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星系 安徽省淮北市人民路学校 235000
摘要:在孔子的教育过程中,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形成了以仁、礼、忠恕、孝悌、信实为主要内容的德育体系, 对我国的道德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 作为引领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的主渠道, 应该重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将孔子的德育思想和德育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 从而增强初中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树立正确的道德规范。
关键词:孔子德育思想; 初中学段; 《道德与法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2018)12-073-02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被称为万世师表。纵观孔子的一生,其教育内容包括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两个部分,其中德育在他的教育思想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内容完备,并且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体系,基本内容包括:仁、礼、忠恕、孝悌、信实等几方面,其中“仁”是其思想里最核心、最根本的东西。孔子所积累的丰富德育经验,形成的德育思想体系,对后来以至于现在我国的道德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作为一门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专设课程,是一条重要的德育工作路径,在学科教学中融入孔子的德育思想,对加强初中生的道德教育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孔子德育思想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的渗透
仁、礼、忠恕、孝悌、信实等之间有不同的内涵,但是也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共同构成了孔子道德教育体系的基本内容。新编写的中小学德育教材《道德与法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努力体现课程的综合性质,力图实现课程功能,遵循育人规律,努力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在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的学科教学过程中灵活的运用孔子德育思想,时刻体现着孔子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从而更好的促进初中道德教育教学的创新。
性改革。
( 一)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教育
仁的本质是爱人,仁者爱人是孔子对仁的最准确概括,也是孔子思想的精髓。仁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中国人的思乡情怀、家国情怀等都是因为中国人自古以来受孔子仁爱思想的仁爱之心,仁爱是传统文化中最具当代价值的宝贵资源。
子贡问仁,子曰“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论语•《雍也》),说的就是做人要有仁德之心,关爱他人。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说的是自己喜欢的事也不能强加于人,自己喜欢的,未必是别人喜欢的,如果把自己喜欢的事强加于别人,这是另一种形式的强制。在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友谊的天空以及下册第二单元做情绪情感的主人和第三单元在集体中成长,所讲的内容都是围绕着如何的与人相处。其次,仁爱还表现在爱众,“泛爱众,而亲仁”,广施爱心,亲近仁人志士,这是一种对广大民众的博爱之心。当马棚失火的时候,孔子首先询问的是“伤人乎?”而不去计较财产的损失。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孔子的仁爱思想,穿插到课堂的实际教学当中去,从而有助于提高个人修养,为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给予借鉴,对于当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启示。
(二)以礼为基本规范的道德教育
“仁”是孔子德育思想内容的核心,而“礼”则是“仁”的基本规范,是孔子德育思想的道德规范,同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道德准则。关于“礼”的主张,包括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两方面的内容。孔子在政治上主张的是礼治而非法治,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虽然这与现代的法治观念不一致,但是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之下,起到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关系的和谐和社会稳定的作用。
在道德规范方面,孔子强调以礼约人。“礼”有约束人的作用,使“礼”成为道德评价的标准。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这里包括克己和复礼两个方面的内容。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强调的是做人要有礼,没有礼,怎么来做人。《道德与法治》教材八年级上册遵守公共规则、维护公共利益等单元,都是强调的人们在公共场所自觉的遵守规则,维护社会秩序。在课堂教学中为初中生提供一种道德评判的标准,为他们日常生活中交往提供借鉴。遵循“礼”的要求,才能真正达到社会的和谐,实现孔子理想的大同社会。
(三)以忠恕为价值准则的道德教育
忠者,心无二心,意无二意之谓,恕者,了己了人,明始明终之意。孔子所讲的忠恕,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原则,都同关爱他人相关,因而也是“仁”的体现,其实质上也是实践“仁”的基本途径,是一种积极主动的道德原则。
所谓“忠”者,就是积极为他人,做人做事尽心尽责。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作为仁人,自己要立身,就要帮助别人;自己想要通达,也要帮助别人通达。凡事都能从切近的生活中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可以说是实行仁的办法。“恕”者,指的是以己度人,推己及人,宽恕宽容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讲的是自己不想要的东西或是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因此,忠恕之道的基本精神就是人们常说的将心比己,推己及人。自己想这样,也要想到人家也想这样;自己不想这样,也要想到人家也不想这样,不要将自己的意愿或是想法强加给他人。我们在初中生《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中,开展“心中有他人的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推行的忠恕之道。(四)以孝悌为为人之本的道德教育
讲孝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的优秀传统美德,不仅有助于家庭的和睦,更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和谐。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孝悌不是教条,是培养人性光辉的爱,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因此,孝悌”是“仁”的基础,是实现“仁”的教育的根本。首先,“孝”是指子女要孝敬父母,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关心和关爱。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对父亲的怀念与敬仰就是最真切的孝心。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论语•《为政》)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孝敬父母就是不违背礼,奉养并孝敬父母。其次,“悌”是指尊敬兄长,是兄弟间相互的爱。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论语•《学而》),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论语•《子路》),这些强调的是要尊敬兄长。孔子提倡的孝敬父母、兄友弟恭,促进了家庭的内部稳定,从而增强每一个家庭成员的道德责任感和义务感,有助于社会上良好的伦理道德规范的形成。
(五)以信实为基本要义的道德教育
在孔子整个道德体系中,“信”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是孔子德育思想的基本要义。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孔子将“信”作为教授学生的四项基本内容之一,可见孔子对于信的重视程度。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不知道他可以做什么,就像大车没有倪(车横木上的关键),小车没有杌(车辕横木上的关键)一样,怎么能走路呢?突出了做人讲诚信的重要性。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孔子更是将“信”作为每日三省的内容之一。人只有坚守信,才能立足于社会,无信则无以立、无以行。《道德与法治》更是应该将诚信教育作为学生教育的重点,使学生更好的待人处事,为立身于世提供重要的借鉴价值。“信实”是良好社会公德形成的基础,对于人们形成诚实守信的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
孔子以仁、礼、忠恕、孝悌、信实为主要内容的德育思想,为当下我们的德育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虽然孔子的德育思想有其腐朽的部分,但是只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其精髓,仍然可以为我国的德育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来源和思想借鉴。而在中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作为主要的德育教材,探讨将孔子德育思想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形成与孔子德育思想相融合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增强中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进而使其树立“文化自信”观念。
参考文献
[1]李保强.孔子的“信”伦理思想与当代德育环境建设[J].教育研究, 2001 (09).
[2]刘钰.论语中的德育方法及其现代价值[J].教书育人 (高教论坛) , 2017 (09).
[3]雷凡.孔子德育思想研究[D].辽宁工业大学, 2017.
[4]李文全.孔子的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华中师范大学, 2016.
论文作者:曹星系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12月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6
标签:孔子论文; 德育论文; 论语论文; 道德论文; 思想论文; 法治论文; 道德教育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12月2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