]对于学生在生物学习中描述优劣的评判,也应该将客观真实作为基本要求和主要原则。 2.具体细致 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功能及生命活动都是由许多细节构成的,因此,细节是“描述”的基本构成单位。只有对细节加以具体描述,才能把描述对象呈现得有声、有色、有形、有味,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色、如睹其物、如嗅其味、如历其事、如临其境。 二、内容:描述什么 1.描述内容的分类 根据描述内容的不同,可以将《课程标准》中27个由“描述”引导的学习目标分成以下7类: 组成描述: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描述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描述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 结构描述: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功能描述:描述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的重要功能;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描述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 生理活动描述:描述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描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 过程描述:描述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描述芽的发育和根的生长过程;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描述其他排泄途径;描述受精过程;描述胚胎发育过程;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描述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 特点描述:描述青春期的发育特点;描述病毒和细菌的主要特征;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关系描述:描述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描述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个体;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描述病毒和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描述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1]。 2.描述内容的细化 对描述的内容加以细化,可以明确描述所要达到的程度。对于不同类别的描述内容,细化的要求各不相同。 (1)明确描述内容的要点 对“功能”“生理活动”和“过程”的描述属于此类。虽然在不同的学习目标中,描述的具体内容会有所不同,但对于同一类型内容的描述却都有着相对固定的要点。对“功能”描述的要点为功能的内涵和外延,即“是什么”和“有哪些”;对“生理活动”和“过程”描述的要点类似记叙文写作的“四要素”:时间、地点、人或物、事件。例如,“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时,各个要素的呈现情况如下:当细胞(物)生长到一定程度(时间),就分裂成2个细胞,2个再分裂成4个,如此类推(事件)。细胞分裂时(时间),细胞核(物)先由1个分成2个。随后,细胞质(物)分成两份,每份各含有1个细胞核(事件)。最后,在原来细胞的中央(地点),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还形成新的细胞壁(事件)。于是,1个细胞就分裂成了2个细胞。 (2)厘清描述内容的层次 对“组成”和“结构”的描述属于此类。生物体的“组成”和“结构”都存在着不同的层次,首先要对其加以细化,以全面呈现需要描述的内容,然后再理顺这些内容的上下位关系,形成清晰的层次结构。例如,对于“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不能笼统地描述为“泌尿系统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而是要将其细化并形成如下从上位到下位的层次关系: 泌尿系统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Ⅰ) 肾脏结构功能的单位是肾单位。(Ⅱ) 肾单位的组成包括肾小管、肾小球和肾小囊。(Ⅲ) 肾小球是血管球,两端分别连着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Ⅳ) 肾小囊套在肾小球的外面,下接肾小管。(Ⅳ) 肾小管周围缠绕着大量毛细血管,毛细血管两端连着小动脉和小静脉。(Ⅳ) (3)罗列描述内容的所有方面 对“特点”和“关系”的描述属于此类。由于“特点”和“关系”的各个要点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容易顾此失彼,所以罗列描述内容时需要有周密的考虑,使描述内容尽量全面、系统。例如,“青春期的发育特点”包括生理变化和心理变化两个方面,描述时不能只顾及生理变化而忽视心理变化;“病毒和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包括有利的方面和不利的方面,描述时不能只列出不利的方面,也要考虑到有利的方面。 三、方法:如何描述 1.描述的主体是学生 因为课程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所以,以描述引导的学习目标,描述者应该是学生。若由教师给出了描述的内容,然后让学生记忆,学生的背诵即使再熟练,也会因只是对别人描述内容的记忆,没有亲自进行描述,不能算作达成了学习目标。但在许多时候,教师和学生却都误认为这样已经达成了学习目标。由此可见,在达成学习目标方面,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是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我们应该形成这样的认识:学生对学习的参与不是达成学习目标的需要,而是学习目标本身。 2.描述内容获得的途径是观察 既然学生是描述的主体,描述的内容就不能间接地来自教师和教材,而要学生通过对生物体直接观察获得第一手资料。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如同科学家要通过对现象观察搜集准确的数据一样,学生要描述生命现象,也需要进行观察。因此,对于有些描述性的学习目标,《课程标准》安排了与之相对应的观察建议活动,如“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的目标与“观察洋葱根尖细胞分裂的切片”的活动相匹配[1];在各个版本的教材中,也有图片、模型等多种用于观察的学习材料;在教学中,倡导使用动画、视频、实物等直观教学资源,以满足观察的需要。正因为观察是描述内容获得的途径,生物课堂才必须要有“生物”的身影,生命性才可以作为生物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标志。 3.描述的形式多种多样 语言是描述的主要形式,但并不是唯一形式。除此之外,还可以有其他多种形式的描述,不同的形式适合不同类型的内容。 模式图:适于对“组成”和“结构”进行描述。对“组成”的描述,如“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对“结构”的描述,如“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 模型:适于对“组成”进行描述。如在“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中,可用一个漏斗、一段塑料软管、一块透明的塑料薄膜、十几根红色和蓝色的毛线、胶带等物品,组装成一个简易的肾单位模型。 示意图:与模式图相比,示意图的特点是突出了重点,忽略很多次要细节。示意图适于对“功能”进行描述,如“描述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 概念图:适于对“功能”和“生理活动”进行描述。对“功能”的描述,如“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对“生理活动”的描述,如“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 反应式:适于对“生理活动”进行描述,如“描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流程图:适于对“过程”进行描述,如“描述受精过程”“描述胚胎发育过程”。 表格:适于对“特点”进行描述,如“描述细菌、真菌的主要特征”。 维恩图和放射图:适于对“关系”进行描述,如“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适于用维恩图,“描述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适于用放射图。 四、意义:为何“描述” 1.获得科学知识 基于观察的描述是生物学知识产生的基础和重要途径。事实上,人类社会早期的生物学知识首先来自于描述。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被认为是生命科学的鼻祖,在他的《自然论》《动物哲学》等著作中记录了500多种动物,这些记录主要是辨别生物形状和特征的描述。事实上,公元16世纪之前的数千年时间内,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都是描述性科学。在生命科学发展的历史上,正是因为有了对生物界个体的描述,林奈(1707—1778年)才能对生物界不同类群的特征进行概括和分类,创立“双名命名制”和分类等级。而在此基础上,英国的达尔文与马来半岛上的华莱士才能提出进化论的思想,解释这些类群之间的关系[3]。 同样的道理,基于观察的描述也是学生用以研究生物界并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这是因为,生物学知识体系最为基础的部分,是大量的生物学事实。学生的事实性知识主要来自于基于观察的描述。而比事实更上位的概念,其来源的主要途径不是严谨的演绎推理,而是并不十分严密的归纳推理,即通过对事实的归纳概括得出。需要看到一定数量的、具体的事物之后才会形成这类事物的概念,概念不可能脱离个别生物学事实而存在。 2.发展多种能力 (1)观察能力 长期的观察活动是提高观察能力的主要途径。在为了获得描述素材而不断寻求事物的“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的观察活动中,学生的观察能力会自然而然地得到提高,具体可表现在:知道用一种或几种感官去收集信息的活动都属于观察;掌握顺序观察、比较观察等多种科学观察方法;学会使用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观察工具提高感官的灵敏度;形成细致、准确、全面的观察品质;养成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地进行观察的习惯;认识到观察是科学发现的重要手段,也是检验科学假说和理论的重要途径。 (2)表达能力 描述的实质是以观察为基础的表达。表达能力的提高也需要通过长期表达活动的训练,具体表现在;增强用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严密性;掌握进行比较、使用比喻、运用数量词和方位词等表达的方法;意识到表达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能够对不同的内容使用恰当的形式进行表达等。 (3)思维能力 人们把观察称为思维的知觉,因此,基于观察的描述并不局限于直观形象地反映客观事物,同时必然会伴随理解、分析和比较等思维活动。通过描述,不仅能获得感性材料,思维的创造性、系统性、深刻性、敏捷性和灵活性也都可以得到发展。 3.培植科学精神 (1)实事求是 科学之所以可信,是因为科学知识来自于现实世界,是真实可见的。描述是以求真为目的的科学活动。描述时,要依据事实,要注意寻找证据,还要对观察结果反复核实以确保其真实性,因而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精神的好途径。 (2)勇于发现 学生的描述是对前人已有发现的“再发现”。此时,学生就是知识的发现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是创造知识的人,而不是单纯学习知识的人。在不断发现和创造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勇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就会得以培植。 (3)持之以恒 有些生命现象稍纵即逝,需要重复观察,如动物的某些行为;有些生命现象进展缓慢,需要长期观察,如对一种被子植物的培养与观察;对于失败的实验,需要再实验进行重新观察;对于复杂事物的观察,更是需要长期坚持和不断重复……所有这些,不仅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还要有顽强的毅力、不怕麻烦的耐心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标签:人体结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