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语境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境论文,思想政治论文,研究性学习论文,课教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育部颁行《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以来,研究性学习课程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课程领域,首次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被公认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研究性学习也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展开,学术界、教育界对此颇为关注,讨论、研究日增。本文对研究性学习和研究性课程、传统思想政治课课程和思想政治课学习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思想政治课研究性课程和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应具有的新特点。
一、研究性学习和研究性课程
(一)研究性学习及其特点
研究性学习或探究性学习都是由英文“Inquiry Learning”翻译而来,是人们在总结发现式学习和有意义学习的经验基础上提出的一种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这一学习方式的出现,在学校教学领域引起了一场“学习的革命”。各种形式的探究性学习,如“课题式学习(Project Learning)”“任务式学习(Task-based Learning)”等,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目前,学术界、教育界对研究性学习共性的认识可归纳为:一是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二是研究性学习应采取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三是研究性学习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中将研究性学习定义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就是这一共识的具体体现。
对于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比较共性的认识可归纳为以下五点:
1.过程性。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学会研究的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从而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通过主动参与,萌发了对某一未知领域的兴趣,激发了求知的欲望,感受到了亲身体验的乐趣,获得了遭遇挫折的经验,分享了参与合作的快乐,了解了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只要做到了上述的某一点,就已经达到了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所以它更侧重于过程。
2.发现性。开展研究性学习第一要素是发现,发现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问题或有价值的课题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前提。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研究性学习是解决问题的学习。当然这些问题可以是教师提出的,也可以是学生发现的,可以是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也可以是在社会生活中碰到的。对发现的理解还有另外的含义,即在对问题的探索中获取心得体验、新的认识,是个体自身在全新内容或全新领域的独特领悟。
3.开放性。开放性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特征。社会生活问题一般都具有综合性和开放性的特征,研究性学习的对象大多来自于社会生活,因而便具有综合性和开放性。研究性学习在研究的内容、过程和成果上都体现了开放性。首先,课题设计的开放性。课题的设计不局限于教材内容,从纵向上可以超越历史时空,从横向上可以综合政治、经济、哲学、历史和文化。其次,研究过程的开放性。专题研究的时间由课堂延伸到课外,研究的空间由校内扩展到校外。研究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进行调查、访问、参观、考证等,也可搞文献研究,研究的组织形式可以是个人研究、小组合作研究,也可以是个人研究和全班研究相结合,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再次,研究结果的开放性。由于学生研究的视角不同,其结果都是各具特色,不强求相同的答案。
4.自主性。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自主性为基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主选择研究课题,自主查阅相关资料、搜集信息,可以以个人或以研究小组的形式来开展研究,自主探究结论。这样的学习使学生真正被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研究性学习不仅赋予了学生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同时也要求学生承担达成学习目标的义务,当学生感到自己背负一种责任时,他的主观能动性便得到了极大的调动,自主学习、积极探究就有内在驱动力。
5.实践性。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实践性的教育教学活动,强调让学生得到实践能力的训练和提高。一个人的知识可以通过读书获得,也可以通过实践获得,“纸上得来终觉浅”,要想获取真知,必须通过实践。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对课题的研究和实践,不是纸上谈兵、闭门造车,而是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自己去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问题。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学生可以到社会上做调查,可以去查阅资料、上网、观看各种音像资料,可以和老师、同学、专家讨论谈话等。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智慧。
(二)研究性课程的涵义及其特点
1.研究性课程的涵义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指在导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选择某些课题、专题或项目,参照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与规律,去主动体验、了解,进而初步学会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课程。
2.研究性课程的特点比较共性的认识可归纳为:具有自主性(主要由学生自己完成)、开放性(专题或课题的研究对象来自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和现实世界的各个领域)、研究性(通过研究去获得知识或获得对某一事物的认识)、主动性(由学生主动地解决研究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各种问题,从而获得更多的亲身体验)等。
二、思想政治课研究性课程和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
(一)思想政治课研究性课程及其特点
思想政治课研究性课程不但应具有传统思想政治课课程的特点和优点,而且还应体现研究性课程的共性,是两者的有机结合和集中表现。它应具有以下特点:
1.研究课题、专题或项目要以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为限,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这是由于思想政治课程的学科特点所决定的。思想政治课课程是一切国家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维护社会的稳定和促进社会的发展,坚持用自己的意志去培养人,运用种种手段,宣传各种有利于加强其统治的观点、理念,以期使教育对象认同其政治思想而设立的课程,它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中国有,外国也有,古代各个历史阶段的不同国家都有。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大部分国家都由政府主导开设了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并专门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课时。因此,我国思想政治课研究性课程标准也应由政府制定,学生要在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规定的范围内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课题、专题或项目。
2.课题或专题的研究对象应在兼顾国家意志和学生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广泛选择,体现开放性和研究性。应在满足学生美的需求和兴趣爱好的同时,使之得到哲理的启迪、心灵的感化、情感的陶冶。
(二)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及其特点
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是指在老师的指导下,依据国家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由学生自主选择某些专题、课题,遵循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与规律,去了解、认识和初步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社会主义道德、法律规范的一种学习方法。
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是一般研究性学习和传统思想政治课学习特点的有机结合,应具有以下特点:
1.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要既重过程,也要结果。这个结果当然不是是否有研究结果,是否有研究论文,而是指认同和初步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并在生活中践行。这是由思想政治课的学科性质所决定的,也是在思想政治课课程中推广研究性学习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
2.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课题、专题或项目范围以课程标准(或教材)为依据,也要采用开放性的学习方式,但不能完全脱离课堂教学这个环节。因为使评价性知识增强其可信度的支撑点恰恰是认知性知识,这里对认知性知识的展开恰恰是对学生成长(尤其是心理)过程的描述。如果这一过程的描述是科学的,那么必然是能满足学生需要的。这就为阐发道德价值等评价性知识架设了支撑点,增强了可信度。所以课堂教学这个环节必不可少。但在课堂教学这个环节中,老师讲授的内容除了研究学习的方法和过程介绍外,还要对学习研究的内容(教材的基本观点)和学生学习研究的情况进行指导、交流、总结和提高。所以,这种课堂教学的回归不是走老路,而是实现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目的和巩固提高研究学习效果所必须经过的中间环节。
3.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必须坚持自主性和实践性。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的结果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认同和接受,尽管这种认同与接受是初步的,但也必须在坚持自主性和实践性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在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坚持自主性和实践性原则是符合德育规律的客观要求的。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把亲身体验转化为内在的道德素养,激励学生不断在实践中超越自我,“炼出新的品质”,促进学生自主地获得德育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