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中国政策科学的研究方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研究方向论文,政策论文,科学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政策科学或政策分析是二战前后首先在西方(美国)兴起的一个全新的、跨学科的和应用性的研究领域,它的出现被人们誉为当代西方政治学、行政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的一次“科学革命”。政策科学以其一系列独特、新颖的范式以及它对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而备受各国学界和政界的共同关注,成为当代国外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中的一个重要的而又充满活力的新兴学科领域。在短短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西方政策科学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的确有如杜克大学政策科学家乔尔·弗莱什曼来华讲学时所说,是“令人惊叹的”。
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脚步,西方政策科学传入我国。经过学界和政界20年的共同努力,我国的政策科学由无到有,迅速发展,逐步在我国社会科学以及管理科学中站稳脚跟,占有一席之地。目前,中国政策科学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和知识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显暑的成就,特别是初步建立起中国政策科学的理论框架,并且政策分析成为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以及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培训的一个重要学科领域。但是,另一方面,中国政策科学的学科发展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例如,对国外政策科学发展的新趋势、新理论和新方法以及新成就跟踪研究不够,对国外政策科学成果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工作亟待加强;政策科学的学术基础不牢,学科分支领域分化程度低,分析方法尤其是定量分析方法缺乏;对中国的政策实践尤其是中国政策系统、政策过程和现实的重大政策问题缺乏全面、深入的研究,学科的本土化或特点不大鲜明,理论应用的成果不突出,等等。面向21世纪的中国政策科学要取得进一步的突破,必须解决这些问题及困难。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几个研究方向:
(一)紧密跟踪国外政策科学发展的最新趋势,大胆借鉴其新理论和新方法成果。
70年代以后的西方政策科学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出现了一系列的新趋势,如对政策过程研究的重心由政策制定转向政策执行和评估;学科的主要基础由政治学转向经济学;政策科学的学科分化在加快,尤其是出现了比较公共政策和政策伦理学(政策价值观研究)等分支;政策科学作为一门统一社会科学的范式受到作为一门应用性社会科学的政策分析范式的挑战;政策科学与公共行政学(公共政策与行政管理)正日趋合流,等等。当前,必须特别注意政策科学与行政学及公共管理学的关系问题,把政策科学研究放在公共部门管理(尤其是行政管理)学科发展的背景与趋势中去考虑。从公共管理学科的视野看,60年代末、70年代初政策科学是作为传统公共行政学的替代途径或范式而出现的,在70、80年代它成为公共部门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研究的主导范式;80年代末、90年代初兴起的“新公共管理”范式融合了政策科学和公共行政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因素,并迅速成长,大有取代政策科学而成为公共部门管理研究主流的势头。现在,政策科学既是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又是公共管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或一种研究途径。了解政策科学的这一历史脉络,将它放在公共管理学发展的背景与趋势上来加以考虑,有助于开阔政策科学研究的视野,拓展政策科学研究的主题,也有助于政策科学更好地为现实的公共管理的实践服务。
(二)大力加强政策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研究,迅速提高中国政策科学的学术水平。
与传统的社会科学的各学科(如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相比,政策科学具有更广泛的学术框架,它提倡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为中心的知识产生方式,围绕政策问题的解决而整合来自于各种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特别是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哲学、数学、统计学、运筹学、未来学和系统分析等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因此,面向21世纪的中国政策科学必须下大力气加强对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探索,进行知识创新,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当务之急是要特别重视作为当代政策科学的主要理论基础的经济学的研究,并加强政策研究或政策分析方法尤其是定量方法及技术的开发。如果说70年代以前政策科学更多地是依靠政治学途径的话,那么70年代以后,它更多地依赖于经济学途径。任何公共政策都有经济的方面,而经济政策又是公共政策的一个主要部分,因而运用经济学的假定、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公共政策问题的重要性和适用性是不言而喻的(公共选择理论的兴起及成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而经济学在公共政策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一点是目前我国政策科学界所重视不够的一个问题,因此,必须加以重视并深入研究。同时,目前我国政策科学研究中明显地存在着一种定性多、定量少的倾向,定量分析方法及技术严重缺乏。须知,没有定量分析手段,就没有政策科学以及政策分析。该学科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运筹学、统计学、线性规划、损益分析和系统分析方法成熟的基础之上的。面向21世纪的中国政策科学必须在研究方法尤其是定量分析技术的开发上下苦功,否则要取得突破是不可设想的。
(三)全面展开对政策科学分支领域的探索,建立健全中国政策科学的学科体系。
国外政策科学在其形成与发展的半个世纪的历程中,形成了众多的主题领域或分支。“政策科学”作为学科领域的总名称,包含有政策科学总论、政策分析方法、公共政策(本国公共政策研究)、比较公共政策、政策伦理学(政策价值观或公共政策与伦理关系研究)、战略研究、未来研究以及公共选择、经济政策学、社会政策学等分支;甚至对公共决策过程(政策过程)的基本环节或功能活动的分别研究也形成专门的分支,如政策战略(元政策)研究、政策规划研究、政策执行研究、政策评估研究等。而在我国,政策科学的学科分化程度还相当低,基本上停留在政策科学的一般理论和方法(总论)的研究上,大部分分支学科并未分化、成型。大部分高校、学校和行政学院为学生开出的政策科学也只有“政策科学原理(或导论)”一门。因此,针对这一缺陷,面向21世纪的中国政策科学必须全面展开对政策科学的各分支领域(特别是政策分析方法、公共政策、比较公共政策、政策伦理学和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加强学科分化步伐,建立健全中国政策科学的学科体系。
(四)立足于对中国政策实践以及现实政策问题的调查研究,增强中国政策科学的应用性、现实性和本土化。
政策科学的研究对象是政策实践、政策系统及其运行;它以行动取向,体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它的目的和功能是提供政策相关知识,为现实政策实践服务。一方面,政策科学反映了人类公共决策过程的本质或规律性,因而它的许多理论和方法带有客观真理性和普遍适应性,即政策科学具有一般的国际规范;另一方面,政策科学以各国具体的政策实践为基础,它要反映各国具体的政策系统、过程与经验,因而各国的政策科学具有自己的特色,即政策科学必须本土化。因此,走向21世纪的中国政策科学必须处理好规范化(国际化)与本土化(特色)、主观性和客观性、价值与真理之间的关系,在充分注意国际规范,吸收国外政策科学研究的积极成果的基础上,立足于对中国政策实践及现实政策问题(尤其是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重大政策问题)的研究,加强政策相关知识在政策决策过程中的应用,发挥政策科学理论在政策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凸显中国政策科学的应用性、现实性和本土化。