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现行民族中学史教科书分析_世界历史论文

台湾现行民族中学史教科书分析_世界历史论文

评析台湾现行《国民中学世界史教科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界史论文,台湾论文,教科书论文,国民论文,中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台湾的初中被称作为“国民中学”,历史课程的安排是初一为本地史(台湾史),初二为本国史(中国史),初三为世界史。其现行世界史课程教科书是依据1995年台湾“教育部”发布的“国民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编辑而成的《国民中学历史教科书》第三、四册(注:自1995年以来,台湾取消了统一使用的中学教材,而是由“教育部”制定大纲,民间依此自行编写教材,即“一纲多本”架构。本文使用的教科书是由台湾“编译馆国民中学历史教科书编审委员会”初次出版于2000年1月的版本。)。这套由两册课本组成的教科书体现出了台湾初中“世界史课程”的学科体系与学科内容。

该套教科书涵盖内容的时间跨度是从“距今约三、四百万年前……最早的人类出现于非洲”到20世纪90年代末,“1999年,欧洲联盟采用共同货币——欧元”。就体例而言,实属是以欧美为中心的“世界体系”,主要叙述的是欧洲文明形成与发展的进程以及欧洲以外国家和民族对它的反应与接受的情况。这一体系与近年来兴盛于世界史研究与教学中的“现代化体系”多有接近或相似之处。

两册教科书共有13章,第三册为第一章至第七章,第四册为第八章至第十三章,各册后部均附有在时间和内容上可相互衔接的大事年表。除第一章“导言”外,第二章“上古文明的起源”、第二章“中古欧洲的发展”和第四章“亚洲文化的昌盛”的主要内容是世界上古史和中世纪史,主要内容是叙述多种古代文化的演进。其中,对欧洲的描述的翔实程度明显高于对其他地区的介绍。在三章中的11个小节,有6节是关于欧洲的,即“希腊城邦的发展”“罗马帝国的形成”“从民族迁徙到封建制度的建立”“庄园经济与城市兴起”“宗教思想与艺术成就”和“东罗马帝国及其文化”;1节是与欧洲有关的,即“东西文化的交流”;而“西亚古文明”“埃及古文明”“印度文化的演变”和“回教势力的扩张”各为1节。

从第五章“近代欧洲的兴起”到第十三章“新时代的来临”,叙述对象为欧美国家的发展、扩张及其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影响。其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包括第五章“近代欧洲的兴起”、第六章“从专制到民主”和第七章“两大革命与西方的巨变”,概述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形成与运作和欧美民族国家的孕育与发展,所述的具体内容有: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地理大发现、科学革命、欧洲民族国家的兴起与专制政治盛行、启蒙运动、英国议会政治与美国独立、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19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政治与文化。

第二阶段:包括第八章“民族主义的流行与帝国主义的横行”、第九章“第一次世界大战”、第十章“战间期”、第十一章“第二次世界大战”,阐述了西方国家之间的关系、西方的扩张及其欧美以外国家对西方发展和西方入侵与渗透的反应。这是一段充满掠夺、反抗和厮杀的历史,反映出西方文化与其他地区文化之间的接触与冲突,全球化发展趋势涵盖其中,其主要内容有:日耳曼和意大利的统一、拉丁美洲和巴尔干的独立运动、日本的明治维新、新帝国主义、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结盟和危机、大战的经过、1919年的巴黎和会及国际联盟、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国家的独立运动、欧美国家的政变、经济大恐慌和军国主义猖獗、20世纪初期的文化与思想、第二次世界大战始末以及战时的国际关系。

第三阶段:包括第十二章“东西冷战下的世界局势”和第十三章“新时代的来临”,简述了战后世界格局的变迁和人类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内容为:亚非新兴国家与“第三世界”、联合国与区域结合、冷战与区域性战争、德国的统一与苏联的解体、高科技与大众文化、时代新挑战。

纵观这套教科书,它是按照时间排列,循序渐进地讲述世界史,但并非是一笔包罗万象的“流水账”,其主题与脉络是清晰的,突出地表现为作者们明了地表述出了古代和中世纪世界与近现代世界之间的区别与差异,以及近现代世界的阶段性发展特征,从而显示出人类文明的演进轨迹。

通读该教科书,使人能够清楚地感受到几千年来人类社会发展与变迁的经历。近代世界以前,人类文明的基调与内容是多种彼此缺乏联系的农业文明,它们的指向是发展和巩固分散的农业社会。而在中世纪后期,在欧洲出现了基于希腊罗马古典文明、基督教传统和日耳曼民族等要素的具有旺盛的活力的新文明。进入近代时期后,它的特点愈加明显:即政治的民主化与经济的工业化。它们具有的扩张性和强制性的本能使其发展趋势表现为全球化,使得工业国家之间,以及工业国家与非工业国家之间的竞争始终相伴,战争此起彼伏,工业化的发展水准成为衡量先进与否与实力大小的标准,直至今日。值得注意的是,该教科书对于这一进程的解析方式与角度实际上是一种简明扼要的文化解释。

浅显易懂地叙述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主流意识是这套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阐释思想理论与科学文化的内容篇幅占据全套书篇幅的1/3左右。虽然在书中没有出现深奥的专业词汇,但是,各时期的社会主流思想以及影响则使读者切实地感受到了。例如,从第三章“中古欧洲的发展”到第七章“两大革命与西方的巨变”,在图文并茂中,人类社会从封建的中世纪社会向民主的近代社会演进过程中的社会意识形态变革得以显现。理性主义代表着摆脱了中世纪神学的主导观念,体现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等章节之中;作为理性主义的自然延伸,包含在“地理大发现”“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等章节中的科学主义,首先作用于观察与探索自然,进而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使人类征服自然与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在“英国议会政治与美国独立”和“法国大革命”等章节中,作为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兴盛的社会意识产物,民主信念逐步成为近现代社会的强势思潮,引起各国政治制度和社会的变化,并发展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这一系列对社会主流思想意识的解释和解析在全书中起有构建体例、突出主题和纲举目张的作用。

体现全球化发展趋势是该套教科书的主要理念之一,几乎贯串于全书。该教科书以中世纪后期以来民族国家的兴起为切入点,通过讲述民族主义的流行、民族国家的发展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展示人类社会由分散走向整体的发展轨迹,也使全书的体例脉络因叙述对象的整体感愈加明显而清晰。在当今学术界,对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问题研究是一热门课题,新观点与新成果层出不穷,而该教科书的一大可取之处就在于将这方面的诸多研究成果以通俗的形式显示了出来。

笔者认为,该教科书的不足之处是主要内容的不完整。

首先,尽管在上下两册书之首“编辑大意”中都提出“世界史叙述世界各主要民族的演进、文化的发展、时代的趋势、我国和世界文化的关系与贡献,以及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与责任”,但遍览全书,则极少能见“中国”字样,与中国多少相关的图片仅有显示日军在“中日甲午战争”插画和“韩战的联合国军队”照片各1张。甚至在第十二章“东西冷战下的世界局势”第二节“联合国与区域统合”中,仅有一处提到“中、美、英、法、苏五个常任理事国拥有否决权”。可以说,这是一部没有中国史的世界史教材。其次,或许是受政治因素的影响,该教科书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只字未提。这不能不说是其一大缺憾,与之相关的19世纪工人运动和20世纪的社会主义运动是世界史中举足轻重的内容,在这套教科书中也无影无踪了。

再次,苏联的历史是20世纪世界史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政治偏见致使该教科书对苏联历史的叙述缺乏客观性,成为一个明显的败笔,以致出现内容上的遗漏和结构上的失衡。在第四册第44页上,从1917年“十月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苏联历史仅被以只有寥寥几句话的一个小节“共产主义的苏联”一带而过,其中充斥着贬义词;而在第十一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则很少被论及;而到第十二章第三节“冷战与地区性战争”中,先前被描述成“落后”的苏联陡然成为了能与美国抗衡的“超级大国”,令人感到过于突兀;而在其后的第四节“德国统一与苏联解体”中,苏联又猛然回到“经济则仍贫困不堪”的地步,接着突然解体了,消失了。在这部教科书中,曾经惊天动地的苏联仅为一个来去匆匆和一无是处的无聊过客。

与大陆的部颁初中世界史教材相比较,大陆教材在理论分析和文字内容上明显比台湾教科书丰富,但在生动性和趣味性方面却略有逊色。尽管两者在体例、角度和论述上多有差异,政治观点也迥然不同,但是,这套台湾教科书对我们依然具有“他山之石”的价值和意义。

标签:;  ;  

台湾现行民族中学史教科书分析_世界历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