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 “思无邪 ”的误读
李吉东
(枣庄学院 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山东 枣庄 277160)
[摘 要 ]“思无邪”一语出自孔子,是孔子教学生以《诗经》修学应持的态度,在孔门弟子那里不存在理解上问题,中国古代学者如朱熹等人在理解上也没有大的分歧。它可以用孔子的另外一句话“克己复礼”来解释,二者都是孔子教学大纲“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的灵活运用与表述。但是在近现代学术上,却成为一个纠缠不清的问题。这是由于东西方治学之差异造成的,是在西方学术话语系统之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严重误读。
[关键词 ]“思无邪”;克己复礼;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引言
“思无邪”一语出自《论语·为政》,是孔子说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从现代学术的角度来看,它涉及《论语》、孔子和《诗经》,因而,“思无邪”是现代学术史上关于孔子研究、《论语》研究,同时也是《诗经》学史上的一个问题。在上博简出来之后,则与“孔子诗论”联系在一起,又成为孔子诗论、或者说是孔子诗学的问题了。
当下,越来越多的汽车制造商和零部件制造商希望将工业服务外包,以获得专业高效的服务,提升设备运行的可靠性,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和运营效率,从而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到市场调研、产品研发、产品质量提升以及生产工艺研究等核心业务上。
从现存的文献来看,最先讲解这句话的是东汉经学家包咸,他注《论语》遇到孔子的这一句话时说:“‘蔽’,犹‘当’也。‘思无邪’,归于正也。”在包咸看来这并不是一个问题,但既然作注,又不可以不解,所以只用一语带过即可。到了西晋之时,卫瓘解释说:“不曰思正,而曰思无邪,明正无所思邪也,邪去则合于正也。”邪去则合于正,也就是邪去则“归于正”的意思,二人所解相同,但卫瓘所解较为明白,按他的意思即是思之邪去则归于正。
唐代孔颖达《论语正义》又曰:“此言为政之道在于去邪归正,故举《诗》要当一句以言之,……《诗》虽有三百篇之多,可举一句当尽其理也。‘曰思无邪’者,此《诗》之一言,《鲁颂·駉篇》文也。……止僻防邪,大抵皆归于正,故此一句可以当之也。”孔颖达也是从包咸讲起,对旧注加以疏理。
林业技术推广与林业生产发展严重脱节,林业生态技术推广缺乏多元化的技术。另外,目前林业技术推广人员、设备和技术管理水平相对较低,因此在整个林业生态建设和发展的时代都非常缺乏对生态环境的全面关注。目前,我国林业技术推广的主要形式是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和指导方针进行的。然而,在具体工作中,许多员工或相关人员过于注重个人利益,而没有充分重视自身服务能力的提升。此外,还有一些技术人员自身素质低,工作责任心差,无法与林业进行良好的沟通。同时,林业生态整体发展需求的变化也是陌生的,这对制约林业生态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此后的解释还有很多,在此不再列举。所有的解释,大体出于同一个思维,即是孔子此言讲的是用《诗》的问题:或者是用《诗》修身,或者是用《诗》治政。但修身与治政在孔子那里并无二致,而且始于修身而终于治政。显然孔颖达的疏理,已经迁延到了“为政”上来,虽然略显迂曲,但依然在用《诗》之列,并无大失。
颜渊一经听闻教诲就能够领会,因而当下即问克己复礼的更加具体可行的入手细目。孔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那么,孔子的话真的是那么难于理解吗?
退而思之,恐怕问题在此而不在彼,是现代学术思想与我国古人之治学不相融合而致。换言之,这是在现代西方话语之下解释中国文化时所出现的问题。这里面有巨大的学术性的误读。所以,我们需回归中国文化的话语系统,从中国文化出发,依中国话语来看待这个问题,听一听中国古代学人的理解。
一 、朱熹等人的解释
中国文化的话语系统是以儒家为核心建立起来的,主要是孔门师徒,后从孟子一直到宋明学者、清代学者,儒家学者都在解释与发挥孔子思想。在这里面,朱熹占据了一个非常显赫的位置,因为到他那里,他将儒家经典体系分成了两个层次,即《四书》与《五经》,而且作了全面的解释。他本人的《四书集注》更具有代表性。关于孔子的这一条“思无邪”,朱熹《论语集注》这样解释:
“凡《诗》之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情性之正而已。然其言微婉,且或各因一事而发,求其直指全体,则未有若此之明且尽者。故夫子言《诗》三百篇,而惟此一言足以尽盖其义,其示人之意亦深切矣。”[1](P4)
朱熹的解释也是从包咸说起,且说的也非常明白。按他的意思是,《诗经》里的诗篇,其内容有善者,也有恶者,然而不管是善是恶,“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情性之正而已”。
朱熹首先承认,《诗经》里面的诗有善者,也有恶者。这是事实。在历史上,《诗经》诗篇可能有一些变动,但其大框架格局没有变。就其不善者而言,即如《大雅》《小雅》里面的诗篇,归于历王时代的有五篇,全为刺诗,归于宣王时代的有二十篇,有美有刺,归于幽王时代的有四十六篇,全为刺诗。这也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变雅”诗,可以看出在西周之后,历王、宣王、幽王三代诗作大多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而十五《国风》诗篇情况当然更不能与《颂》相比了,怨诗、淫诗等更多。所以,如果说“诗有邪”也是可以理解的。
朱熹讲完这一段话之后,重点引用了程子(程颐)、范氏(纯仁)两家说来进一步加以阐发:“程子曰:‘思无邪者,诚也。’范氏曰:‘学者必务知要,知要则足以尽博矣。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亦可以一言以蔽之曰“毋不敬”’。” 按程子的意思是说,修学者对于《诗经》,要以诚心而学之,这是学者首先应具备的态度。心若不诚,则读之而无益。而范氏则说这是学者之“知要”的问题,“知要”其要在于“毋不敬”,礼经三百归之于“毋不敬”,而学诗也不外于此,这还是在明确学者立学之态度。他们二人的话已说到了事情的根本之处,读《诗》、学《诗》是用来修身的,其大前提即是诚与敬。也就是说,不管《诗经》的内容如何,面对《诗经》,必须要有诚敬的态度才能有真学,这才是真学。
孔子的“思无邪”,与程、范二人所说的诚、敬,三者其实是同一回事,只不过孔子借用了《诗经》里面的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而已。朱熹说孔子“思无邪”是“其言微婉”,确实如此,按孔子风格,他绝不会如程、范二人那样,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诚也,或曰敬也。”他善于点拨门弟子,而且同时又为作了一个用诗的范例,故曰“思无邪”。
健全工程建设管理制度时,应从以下视角开展:(1)促进农民参与机制构建。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应用角度来讲,其主要是为农民的农业种植提供便利和优势,可见其管理主体是广大农民。在这一基础上,进行工程的管理和维护时,应积极引导农民参与实际的工程管理过程,使广大农民认识到工程利益与自身利益之间具有极大的关联性,继而注重工程管理工作。(2)在具体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维护管理方面,政府部门应积极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有效开展引导、扶持、监督和维护4项工作。在此期间,还要加大对于管理和维护工作的资金注入,使得维护管理工作具有落到实处的资本。
朱熹是真正懂得如何读《诗经》的人,他此处讲《诗经》的内容不管是善还是恶,都具有“感发”与“惩创”的效用。但是这个“感发”与“惩创”首先是学者自身以何种态度接受的问题,否则是这种效用是不可能实现的。朱熹读书深得涵养之道,他自己体会到了“思无邪”这句话的真实境界,所以才能说出这样的话来,所以才能说“其示人之意亦深切矣”。朱熹稍后,南宋王刚中也讲过一段十分有见地的话,他说:
十力老人从人生涵养中才读得《诗经》,是自己有真实的体验才能明白的,因其“生活力充实”,这才合乎读《诗》的正路,因而他能深深体会孔子的话,从而产生契悟。所以,关于《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话是他“自家”感得,并不是《关雎》本身有什么乐不淫、哀不伤的事,他这样读《诗》当然也就是“思无邪”的意思了。他特别指出,如果其内心失守“而情易荡”,这样是不能见到诗人的真情怀的,他这里所讲的正是“思无邪”。所以他又说:
明代大儒焦竑在《焦氏笔乘》续集卷一《读论语》引用了王刚中的这一段话,并作了一个中肯的评论:“刚中之言,非但见诗人之心思不及于邪,亦示读诗者之心术当依于正耳。”[2](P256)这都是见真之言,他们非常明白孔子在说什么,而且都有着深深的体悟。
其二,一日克己复礼,则天下归仁。如果真正能克己之私而复归于礼,那么就会恍然而见,恍然而知了。此时再看天下,见山已不是山,见水已不是水,天下诚然已是大仁之天下了,因为其心变了、眼光变了。孔子曾说过:“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前所引十力老人所说:“凡了解人家,无形中还是依据自家所有的以为推故。”此言大致可以说明这种情景。自身仁,看什么都仁。这正是王刚中所证得的:“道无邪正。自正人视之,天下万物未始不皆正;自邪人视之,天下万物未始不皆邪。”
在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审查过程中,专家组详细分析了各项目区水资源开发条件、各水源供水基础设施数量及供水能力、机电井分布及供水状况,明确要求水源确定时要优先考虑地表水,合理开发地下水,禁止开采深层承压水。地表水资源相对丰富、具备供水条件和供水能力的项目区,应进一步压缩地下水开采量;项目实施必须开采地下水资源的,要实行地下水总量与水位双控制,科学论证地下水取水规模、新建和改造井数及适宜井深;严格控制生态脆弱区取用地下水,禁止在地下水超采区新增地下水开采,确保项目实施后地下水的采补平衡。
“道无邪正。自正人视之,天下万物未始不皆正;自邪人视之,天下万物未始不皆邪。如《桑中》《牆有茨》《东门之枌》之诗,具道闺房淫佚之事,圣人存而不削者,以其一念自正也。”[2](P256)
“至于‘思无邪’的说法,缘他见到宇宙本来是真实的,人生本来是至善的,虽然人生有很多不善的行为,却须知不善是无根的,是无损于善的本性的,如浮云无根,毕竟无碍于太虚。吾夫子从他天理烂熟的理蕴去读诗,所以不论他是二《南》之和、《商颂》之肃以及《雅》之怨、《郑》之淫、《唐》之啬、《秦》之悍等等,夫子却一概见为无邪思。元来三百篇都是人生的自然表现,贞淫美刺的各方面称情流露,不参一毫矫揉造作,合而观之,毕竟见得人生本来清净。夫子这等理境,真令我欲赞叹而无从。宋儒似不在大处理会,反说甚么善的诗可以劝,恶的诗可以惩,这种意思已不免狭隘。朽腐即是神奇,贪嗔痴即是菩提,识此理趣,许你读《三百篇》去。”[3](P74)
十力老人讲得再明白不过了。他说孔子,“缘他见到宇宙本来是真实的,人生本来是至善的”,这是十力老人自己也证得了、见到了那个境界,所以他说孔子对于《诗经》里的诗,“一概见为无邪思”,他真的感受到了孔子的心了。又说:“凡了解人家,无形中还是依据自家所有的以为推故。”他完全印证了王刚中、焦竑所说的境界。
草儿的到来,使牧儿终于结束了二十多年的单身生活,使得几间空落落的破旧的屋子里有了色彩,如一朵毫无生机的花儿,重放光彩。草儿买回了油光纸,把墙壁,顶棚糊了,房子就亮堂起来。草儿把牧儿的衣服洗得干干净净,叠放得整整齐齐。被子里外都洗了,叠得有棱有角。鞋子洗干净了,整整齐齐地放在床下。家具、锄头也整整齐齐地放好了。往日散乱的一切整齐了,往日脏的一切干净了。屋子里似变了一个环境,让牧儿感到无比欢喜,他脸上洋溢着幸福,充满了朝气。
真正的学诗者,是从诗中学。而此学,其前提就是学习态度端正,以其自身的“思无邪”“无邪思”而学之,以其自身的诚与敬而学之。可以看出,十力老人对于孔子所说的“思无邪”讲解得更加具体可感、更加亲切。
诸儒印证孔子的话,皆是自家身行而得,他们有真实的修学体验,是亲至其境,并非学术性之研究,所以,所见略同,所述略同,一理相贯,通于孔子之见。如此以来,他们对于孔子之“思无邪”也就明明白白、无有疑义与分歧。
二 、孔子自解 :思无邪 ,克己复礼也
由此可以见,读诗与做人并不是两回事,读诗本身就是在学做人,不然,何用读诗?
众所周知,孔子培养学生,是培养学生的君子人格,使人人都达到仁的境地。颜渊是孔门中学行最有成就的一位,所以师徒答问之意也最有境界。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
颜渊问仁时,孔子并没有回答仁是什么,而是指点他如何到达仁的境界。所以,他说“克己复礼”为仁。孔子这个回答,如同他总结《诗经》一样,说,“思无邪”为诗。
孔子总是在指示弟子们修学的途径,克己复礼是他指示颜回回归仁性的途径。同样,“思无邪”也是指点学生如何到达仁的境界,只不过这里是通过学诗去实现而已。所以,对于“仁”这样的大话题,颜回得到的是具体可知可行的最为方便的入手之处。因为,真实境界非言说可明,非思维可及,所以“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只要老老实实行去,便至其境。你只要“克己复礼”就会知道的,在复礼过程中就体会到了。这是其一。
更容易理解的是民国学者熊十力讲自己学《诗》的经历。他先是由训诂进入误区,后来才识得真趣味。他说:
其三,为仁只能由己,而不能由人。也就是说仁的天下,只是自己得到的,而不能由他人得到。他人得到了,不等于自己得到,自己得到了才是真的得到了,这时才真正知道。仁者之乐诚在于此。
真正的问题在近现代学术上展开,涉及训诂、古文字通用假借、文本考据、孔子思想、孔子删《诗》编《诗》、孔子诗论、孔子的文学观、孔子的哲学观、《论语》编纂、五经的性质、经学的成立、出土简帛佐证,甚至还有现代诠释学理论,等等,所以,这个问题理所当然地也就像无数的其他问题一样,引而愈远,往而不返,以致于莫衷一是。
以绿色建筑评价为核心的集成软件系统正在形成,目前已开发完成的10个软件是该集成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摆脱了用户只能使用国外软件才能设计计算的困境,我们直接面对市场,面对我国用户,达到了用户使用成本低,价格便宜。
视听言动,只要除去非礼即是礼,只要杜绝非礼即是礼,正如卫瓘解释“思无邪”时所说的那样“邪去则合于正也”。所以,只要是不合礼的,就不要看、不要听、不要说、不要做。反过来说就是,所有的视听言动都要出之以礼,要以礼的态度去对待一切,不可以非礼的态度对待任何一事、任何一物。这才是一个人处世所应持守之心。
此时再看“思无邪”就会明白,孔子之道岂不是一以贯之的?回答颜回之话可移之于读诗,关于读诗的“思无邪”也可用来回答颜回之问。从表面上看,孔子回答颜回只提到了视听言动,而没有讲到心之“思无邪”,但是一个人的视听言动无不是由心而发,视听言动皆是心的具体表现。也就是说,不管颜回问“克己复礼”还是问“思无邪”,孔子的回答都将是具体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可以肯定,“克己复礼”就是“思无邪”,“思无邪”就是“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则是其具体的做法。而克己复礼、思无邪,所达到的境界就是仁。所以,学生问诗,孔子可以回答“思无邪”为诗,也可以回答“克己复礼”为诗。学生问仁,孔子可以回答“克己复礼”为仁,也可以回答“思无邪”为仁。而其具体的做法即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径由诸儒,我们再回到《论语》,从《论语》中我们可以很容易得到解答。
三 、更大的话题 :“博学于文 ,约之以礼 ”
如果细加体会孔子的“思无邪”和“克己复礼”,就会想到一个更大的话题,即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这是孔子教学的总纲领,而“思无邪”与“克己复礼”是这个纲领的灵活性的运用与表述。
1.高层管理者的战略支撑。将平衡计分卡方案成功融入到企业战略管理中,使企业战略、可量化指标战略、考核指标清晰可操作,以相关指标的考核为基础从而对企业的创新战略执行情况达到全面掌握,进而实现企业的创新驱动战略目标。正确的战略行动方案的制定,首当其冲的就是要获得高层管理者的支持,可以向员工传达出一种信息——该行动方案很重要,因此才获得高层管理者的支持。我国的企业家文化核心是人的文化,高层管理者在组织文化的重塑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高层管理者的首当其冲使得企业上下各级都能明确组织战略目标,从而为更大的政治利益超过个人利益。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在《论语》中出现过两次。在《雍也篇》里面可以见到,是出自孔子之口:“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这是第一次。
“到后来,自己稍有长进,仿佛自己胸际有一点物事的时候,又常把上述孔子底话来深深体会,乃若有契悟。我才体会到孔子是有如大造生意一般的丰富生活,所以读《关雎》,便感得乐不淫、哀不伤的意味。生活力不充实的人,其中失守而情易荡,何缘领略得诗人乐不淫哀不伤的情怀?凡了解人家,无形中还是依据自家所有的以为推故。”[3](P73)
根据野外追踪试验(滹沱河忻府—定襄段)、室内试验和前人研究成果,确定河流纳污能力计算公式中的污染物综合衰减系数k的取值范围为:kCOD在0.20~0.40 d-1之间,K氨氮在 0.16~0.30 d-1之间,并经过详细分析计算,得出了滹沱河上中游各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计算成果,详见表2。
水利行业目前尚无专门的混凝土防腐抗碳化设计规范,参考交通行业相关规范,抗碳化措施主要有:表面涂层或表面硅烷浸渍。
毫无疑问,为学之道需要“博学于文”,但更需要“约之以礼”。能约之以礼,其学文才能有所规向,有所规向才能有所成。一般读书人不缺博文,缺的是约守。这才是问题的关键。由此才能明白“思无邪”“克己复礼”,是孔子教学总纲的运用。
我们需要领略一下颜回的体会,这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在《论语》中第二次出现。《子罕篇》曰:“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颜回是孔子最为赏识的门生,他对孔子所说的话能够“不违如愚”,如教奉行,深深地契入了人性的真实境界,所以,关于教与学,颜回有真切的体会,他充分体会到了孔子这种“博之以文,约之以礼”的教学之法的真实意义,因而能说到境界的深处。宋代二程对颜回的这段话也有一个极为真切的回应:“此颜子称圣人最切当处。圣人教人,惟此二事而已。”这话把孔子教学赞美到了极处,点到了真处。既博学于文,又约之以礼,其内涵至为深刻,不可偏颇。
孔子以《诗》《书》教,《诗》《书》是文。博学于文,即是博学于《诗》《书》。我们在《论语》中只能看到他对于读《诗》、学《诗》的指导和相关讨论,而不及学《书》。如果弟子们要问如何学《诗经》,孔子回答说“思无邪”是《诗经》、“思无邪”就知道《诗经》是什么。如果弟子们问如何学《书》,孔子的回答也并不会有什么两样。
《诗经》所记,是当时礼乐文明的最为真实的社会表征,包含了最为广泛的社会生活,即人间万象皆于其中显现。那是一个礼的社会,也有不合礼之处,所以孔子告诉学生学诗时最为重要的是“思无邪”。也就是说,在“博学于文”时,一定要懂得“约之以礼”,要以自家纯净纯善的心性来对待所读到的一切,时时体会到自我的那个纯净纯善的心性,而不要随其发生改变,这样才能涵养自我,成就自我。其实,这也就是诚与敬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程、范二人的体悟是真切的。对待《诗经》,如果没有诚与敬,缺乏尊重之心,那是什么也学不到的。
关于“文”的理解,我们有一个理解上的误区。我们常常把“文”当成是纸面功夫。其实文是社会现实的记录,所谓博学于文,其实质本来就是博学于现实生活。所以,“博学于文”本质上并不是纸面上的功夫。如此则越发见得“约之以礼”——思无邪、克己复礼的重要性。
两步先验信噪比估计法避免了延迟问题的同时还保持了“直接判决”法的优点,使用两步估计法使得对Priori SNR的估计更加准确,最终使得增强算法性能得到提升。
在这样的理解下,“思无邪”显示出了真实的意义。如果说,“思无邪”是《诗经》本身的事情,这当然是不错的。而这种认识,正是取决于读《诗》学《诗》者的态度,只有在这种前提下,才能读《诗》学《诗》,所以,“思无邪”所讲的是读《诗》与学《诗》问题,其最完美的表述则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2)对雨区所在30.6°N的垂直结构分析发现,暴雨发生前,雨区中低层900~500 hPa相对湿度大,水汽较充足,且大气层结极不稳定,水平风的垂直切变较明显,这对强对流的落区预报有参考价值。
结语
“思无邪”本来没有什么问题,在孔门弟子那里是一个能否做到或做到的程度如何的问题,而并不存在理解上的困难。如前所言,这个问题只是在近现代学术上展开而莫衷一是,因为大家并不知道孔子在说什么。
你们要以本月为正月,开一年之端。告诉以色列全体会众:正月初十,各人预备自家羔羊,一户一只。若家里人少,用不了整羊,则可同隔壁邻居合伙,按人口多寡及食量大小分配。应选用一岁公羊羔,无残疾,绵羊、山羊均可,羊羔须养到正月十四黄昏时分,以色列全体会众方可屠宰。然后取些血,涂在各家摆祭餐的那间屋子的左右门框和门楣上。当然要吃肉,在火上烤了,跟无酵饼和苦菜一起吃。肉不可生吃,也不可水煮,必须全羊烤熟,连带头脚内脏,要一餐用尽,莫留到天明;若有剩余,必须烧掉。进餐时,你们应束上腰带,穿好鞋子,手握棍杖;要快快地吃——此乃耶和华的逾越节。(第七个故事)
造成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东西方治学的差异,近现代学术界使用的话语体系没有办法解释中国文化的内在精神。这样就会产生巨大的误读。
皮雕画风格。制作蒙古皮雕画也是要经过几个步骤,包括选皮、选图案、描摹图案,再到雕刻刀线,然后调色,反复上色等多道工序。相较于美式唐草纹,蒙古皮雕在印花工具上相对比较简单,没有太多复杂特定的印花工具。只是上色工序相当复杂,颜色丰富,色彩艳丽。
中国人治学重在学以明理,以修身为本,指导修身,以其真实的体验而到达真实的境界;西方治学重在研究,重要的是要提出新见,有所建树,甚至构建成自己的学术思想(学术理论)体系。
就“思无邪”的出处《论语》而言,它是孔门师徒问答讲论的语录结集,是学生为了自身修学、从修学的角度辑录编订出来的。这里面没有现代学界所说的学术。这是一个最根本的定位。
而且,孔子对学生的教诲原本都是具体的对某个人、或某几个人的请教而讲的,具有极强的针对性,这就是因材施教。学生的境界不同,请教的问题也就自然高低不齐,而孔子则“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礼记·学记》)以至真之理去契合学生不同的根性,加以引领与指导。他所讲的每一条都不离根本而指向根本。这一切都是他亲证了的真实的人生境界,他如是见而如是说,依据真实之见,指示真实之路,是“述”而不是“作”,不是抽象的没有实现的理论构想。用《孟子》的话来说,孔子是“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 孟子·万章上》)门弟子只要能沿着老师所指引的途径如教奉行,就必然会到达老师所到达那个美好的境界。所以,在老师去世之后,弟子们要将散落在各自手中的这些记录加以辑集,作为大家共同的修学指导。《论语》所讲的只不过是做人的大实话而已,他们只是需要如教奉行即可,不需要研究,不需要建立起一门基于《论语》的学问。对于求学者而言,关键在于为学之态度与为学之目标,对于真道理有真信,对于人生与社会有真愿,而自身有真行,所以孔子说要“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近代学术研究到来之后,恰恰是把《论语》建成了各种各样的学问,舍去修身与体验而代之以西方思辨式的研究,原本不存在的问题在学术界却作为问题争得难解难分。大家并不知道孔门师徒所言的真实意义,既谈不上“笃信好学”,也谈不上“守死善道”,这是以求知之思辩代替修身之躬行,研治《论语》只是一种现代学术性的选择而已。大家不是要真学,既不想进入、当然也没有办法进入中国修身济世的话语系统,因而更没有办法契入《论语》的真实境界。
参考文献
[1]朱熹.论语集注[M].北京:中国书店,1985.
[2][明]焦竑撰,李剑雄点校.焦氏笔乘[M].北京:中华书局,2008.
[3]熊十力.十力语要[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
On the Misinterpretation of Confucius 'Words "Si Wu Xie "
LI Ji-dong
(Center for Cultural Research and Communication,Zaozhuang University,Zaozhuang 277160,China)
Abstract :The phrase "thinking innocently" comes from Confucius. It is the attitude Confucius should take when teaching students to study the Book of Songs. There are no problems in understanding among Confucius disciples. There are no big differences in understanding between ancient Chinese scholars such as Zhu Xi and others. It can be explained by another sentence of Confucius, "Restraining oneself and restoring propriety". Both of them are the flexible use and expression of Confucius' teaching syllabus "learning from literature and conventionalizing propriety". But in modern academia, it has become a tangled problem. This is due to the difference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scholarship. It is a serious mis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under the western academic discourse system.
Key words :"Thought is innocent"; Restraint oneself and return courtesy; Be knowledgeable in literary and covenant courtesy
[收稿日期 ]2018-10-16
[作者简介 ]李吉东(1965-),男,山东栖霞人,枣庄学院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7077(2019)01-0028-06
[责任编辑 :杨全顺 ]
标签:“思无邪”论文; 克己复礼论文; 博学于文论文; 约之以礼论文; 枣庄学院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