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课堂行为的变化--在北京教育学院举办的基础教育改革研讨会上的讲话(摘要)_基础教育论文

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在北京市教育学会举办的基础教育改革研讨会上的发言(摘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北京市论文,教育改革论文,新课程论文,研讨会上论文,课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有几个问题先交待一下:

■教师与新课程是什么关系

1.教师与新课程是共同前行,“车”与“轨”的一体化关系。

2.教师与新课程是共同生长的关系。新课程标志着新事物,在新课程实施当中教师也将焕发出新的生命,而且还表现在共同的起点上。

3.教师与新课程是共同发展的关系。我们现在推动的实验区的课程,实际上它是一个实验课程,它是一个新的事物,它还需要完善,那么与新课程发展相匹配的是什么呢?是教师实现自身的专业化发展,两者是一个共同发展的关系。

■新课程对教师专业产生的影响,概括为三个方面

1.教师将重新规化自己的职业生涯。

2.教师将进入新的课堂生活。

3.教师将重新建立教学方式。

■共同关注教师行为的哪些变化

关注教师哪些行为变化,对教师日常教育教学行为,做完整和深刻理解。新的教学行为我们现在找不到一个重样,新的教师行为是:

1.教育理念的变化:

2.教学方式的变化;

3,教学情境的变化;

4.教师工作的专业化。

■新课程它到底有多大程度上可以进入课堂教学,并被教师和学生内化为其文化结构的有机成分

我们的课程有几个层面:一是社会层面要解决的问题。二是学校层面要解决的问题。三是课堂层面要解决的问题。我今天针对课堂层面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交流。当我们交流课堂层画的时候,首先要想课堂是干什么的,课堂是大家再也熟悉不过的了,但是就目前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为什么我们对非常熟知的事物缺乏理论概括,因为原来的教育理论在靠近我们实践研究上有一定的距离。

■课堂和课堂的功能

1.传递的功能。

2.实现交往的功能。

3.情感归属的功能。

4.社会适应的功能。

5.个性发展的功能。

当我们全面了解了课堂功能以后,就感觉到,原来强化了传递功能,而忽视了课堂的交往、归属、情感、社会适应和个性发展的功能。究竟我们在课堂上来反思一些什么呢?1986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对全国作了一个调查,这个调查跟我们课堂(大概念课堂)教学发生了密切关系的方面,现归纳以下几点:

(1)课堂缺乏对学生学会学习的有效指导。

(2)课堂考试代替了评价,考试结果的处理使学生过度焦虑。

(3)课堂表现紧张的师生关系,教育内容的枯燥、缺乏自主支配的时间、造成学生消极的学校生活体验。这些跟完整的课堂功能的体验及发现已经产生了抵触。

(4)在学校教育中过分注重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学生的社会性、价值观、创造性等方面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

(5)课程内容偏多、偏难、偏旧,脱离学生生活经验。

那么,我们用新课程来反思我们的现状课堂的时候,我们感到这几点薄弱的方面恰恰是我们新课程改革当中要努力改善或改变的地方,这就是课堂功能的变化。功能变化它都变化什么呢:

转变课程的功能

转变课程的功能左边这个传递知识,传递什么呢?用三角形来表示,三角形右边我们把它叫做过程、方法,三角形上端我们标出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样我们就看到了课程和课堂的功能重大的变化,将是一个由传递的单一功能,向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态度与情感,价值观三个维度方面发展。于是我们的教育、未来的课堂在传递知识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平面。在新课程当中从三个维度看的时候是一个立体。多种内容构成的一个立体。那么,我们说这样一种课堂功能在新课程当中怎么体验呢?看下表:

标准与大纲的框架结构比较

 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

前言课程基本理念

标准设计思路

知识与技能

课程目标

过程与方法

教学目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内容标准

学习领域、目标及行

教学内容及要求

为目标

教学建议

评价建议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

实施建议

教材编写建议 ■教学中应注意的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问题考核与评价

术语解释

附录案例

课程目标①知汉与技能②过程与方法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教学目标将使我们的课堂活动发生重大变化。

新研制的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全面体现课程功能:

案例1:

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能领会要点,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对方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交谈(语文标准);

案例2:

收集过去的一些购物票证,如布票、粮票、油票、副食本等,以及现在报刊上的各种广告资料,感受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历史标准);

案例3:

通过统计家庭每天丢弃垃圾袋的数量,学生经历数据收集、处理、呈现的过程,体会塑料垃圾对人类生活可能产生的危害(数学标准);

当我们描述了课堂标准、功能变化以后,在课堂的具体活动当中来发现我们的新课程。

■新课程从哪里进入我们的课堂

课程改革面临着强劲的真实“对手”,它要改变的不只是传统的教学理论,还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这几乎等于要改变教师习惯了的生活方式。在实施新课程当中最有挑战性,也是最富有难度的一件事情。前一段时间把教材给一个没有接受过新课程的教师看,这个教师接过新教材以后翻了翻说:“这个教材真好。”接着他说:“这个教材我有两个星期就可以教完。”这位教师用原来的课程功能来看新教材,发现知识点大大地减少了,难度大大降低了。他没有看到使用新教材时过程与方法的学习;没有看到教材中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教学任务。他还用原来的、单一的那个课堂功能来看新课程,显然就产生了一个距离。

一、教师的职业关注

教师要关注什么?也就是说教师在教育注意着什么?集中在学生的哪里?给学生带来了什么影响?先看看教师原来的关注。通过1998年基础教育调查统计表,可思考什么在制约课堂?哪些教学制度在产生着影响?谁在干扰自主学习?谁在实行教育压抑?

1.教师不当的职业关注:

(1)精英课程的价值观,是培养“小科学家”的课程,是面向少数“尖子”学生的课程。

(2)教育的民主意识,面向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具体性。

学生在学习中受压抑。案例:面对学生的需要讲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山鹰,起飞了》,故事中有三个人物:学生刘勇、赵老师和杨老师。事情是由杨老师来叙述的。杨老师说:有一天他正在办公室,学生刘勇向他走来,说:“杨老师请您帮我看一首诗。”杨老师说:“你怎么不找赵老师看呢?”赵老师是刘勇的班主任,也是教语文的。刘勇说:“我找赵老师了,赵老师看了以后说:“赖哈蟆想吃天鹅肉。”杨老师说,这话是什么意思啊?赵老师说你刘勇期中考试两门功课都不及格,还写什么诗呀?于是杨老师就很善意地接待了刘勇,帮他看了诗,后来这首诗发表了。刘勇在这首诗发表以后受到很大激励,然后就象换了一个人似的,从此各个方面变化很大,甚至学科成绩提高得也很快。就是这样一个故事。通过这个故事说明我们面临一个非常典型的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的学生在学习中受到的压抑。这个案例,刘勇的言行举止都摘录下来了,“声音很小”、“不安的神情”、“低着头……”、“眼角含泪珠差点要滚下来”、“好象很委屈”、“主动去找赵老师交交心”。这些言行举止最能标志人的地位身份和处境。

“教育被压迫者”的形象:①在灌输式的教育中,少有自己的声音;②个人的追求被剥夺或被阻碍;③接受强加于其身上的被动角色;④屈服于或取悦于压迫者;⑤共同获得解放。我们教师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了压抑感,所以说这次我们的新课程,实际上想改变学生目前课程中的生存状态,改变学生的课程现状,实际是对学生一次解放性的运动,使他们能够在自主的快乐的过程当中,实现健康的成长。

2.新课程中教师关注学生什么:

①关注知识技能与态度情感价值观;②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③关注学生的需求;④关注学生的个性学习;⑤关注学生的自主性;⑥关注学生的尊严。那么教师在课堂行为的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职业关注的改变,你如何实施对学生全面的关注。

二、课堂情境的设想

学习的场所应是什么样子:一是封闭还是开放?二是预设还是生成?下面就几个细节来探讨:

课堂知识的构成与互动

1.课堂知识的构成与互动

新课程有三种知识构成A、B、C三类。A:教科书提供的知识;B:教师个人知识;C:师生互动产生的知识。过去教师的知识用来理解教科书知识,传递教科书知识;用教科书的答案评价学生掌握教科书知识;教师个人知识将以独立形态呈现。新课程实施后,教师的知识再也不是做为教科书的解释,而是做为课程内容的一部分出现了,那么过去教师的个人知识被淹没了。因为大家知道,过去有统一的大纲、统一的教材、又有统一的教学参考资料、有统一的练习题、又有统一的答案。

2.课堂状况的期待

新课程有三类课堂知识A、B、C。A类知识为主的时候,课堂是权力控制。B+C大于A时,课堂将是以人际交往活动为主,原来的权力控制不再适合于新的课堂了。

课堂状况的期待

3.怎样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如果把预设极端化,最终会导致教育的“生产化”与学校的“工厂化”。要恰当处理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要预设的目的不是限制生成,而是提高生成效率。

4.课堂运行的设想

按照预先确定的教学设计推进(有教学的经济性、忽视个性差异、机械、沉闷),允许出现与预先确定的教学相偏离的现象。

(1)鼓励学生对教科书自我解读。

(2)通过设置问题情境作开放式把握。

(3)对某些结果和目标的偏离持宽容态度。

(4)教学信息的不确定性。

(5)教学结果的弹性。

(6)基于情境的评价(重过程、自我、表现性)。

这就是我们课堂运行将发生的变化,于是课堂的组织方式将发生变化。

5.课堂的组织方式

(1)“执行式”的组织方式。

①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

②增强学生的信心和动机。

③有力地维持课堂的正常运行。

(2)“变革式”的方式

①创造充满协调精神的课堂文化。

②形成共同的活动目标,参与和合作。

③帮助学生自主、有效地学习。

这就是我们对课堂情境进行的描述。

三、课堂的行为方式

谁在表现?在表现什么?谁在影响?影响些什么?一个时期以来,谁在课堂上表现呢?数学课,谁在课堂上做数学题呢?数学老师在做数学题,讲完公式,讲例题,讲完例题,讲典型题,讲完典型题,讲容易做的题,这一堂课下来,老师做了大量的数学题。语文课,谁在哪欣赏文学作品呢?是我们的老师在讲读。为什么课堂成为老师传递知识的表现呢?因为原来的课堂有定位知识的传递,老师做为知识的传递者,在课堂上老师是主角,教师的言讲教授中的表达就是一个重要的课堂表现。于是,我们的教师评价制度,也支持了这个表现。

在未来新课程当中,追求学生的表现而不是教师的表现;课堂观察点,由教变为学,未来的课不可听,是可看,未来看的是课堂状态,看的是生存发展的状态。

1.课堂是干什么的地方

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还是学生发展的场所?课堂主要是教师传递知识的场所,还是学生探究知识的地方?教师的每一个课堂细节,包含着教育的理念,包含着教师的作用和功能,标志着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之间产生的影响,以及长远距离所产生的效应。新课程需要教师在细节性行为与之相体现,不善于人际活动的教师是有困难的教师。未来课堂,学生最善于提出问题的。对探讨新知识有贡献的孩子,是你最喜欢的学生,这就是课堂中人的“表现”。

2.课堂活动中的审视

目标:新的课堂目标采用了一连串的行为动词去描述,标志着这些目标的达成是可以观察到,是可以评价的,甚至可以测量。

步骤与程序:未来的步骤与程序是学生活动的步骤与程序。活动主体变了,由教师变成了学生。今后的课堂完全建立在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设计课程,来设想教学的进度。

课堂笔记的功能是背笔记,是材料。首先要考虑为什么要记,记什么?

提问:将要变为双方的问答,提问再不是事实问题的提问

练习:课堂超量的练习。

作业:未来将有实验性的作业,作业的周期也变了,将有长周期作业,作业的时间、空间都发生变化。

时间:未来教学的组合要变,有些综合课程,有些活动性很强的课程,我们不可能在精确的时间内运行。

空间:今后的空间跟原来的空间是一样重要的。原来的空间保证观看的,保证集体来听讲的,每个位子都是固定的。未来的课程是人际活动的课堂,课堂是交往、对话。其空间要便于人的交往。

规模:我们要不断地分割学习集体,现在多数是大班上课,有些活动可以分成小班,有些活动小班可以分成小组,甚至还有几个人的学习,个人的学习,把学习群体的规模不断切割,不断变化,不能一学习就是一个规模的存在。

课堂管理:未来的课堂要有议论的声音,是生成的、有交往的。

总之课堂要改变过于固定的模式、程序化和机械传递的特征。

3.教学因素间的影响关系

谁在影响谁?教师、学生、教材之间发生了什么?教师围绕着教材转、学生背教材、考教材。未来的新课程,对课堂了解丰富了,有4个因素组成,教科书是因素,教学内容是因素,现在我们把人(教师与学生)做为课程因素中的重要部分,重要构成。教师、学生的加入带来了什么?带来了人的活动,人的经历、背景、人的特质、人的动机、信念、能力、技巧,活生生的人的表现将是课堂活动的重要表现。环境变了,不仅仅教室变了,包括学校和整个社会。每个因素是平等的,是相互沟通,诠释的过程。概括起来说,课堂教学因素之间的关系将变成一种交往与对话的关系。

4.课堂因素间的关系

老师与学生间互相倾听和言说,尊重彼此的观点和阅历,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真正变成了生命与生命之间的一种对话。

5.教学因素间的交往和对话

学生与教材之间是什么样的,是一种意义的关系,是“我”与“你”的平等对话,是学生的视界与文本视界的融合,才产生了一种新的学习效果。教学因素间的交往与对话是一种重大的改变,真正变成相互交往的关系,互相吸收,互相产生,互相融通的一种关系。

四、教师的职业技能

当前对课堂影响最大的就是倾听、沟通、话语这三个方面。

倾听:说与听,大量的是说,教师是一个“兴奋的说话者”。现在,要求教师从一个“兴奋的说话者”变为一个“积极的倾听者”,以听觉为中心的交往模式。要倾听学生的欲望、需求、情感、思想、心理、差异、与人关系。怎样才能跟学生建立起一个对话和交往关系。比如说“老师,他们打我了”,你听到了什么,他需要帮助;焦虑、不满、打人、应受惩罚;孤独、恐惧、紧张等,我们往往就忽视了对他的倾听。在新课程当中,建立民主、尊重时候,我们要尊重儿童的一切,我们首先看到是人,是独立的人,是需要尊重的人,是发展中的人,我们就能善待他。长期以来,我们忽视儿童发出的声音。真正的倾听是教师的一种思维,融通的一种思维。

如何倾听:①接纳和平等——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平等。②专注和警觉——全神贯注、保持敏捷。③鉴赏和学习——欣赏被倾听者的独特。④执着冷静——不懈地探求。⑤参与和体验——参与学生的成长和创造。

沟通当中的谈话,教师应采取倾听的方式,是以听觉为交往的方式,是在对方基础上的一种选择。真正的倾听或谈话应该有三种因素:一是平等,二是开放,三是问答式。再一个是沟通,教学本质就是沟通。我们要练习一种如何跟学生个体的沟通,集体的沟通,设计学生跟学生之间的沟通,学生群体的沟通,要打破教师对沟通的垄断。

教师的语言,要重新设制话语体系,应该是互相倾听和言说。过去是使用了教科书的语言,教学、考试一种流行的通用语言,学生只有死记硬背,许多词汇和我们的思维建立不起来联系。将来教师的语言要实行个性化、生活化,要鼓励学生和教师都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过去在课堂上存在大量的脱口而出的语言,已经防碍了课堂当中积极功能的发挥,尤其是妨碍了课堂交往,课堂当中生成问题的发挥。我们不能把党内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移置到我们的课堂来。未来的课堂,儿童需要的是表扬,我们不能再“在纠正错误中学习”,要鼓励学生学习,使学生在成功当中获得一种新的成功,应该具有鼓励性,具有感染性,诱导性和激发性。要减少专业化语言的存在。

五、教师的群体行为

在新课程当中,教师群体行为的变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项目。根据新课程的特征,教师将形成合作的专业群体。新课程的特征有三个方面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即课程的综合化、社会化、民主化的工作方式。综合化将使教师间建立合作关系;社会化将使教师与家长建立合作关系;民主化将使教师与管理者建立合作关系。

教师要摆脱职业的孤独。课程综合化要求教师互补,促成教师间的支持关系。教师的社会化使我们延伸到生活实际,新课程的课堂内、课堂外,校内、校外融为了一体。

教师与教育管理者的合作。学校行政对教师教学具有积极的支持与支援的功能。这个功能就是校长新的决策,新时期校长要扮演的角色。校长要鼓励教师阐释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设计,对新课程中的问题不是武断地结论,而是有一种协商的态度,共同解决矛盾问题。

六、教师行为变化的过程

新的教育理念在行为层面的表面,是教师原来的内隐知识在教育教学中自发产生影响。

1.教育习俗的影响

教育习俗的影响是:一辈子都按我初中老师的样子当老师。个人在早期生活和学习的经历中形成的特有的教育认识,使每位教师在后来的教学中呈现出来。

2.学校里有什么

3.教师行为中隐含的问题

(1)打击与激发;

(2)装饰与真实;

(3)知识与经验;

(4)模仿与创造。

4.知识的冰山模型

山尖的部分叫外显知识,水下的叫内隐知识,真正左右人的行为不是外显的知识,而是内隐的知识。教师的行为改变是冰山水下部分(看图),有原理知识,案例知识,策略知识。原理知识是山尖上的外显知识,案例知识和策略知识是山尖下隐藏的一部分。专家教师和有经验的教师具有丰富的内隐知识。教师内隐知识对行为的影响是主要的,同时说明不同层次的教师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的比例不同。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老师在新课程当中看到他们的不同表现,不同作用。概括来说,在我们分析了教师与课程之间的关系时候,可以说教师与新课程是共同生长,共同建设的关系。

知识的冰山模型

5.教师培训的有效途径——情境学习

“只有当学习被镶嵌在运用该知识的社会和自然情境时,有意义的学习才有可能发生。”情境学习提供真实的情境和活动,反映应用方式;情境学习提供对教学进行观察与模拟的机会;情境学习使隐性知识转变为明显知识,从而实现批判性反思。

■结束语

教师与新课程的共生共建;

(1)在标准和教材里(文本);

(2)在教师的头脑里(理念);

(3)在教师的行为中(方式);

(4)在学生学校的生活中(状态);

(5)每一所学校都蕴含着新课程的生长点(经验);

(6)新课程在教师行为中生成;

(7)教师在新课程中成长与发展。

标签:;  ;  ;  ;  ;  

新课程课堂行为的变化--在北京教育学院举办的基础教育改革研讨会上的讲话(摘要)_基础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